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1年前一战“封神”,毛主席说他是淮海战役首功!3块弹片残留头部54年,如今成“镇馆之宝”

原文刊载于《军事科学院报》2019年11月5日四版“我和我的祖国”征文栏目,作者包国俊

1948年11月6日,粟裕率华东野战军发起淮海战役。该战役共投入解放军66万,地方部队40万。在战役中,粟裕指挥华东野战军作战,歼敌44万余人。战役过后,毛泽东说:“淮海战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坚实基础。

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飘洒的细细雨丝,在京西厢红旗红山脚下的营院广场、树木、楼宇间织起一张灰薄的幔帐。我冒着稍显寒意的秋雨,踏着湿漉漉的路面,再次来到军事科学院院史馆,缅怀珍藏在这里的一块让许多人感动、钦佩、敬仰,甚至潸然泪下的弹片!

我仔细端详着陈放在展柜里的这块黄豆粒那般大小的乌黑色弹片,实在是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与澎湃。

这块弹片曾残留粟裕大将头颅54年,已经是军科院史馆镇馆之宝。

2003年3月的一天上午,原军事科学院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严皑带着我们几个干事,如约来到位于北京东城区地安门外大街雨儿胡同的粟裕大将家。

在家等候的粟大将夫人楚青,见到我们格外亲切。这不仅是因为粟大将生前曾任军事科学院第一政委、党委第一书记,楚青也曾是原军事科学院计划指导部秘书。

把我们迎进并不宽敞的客厅落座后,满面笑容的她从一个小盒子里拿出白布包,左手轻轻托着三枚乌黑色弹片,一块直径约有黄豆大小,另外两块约绿豆粒大小。

她特别内疚痛心地对我们说:“这是粟总头颅中的弹片。1984年2月5日,粟总逝世后我们家人从他火化的头骨中发现的三块弹片。这块送军科院史馆陈列,是我们全家人的想法,也是它最好的归宿。”另外两枚,由他们儿子粟戎生和女儿粟惠宁收藏保管。这也是楚青首次公开残留粟裕大将头颅54年,珍藏近20年的三块弹片。而珍藏军科院史馆的这块弹片,已经是镇馆之宝。

粟裕大将头颅中的三枚弹片放大图

弹片,深深地触动着她与大将最为敏感、最为柔软的情感地带。她深情地说:“多年来,这三块弹片一直折磨着粟总,记得他在谈起淮海战役时说,当时他日夜守候在指挥所,注视着战场情况的变化,设想着临机处置的方案,曾经连续七天七夜没有睡觉,头疼得受不了,就让警卫员反复摁头,或者用看地图来分散疼痛,可仍坚持指挥作战。平常疼得受不了,他就用凉水冲头,或者在头上戴健脑器,缓解疼痛。我们看着他那痛苦的样子,既着急,又没办法。”

16年前,讲述这段往事的楚青,虽斯人已去,可她留下的粟裕大将弹片的故事时时撞击着我们的心灵。

粟裕大将在战争时期的影像资料

多年的戎马生涯,紧张的作战指挥,加上战争中先后6次负伤:在武平战斗中,子弹从他右耳上侧头部颞骨穿过;在水南作战中,被炮弹炸伤头部,左臂负重伤留下残疾。在浙西遂安向皖赣边的转战中,右臂中弹,新中国成立后才取出子弹。在攻占宁都时,他臀部又负伤;在云合开展游击战时,脚踝负伤。粟裕颅内、体内留有弹片、弹头,身体受到严重损害,无论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后,一紧张劳累,粟裕就常犯头痛头晕病。

然而,当毛泽东主席点将粟裕同志担负抗美援朝战争的指挥重任时,因头疼病无法出征,这成了他终身的遗憾。

粟裕大将着将军服

研究军事战略问题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主席毛泽东的指示,7月7日至10日,周恩来总理先后两次召开国防会议,讨论朝鲜局势和我国国防问题,决定抽调战略预备队4个军以及配属的炮兵、空军等部队25万多人,组成东北边防军。毛主席亲自点将时任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任司令员兼政委,时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为副司令员、时任总政治部副主任萧华为副政委,时任东北军区后勤部部长李聚奎为后勤司令。后来,毛主席又派时任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员陈毅向粟裕传达,明确要求自己的爱将粟裕担负抗美援朝作战指挥任务。

