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裡的連雲港(上)《山海經》研究3)

《山海經》裡的連雲港(上)《山海經》研究3)


一,“嗟(華)丘”、“百果所生”——即今連雲港市前雲臺山(花果山)

《海外東經》:海外自東南陬至東北陬者。(镼左+差)丘,(或作髮丘,即《淮南子 墜形訓》之“華丘”),爰有遺玉、青馬、視肉、楊柳(柳應為桃)、甘柤、甘華。百果所生,在東海。兩山夾丘,上有樹木。一曰嗟丘。一曰百果所在,在堯葬東。

連雲港前雲臺山即《西遊記》裡的花果山,與《山海經》所述一致

【按,嗟,當時應讀為近似(加jia)之音,故而在《淮南子 墜形訓》中被寫為音近的“華”當時應讀(發fa)音。其方位參考“在堯葬東”,堯葬在下文第九“海外南經”之尾的“狄山之陽”,而狄山即錦屏山。原書中“海外南經”在前,“海外東經”在後。錦屏山之東“百果所生”的“嗟丘”,就是今前雲臺山即花果山,主峰海拔625米。

所謂“兩山夾丘”可作二解。

其一是丘在先秦的本義“埡口”。則此四字指今連雲港前雲臺山中,在石門山與花果山之間,從北麓的大村到南麓的山東村,夾著一條西北——東南走向的山谷。

其二當作漢代以後“丘陵”的含義來理解,就是錦屏山與中雲台山兩山之間夾著前雲臺山含花果山。

可見,這裡的“丘”無論是指“丘陵”還是“丘壑”即埡口,都講得通。

連雲港幾千年來多次上演滄海桑田的變遷

四千多年前,這裡的氣候更加溫熱溼潤,處於當時的南北分界線,所以南北方的果樹及草本植物山上大都有生長,即“百果所生”。加之周圍大片區域為海濱灘塗、溼地,更顯得這座山特立突出。後來成了吳承恩小說《西遊記》裡東勝神洲傲來國花果山,大鬧天宮的石猴孫悟空的故鄉。看來孫悟空雖為虛構,花果山卻有根有據。

另外,《海外北經》有“平丘”,學者多以為即此“嗟丘”。因為此二丘大致方位接近,物產幾乎相同。然而仔細對比之後可以發現二者也有很大區別。“嗟丘”明言“在東海”;而“平丘”處並未言及東海。嗟丘地形地貌為“兩山夾丘”——僅有一個丘;平丘地形地貌則為“兩山夾上谷,二大丘居中”——有兩個而且更大的丘。而平丘中的“上谷”、“二大丘”,足可見平丘高度、面積和範圍都明顯大於嗟丘。物產大致相同,只能說明處在同樣的氣候帶、植被帶中。所以,本報告認為“平丘”另有所指,當在今膠東半島一帶。遺玉,或指今連雲港市東海縣著名的水晶。】

二,大人國——藤花落龍山文化遺址;波谷山——後雲臺山

《海外東經》:大人國在其北,為人大,坐而削船。一曰在嗟丘北。

【按,“其”指上文之“嗟丘”即前雲臺山含花果山,其北即在今中雲鄉一帶。現代考古發現的中雲鄉藤花落龍山文化遺址,有完整的兩圈城牆,城內可以容納3000人。筆者判斷即這裡所說的“大人國”。可見當時的國,相當於今天一個大一點的村子或者小集鎮的規模。當時此處為海濱島嶼或者半島,故其人多用舟船。

藤花落遺址或許是“國”字的原型之一。當時兩圈城牆可能才寫為 “國”,而商周甲骨金文中也常見寫為“或”的情況,可能特指只有一圈城牆的居邑。後來“或”被借用為虛詞,表示或然,所有的城邑都稱為“國”而不再寫為“或”。但是最初,可能真的分別如上所指。

