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德并寿 日月升恒——记东至县近代名人汪朝栋

仁德并寿 日月升恒

——记东至县近代名人汪朝栋

汪朝栋,名源发,字国瑞,号云浦,生派良模,同治五年八月生。东至县木塔乡郑村村人,金陵皖宁苏师范优级毕业,官至京师学务员、民政部稽查员、牛痘局总理(五品)、国民代表会议咨议员等。因不满清政府腐败统治,辞官回乡,转向民主法治、教育、慈善、公益等事业,成绩斐然,功勋卓越。平生与同邑的周学熙、许世英等友情至深。63岁时由其主修的《分溪汪氏家谱》出谱,许世英亲自撰写两千多字的《朝栋汪先生暨德配郑氏安人并合潭同庆序》相赠,文后有周学熙等300多名达官、名流签名同贺。汪朝栋一生任各种社会职务繁多,民国二十二年先后迁天津、北京定居,民国末期去世,葬于北京八宝山。

青年辞官

汪朝栋自幼胸怀大志,乡试中便“膺鹗荐者”,“屡荐未售”,游金陵,于皖宁苏师范优级毕业,送长芦监运使公署,“复荐入京师部堂”,先后“允京师学务员,民政部稽查员,分发城外卫生处主任,牛痘局总理及筹备巡警各处事宜”。在京师为官几年,“卓著声名亦鸣凤朝阳之品概 ”。但在仕途中,看透了满清的政治黑暗、腐败无能。深感仕途不足以施展其报国之力,光绪二十年毅然以“痔疾”为名,辞官回乡,探索其他报国之路。

投身教育

汪朝栋一回乡,祁门、浮梁、至德三地学士,便于洗心学舍(位于朝栋家乡)增设高初级小学校以培养三邑人才,由县长委任汪朝栋为两校校长。“凡凤姿英俊者数十辈皆先生羽翼而成”。

民国十二年,湖北武汉“周公馆宏开学校遥闻令名聘先生为主讲人(教授),文济济群,号为华国才将”。民国十七年,因回乡主修家谱等事宜而辞职归乡。

民主爱国

汪朝栋虽投身教育,培养人才,但心系民主法治进程,积极参与推进民主法治建设。民国元年为县教育评议员,民国九年兼任“众议院与省议会选举监察员”,民国二十一年,聘为省长公署谘议,随之又聘为国民代表会议参议员,最后因年龄大出行不便而未受。

汪朝栋爱国之心可鉴,如光绪三十四年,县城“开救国会,抵制日本,(汪朝栋)忠愤之气见之演说,闻者感愤,恍如仁贵激励将士大举东征”。

卓远见识

早在京城为官时,年轻的汪朝栋就已知悉了欧洲的马克思主义和工人运动,预见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不久将到来,忠孝的他写信告诫家乡父老说:你们如果有余钱,千万不要买田了,最好用于公益,也不要余多了钱。一元钱一亩的田不可买,十元钱一斤的肉可以吃。当时家乡父老并未在意此事,直到解放时,家乡的地主、富农们想起这事,便深深地懊悔不已。家乡的人们,至今谈起此故事,均对他卓远见识赞叹不已。

汪朝栋的故居 木塔乡郑村村

尽心慈善

民国九年,周学熙“函请(汪朝栋)为(至德)敬慈善堂参议,尽心于残老弃婴,推广同善社,劝人人同归于善”。汪朝栋又于自己家中设同善(分)社一所,收养四方弃婴,由其夫人郑氏负责抚养,“贤内助郑氏安人如鸾凤配佳偶,对于育婴一节,……勤劳笔不尽述,无论严寒深夜,闻婴啼辄歙衣起,伺糖水添糨衣,必求乳母伴眠,始就寝,甚至一夜十起,保赤之心诚求不倦,如此者二十余年”。“养育婴儿活生灵数百计,耗费无算,积德尤深”。

投资公益

汪朝栋在主职教育、身兼多项社会职务的基础上,又尽力于公益事业,为家乡做公益无数,大项目如:在横山村古徽道上造“汇源”石拱桥和“聚源”石桥,修内河大道十余里,其中“汇源”石拱桥至今已是当地的珍贵历史古迹之一。“聚源”石桥解放后因造河堰而被撤除。

民国二十一年,尧城建文庙,汪朝栋又受聘工程局懂事,同时兼任安徽全省通志局征访员。

据传,汪朝栋平时生活极为俭朴,与普通农民无异,家庭经济收入几乎全部投入到慈善和公益事业,耗费无数。每遇灾荒,就又“起积谷仓赈济孤贫”,其“善举口碑载道,正如凤鸣岐山,支代周文”,“先生仁德并寿固与日月升恒乾坤不老”。

注:文中引句为许世英《朝栋汪先生暨德配郑氏安人并合潭同庆序》

历史保留下 故居门前一对拴马石还在 房子被后代孙辈重新翻盖了

写好更多的汪氏故事

我们任重道远

文字来源 汪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