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经历了什么导致了“天下诗人皆入蜀”的情况发生呢?

贞元年间大唐王朝的天空是灰色的,一切都笼罩在似有若无的忧伤之中,总是不那么明朗。虽然安史之乱”的硝烟终于在大唐的土地上消散,大明宫中唐天子的眉头却仍然紧蹙,宫廷之中、朝堂之上,甚至民间仍然不断飘来阴谋的气味。世上一切美好的事物总是太过短暂,就像大唐帝国的盛世荣耀经过“安史之乱”的轻轻一撬就狠狠地覆灭。上至庙堂,下至黎民,每一个人都深感痛心,那样辉煌璀璨的繁华就像烟云一般没了影踪,再怎么努力也回不去了。

士兵围城

“安史之乱”,乱的不止是朝纲,更是天下人心。四方列国,各路藩镇,甚至普通百姓都看到了李唐王朝不堪一击的脆弱,野心家们蠢蠢欲动,渴望安定生活的百姓则惶惶不安。西北各少数民族连连入寇,河西、陇右数十州尽陷于吐蕃。广德元年(763),吐蕃贪心未止,再次大举攻唐,兵临长安城下,唐代宗逃到陕州避难。吐蕃如入无人之境,在长安大肆劫掠,无恶不作。

士兵攻城

唐德宗继位后,为了解决心腹大患,开始向藩镇势力亮剑,各藩镇毫不犹豫奋起反抗,战乱再起。建中二年(781),成德节度使李宝臣之子李惟岳联同魏博节度使田悦、淄青节度使李正己,及山南东道节度使梁崇义一同举兵谋反。一波未熄,一波又起,建中四年(783),泾原节度使姚令言起兵叛乱,联合太尉朱泚攻陷长安,唐德宗带领诸皇室成员在零星几个宦官的护卫下仓皇逃往奉天,并被叛军包围了一月有余。“安史之乱”的噩梦一再重演。这是唐朝皇帝第三次出逃,天子威严扫地,再次向世人证实了李唐王朝的孱弱无能。

唐德宗绘图

更可悲的是,由于禁军在这次叛乱之中的失望表现,唐德宗在平乱之后开始再度重用宦官。藩镇势力的嚣张跋扈已经让朝廷压力巨大,宦官势力又趁势崛起,皇权逐渐被架空,内忧外患笼罩着这个风雨飘摇的帝国。眼看朝政已江河日下,日薄西山,怀抱着巨大的失望、报国无门的长安小吏薛郧选择了外放成都,举家迁至蜀中。当时的文人士子依恋京师繁华,恋栈权位,宁可减俸也不愿意外调地方,像薛郧这样主动下放的,少之又少。

繁华的长安城

比起屡遭重创的京城长安,偏安一隅的成都此时却是一片安逸景象。唐宣宗时,卢求在《成都记序》中说:“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以扬为首,盖声势也,人物繁盛,悉皆土著,(益州)江山之秀,罗锦之丽,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扬不足以侔其半。”顾炎武在《天下郡国利病书·北直隶备录(上)》引《谷山笔麈》中也说道“安史之乱”时“(唐)未至亡国,亦幸有蜀也”。

唐宣宗绘图

不单玄宗入四川避乱,“安史之乱”发生后,许多文人士子也跟着入蜀,或为尽忠,或是避乱,时谓“天下诗人皆入蜀”。比如著名的大诗人杜甫。漂泊无依的杜甫,在四川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安定的几年,现存杜诗中的大半都写于这几年,其中就有《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八首》这样的名篇。

·《成都记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