近旁前雲臺山有同期的大村遺址、朝陽遺址,或為大人國的邦內之地,與城內的“國”相對,就是大人國的“別邑”甚或“野”。大村之“大”,如果該村名是一直保留從未改名的古稱,也是與當時的“大人國”相關。筆者為什麼做這樣的考慮,是因為卜辭及《左傳》等先秦文獻中已經考證確認的地名,大多為今天的村名。連雲港市文保所高所長在座談會上說大村旁還有小村,大村未必與大人國相關。這話當然有一定道理。所以建議本地專家學者深入研讀方誌,儘量調查清楚“大村”一名的來源,當然,同時也要了解清楚“小村”一名的來源。這兩村未必同時產生,未必同時取名。或許是,先有大村,後有小村。所以大村之大,究竟始於何時,所指為何,都是值得去追本溯源的。尤其考慮到藤花落遺址廢棄很可能是因為後來海水入侵,其人是否有可能遷往近旁海拔更高的大村一帶,因而保留了“大”這一名號?

根據連雲港文化局先秦史專家劉鳳桂老師提供的信息,下廟墩遺址是藤花落遺址的前身,而藤花落遺址的測年數據為約公元前2500年—前2000年。而下廟墩遺址在《山海經》應當沒有提及,沒有哪一個所述對象與之可以對應。由此可以反推《海外四經》反映的時代上限即為下廟墩遺址廢棄之後的藤花落遺址時期,亦即大汶口文化消失之後的龍山文化後期。】

連雲港市藤花落龍山文化遺址就是書中此處的大人國

《海內北經》:大人之市在海中。

《海內東經》:都州在海中,一曰鬱州。

《大荒東經》:大荒東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有波谷山者,有大人之國。有大人之市,名曰大人之堂。有一大人踆其上,張其兩耳。

【按,大人國在今中雲,“大人之市”及大人之堂,應為當時比其國海拔高度更高的附近山島,應即今城址以北中雲台山之西尾華蓋山。

皮母地丘,即郝懿行注引《淮南子 墜形訓》東南方有山曰波母之山,亦即波谷山。指連雲港市雲臺山的一組山脈,當時為近岸島嶼,山谷峽灣波濤洶湧,故曰波谷。又以為其山為波濤產生的原因,故曰波母。後雲臺山南今宿城鄉一帶深谷峽灣最為發育,或特指此處。

都州、鬱州指古時為海中之島、洲,今連雲港市雲臺諸山。】

《列子 湯問》:龍伯之國有大人。

郭璞《注山海經序》:(穆王)東昇大人之堂。

【按,這裡說的龍伯即《山海經》裡的奢比、《管子》裡的奢龍。】

連雲港市的《蒼梧晚報》2010-02-04“考古專家初解華蓋山岩畫”一文稱:連雲港地區在羲和之國前,還有一個古國叫做“女和之國”,就是《山海經》中所說的“有女和月母之國,是處東極隅以止日月。”這個“東極隅”指的也是連雲港。女和就是女媧,是母系社會東方夷族的部落酋長。

【按,這段文字是《大荒南經》的內容,女和月母之國在東北海之外一帶,大致方位在膠東半島以北的渤海和黃海北部。東南海之外的羲和之國的準確方位難以判斷,大致在今連雲港、日照甚至青島西南部一帶海濱。】

雲臺山

江蘇連雲港雲臺山位於連雲港東北部山嶺,在連雲港市郊。由錦屏山、前雲臺山、中雲台山、後雲臺山和鷹遊山等互不連續的斷塊山組成。山體為前古生代變質岩系。東南側平緩,西北側陡削。其中花果山玉女峰海拔625米,為江蘇省最高點。除錦屏山外,在第四紀最後一次海浸時全為沉陷海中的島嶼,古稱鬱洲山或蒼梧山。由於沂、沭水挾帶泥沙的填積和黃河南徙奪淮入海後帶來大量泥沙,黃淮三角洲範圍日益擴大。1711年前雲臺山與大陸相連。1855年前後,中雲台山、後雲臺山也相繼與大陸連成一體。現鷹遊山仍孤懸於東西連島上。在鷹遊山屏蔽下,鷹遊門內風平浪靜,有利建港,現已建成可停泊萬噸輪的碼頭。連雲港附近海岸為江蘇省巖岸區。連雲港為隴海鐵路、新歐亞大陸橋的東段起點。

