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趋势下的历史变革——三点原因揭示为什么周朝由盛转衰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王朝,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256年,享国共计791年。在将近800年的历史长河中,周朝经历了从强盛到衰落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是渐进的也是触目惊心的。

从号令四方的天下共主到名存实亡的象征符号,周朝是怎样由盛转衰的?其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存续时间最长的王朝

一、“平王东迁

如果要找出周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的话,那么一定是“平王东迁”,尽管在这之前很长一段时期内,周朝的统治已经开始显现出危机四伏和力不从心。周朝在建立之初曾经历过“成康之治”的盛世,到周穆王时期,实力已经大不如前。

而到了周厉王时,由于西北方向戎狄的兴起,周朝经历了连年的战乱,国力进一步衰微,百姓苦不堪言。周厉王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严厉监视百姓的言论,只要有说他坏话的一律处死,这更加剧了统治的危机,使得百姓人人自危,并终于引发了国人暴动。

在周厉王死后,他的儿子周宣王即位,周宣王在位期间励精图治、开疆拓土,使周朝显现出复兴的景象,这一时期史称

"宣王中兴"。但是好景不长,随着周宣王晚年的暴政以及之后周幽王的即位,周朝大好的发展势头被中断,朝政又进入到了腐败昏聩的轨道中。

之后的故事相信大家已经非常熟悉了,周幽王因为宠幸美人褒姒而荒废国政,犬戎趁机大举进攻周朝的都城镐京,周幽王命丧骊山,西周随即灭亡。国破之后,在众诸侯的拥立下,周幽王的废太子宜臼继承王位,是为周平王。

面对着受战火摧残后破烂不堪的镐京以及犬戎的巨大威胁,周平王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只能寄希望于各诸侯国的保护,于是无奈之下将周朝的都城由镐京迁往东边的洛邑,东周的历史就这样拉开了序幕,而隐藏在幕布后面的却是周天子地位不断衰落的开始以及周朝由盛转衰的事实。自“平王东迁”后,周朝王室的地位不断衰微,最终形成了春秋时期群雄争霸的局面。

周平王时期,周朝的都城由镐京迁往洛邑

二、繻葛之战

虽然“平王东迁”标志着周朝由盛转衰,周天子在诸侯面前还依然保有足够的尊严,但在繻葛之战之后,这点仅存的尊严也被无情地击碎了。随着各诸侯国实力的不断壮大,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听从周天子的号令,甚至在很多事情上与周天子公然叫板。

此时的周天子是周平王的儿子周桓王,为了挽救王室衰微的局面,他对各诸侯国采取了强硬措施,妄图重振周朝王室的威严。但这遭到了各诸侯国的反抗,其中反抗最激烈的是郑国君主郑庄公。被称为“春秋小霸”的郑庄公本就是周朝王室,又担任着卿士之职,在他的经略下,郑国迅速壮大,一度与周朝王室分庭抗礼。

面对周天子对自己的打压,郑庄公自然不肯坐以待毙,于是干脆不再朝见周天子。这在当时是骇人听闻的事件,定期朝见天子是诸侯国必须要履行的义务,也是天经地义的事,郑庄公竟然冒天下之大不韪,这是周桓王所不能接受的。于是,周桓王率陈、蔡、卫等国军队讨伐郑国,郑庄公自然也是当仁不让,双方在繻葛展开一场大战。战争开始后,郑国军队猛冲周朝联军的侧翼,表现出了极强的战斗力,本就组织松散的周朝联军迅速被郑国军队冲乱,作鸟兽散,周桓王自己也身负箭伤,只能无奈败走。

这一战从根本上动摇了周天子在诸侯心中的威严和号召力,其他诸侯见周天子竟被郑国一个诸侯国打得大败,自然也纷纷效仿,从此不再把周天子的号令当回事。天下由最初的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甚至“礼乐征伐自大夫出”,周朝对天下的统治渐渐变得名存实亡。