粟裕在军事学院高级系发表重要讲话(1979年1月)

可这时,粟裕身体状况很不好,每天头痛头晕难忍,高血压、肠胃炎、美尼尔氏综合征时常折磨着他,但他仍在坚持工作。当得知毛主席亲自点将,他深感这是党中央、毛主席对自己的信任,义不容辞,理应勇挑重担。又考虑到自己的身体状况,恐怕顶不下来,要误大事,因此向毛主席提出,是不是考虑另外的同志。毛主席仍坚持要粟裕去。

粟裕大将在战争时期的影像资料

粟裕立即着手进行担负新任务的准备,要华东军区司令部选配指挥部的参谋、通信班子,要华东空军调查研究侵朝美军空军的飞机数量和作战能力,并向中央军委建议增调三野九兵团参战。他说:“如果毛主席一定要我去,我就不能推辞了,我还是要去。”不料他的病情日益加重,头疼眼晕得非常厉害,不仅难以坚持工作,甚至不能左右环视,吃饭时只能把饭菜摆在正面一条线上。他不得不向毛主席报告病情。后经中央军委批准,他专门到青岛疗养。

半个月后,病情仍不见好转,他心急如焚,特地托到青岛的时任公安部部长罗瑞卿带信给毛主席,再次报告自己的病情和心情。毛主席看到粟裕的来信,立即复信,“粟裕同志:罗瑞卿同志带来的信收到了,病情仍重,甚为系念。目前新任务不甚迫切,你可以安心休养,直至病愈。休养地点,如青岛合适则在青岛,如青岛不甚合适,可来北京,望酌定之。问好!”

后来,党中央、毛主席决定将东北边防军改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由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彭德怀担任司令员兼政委担负抗美援朝作战指挥任务。同时,党中央经与苏联方面协商,专门安排粟裕同志到苏联进行治疗。他在夫人楚青陪同下到达莫斯科,经过一个月的治疗检查,确诊为长期过度紧张疲劳及多次受伤,而且两次伤及脑神经,需要长期治疗休养。

期间,忽然腹部严重疼痛,过去打仗时也有疼痛。医生认为是慢性阑尾炎,决定手术。可是开刀后发现并非是阑尾炎,而是整个肠子错位,又互相扭结,有的地方已阻塞得很细。手术做了近六个小时,把肠子恢复到基本正常的位置。医生判断这是战争年代翻滚、摔打、跌撞过重、过频造成的严重伤害。他在那里治疗数月后,仍没有完全解除头疼的痛苦。

粟裕与抗美援朝战争就这样擦肩而过,也许这是他戎马一生的遗憾。作为身经百战的高级将领,他何尝不渴望上前线统兵打仗,保家卫国。他曾向周恩来总理说:“我请求总理替我向毛主席报告,将来一旦打起仗来,我还要上前线。”

我默默地、久久凝望着他那金黄色的半身浮雕像,深深地鞠躬致敬时,耳旁似乎传来他用淡淡的湘西口音向敬爱的周总理恳求请战的声音。我说,粟大将,您虽然不曾见过我,我也未曾与您谋面,可我是您的一个老兵!我从书本、影视和各种展览以及您老部下口中无数次领略您的大将风采!从您那高瞻远瞩、从容不迫的神态中,真切感悟到您英勇果敢,决胜千里的战争智慧和指挥艺术!您是毛主席的爱将之一,1961年,他在会见英国陆军元帅蒙哥马利时说:“我的这些战友中,粟裕是最会打仗。”

粟裕与叶剑英、王树声在院党代会主席台

军科院史馆粟裕大将半身浮雕

我听不见他在说什么,只见他那锐利的目光注视着前方,真如洞察炮火连天的战场敌情。我知道他会永远这样看着前方,还永远放不下和牵挂毛泽东主席曾点将让他筹划收复台湾的未了使命,永远关注那他曾无比热爱的人民军队和共和国领土安宁!

啊!我崇敬的粟裕大将,我们的老政委,我本想用自己笨拙的笔墨向世人告知,残留您头颅54年的那三块弹片背后的故事,后来我才渐渐明白这是一个永远也讲不完的故事。因为您在我军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留下的那些不朽传奇,您那一生谋战研战胜战的追求、品格、气质、精神,永远是我们每个后人敬仰和追寻的精神宝典!

■来源/《军事科学院报》、军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