花果山

花果山風景區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區。

花果山位於連雲港市南雲臺山中麓。唐宋時稱蒼梧山,亦稱青峰頂,為雲臺山脈的主峰,是江蘇最高峰。李白:“明日不歸沉碧海,白雲愁色滿蒼梧。”與蘇軾:“鬱郁蒼梧海上山,蓬萊方丈有無間”,寫的都是雲臺山。被譽為:“海內四大名靈”之一。

《西遊記》對花果山的位置有明確的界定,前文已引述過,換言之即“東方海中的一座名山”。從歷代史籍、方誌對連雲港雲臺山的記載看,一致指明其在海州東北的大海上。

《山海經》雲:“都州在海中,一曰鬱洲。”

《水經注》亦云:“朐縣東北海中有洲,謂之鬱洲。《山海經》所謂鬱山在海中者也。”

《江南通志》:“在州(指海州)東北海中有大洲,謂之鬱洲。”

《中國古今地名大辭典》:“鬱林山,亦名鬱山,在江蘇灌雲縣東北鬱洲,舊在海中,今已連於大陸,名雲臺山。”《雲臺新志》:“康熙四十年”,雲臺山與海州大陸“渡口漸塞”,“至五十年,忽成陸地。”至於古今地名更易就不需贅述了。

連雲港中雲鄉藤花落龍山文化遺址

這是中國迄今發現的首例內外雙重城牆結構的史前城址,是江蘇省發現的第一座龍山文化時期城址,也是中國發現的50餘座龍山文化城址中保存最完整的、最適宜作聚落形態考古的大遺址,對研究文明的起源有重大價值。

遺址位於連雲港市經濟技術開發區中雲鄉,面積15萬平方米。

藤花落遺址中還發現夯土臺基、奠基坑、灰坑、灰溝、道路、水溝、水稻田、石埠頭等遺蹟200多處,出土石器、陶器、玉器、炭化稻米、木樁以及各類動植物標本2000餘件。

這個時期,出現了騰花落古城,該古遺址處於南雲臺山與中雲台山之間谷地的沖積平原上,海拔高度6-7米。藤花落古城面積大約1萬多平方米,人口3000左右。藤花落古城是一個連雲港市史前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東夷少昊古國的中心城市。表明龍山文化期連雲港南、中雲台山之間曾一度為陸。

1996年春在南京博物院主持下,由南京博物院、連雲港市文管會和市博物館組成藤花落遺址考古隊,進行了試掘,藤花落遺址大規模發掘的序幕由此拉開。確定其為一處保存較好的龍山至嶽石時期(距今4500—4000年,中國國家文明形成前夜)的聚落遺址。1998年—2000年又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大面積鑽探發掘,最終確定藤花落遺址為龍山時期古城遺址:雙重城垣,城內居住、生產、宗教性祭祀遺蹟完備而且文化面貌比較單純。

三, “肝榆”——原來是後代地名“贛榆”的來歷

《海外東經》:奢比之屍在其北,獸身、人面、大耳,珥兩青蛇。一曰肝榆之屍在大人北。 郝懿行注:《管子 五行篇》雲“黃帝得奢龍而辯(辨)於東方”。又云“奢龍辯乎東方,故使為土帥”。