“春秋小霸”郑庄公在繻葛之战中让周天子颜面扫地

三、战国乱局

如果说周朝的统治在春秋时期虽然已经变得名存实亡,但还稍稍保有一丝颜面的话,那么当时间来到了战国时期,这仅有的颜面也丧失殆尽了。战国时期各诸侯间的征战比起春秋时期有过之而无不及,

如果说“春秋无义战”形容的是春秋时期旧有的礼法被打破,已经人心不古的话,那么战国时期各国的相互征伐就可以用礼崩乐坏来形容了。

随着诸侯的互相兼并,大国吞并小国的现象成为了家常便饭,直至形成了以“齐、楚、燕、韩、赵、魏、秦”为首的诸强争霸的乱局。在这乱局之中,无论哪个国家兴起,哪个国家衰落,周天子都被排除在决策之外,周朝的统治已经在事实上失去了任何存在的象征,这种苟延残喘的局面持续到公元前256年终于画上了句号。这一年,秦国依靠强大的实力灭亡了东周,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就此走到了终点。

诸侯相互征伐是战国时期的常态

四、周朝由盛转衰背后的原因

我们知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周朝的覆灭不是偶然因素导致的,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那么造成周朝由盛转衰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01 制度层面上,分封制是“罪魁祸首”

周朝采取分封制治理天下,即将土地分封给王室宗亲和开国功臣,让其建立诸侯国,各受封的诸侯国有向周天子履行朝觐、纳贡、随同作战等义务。周朝是各诸侯国的共同宗主国,而周天子则是节制四方的天下共主。这种政治体制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它具有很多优点,因为单纯依靠周天子的实力,统治辽阔而广袤的疆域是鞭长莫及的,而由分封的诸侯代理天子治理则使之变成了可能。

除此之外,分封同周朝王室有血缘关系的宗亲以及有功劳的功臣可以在最大限度上为王朝统治提供保障,一旦受到外敌入侵和时局动荡,天子号令一出,各诸侯国有义务前来拱卫京师、保护天子。从这个角度来看,分封制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不过分封制有其致命的弊端,就是随着诸侯国君一代代的世袭以及自身实力的不断壮大,诸侯国对周天子的忠诚度也会渐渐降低。由于分封制在制度设计上缺乏对诸侯国的节制手段,造成在周朝王室控制力逐渐下降之时,无法通过有效的方式维持对各诸侯国的管控和节制,周天子面对诸侯国尾大不掉、不听号令的情况却无可奈何,最终造成了无法挽回的结果。

分封制是把“双刃剑”

02 思想层面上,百家争鸣“难责其咎”

春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历史时期之一,各种思想在这个时期交流碰撞,形成了“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先秦时期的思想流派数得上名字的共有189家、著作4324篇。《隋书·经籍志》《四库全书总目》等书则记载“诸子百家实有上千家。”

在这浩如烟海的诸多思想中,我们比较熟悉的就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阴阳家、名家、杂家、纵横家、兵家等众多流派。而儒生和有志之士则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力图通过将自己的思想转化为现实的治国之道来实现自己的志向。这种井喷式的思想碰撞为后世留下了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使后人受益无穷,但对于周朝的统治来说则意味着动荡和分裂。

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

03 历史发展层面上,大一统是大势所趋

在历史的浩浩洪流面前,任何事物都是渺小的。分封制作为先秦时期诞生的政治体制,在经过了周朝近800年的涤荡后,已经走到了尽头。尽管在之后的西汉初年及西晋初年还有反复,但已经无法阻挡大一统思想成为主流的历史趋势。历史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点,想要建立强大而稳固的中央王朝,没有集中的政治体制和统一的思想体系是行不通的。周朝正是处于历史趋势的转折点上,它伴随着分封制的成熟而发展壮大,也伴随着大一统的兴起而走向衰落。

历史发展大趋势是任何事物无法阻挡的

我们回顾周朝由盛转衰的过程可以发现,历史的进程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轮回。在这个轮回中,虽然有制度因素、思想因素、个人因素对历史进程施加的客观影响,但其背后的根本推动力却是历史大趋势。我们应该从中受到启发,因为盛极必衰、物极必反既是自然规律也是历史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