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二年前,德国青年任性一回,结果苏联上百名高官被免职

1987年,19岁的联邦德国青年马迪亚斯·鲁斯特驾驶着他的“塞斯纳”轻型单引擎运动飞机,穿过当时被认为是无懈可击的苏联防空系统的重重警戒,降落在莫斯科红场上。

当一袭红色工作服的鲁斯特走下飞机、羞涩地向红场上散步的人群报以微笑时,苏联乃至全世界都为之瞠目结舌。随后,鲁斯特因非法入境罪及扰乱航空秩序罪被判入狱4年。苏联国防部因此颜面尽失,一大批军方高官为此丢官。随着时间的推移,有关此事的许多不为人知的细节浮出水面,鲁斯特的历险之所以成功,竟是因一系列巧合促成的。


小小少年鲁斯特

马迪亚斯·鲁斯特的故事在今天看来依旧是一个神话。

马迪亚斯·鲁斯特于1968年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他父亲是一位电子工程师,曾带他去汉堡机场观看飞机起飞,这对鲁斯特产生了巨大影响。当时他虽然只有4岁,但已立志要当一名航线驾驶员,从12岁开始制作航空模型,到后来更是参加了航空俱乐部,受到良好的航空训练。

但可惜的是,在他14岁时,他的梦想破灭了。由于视力欠佳,鲁斯特可能这一生都没有机会成为职业飞行员,不过,他并没有为此而灰心,16岁时他开始上飞行驾驶课。一年之后,他在教员们的赞扬声中获得了飞行证书。

▲ 德国少年鲁斯特

从此,他便开始考虑做一名商业飞行员。要获得商业飞行证书,他必须完成150个小时的飞行,而此时他的飞行册上只有近80个小时的飞行记录。于是鲁斯特在与航空俱乐部经理赫尔·海斯商量之后,决定进行一次穿越北欧的远程飞行。至少鲁斯特对别人是这样说的,而实际上他还有另一个计划。


鲁斯特的小小心愿

当时,身处东西方对阵的最前方,鲁斯特对政治极其敏感。他知道,如果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德国境内——也就是自己的家园势必在第一时间化为焦土。因而,在内心深处,他急切渴望两个超级大国能够携手促进世界的和平,而不是剑拔弩张地为第三次世界大战穷兵黩武。

1986年10月,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冰岛的雷克雅未克举行裁军谈判,但双方最终不欢而散。对此,鲁斯特感到极度失望,他认为是里根带着有色眼镜看待苏联、从而拒绝了戈尔巴乔夫提出的历史性建议。

▲ 里根和戈尔巴乔夫

作为一名航空爱好者和爱国者,刚刚成年的鲁斯特决定以自己的力量为世界和平做出一些贡献——单枪匹马飞往莫斯科、向戈尔巴乔夫发出呼吁,在东西方国家之间建造一座“想象中的桥梁”。他的想法很单纯:“如果我能开着一架小型飞机,毫发无伤地飞到那里,里根又有什么理由继续说它是‘邪恶帝国’?”

说干就干,鲁斯特马上行动起来,他准备了一份长达二十页的宣讲文稿,计划向戈尔巴乔夫提出他的和平建议。

接下来,便是他行动的核心——直飞莫斯科。众所周知,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的整体军事实力并不逊于美国甚至超过,并且苏联的防空体系号称世界上最安全的防空体系,很长一段时间里,这支庞大的军队被西方军事媒体公认为“世界上最严密、最广泛的防空网”。

就在四年前,苏联萨哈林群岛上空,在情况尚未明了的情况下,一架韩国民航波音747客机被苏军击落,造成机上269 名乘客死亡。因而,穿越如此强大的防空圈,意味着飞蛾扑火一般的巨大危险。鲁斯特认为自己能活下来的几率只有百分之五十,但他没有丝毫犹豫:

“我确信我做的是正确的,我敢这么做。”


