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忠嗣、高仙芝、哥舒翰三名將的家國情懷與現實利益的困境

盛唐第一名將王忠嗣,初上戰場,曾是一員莽撞衝動、無所畏懼的玩命悍將。但當他一步步成為封疆大吏後,整個人發生了巨大變化。他開始變得保守持重、追求平穩。因為,地位和權力,看似給了他任性的資本,實際上給了他更大的壓力和更重的責任……

1—身負家仇,打仗玩命

成名之前,王忠嗣身上的標籤是“忠烈之後”。他的父親王海賓,在一場與吐蕃的戰爭中英勇犧牲。當時王忠嗣只有九歲,伏地痛哭,唐玄宗看他可憐,就將他收為義子,帶入宮中撫養。

長大後的王忠嗣“雄毅寡言,有武略”,喜愛談論軍事。唐玄宗特別器重他,並預言:“後日爾必為良將”。儘管如此,唐玄宗並不想讓他過早擔任重將。因為怕他一心為父報仇,做出什麼衝動莽撞之舉。

直到27歲,王忠嗣才爭取到一次作戰立功的機會。那是733年,王忠嗣申請了幾百精兵,準備向吐蕃發動突襲。結果不巧碰到吐蕃大boss在閱兵,旌旗招展,人歡馬嘶。見這陣仗,手下都打算返回,王忠嗣不允,手提大刀,一馬當先,徑直衝向了閱兵方陣,斬殺數千人,繳獲羊馬數以萬計。

不久,河西節度使杜希望準備攻打吐蕃新羅城,想起王忠嗣這個不要命的小將,便向朝廷申請調配。於是王忠嗣授命趕赴河西,成功攻佔新羅城。屢受挫敗的吐蕃,集中全國兵力向河西壓來。唐軍寡不敵眾,恐懼蔓延。關鍵時刻,又是王忠嗣單騎突進,“左右馳突,獨殺數百人”,帶領唐軍從側翼襲擊,顛覆大局,轉敗為勝。

接下來數年之中,王忠嗣又降契丹、滅突厥,威名躍居眾將之首。

2—四鎮節度,日漸保守

伴隨赫赫功名的,是王忠嗣職務的節節攀升。

我們之前講過,安祿山身兼三鎮節度使,便膨脹得覬覦皇位,而王忠嗣在他之前就早已身兼四鎮節度使——河西、隴右、朔方、河東,四地都乃北方邊境的重鎮,轄精兵27萬多人,“勁兵重地,控制萬里”,有唐以來,前所未有。

如果說之前玩命打吐蕃,尚帶有幾分復仇情緒。那麼隨著身份地位的變化,王忠嗣早已擺脫家仇恩怨和個人榮耀的影響,他開始考慮風險收益比,開始操心國計民生和士卒安危——

他曾多次上奏朝廷,主張安撫邊疆,不可輕易發起戰端,以免生靈塗炭;他在朔方到雲中郡長達數千裡的邊界上,修築城堡,開拓土地;為減少傷亡,每有戰事,他不再像過去那樣帶頭衝鋒,殺個痛快,現在總要進行周密部署,提前派間諜收取情報;為了安撫人心,他把自己那副拉力為一百五十斤的弓箭放進弓袋裡,表示不再使用;此外,他還要求士卒將姓名刻在弓箭上,戰前發放,戰後再統一收回……

於是,在他鎮守邊境期間,部下士氣高昂,器械糧草充足,攻無不取,戰無不勝。

3—堅守原則,勇於擔當

但是,對於王忠嗣的良苦用心,並非人人都能理解。尤其是晚年好大喜功的唐玄宗李隆基。

公元747年,唐玄宗下令,攻佔吐蕃石堡城。

王忠嗣上書反對,“石堡城地勢險要,城防堅固,吐蕃守衛森嚴。要攻下石堡城,肯定要犧牲數萬士兵的生命,對我們來說,得不償失,不如見機行事,等敵人露出破綻再行動。”

這時,另一位唐將董延光極力主張攻取石堡,於是唐玄宗強令王忠嗣接應董延光出兵。對於這項任務,王忠嗣表現地十分消極敷衍。當時部將李光弼忍不住提醒他說,“您連重賞都不懸,誰肯為他賣命?到時候如果董延光失敗了,肯定把罪責推到您身上”。

王忠嗣回答:“石堡城雖然重要,但得到它不足以制敵,失去它也沒什麼害處,我不忍心用數萬人的生命換取自己的官職。即使因此獲罪,我大不了被降職,再不濟被外放當個小官罷了”。

