南京尚書巷菜場的傳奇,只有骨灰級吃貨才懂

#無條件寫作日線上命題寫作,第1名可獲得1萬元現金#開了30年的瑞金路菜場關閉後,城東人空虛的胃一半靠尚書巷菜場拯救了。

其實,尚書巷菜場更有年代感,也更傳奇。

隱藏在居民樓下的它,從56年開建算起,至今已經63年,相當高齡。

從龍蟠中路的南京廣播電視臺,拐進八寶前街。

狹長的巷子,被雙向的車堵得結結實實。然而,這不妨礙尚書巷菜場的高人氣。

如果你夠眼尖,你可以偶遇聽我韶韶的老吳,也可以活捉《直播南京》的主持人。

" 1 "

城東最便宜的菜市場

東西走向的,是八寶前街,南北走向的是尚書巷。鑽進深巷的第一個照面,被市井鮮活喚醒。

出新後,兩邊的店招整齊劃一了,一張張相似的面孔並不妨礙味覺定位。

是的,被金陵尚府、八寶前街72號大院、瑞鑫蘭庭、金基尚書裡……合圍的這塊區域,全憑味道就能定位!

岔路口的曹記胡辣湯,開了有些年頭。以前做麵條,現在擺攤賣胡辣湯。

清晨,餓著肚子逛菜場的人,在攤子前坐下來。5塊錢一大碗胡辣湯,喝到冒汗。早上九點半收攤前,一位難求是大概率會發生。

63歲的尚書巷菜場,一點沒有老菜場的通病:遍地的汙水,難聞的味道。

江寧的朋友到此一遊,瞬間被刷新了對菜場的認知,脫口而出的第一句感慨是:這個菜場又大又幹淨!

在煮婦(夫)們心中,如果要票選城東物美價廉的菜場,尚書巷必須是NO.1。

八卦洲的蘆蒿,2斤7元。新摘的菊花腦,3元一斤。蠶豆一把抓,4塊錢一斤。

野香芹、水芹、豌豆、蘆筍……時令的蔬菜,價格總是比別處便宜。

懂行的大媽大爺們,從江寧坐金潤髮超市免費班車,拖著小拖車來買個盡興而歸。

菜場東北角的海鮮攤,扇貝、生蠔、蟶子、花螺、竹蟶……海鮮品種多到超出你的認知範疇。

" 2 "

藏在切面店裡的桂花酒釀

尚書巷菜場的入口處,三家切面店門挨著門。

通濟門國營切面店,看名字就知道有年代感。剛有了尚書巷菜場,切面店就開了,那時候還是國營的。

如今,換成了私人的ID,但對經常逛菜場的人來說,並不妨礙對它的熱衷。

在這裡,你可以找到各種翻牌各種麵食吃法。

在小刀面、鍋蓋面、拉麵、掛麵裡迷失自我,或者稱些餃子皮、燒賣皮,餛飩皮……回家自己包。

六塊錢一斤的桂花酒釀,老客們的隱藏菜單。

帶個飯盒,稱上滿滿一盒,回家直接吃或者搭配小元宵煮了吃,都是正確的打開方式。

" 3 "

丁家燒餅,尚書巷的人氣王

尚書巷一帶燒餅店不少,老夏酥燒餅和丁家燒餅都是十年以上的老字號。

做酥燒餅的老夏,是馬鞍山和縣人。除了酥燒餅,店裡還有餈粑、麻團、蔥油餅之類的早點。因為毗鄰菜市場,人氣不算差。

論人氣王,附近的人只服開了30年多的丁家燒餅。

原先開在巷子口的它,前些年搬到了南航附中初中部旁邊後,排隊更加誇張了。

早上六點到下午一點,下午三點到晚上九點半,只要開門,排隊就不見斷檔。

燒餅用的是傳統炕爐做法,發酵用的不是酵母,而是老面頭。鹹燒餅、甜燒餅1.5元一個,大燒餅2元一個。

剛出爐的鹹燒餅,蔥油味十足,酥得掉渣。而甜燒餅,一口咬下去會爆糖汁,甜度剛剛好。

" 4 "

心急吃不了的小米酥

一家店也可以有A面和B面。

朝著八寶前街的,門頭掛的是宮廷桃酥王。熱門的糯米蛋糕、宮廷桃酥,奶油泡芙,蛋糕卷,這裡都有。

而對著菜場的B面,門頭掛的是阜寧芝麻大糕。支起的大鍋,江南小米酥現炒現賣。

瓜子、花生、黑芝麻、小黃米、麥芽糖,在熱鍋裡充分攪拌,然後鋪在不鏽鋼鐵盤裡碾壓、冷卻、切分。

心急是吃不了小米酥的。只有等它冷卻了,才能吃出酥脆的口感。

10元一盒,確認過眼神,是養生的下午茶點。

" 5 "

在尚書巷,吃出高光的清晨

高崗裡小馬牛肉麵,在八寶前街。門頭小到不留心就錯過了。

在城東人種草名單裡,它和藍旗街的小馬牛肉麵一樣,味道都在線。

紅燒牛肉麵挖上一勺辣油,撒上一小撮香菜,是最標準的吃法。牛肉切成了塊狀,提前滷過,相當入味。

不喜歡吃麵條的,你還可以解鎖粉絲湯、砂鍋、米線、瓦罐等其他吃法。

當然,紅燒牛肉、紅燒牛肚是逃不掉的必選項。

豆腐腦濃豆漿,店名直白到極致了。豆腐腦撒上蝦皮醬菜蒜葉,倒上醋,再擱der辣,分分鐘被套頭。

豆漿可以堂食,也可以打包帶走。一個厚實的塑料袋套上漏斗,儼然找到了鎮江人打醬油的快樂。

老闆姓李,夫妻倆賣到上午十一點就任性地關門了。下午來,一準撲空。

安慶王記餛飩鍋貼,大概懷揣著一個百年老店的夢想。

還沒有門面時,是在八寶前街72號大院擺餛飩攤。一碗辣油餛飩,附近的人一喝就是十幾年。

小碗餛飩5元。11元的特大碗,再加份鴨血,一個水包蛋,撂倒一個大胃王。

安慶王記餛飩搭配搭配丁家燒餅,這是隻有資深吃貨才懂的高階吃法。

尚書巷的許氏湯包,如今正對著南航附中的大門。

附近街坊們買完菜,習慣到湯包店裡坐坐,點上一籠湯包,一碗免費豆漿,慰藉逛累了的靈魂。

蟹黃湯包、荷葉燒麥也是老客們一遍遍打卡的理由。

現包現蒸的蟹黃湯包,難逃真香警告。

老阿姨們在小拖車塞到快爆炸時,意猶未盡地離開了尚書巷。

逛了多年菜場的大叔,在早餐桌上找回了人生的高光。

尚書巷菜場的傳奇,只有骨灰級吃貨才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