实施计划

1987年5月,鲁斯特开始行动,他仔细规划了路线,并从飞行俱乐部租了一架注册号为D-ECJB的塞斯纳172型运动飞机。

这架小型四座飞机总重只有1000余公斤,依靠175马力的发动机可以达到230公里/小时的巡航速度,多年以来因其轻便灵活、容易驾驶的特性广受世界飞行爱好者的欢迎。

飞机到手之后,鲁斯特自己动手进行了改装,飞机的其他座椅被拆除下来,安装上辅助油箱。这样一来,飞机的航程便提升到1200公里以上,从铁幕之外飞入莫斯科绰绰有余。鲁斯特为自己准备的唯一防护措施是一顶摩托车头盔,以备飞机迫降或者坠毁。

▲ 鲁斯特所开飞机

在出发前,鲁斯特制定了详细的计划:从德国的尤特堡出发,经挪威飞往芬兰。这次航行将持续3个星期。他还特意向汉莎航空公司的飞行员们进行了咨询,并研究了风向和地形,准备工作做得很细致。当然,他并没有告知飞行员他真实的目的地:

莫斯科。

▲ 鲁斯特飞行路线

5月13日,他驾驶着自己的塞斯纳飞机起飞了。14日他到达了丹麦的费罗雷岛,15日又到了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

几天之后他回到费罗雷岛,然后飞越了挪威。每天晚上他都给父母打电话。在赫尔辛基,他打了最后一次电话。

5月28日莫斯科时间13时,鲁斯特驾驶赛斯纳-172小型飞机从赫尔辛基机场起飞,20分钟后,他同芬兰地面调度室进行了一次联络,报告说飞机一切正常,随后便关闭了除无线电罗盘以外的所有通讯设备。鲁斯特在飞越芬兰湾时把飞机高度降到200米,之后来了个180度大转弯,直扑目标——莫斯科。

芬兰航空管制中心发现赛斯纳飞机突然改变航向,立即用无线电发出警告,但始终没有收到回音,不久鲁斯特的飞机便在芬兰雷达屏幕上消失了。芬兰方面以为鲁斯特的飞机失事了,赶紧派出一架搜救直升机和两艘快艇到芬兰湾寻找,但是却一无所获。


降临莫斯科

28日14时,苏联国土防空军设在爱沙尼亚科赫特拉亚尔韦的雷达站在赫尔辛基-莫斯科的航线上发现了这架小型飞机,雷达站分别用芬兰语、俄语和英语向鲁斯特询问:“是不是自己人?”

但鲁斯特根本不予答复。国土防空军判定,这是一架未经申请而擅入苏联领空的飞机,决定采取措施制止其侵犯行为。但受到韩国客机被击落事件的影响,在无法确定事实的情况下,苏联军人不敢贸然采取拦截行动,因为赫尔辛基-莫斯科航线是欧洲最繁忙的空中通道之一。

于是,部署在波罗的海沿岸到斯摩棱斯克的苏联防空部队只能像接力赛跑式地交替跟踪赛斯纳飞机的航程。

为了确认这个不明飞行物的“庐山真面目”,苏军两架米格—23截击机从“塔巴”军用机场升空进行拦截。但不久后,“塞斯纳”做了向下俯冲的动作。这样,它不仅从截击机飞行员的视野里消失了,也从地面雷达的屏幕上消失了。

5分钟后,该地区的雷达屏幕再次捕捉到一个飞行目标,与先前的“塞斯纳”相比,其飞行路线和高度均有不同。但地面塔台人员简单地误认为它不是原先那架“流氓飞机”。新目标发出“我是自己人”的应答。警报解除,两架截击机返航。

17时40分,鲁斯特已经飞到离莫斯科仅100公里的图拉城上空,国土防空军战役司令科罗米将军紧急向莫斯科防空军指挥中心报告有关情况,希望允许采取行动,但值班军官并没有向防空军总司令科尔杜诺夫报告,而值班的第一副参谋长也没有对这一报告做出反应。无形中,鲁斯特在苏联军方的互相推诿中保住了性命。

