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俑代替人殉更先进为什么孔子还要骂发明俑的人?

Panda滚滚


其实,关于人的价值的发现,从人类出现之后的很久,才开始出现萌芽。



伦理学的出现,是从人的价值的被发现开始的。因为,只有发现并确立了人的价值之后,才有可能确立爱人的规范和制度。

在中国,关于人的价值的发现,是从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开始的。

孔子是一个温情脉脉的思想家。他在做官员的时候,有一天下班回家,仆人告诉他,马厩失火了。孔子马上就问,有没有人受伤?这在当时,是非常难得的。

因为,在春秋时期,整个社会还处于奴隶社会,马属于贵重资产,而人,也就是奴隶,属于更低一个层次的资产,从本质上讲,人与马属于一个层次,不过是奴隶主的财产而已。而孔子却重视人的生命胜于马的生命,这说明,在孔子的心里,人的价值比马的价值要高得多。

这是一个伟大的发现,他直接启蒙了孔子的仁学的出现。

孔子既然要提倡仁者爱人的伦理学,就是因为他发现,人的生命的价值高于一切,人的所有行为,社会的所有规范,都应该围绕人的价值来运行。



儒家的第二号人物孟子,则系统论证了人为何尊贵,为何高于禽兽。孟子认为,人的道德意识,是高于禽兽的重要原因。

建立在人的价值的发现的基础上,孔子严厉批评怕了当时原始社会残余的殉葬制度。殉葬制度的理论基础在于,人们认为人是有灵魂的,他们可以在另外一个世界生活。

所以享受了人间富贵的统治者,想在另外一个世界,享受奴隶们的服务,所以就有了殉葬制度。他们直接将人杀死,随着统治者一起死去。

这是一种极为野蛮的价值观,这是完全漠视生命的价值的行为。孔子对此深恶痛绝。


后来,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活人殉葬的制度逐步消亡,而该用土或者是木头或竹子做的人形的俑,来代替。这种进步,在孔子看来,仍然是不值得提倡的。

因为,人心中还存在殉葬的想法,这就是漠视生命的价值,而要完全废除这种制度,才代表,人的价值真正被发现被确立。所以,孔子严厉谴责这种行为,甚至是大失风度地诅咒,诅咒那些发明了殉葬制度的人,不得好死!


好玩的国学


孔子说:祭犹在。孔子是搞丧葬发死人财的,用陶俑代替人殉,降低了丧葬的仪式感,孔子的职业受到了威胁!孔子对此是狠得牙根痒痒,骂人家是始作俑者,首开恶例。


孔子一贯主张恢复周礼,而周公当政时的周礼中就包括人殉制度。孔子要排除这个人殉的礼了吗?没说过,他是追求全盘复古。


而到了春秋战国时代,或者更早一些,殉葬改革,逐渐用人俑代替人殉葬,对于克已复礼的孔子来说,他这伪贵族能看得惯吗?


从复礼的角度看,用俑殉是欺骗鬼神,欺骗祖先,是礼崩乐坏,当然孔子说他们的后代也会这么糊弄他们,或者恶毒诅咒他们无后。


始作俑者制作陶俑的目的是替代人殉,这是没有争议的。

孔子反对俑殉是肯定的,从没说过废除人殉也是肯定的。

假设孔子反对人殉,他应该是支持俑殉还是反对俑殉呢?

假设你生活在孔子那个时代,你反对人殉,又不能一步到位废除殉葬,

那么对于社会中出现的俑殉,你反对还是支持,你还会骂始作俑者吗?

只要你支持人殉,你肯定就会骂始作俑者!所以孔子肯定是支持人殉。


后来俑殉成风,人们以此诟病儒家,满口道德,却如此残忍的搞人殉,孟子就狡辩说我们孔子是嫌俑有人形,这种狡辩在刚从人殉走过来的当时一定很苍白,反对俑殉不反对人殉,是因为嫌俑有人形,孟子护短近乎无耻了,但是现在有很多人信,所以假相是能流传的


猛哥厉史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出自《孟子·梁惠王上》,所以对于这个话题,与其说是孔子的态度,不如说是孟子的态度。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 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在这里,孟子着重强调的是他的“仁政”思想,既然是“仁政”,那么就很重视人的作用。孟子在前面做了一个对比,就是马和人生活的差异,又通过孔子之口,借批判殉葬制度,来批判各国行政不顾人民死活,其观点可以说是非常尖锐鲜明。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什么要说做俑的人无后?因为俑依然是人形。也就是说人殉的制度依然还存在,那么这种制度和饿死人民有什么差别呢?

孟子在这里直接挑明了天下各国施政的现状和结果,每个国家都想变法图强,但是每个国家都不断地出现“路有冻死骨”的现象,每个国家都是为了争夺霸权而不是为了人民安居乐业。在《孟子》一书中,对这种现状还做了很多的批评,这里只是其中一例。


解儒


孔子并没骂,后人曲解了他的意思而已。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而用俑代替活人殉葬是符合孔子思想核心的行为。

孔子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并不是诅咒始作俑者没有后代,而是疑问句“始作俑者,为什么没有后人学习呢?”


罗大忽悠


拟物代形并没有改变其反动落后的本质!

表面上看用陶俑来代替人殉是进步了,然而从根子上看,还是没有本质的变化。其核心思想还是想不把人当人看,贵人们生前骄奢淫逸,生杀予夺,死后也还妄想富贵万万年,也还妄想有大量的仆役供其驱使。

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

从《礼记》上面我们可以明确的知道,所有的礼制都是后天建立起来的,早先的时候都是一切从简,尤其是葬礼上面,三皇五帝的时期人死了不过是用草席一裹罢了,哪里有这么多的讲究?不说陶俑的反动之处,就是花费如此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所以,孔子仍然要骂“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叶好古


孔子的目标是恢复周礼,而周朝是奴隶制王朝,能把奴隶制制度说成是周礼的我就服孔老二,春秋战国好歹是封建文明,在孔老二嘴里就是礼乐崩坏,百家争鸣民智崛起都瞧不上,牛逼得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