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中的地理知識與地理學意義

《山海經》是一部內容單富、風格獨特的古典著作,全書 共計3.1萬多字,記錄了我國古代地理、歷史、民族、神話、 生物、水利、礦產、醫學和宗教等諸多方面的內容。

《山海經》由三部分組成,包括《五藏山經》(以下簡稱《山經》,共計5卷26篇,約2.1萬字,《海經》,計8卷8篇約4200字:《大荒經》,並《海內經》1卷,計5卷5篇,約5300字。

《山海經》中的地理知識與地理學意義

有關《山海經》的作者和成書年代,眾說紛紜,東漢劉 [逼瞬向《上山海經表》中,主張該書出於唐虞之初,系禹、益所 仙㈣》挪作,後來《爾雅》、《論衡》、《吳越春秋》等都從這個說法。目前學界看法是,《山海經》成書非一時,作者亦非一人。其中《山經》成書最早,大約在 春秋戰國時期;《海經》稍晚,成於西漢,《大荒經》及《大荒海內經》大約成於東漢至魏晉時期。

《山海經》裡有關山川和河流湖泊的描述,具有很髙的地理學價值,為研究中國古代地理提供了豐富的資料。東漢時期,明帝送給治水專家王景的參考書中就有《山海經》。北魏郿道元寫《水經注》時,引用《山海經》達80餘處。到了近代,顧顏剛作《五藏山經誠探》,發表了精闢的見解。其後譚其驤寫作《“山經”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經》裡豐富的河道資料,將《北山經》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一梳理,考證出一條最古的黃河故道。

《山海經》中的地理知識與地理學意義

《山海經》裡所描述的地域範圍非常之廣,幾乎覆蓋全國:其中《南山經》東起浙江舟 山群島,西達湖南西部,南至廣東南海,包括今浙、贛、閩、粵、湘五省;《西山經》東起 山、陝間黃河,南抵陝、甘秦嶺山脈,北達寧夏鹽池,西北至新疆阿爾金山。《北山經》西 起今內蒙、寧夏騰格裡沙漠賀蘭山,東達河北太行山東麓,北至內蒙陰山以北。《東山經》包 括今山東和蘇院北境。《南山經》西到四川盆地西北邊緣。《中山經》則指中部山脈。

《山海經》裡還記載了許多原始的地理知識,例如南方的岩溶洞六,北方河水的季節性變化,以及不同氣候帶的景物與動植物分佈等特點

《山海經》中的地理知識與地理學意義

《山海經》作為中國最早的地理著作,在世界地理學史上也佔有一定的位置。《山海經》以中部的“中山”為中心,四周為“南山”、“西山”、“北山”和“東山”所構成的大陸。

《山海經》認為大陸被海包圍著,在海之外還有陸地和國家。這種認識雖有其侷限性,但在當時無疑還是很先進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