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国其实早就不是当年的晋国了,看晋国大宗小宗之争

晋国大宗和小宗之间的前两代之争最终都以小宗的胜利告终,晋昭侯死于内部叛党之手,晋孝侯死于曲沃庄伯之手。大宗在荀国的帮助下,才赶走了曲沃庄伯,保住了翼城,大宗贵族拥立晋孝侯的弟弟姬郄为晋君,是为晋国第三代大宗——晋鄂侯。

晋鄂侯上台的时候,大宗的日子已经很不好过了。接连的战乱让他们的生产生活和军事力量遭受了很大的损害,公室屡遭变故让晋君的地位出现了严重的动摇,很多善于察言观色的大夫们见势不对,开始改变自己的立场。正所谓树倒猢狲散,大宗的势力越来越弱,反过来小宗的势力就越来越强。明白人一眼都看得出来:晋国大宗似乎快要到头了。

这个时候,有一个关键的角色也在主宰着晋国未来的走势,那就是周天子——周桓王!

周桓王虽然在当时已经没有多少实权了,但是他还掌握着号令天下诸侯以及征伐的权力,周桓王身边还有虢国和郑国这样的表面支持者。郑国就曾利用和周桓王的关系而以天子的名义讨伐周边的敌对势力,使郑国成为春秋初期的一大强国。可惜后来郑国过河拆桥,对周桓王傲慢无礼,周桓王一怒之下又找来虢国和郑国搞政治对立,使得郑国被迫和周桓王互换人质,以求政治和解。但周桓王从此不再信任郑国,郑国也因此而慢慢失去了在诸侯中代周天子行事的主导权。由此可见:如果和周天子的关系搞不好,谁就将会陷入政治孤立。

在这个问题上,晋国的小宗明显要比大宗做得好。

曲沃庄伯主动派人到周王室和周桓王交涉,并进献大量的贡品,以求得周桓王在晋国问题上对小宗的支持。按理说,大宗才是晋国的正宗,是君,而小宗只是大宗的一个封君,是臣,那么臣怎么能凌驾于君之上呢?周桓王理所应当的应该支持晋国大宗而声讨小宗,但晋鄂侯却在那里干等周桓王的支持,而忘了主动结好周桓王。要知道当时周桓王也是非常需要其它诸侯给他撑起的,而且他还很缺钱,诸侯们的贡品越来越少了,周桓王的财政也开始紧张起来。

而曲沃庄伯抓住了周桓王的这一弱点,大肆向周桓王进贡,并答应将晋国的一些土地作为周桓王支持他讨伐大宗后的附加条件。周桓王只需做个顺水人情,便可以得到财富和土地,又何乐而不为呢?况且晋国小宗也属于晋国公族,不算是外姓叛乱,从道义上也讲得通。

于是,在周桓王的号召下,郑国和刑国等支持曲沃庄伯攻打翼城的晋鄂侯。晋鄂侯招架不住,便逃出翼城,跑到随地避难。由此可见:翼城当时应该是被攻破了。

在攻破翼城后,曲沃庄伯却没有兑现对周桓王的承诺,周桓王一怒之下又号令虢国攻打曲沃。曲沃庄伯被迫从翼城撤兵,周桓王为了控制晋国大宗,不再迎回出逃的晋鄂侯,而改立晋鄂侯的儿子姬光为晋君,是为晋哀侯。

后来有人将晋鄂侯从随地接到了鄂地居住,颐养天年,直到死去,所以人们称他为“鄂侯”。

这样,晋国大、小宗的对抗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在时候哀侯被小宗武公弑杀,大宗彻底式微。直到被小宗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