《大荒東經》:有神,人面、犬耳、獸身,珥兩青蛇,名曰奢比屍。

【按,屍,並非屍體。或為祭祀奢比之屍主、神示即牌位。根據這裡提示的方位,奢比之屍的位置當在今後雲臺山北麓,並未在今贛榆區,也是屬於沿革地理極其常見的現象。

贛榆是秦在東海郡下置的一個縣名,應來自當時的“山海圖”或即《山海經》“海外東經”、“大荒東經”的肝榆(奢比)之屍。

奢比即奢龍,是黃帝的東方向導。說明贛榆、連雲港與黃帝是有關聯的。而據《古本竹書紀年》“黃帝至禹,為世三十”之語推測,黃帝比大禹早了約900年,則時代大概在公元前2900年左右,說明文獻中有關連雲港市的最早記錄在4900年前的黃帝時代,而且留下了贛榆(肝榆、奢比)這個地名,是真實可信的。

《列子 湯問》言龍伯之國與蓬萊、方壺和瀛洲三神山之事,可知大人國亦在龍伯管轄範圍內。當然,此時即公元前2900年左右大人國應在今贛榆下廟墩遺址一帶,公元前2500年之後才遷居今中雲藤花落遺址處。龍伯應即此奢龍、奢比、肝榆、贛榆。而三神山或即今贛榆以東黃海深處的“前三島”,包括平島(平山島)、達山島(達念山)、車牛山島。】

贛榆即奢龍,黃帝時代的東方酋長

資料——贛榆

贛榆區擁有大面積濱海溼地、海洋灘塗、和全省最長黃金海岸線,境內土地肥沃、河道縱橫、通榆運河、生態漁業發達,自古以來就享“魚米之鄉”之稱。素有“黃海明珠”之美名,贛榆城臨海而建、逐海而生,是江蘇近海親海第一區。

夏以前屬九夷。商屬人方。西周屬莒、祝其二國……

秦時置贛榆縣,治於鹽倉城,屬琅琊郡。……

四,君子國——位置當在今連雲港市北固山、官山一帶

《海外東經》:君子國在其北,衣冠帶劍,食獸,使二大虎在旁,其人好讓不爭。有薰華草,朝生夕死。一曰在肝榆之屍北。

郝懿行注:木堇見《爾雅 釋草》,堇一名蕣,與薰聲相近。木堇朝榮暮落,雜家謂之朝生,一名蕣。《藝文類聚》卷八十九引《外國圖》雲:君子之國,多木槿之花,人民食之。去瑯琊三萬裡。

【按,君子國在肝榆之屍北,方位在今連雲港市連雲區北固山、官山一帶為宜。目前為止該地並未有相關考古發現,而周邊已經發現的龍山文化遺址在方位上都不符合。

筆者認為,將文獻內容與沿革地理及考古發現進行關聯印證的二重乃至多重證據法甚至多學科交叉研究的基本原則是:其一原書所述方位合乎沿革地理位置,其二遺址考古測年數據要符合龍山文化後期這個大概的時間範圍,其三原書所述的文化特徵也要與考古發現相合,這三個方面最好同時滿足。至少滿足兩個,另外一個條件即便不能充分滿足至少也不矛盾,才可以最終放心確認。

因為時代太過久遠,微觀的地理位置可能因為地震、地殼運動等發生偏移。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1668年7月25日)郯城8.5級大地震波及海州最為強烈。州志有載,大震不僅使海州“城傾十之二三”、“屋宇多圮”,而且使“海退卅裡”。本地報社記者張晨晨提供的信息說對連雲港一些地理單元的位置有較大影響,有的移動幅度竟然達到了十多公里。所以要真正做到全方位的對應原書內容與當今甚至歷史上的實際情況,需要多學科協同努力,才可能圓滿解決問題。

文中君子國的特徵為典型的中原人裝束,應為鑿齒對應的大汶口文化被羿對應的龍山文化消滅取代後來自中原的移民或封國,其文化特徵與沿海居民明顯不同。

孫慶偉教授研究認為牙璋即玄珪,可能是這裡說的劍

劍,青銅劍在春秋時期大量出現,最早大概在西周時期,殷商沒有實物證據。龍山文化時期不可能有青銅劍,戰國人看圖說話以為是“劍”,可能指公元前2100年突然普遍出現的牙璋。詳見孫慶偉《鼏宅禹跡——夏代信史的考古學重建》一書及相關報道、介紹。】

