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鹿原》中的黑娃与白孝文的结局为何有如此差异?

韦福胜


《白鹿原》这个题材是所有演员的滑铁卢,当红张嘉译携何冰下了这么大的功夫,剧都如泥牛入海悄无声息了。在唏嘘之余(笔者是张嘉译铁粉),偶然看到原来《白鹿原》还有电影版,而且还是好多年前就有了,更想不到的是主角又是笔者一偶像——张丰毅!感叹啊,他俩戏没问题,那就是导演?编剧?其他原因?原著!笔者曾经细细拜读过《白鹿原》,哇,内容精彩。有说法是书中人物百十口子,要浓缩到几十分钟的电影、几十集的电视剧里不易,裁剪过后面故事脉络面目全非?这很值得研究啊……


酣在小酒馆220


我个人认为:白孝文其实是本书中的一个机会主义者;一个极度自私的人;一个需要的批判的对象;从早期的白鹿原读书;当侯任族长,到后来中鹿子霖的计,被小娥拖下水,吸毒,卖地卖房,第一任老婆过世,外出讨饭,吃舍饭,到鹿子霖推荐当营长;后来起义,当县长,杀黑娃;是本书中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其实他并没任何党派概念;是非观念;通篇只有利已主义,一切只要对自己有利都能去做;一切人都可以背叛,父亲,老婆,孩子,情人,上司,朋友,老师,亲戚,都不在话下;

而黑娃:是本书着力描写的一个对象,从前期打长工,救赎小娥,也完成自己的救赎;闹家协,当土匪,抢鹿子霖杀其父,抢白嘉轩致残他,从当初的快意恩仇;到后来白鹿原重新读书;被鹿兆鹏最终劝说起义,其实从一开始他都有强烈的是非观念,最先认识白嘉轩嘴脸就是黑娃。但最终对白孝文轻信而致命。





格林斯徐


这与我们常规认为的结局不同。我们一贯的想法是好人有好报,坏人终将受到惩罚。但作者却没这样写,因为他写的是真实的生活,并不是我们喜欢看的童话故事。

在老子的《道德经》中就写道:“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通俗的讲就是天地看万物都是公平的,一切都任其自然的发展,并不区分什么善恶和好坏,好人可能遭到厄运,坏人依然如此,这就是“自然法道”。

白孝文的结果,不是道德的结果,不是仗义的结果,不是作者的原因,而是自然法道的结果。




流云影视hhs


白鹿原大结局是:白孝文对黑娃栽赃陷害,白嘉轩对白孝文大义灭亲白孝文陷害黑娃后,白嘉轩为了替黑娃讨回公道,找白孝武通知鹿兆鹏,把被他们关在屋子里的白孝文抓了起来,临走时哭着重复念叨着“这辈子,这辈子”,看着那可怜样真为他惋惜。而原著中白孝文出现在对黑娃、岳维山、田福贤进行了举行处决活动上后没有作交代,甚至最后有一段还提到白嘉轩为有个县长儿子而自豪,鹿兆鹏也没有再次出现在白鹿原上。可以说电视剧版《白鹿原》白孝文的结局与原著完全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