果然,董延光攻佔石堡城失利後,把髒水全部潑給了王忠嗣。與此同時,奸相李林甫也趁機落井下石,誣告王忠嗣有造反言論。唐玄宗勃然大怒,要求論罪處死王忠嗣。儘管在哥舒翰的求情下,唐玄宗網開一面,但王忠嗣還是被貶為地方太守,一年多以後暴病而亡。後世司馬光對王忠嗣之死感慨萬端:自古忠賢,善於謀劃國事,可惜不能保全自己啊。

王忠嗣死後,哥舒翰奉命率兵強攻吐蕃,石堡城總算拿下了,但數萬唐軍精銳傷亡殆盡。安祿山起兵反唐時,缺乏精兵猛將的唐軍一路潰退,盛世的帷幕緩緩落下……

王忠嗣,堪稱盛唐第一名將。在他身上,值得稱頌的,不止英勇,還有面對現實的困境時,自己內心的那份堅守。

在千年前的大唐西域,也佇立著這樣一位特種兵式的傳奇人物。

他叫高仙芝,出身高麗,將門之後,跟隨父親駐守安西,保衛邊疆。

史書記載,高仙芝身材高大,相貌英俊,精通騎射,驍勇善戰,二十多歲時便被提拔為將軍,且“與父同班秩”。

作為一名武將,高仙芝早年身上展現出的儒雅氣,常常令父親頗為擔憂。不過後來事實證明,高仙芝是“青出於藍而勝於藍”。每到關鍵時刻,他總能剛毅果敢,勇挑重擔,馳騁邊疆,屢立奇功,堪稱大唐西域的守護神!

1—熱血尖兵,無畏險阻

真正讓高仙芝揚威西域、名震朝野的是那場千里奔襲小勃律的戰役。

小勃律在今天克什米爾西北部一帶,國家不大,但地理位置至關重要,因為它是吐蕃通往安西四鎮的重要通道。

原本小勃律是唐朝的屬國,後來因為與吐蕃和了親,便脫離大唐,歸附了吐蕃。大唐想要奪回小勃律,可是礙於道路艱險、環境惡劣,幾任安西節度使數次出征都無功而返。

公元747年﹐高仙芝受人舉薦,臨危受命,率領一萬人馬再次向小勃律進發。

在做好充分準備後,這年四月,高仙芝率兵從安西都護府出發,先用一個多月的時間橫穿新疆,然後揮師南下,踏上蔥嶺——也就是今天的帕米爾高原

唐軍必經的東帕米爾,平均海拔6000多米,此外還要越過海拔7564米的青嶺,其艱險程度可想而知。

經過一百多天的跋山涉水,唐軍終於抵達今阿富汗一帶。隨後,兵分三路,約定七月份在吐蕃的陣地連雲堡下會和。

連雲堡南面依山,北臨婆勒川,河水暴漲,正是易守難攻的軍事要塞。三路部隊會和之後,高仙芝卻馬上下令:備好兵馬和三日干糧,我們明早渡河!

將士們不能理解,甚至覺得老大瘋了。可沒想到第二天一早,水位已經降低,唐軍“人不溼旗,馬不溼鞍”就渡過了河,然後迅速在連雲堡下列好了陣。

吐蕃守軍未曾料到唐軍會“神兵天降”,於是慌亂應對,很快就兵敗如山倒。

連雲堡就這樣到手!

2—有勇有謀,屢立奇功

取得初步勝利後,高仙芝決定乘勝追擊。

急行三日,到達坦駒嶺,嶺下便是阿弩越城。可是要想翻越這座嶺卻並不容易。坦駒嶺海拔4688米,長40裡,想登臨山口,必須沿冰川而上,而冰川長度都在10公里以上。更讓人膽戰心驚的是,冰川上冰丘起伏、冰塔林立、冰崖似牆、裂縫如網,稍不注意,就可能滑入深淵或者掉進冰川裂縫。

高仙芝擔心將士們畏懼不前,於是想了一個辦法——

他悄悄派二十名騎兵,扮成胡人模樣前來迎接,並聲稱:“我們是來投降的,現在吐蕃軍的必經之路已經被我們斬斷,他們過不來啦!”高仙芝裝出一副歡欣鼓舞的樣子,於是,將士們在高漲情緒的感染下,迅速越過山嶺。

有意思的是,三天後,阿弩越城的胡人果真來請降了。

隨後,高仙芝帶兵來到小勃律國首府,小勃律國王害怕,便帶著吐蕃公主躲進了石窟,等待吐蕃援軍。而此時,高仙芝已經派人毀壞了小勃律與吐蕃之間的唯一通道——位於婆夷水上的一座藤橋。當吐蕃援軍馬不停蹄地趕到婆夷河岸時,只能隔水觀望,束手無策。