于是,鲁斯特驾驶着他的“塞斯纳”继续前行,到达了托尔若克市。在这里,又一次巧合帮了他大忙。刚好在前一天,在托尔若克市郊40公里处发生了一场空难,一架米格—25与一架图—22 M 战略轰炸机相撞。所以,这一天在该地区上空到处是执行搜寻任务的直升机。鲁斯特的“塞斯纳”不早不晚,恰好于这天飞临该区。由于“塞斯纳”的飞行速度和高度与苏方的直升机完全吻合,塔台人员理所当然地将它识别为众多救援直升机中的一架,没有引起任何怀疑。

对鲁斯特来说,这一天奇迹般地充满了幸运的巧合,当鲁斯特飞近莫斯科时,某个大人物(具体是何人至今未解密)下了一道命令:暂时关闭防空网的自动控制系统,以进行一次计划外的停机检修。正是这20分钟的空隙,鲁斯特于19:38分飞进了莫斯科。

之前,鲁斯特只见过克里姆林宫的照片,对能否找到这个苏联政府所在地心存疑虑,他通过高达540米的莫斯科奥斯坦金诺电视塔来确定方向,再逐渐把高度下降到300米,终于逐一辨认出俄罗斯饭店、教堂的金顶和红色钟楼上闪闪发光的五角星——克里姆林宫。

鲁斯特驾机在红场上空盘旋了好几圈,一直在思考如何更好地降落。他降低高度进行两次尝试,均以失败告终。这时候,红场上空的这架小飞机引发了莫斯科市民和外地游客的强烈好奇,他们纷纷围拢过来,对着天上的不速之客指指点点。这时候,红场警卫队的托卡列夫少校收到紧急通知,说红场上空有一架飞机正在飞行,他以为是例行的航拍直升机,只懒懒地回了一句:“怎么,红场上不让母牛走,还不让飞机飞吗?”


▲ 近距离抓拍到正在下降高度的塞斯纳172

鲁斯特在第三次尝试着陆时,成功降落在莫斯科河桥的南端,并向瓦西里波滑行。过了20分钟,来了一群穿灰色制服的人,把他带到了卢比扬卡广扬(克格勃总部所在地)。

鲁斯特驾机闯入红场的新闻不胫而走,迅速成为轰动世界的头号热点。苏联领导人立刻用“鲁斯特事件”大做文章。几天之后,国防部长索科洛夫元帅被戈尔巴乔夫免职,虽然事发之时他正在柏林与华沙条约国的有关领导开会,对此事毫不知情。

而全苏防空军总司令戈都诺夫被打发退休,整个司令部人员几乎全部被撤换。一大批军方高层领导莫名其妙地丢了官职。

而鲁斯特呢?他最终接受了苏联最高法院的审判,剥夺自由4年。随后,在全世界爱好和平人士的强烈呼声之下,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在1987年签署了削减中程弹道导弹的条约,向着和平迈出第一步。接下来,在入狱不到一年之后,鲁斯特在1988年8月获得自由,回到家人身边。


如今鲁斯特和妻子一起住在柏林。他在一家食品进出口公司工作。看着他身穿灰色西服套装、头戴精致金丝边眼镜的模样,很难相信他就是“又一个林德伯格”。他仿佛又成了从前那个文静、平凡的年轻人。“我常常回想起我的那次奇遇,”

他说,“这个记忆既好也坏。说好是因为我达到了自己制定的目标,说坏是因为当我落入苏联军方手中时我感到非常害怕。从情感方面来说,我当时获得的一些感受是独一无二的。我因此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对我来说,这就像是跨过了现实表面的界线。”


现在鲁斯特还驾机飞行吗?“我回到德国后,航空协会让我去做测试,以确定我是否能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他说,“这个要求使我很生气。眼下我宁肯不飞行,也不愿去向人证明我不是个疯子。”

耐人寻味的是,戈尔巴乔夫借此机会在军队当中清除了大批异己分子,这一切给三年之后的政局动荡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