學者:4100年前牙璋突然間大範圍內同時出現,標誌著夏朝的建立

2018-08-02 22:08 搜狐網

關於夏朝是否存在,孫教授是堅信不移的,這點和許宏教授是一致的。許宏老師心裡也認為是有夏的,只不過許宏認為,需要出土的文字資料作為證據。在夏朝是什麼時候建立和滅亡的問題上,孫教授提出了一個新的視角:玉器和玉文化的興盛,是中國古代文明的一大特徵,而通過近些年的考古發掘來看,4100年前左右,牙璋在九州範圍內大面積出現,很可能標誌著夏朝的建立,在孫慶偉看了,牙璋就是夏王朝的核心禮器玄圭,它與夏王朝的興衰密切相關。

二里頭考古隊隊長許宏在其著作《最早的中國》一書中也曾談論過牙璋,牙璋最初興盛於海岱地區,後來向西傳播,在二里頭時代之前,牙璋廣泛建於九州各地的遺址中,但當二里頭文化興盛起來之後(也就是疑是夏朝的建立之後),牙璋就變成了貴族或者說是王族的專用禮器了,這時候僅僅在“王都”二里頭範圍內發現有牙璋,其他地區已經很少見了。象徵社會等級的奢侈品的生產與消費集中於二里頭遺址,反映了二里頭都邑核心化程度急劇增強的趨勢。

連雲港市一帶在新石器時代海陸變化較為強烈,海水時進時退。城邦國家即在這些歷史的間隙當中存在,其遺蹟或者像藤花落遺址那樣倖存,也有可能像紀鄣古城那樣墮海,或者城牆居邑被海潮沖毀而蕩然無存於今無徵。不能因為現在沒有發現其遺址就認為其國一定不存在,書中所言為虛。前文所述倖存的藤花落遺址就是最好的說明,其位置完全符合原書對大人國的描述。並與另外其它地理單元一起形成了確鑿可信的證據鏈。

藤花落城址何以獨存?藤花落遺址乃至城址在後來的海侵淹沒之下仍保存了一米左右的殘高,而城牆輪廓基本完好,這與其位置與地形地貌有關。該遺址在中雲台山北段南麓狹窄的平原上,西南方向是高大的前雲臺山,背靠中雲台山,而中雲台山又在前後雲臺山的左右庇護之下。就像一個夾在父母中間的小孩,受到海潮衝擊很小。加之中雲台山一帶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藤花落古城在地勢更高的西北邊,南邊有較長的淺灘,故而海侵的發生是慢慢浸泡,不是猛烈衝擊。所以其城牆得以保存4000多年。其它地區的遺址缺少這些天然屏障的庇護,在海潮的猛烈衝擊之下,城牆甚至基址都被沖刷乾淨,後代海退陸還,這些遺址已經完全消失,就像從來沒有存在過一樣。】

《大荒東經》:有東口之山。有君子之國,其人衣冠帶劍。

【按,此東口之山,亦即今官山、北固山甚至加上東西連島,這些山當時聳立海中,位置最靠東,對峙如口,得名或基於此。】

資料——

《江蘇贛榆鹽倉城(廟臺子)遺址發掘簡報》

南京博物院 連雲港市博物館 贛榆區博物館

內容提要:鹽倉城(廟臺子)遺址位於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海頭鎮龍河鄉鹽倉城村,為一處近方形城址,城內西北為一處高出地表臺地;城址西北1.5千米處為石嶺大溫莊片漢墓群,為城址當時居民的墓地。2015年9月至2016年1月,南京博物院聯合連雲港市博物館、贛榆區博物館等對廟臺子東側及城址西北墓地進行了小規模搶救性發掘,發現了龍山文化、嶽石文化、周代和漢代的文化遺存,包括房址、灰坑、灰溝和墓葬等遺蹟,以及陶器、石器、銅器等遺物,對於深入瞭解鹽倉城(廟臺子)遺址的文化內涵和促進本地區的歷史文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中圖分類號:K871.3)

