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有选择的话,我也不想这样

三国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尤其是在影视剧《三国演义》前前后后热播了这么多遍之后更是如此。不过,有一些隐藏的内情,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思考过,就比如我们现在要说的话题—曹操的一项政策,也是被人诟病了很多年的政策:挟天子以令诸侯。

不过,说实话,这事有点冤枉曹操了。虽然说老曹是个奸雄,并且是个挺不要脸的奸雄(要脸的干不出来前脚招揽别人,后脚就把人婶婶睡了,还搭上了自己儿子和部将的命)。不过,在这件事情上,老曹绝对没有耍心眼。

实际上,这种政策最初出现在三国是在初平三年(192年)董卓刚刚被杀的时候。贾诩向凉州军后期首领李傕提出的“奉国家以征天下”的建议。而李傕在采纳了贾诩的这一意见之后,带领西凉军昼夜兼程,奔袭长安,打败了吕布,杀了王允,挟持了汉献帝,控制了东汉政府。可惜的是,李傕有点低估了当时其余诸侯的野心,也高估了汉献帝和自己的威望,只能缩在关中,不敢动弹。

李傕郭汜才是第一个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

第二次出现,则是在袁绍在冀州站稳脚跟之后,而且还不是曹操说的,根据《后汉书·袁绍传》记载:

沮授说绍曰:“且今州城粗定,兵强士附,西迎大驾,即官邺都,挟天子而令诸侯,畜士马以讨不庭,谁能御之?”。

只不过在当时,一来袁绍四世三公的出身足够他使用,再一个当时汉献帝已经身在长安,想夺回来有点费劲,所以袁绍就没有采纳。等到汉献帝自己从长安跑出来了,袁绍又没那个迎奉的心思了。

董卓挟持汉献帝逃到长安之后袁绍就有了换皇帝的心思

第三次出现,才和曹操有点关系,不过,曹操说的可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初平二年,出任兖州牧的曹操从他那出任治中从事的谋士毛玠那里得到了一条政治策略:

“今天下分崩,国主迁移,生民废业,饥馑流亡,公家无经岁之储,百姓无安固之志,难以持久……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

曹操对于毛玠的这条建议,既没说可以,也没说不可以。因为曹操其实心里很清楚,走这步棋是非常危险的,一个不小心就会“车毁人亡”。

毛玠受重用主要是因为他的正直,还真不是因为智谋

既然这个样子为什么曹操最后还是做了呢?其实曹操又不得不做的苦衷。

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当时曹操会选择采纳毛玠的建议主要是有两个不得已的原因:

自己出身不好,需要一个站得住脚的政治旗帜刚好赶在那个场景之中了,想不接着往下走,已经晚了

我们来一条一条的说。

首先是出身问题,大家都知道,曹操出生在宦官世家不错,但是,这份荣光实际上和他们父子没多大关系。曹家的确是曹参之后,可是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并不是亲生的。而且倒霉就倒霉在这个上面了。曹腾伺候了四代皇帝,颇有名望不假,但是他名望太大了,大的有点扛不住,因为他是大名鼎鼎的“十常侍”之中领头人张让的师傅。

张让权倾朝野但是见到曹操祖父曹腾也得乖乖叫师傅

虽说曹腾自己没干过啥坏事,但扛不住自己干的这个职业名声臭。结果连带着曹操也没得好,在士林之中,曹操并不得看中,甚至于一些清高过激的,还会对曹操破口大骂,比如祢衡。

况且,就算没有曹腾这档子事,曹操和袁绍、刘表这种传统“高富帅”想比,那差的也不是一星半点,这就导致曹操必须要有个能站得住脚的政治靠山,否则就是被别人呼来喝去的命。而空有名号却没有实权的汉献帝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曹操本事虽然不错,但是名气地位和袁绍差得太远

第二,曹操刚好赶上了那个时候。兴平二年李傕郭汜俩人闹翻了,李傕劫持汉献帝到自己的军营而郭汜则把持了朝廷大臣。结果李傕的部将杨奉背叛了李傕,偷偷把汉献帝抢了出来带回了洛阳。但是杨奉一来军队实力不行,而来面对着李傕郭汜的双人围剿,很快就撑不住了。实在没办法只好像离得最近的曹操求援。

而曹操当时虽然有借力汉献帝的名义的想法,但是估计也没想好,被荀彧一忽悠脑子发热就去了。结果到了以后才发现坏了。怎么呢,虽然荀彧是自己的手下,但是他始终心向汉室,没想到这时候摆了自己一道让自己骑虎难下了。

那个时候,汉献帝好不容易才从李傕那里逃出来,惶惶如丧家之犬,而曹操这时候赶来那对汉献帝而言和救命稻草没区别。一开始当然感恩戴德,可随着情绪一点点缓过来,这位的天子架子就拿起来了。当然,人家毕竟是皇帝,摆摆架子也没什么,但是千不该万不该,汉献帝不该这时候和曹操提了一个要求。

什么要求呢?

汉献帝要求曹操帮忙重修洛阳皇宫。

汉代洛阳皇宫复原图

大家都知道,当初18路诸侯讨董卓,董卓抵挡不住逃亡长安。临走的时候,董卓的谋士兼女婿,也是小编最喜欢的一位三国谋士之一的李儒为董卓献上一条毒计:火烧洛阳。结果,这一把大火不仅阻挡了追兵的脚步,还把这个东汉王朝的心血,东都洛阳化成了一片白地。

想要重修东都,别说是曹操那个时候了,就算再往上倒100年估计都没戏。

而通过这件事情,也让曹操看到了这个流亡皇帝内心的权力欲望和野心。这让曹操不由得提高了警惕,别到时候自己打虎不成反被虎咬就得不偿失了。

而这个时候,摆在曹操面前的实际上只有两个选择:一是赶紧把汉献帝弄回自己地盘,从此把他架起来当个吉祥物;再就是自己扭头就走,就当没来过。但是第二种明显是不可能,如果自己干这么做,那毫无疑问,自己本来就薄弱的士林声誉连这仅剩的一点都保不住,搞不好还会和董卓一样名声臭大街,被所有人唾弃讨伐。

那就只能选第一种了,但是这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先前提到的,如何才能把握好这个度,不要把“迎君主”变成“挟天子”,如何才能避免自己不会成为王莽董卓,而是霍光。

事实上,最初曹操也曾经想要“奉天子”的,但是在迎汉献帝到许昌之后的一件事情,令曹操下定了决心,宁可背负骂名,也不能纵容了。至于是什么事情,咱们日后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