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童被欺辱,公园禁止华人入内,上海法租界的法式浪漫与华人无关

租界!租界!一切的罪恶,假汝的势力以存在!

上海租界!这华洋杂处的罪恶渊薮!这纸醉金迷的冶游场!这遍地黄金的好处所!

上海租界!还有那超主权的领事裁判权!五颜六色的种族!争权夺利的组织!这一切的一切,将这世界的第五个大都会,氤氤氲氲,化成一团漆黑,漆黑一团。

这段话节选自1943年7月份汪伪政府的一份宣传手册,鸦片战争的惨败,中国政府被迫签订了第一个不平条约——《南京条约》,英国在上海等沿海城市开辟口岸,设立租界,期望可以在中国获得更多收益。

1843年11月,上海开埠。1847年,上海法租界诞生,自打诞生起,这片租界便成了上海风云变幻的交织点,直至如今,法租界仍然被称为是上海最具欧陆风情,最具有历史文化气息的地方。

法租界是一段屈辱的历史,只是大家淡忘了这个屈辱的过去,取而代之的是浪漫的情怀,但讽刺的是,这份浓郁的“法式浪漫”,在当时的租界统治者眼中,与华人其实一点关系都没有。

1919年,一位署名“纳税华人”的读者致函《字林西报》说,“租界为外人而设固不待辩,但若日尔华人如待遇不公平可离开租界,则直瞎说耳。须知华人在此有财政之关系已五十年,苟无华人,则租界今犹为荒烟蔓草之泥潭。”

在近代上海租界的繁荣中,华人功不可没。但是租界虽然容纳了华人,却没有真正的接纳华人,租界统治者视华人为不合法的居民,认为他们之所以能存在,是租界对“寄居者”的包容,所以他们却毫不羞愧地一边收取华人的税收,一边紧闭华人享有权利的大门!

作为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上的公园——外滩公园,本来是面向租界内所有居民开放,但自1868年修成至1928年6月1日这60年间,华人始终不被允许进入。

外滩公园得以家喻户晓,因为它门前一度悬挂过“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木牌,李小龙还曾经愤怒地把它踢断,它常常被国人作为华人歧视的代名词,当然,这是电影的演绎,那么在实际中是怎样的呢?

在当时的外滩公园,园规一共有六条:一、脚踏车及犬不准入内。二、小孩之坐车应在旁边小路上推行。三、禁止采花捉鸟巢以及损害花苹树木,凡小孩之父母及庸妇等理应格外小心以免此等情事。四、不准入奏乐之处。五、除西人之庸仆外,华人一概不准入内。六、小孩无西人同伴则不准入内花园。

这份园规虽然变化了好几版,也另行增加过几条规定,但有一条一直没有变过,那就是:华人一概不准入内,如果说对于公园这类设施的禁入还是小事的话,那租界对于儿童教育的歧视就更是用心险恶了。

据《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年报》1931年记载,在当时的租界,华人儿童比西方儿童多49倍,但是能进入租界学校上学的儿童有多少呢?直到1927年,租界在学华人儿童的比例还不到0.8%,而西方儿童所占比例则接近80%,数量差距竟然能够达到百倍之多,可见当时的教育不平等现象之严重。

而除了入学比例之外,入学的华人儿童还会遭到不平等待遇,据当年华童公学的学生叶弥诚回忆,华童公学的校长康普不但粗暴地打骂学生,还当面辱骂华籍老师。

与外国老师相对比,华籍老师每月工资只有60元,每五年增长5元,也没有任何补贴,而外国老师则可以享受每月最少450元的工资还有各种补贴。

也正是因为在租界内目睹了、经历了如此的歧视,震撼了包括康有为和孙中山等革命者们,改良和革命的思潮才会愈涌愈大。

时隔百年,如今的上海旧法租界已经成为承载了老上海文化记忆的时髦街区,一排排的梧桐也散发着独属于上海的小清新,曾经的外滩公园也成为游客拍照的景点。

但在这片曾经的而法国租界漫步时,你要想到,在百年前的租界统治者眼中,这片充满着“法式浪漫”的街区,与华人没有一点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