五,“虹虹”——應即連雲港秦山島著名的“海市蜃樓

《海外東經》:虹虹在其北,各有兩首。一曰在君子國北。

【按,原字作“工上蟲下”之形,即“虹”,古人不知道彩虹和海市蜃樓都是光學現象,誤認為彩虹和海市蜃樓都與動物有關。此處的“虹虹”顯然不是隨處可見的一般彩虹,而是秦山島著名的奇觀“海市蜃樓”。這種自然奇觀歷四千多年而猶存,與其地理位置關係甚大。天造地設的自然奇觀不是誰人能向壁虛構編造杜撰的,不是誰人能夠瞞天過海無中生有的。只有站在當今科學的角度,去正確解讀古書所載古人所言,才可能認識真相獲得真知。而不是一概用虛構神話來加以簡單否定一棍子打死。】

資料——秦山島

江蘇省連雲港市贛榆區海島。新城向東淺海8公里,是有“秦山古島、黃海仙境”之稱的秦山島。秦山島面積0.1928平方公里,長1000米、寬200米,呈狹長狀,分為東、中、西三峰。島上名勝古蹟眾多,有千年古亭、李斯碑、徐福井、天妃宮、受珠臺、秦東門、棋子灣、古炮臺等20餘處主要景點,……素來享有"秦山古島,黃海仙境"的美譽。

秦山島的海市蜃樓即《山海經》這裡說的虹虹

秦山島上有“三絕”。

第一絕是秦山神路,全長2.6公里,全部由石英卵石積澱而成,是中國最長的海中大道,也是獨步華夏、絕無僅有的海中奇觀。踏在神路上面,猶如在水中行走、海中漫步,妙不可言。第二絕是將軍石,在秦山島東峰懸崖下,聳立約20米高的兩座海蝕巖柱,威如將軍,所以漁民也稱其為“大將軍”和“二將軍”(今“二將軍”已坍塌,唯存“大將軍”)。這些石柱,不僅是連雲港乃至江蘇省海島風光一絕,在全國沿海風光帶中,像這樣的海蝕型將軍石也是為數不多、較為罕見。

第三絕是海市蜃樓。只要天氣條件適合,往往能在秦山島上看到海市蜃樓奇觀。

六,朝陽之谷、神天吳——即今大吳山、小吳山一帶

《海外東經》:朝陽之谷,神曰天吳,是為水伯。在虹虹北兩水間。其為獸也,八首人面,八足八尾,皆青黃。

《大荒東經》:有神人,八首人面,虎身十尾,名曰天吳。

【按,朝陽之谷即今連雲港贛榆海拔365米的大吳山及附近小山所夾之谷,當時在海中。位置在秦山島以北,與上文相合。兩水即今龍王河與洙溪河之前身。天吳神祠,當於大吳山巔尋之,不知還能否找到一些蛛絲馬跡?

“天”與“大”,古文字形近,多通。比如成湯卜辭廟號為“大乙”,在傳世文獻中即被稱為“天乙”。所以古之“天吳”與後世之“大吳”,其實完全一樣。】

據當地人說這裡現在是火葬場,就不進行歷史考古研究了?

資料——贛榆大吳山森林公園

大吳山森林公園位於黑林鎮西北,面積7平方公里,海拔364.5米,由大吳山、小吳山等眾多山頭構成,佛教、道教在此修建廟宇待奉,故有玄陽寺“泰山行宮”99間仙居遺址。大吳山峰高景秀,素有十八奇觀。山上有古廟、廟旁古井、“神泉”等遺蹟。山中蒼松古剎,幽洞怪石,紅茶似火,白花似雪,其中“吳峰望日”為贛榆八景之最,倪長犀的《吳峰觀日》一詩是對吳峰望日的極好描繪。此外,大吳山山前建有紫金山天文臺太陽觀測站,此類觀測站中國僅有兩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