最後,小勃律王只好帶著吐蕃公主乖乖投降。高仙芝平定小勃律後,西域大震,“拂菻、大食諸胡七十二國皆震懾降服”。玄宗提拔他為安西四鎮節度使,兼攝鴻臚卿和御史中丞。

兩年後,西域動亂,高仙芝再度奉命出征。這次更是輕車熟路,四個月就抵達了比小勃律更遠的竭師國(今巴基斯坦一帶),並順利完成軍事任務。

憑藉這兩次征戰,唐朝在對吐蕃的戰爭中可以說取得了全面勝利,同時,高仙芝也威震西域,獲得了“山地之王”的稱號。

1913年,英國探險家斯坦因曾勘察過一千多年前高仙芝的行軍路線,他評論說:“軍隊大規模行經帕米爾和興都庫什,這在歷史上是第一次。大山直插雲霄,路途遙遠又缺乏給養,不知道當時如何維持軍隊的供應?即便是現代軍隊,恐怕也會束手無策吧。”而大唐“特種兵”高仙芝奇蹟般地做到了!儘管高仙芝並不完美,但對於當時的大唐邊疆,他卻是無可替代的攻堅人物。

今代麒麟閣,何人第一功?君王自神武,駕馭必英雄。開府當朝傑,論兵邁古風。先鋒百勝在,略地兩隅空……”——杜甫《投贈哥舒開府二十韻》

天為國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擁靈臺。浩蕩深謀噴江海,縱橫逸氣走風雷。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軍皆披靡。衛青謾作大將軍,白起真成一豎子。”——李白《述德兼陳情上哥舒大夫》

今天的主人公是詩聖眼中的當世武功第一人、詩仙口中超越衛青和白起的唐代名將

哥舒翰——一個初入職場就有勇氣冒死抗命的人,卻在人生最後一場戰役前無力死諫,最終結束了職業生涯,甚至因此丟了性命。

哥舒翰是西突厥哥舒部落首領的後裔,家境富裕,文武雙全,但因為喜歡喝酒賭博,一直沒什麼大出息。直到40歲時,父親去世,他按照漢家禮節在長安客居3年。然而在此期間,一直養尊處優的哥舒翰卻被長安尉所輕視,備受打擊的他立志要做出一番事業,於是到河西(今甘肅武威)節度使王倕帳下從軍。

公元742年,王倕攻取了新城(今青海門源),之後就把這裡交給哥舒翰經營,哥舒翰治軍有方,號令嚴明,三軍無不為之震服,他也從這裡真正開始了他的軍事生涯。

四年後,王忠嗣兼任河西節度使,很快發現了哥舒翰這個人才,對他十分欣賞,提升他為衙將,後來又被任命為左衛郎將。一次吐蕃軍來犯,敵人分成三路從山上俯衝而下,哥舒翰持半段槍迎著吐蕃軍的兵鋒攻打,他的勇猛為他贏來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也為他贏來了盛名。公元747年,哥舒翰被提拔為右武衛將軍。

1—冒死抗命救上級

唐玄宗晚年好大喜功。公元747年7月,他派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忠嗣攻打吐蕃據守的石堡城(今青海湟源西南)。但王忠嗣認為性價比太低,攻下石堡城,會死傷數萬將士,因此拒絕出戰。李隆基很不高興,派將軍董延光出戰,果然未能攻克。

事後,董延光以配合不利為由將責任都推到王忠嗣身上;宰相李林甫也落井下石,誣陷他參與謀逆太子之位。李隆基大怒,嚴加審訊王忠嗣。作為王忠嗣的愛將,哥舒翰準備前去營救。有人勸他多拿些金帛疏通關係,哥舒翰坦言,“

如果正道尚存,王公一定不會冤死。如其正道將喪,帶再多的錢又有什麼用。”於是只帶隨身行李啟程。

得知王忠嗣被判死刑後,哥舒翰抓住一次晉見李隆基的機會,竭力陳述王忠嗣的冤情,甚至請求用自己的官職爵位,來贖王忠嗣的死罪。

李隆基很不耐煩,站起來就走。

結果李隆基走到哪兒,哥舒翰就一路磕頭跟到哪兒,邊磕邊哭。李隆基最終同意保全王忠嗣,貶他為漢陽郡郡長。要知道,李隆基曾因同樣的原因毫不猶豫地殺了3個兒子、1個女婿,能如此對待自己撫養過的王忠嗣,已非常難得。經過這件事,朝廷上下都稱讚哥舒翰,認為他有勇有義。

2—冒險接命攻石堡

然而,當自己變成主角時,說不的勇氣可能就煙消雲散了……

王忠嗣曾說石堡城不好打,唐軍也多次試圖奪城卻都以失敗告終。但王忠嗣被貶後,沒人再敢忤逆李隆基開疆拓土的心願。公元749年,勢在必得的李隆基將10萬多士兵統歸哥舒翰指揮,以傾國之力下令進攻石堡城。

哥舒翰沒有像他的老領導王忠嗣一樣拒絕出戰,而是全力以赴。不過這場仗打得十分艱難,吐蕃人據險而守,唐軍猛攻數日,仍不能得手。焦急萬分的哥舒翰不惜一切代價,發起了一輪又一輪的衝鋒,死傷數萬人之後,終於如期攻下了石堡城。

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切都正如王忠嗣的預料

啃掉硬骨頭後,唐玄宗十分高興,不僅讓哥舒翰升職至特進、鴻臚員外卿,還讓他的兒子做五品官,並大加賞賜。此後,哥舒翰在邊關屢立戰功,因為他的存在,唐軍在河西、隴右的戰場上佔據了絕對的優勢。公元753年,哥舒翰兼任河西節度使,進封涼國公,食實封三百戶,不久,進封西平郡王。次年,再拜為太子太保,加實封三百戶,兼任御史大夫。

3—痛哭出徵終戰敗

公元755年,安祿山起兵反唐,很快就佔領了黃河以北的許多郡縣。李隆基令當時在家養病的哥舒翰領軍20萬赴潼關拒敵。雖然哥舒翰以身體原因極力推辭,但最後還是接受了皇命,並守住了潼關。

隨後,叛軍在多地都被唐軍打敗,逼得安祿山腹背受敵,一度打算放棄洛陽;叛軍主力對潼關在半年內發起的數次進攻也都勞而無功,西進長安的目標變得十分渺茫。哥舒翰對當時形勢看得十分清楚,數次上疏李隆基,認為安祿山雖佔據了河北廣大地區,但手下盡是蕃將胡人,所到之地燒殺搶掠,百姓決不會歸順於他。如果唐軍堅守潼關,叛軍久攻不下,一定會軍心渙散、眾叛親離,到時趁勢出擊,大局可定。

但當時,各地唐軍頻頻傳來捷報,李隆基充滿必勝的信心。再加上楊國忠在一旁煽風點火,他被衝昏了頭腦,聽不進哥舒翰的話,反而嚴詞苛責;並要求唐軍兵出潼關,與叛軍決戰。當時李隆基派出催促哥舒翰出關迎敵的使者“項背相望”,給哥舒翰造成極大的壓力。公元756年,哥舒翰“慟哭出關

”。

不過,這一戰就沒有攻石堡城那麼幸運了。唐軍最終大敗,20萬大軍,僅8千人生還。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敗,他常勝將軍的聲名因此付諸東流。也難怪曾誇讚他是當世武功第一人的杜甫在《潼關吏》中感慨:“謹囑關防將,慎勿學哥舒。”失敗後,哥舒翰收拾殘兵敗將,重新守住關口,想繼續與叛軍周旋,卻被手下捆綁送給安祿山,成為俘虜。哥舒翰被俘給了大唐巨大的打擊。一年後,安祿山和他都先後被安祿山之子安慶緒所殺。

10年前初入職場就敢冒死抗命救上級、此前從未打過敗仗的哥舒翰應該怎麼也不會想到自己最終竟死得如此窩囊。

4—你什麼時候丟了說不的勇氣?

哥舒翰也曾經是勇氣爆棚的人,否則他也不敢在皇帝面前冒死為他人求情。只不過十年的職場歷練給他套上成功光環的時候,也在一點一點的消弭他的勇氣。

曾經的他年輕氣盛,後來的他老成持重;曾經的他職場新人,無知無畏,後來的他職場老炮,瞻前顧後;曾經的他秉持公心,後來的他挾私利己;曾經的他頗得聖心,後來的他揣度聖意;曾經的他什麼都沒有或者什麼都可以不要,後來的他什麼都有了並且什麼都不能不要。曾經的他就像一個飽滿的氣球,後來佈滿針眼兒,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撒氣,等到氣兒撒完了,輕輕的掉下來不過是早晚的事。

當然,職場中的你我也許和哥舒翰一樣,勇氣的消弭有很多無奈,甚至是不可抗力。不過也正因如此,那些在時間和環境的雙重加持下,依然執著並智慧的保有幾分勇氣的人才更讓人心生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