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咸丰皇帝临终之前除掉慈禧,满清的命运会被改写吗?

右惜


杯酒谈笑间,脑洞阐史观。

其实,咸丰数次动过杀掉慈禧的念头,因为他太了解慈禧的性格,她太喜欢揽权了,如果慈禧的儿子当了皇帝之后,慈禧会不会仿照之前那些女主干政的先例呢?这时候,肃顺不失时机的跟咸丰进言“汉武帝杀勾弋夫人”的典故。”然而咸丰终究没有汉武帝的强悍手腕,最终没有下手。

那如果咸丰杀了慈禧呢?阐史君于是开个脑洞,觉得历史一定会改变,并且大清一定会陷入混乱,并且这个过程会分为三步进行。都是哪三步呢?



第一步,肃顺八大臣专权——其实这不算什么

咸丰临死的布局是这样的:

肃顺等八大臣辅政,进入军机处,参议全国大事。办事的决定权,在于两宫太后——慈安太后有一枚“御赏印”,慈禧太后有一枚“同道堂印”,两枚改在圣旨的一头一尾,才能起作用。

这时候,太后看似掌握了51%的股权,肃顺等八大臣掌握49%的股权,实则并不是这样。太后虽然有决定权,但因为太厚深处内宫,不了解各种军国大事以及前廷的行政方式,所以最终的结果就是,肃顺说什么就是什么。

所以这时候,实际上,肃顺八人掌握了60%的大清股权,太后和皇帝只掌握%40或者更少。



那么脑洞来了,如果慈禧已经被咸丰杀了,以慈安太后的性格和才干,是无法和恭亲王奕昕联手发动政变,进而走到台前“垂帘听政”的。那么最终结果就是,肃顺八大臣大权在握,皇帝太后孤儿寡母任人摆布。

不过,肃顺专权这不是最可怕的事。以肃顺的才干,他是抗的起大清帝国的。为什么这么说呢?首先他识人,曾国藩等汉人大臣就是他发掘的;其次,他懂经济,咸丰死后,迅速铸造“祺祥通宝”稳定经济局面,这是很得当的。

那么最可怕的是什么呢?是的,就是恭亲王奕昕,他必然会重新走上政治舞台的。

第二步,奕昕与肃顺党争爆发——这是最可怕的

咸丰的布局中,唯一漏下的一环就是恭亲王奕昕,他故意没有安排弟弟奕昕的位置。但是,以奕昕的才干能力来说,你想把他踢出局,那么他就会以一种你最不希望看到的形式回到局面中来。而且作为道光帝的第六子,他也不会作视肃顺夺权而不管的。

慈禧活着,他们能联合发动政变;但慈禧死了,奕昕可能无法发动政变,那么怎么办?我想奕昕一定会扶植自己的势力,那时候像满清大臣文祥、军机京章曹毓英等等,皇室贵族七爷醇王啊,这些人都是奕昕的拥趸。



如此一下,奕昕一党必然会与肃顺一党,分庭抗礼,朝廷出现党争可能在所难免。而党争危严重之后会危害到地方,要知道太平天国运动,正在地方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三、太平天国席卷,大清进入生死时速

中央两党争的你死我活,将会影响到地方抗击太平天国。尤其曾国藩等汉族大臣,还是肃顺提拔上来的,他们会不会也参与到党争之中呢?如果参与了,那么这将是不敢想象的!

而此时,太平天国也将获得喘息的机会,他们会不会再次卷土重来呢?其他捻匪也会不会趁机捞上一把,危害全国呢?



这样的大清可谓是千疮百孔!能撑多久真的很难说啊!

所以综上,我觉得如果咸丰杀掉了慈禧,很可能就会出现党争,从而太平天国运动趁机作乱,如此一来,大清危矣,甚至会提前亡国!


脑洞阐史观


如果咸丰临终前除掉慈禧。清朝也不会有太大的起色。不但不会让清朝逐步走向正轨还会使清朝的寿命缩短。到时候光绪的命运很可能就会像明末的崇祯皇帝那样。

假如政权顺利的回到了光绪皇帝的手中。他也不会有太大的作为。因为光绪的能力不如慈禧。当时闹的沸沸扬扬的太平天国运动恐怕清朝就会很难扑灭。太平天国可能也不能灭掉清朝政权,最多也就是割据一方。清朝勉强也能接受。

而且就算扑灭了面对曾国藩和李鸿章等一些有兵权的汉臣光绪也是不容易摆平他们的,这样容易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时间长了必定会生出乱子。慈禧把湘系官员给连根拔了还是隐忍了多年之后借助小白菜事件才彻底铲除湘系在朝中的势力。之前发生的刺马案慈禧最终选择了不追究。这种政治手腕恐怕不是光绪能有的。慈禧每一步都是走的小心翼翼的就更不用说光绪了。光绪肯定处理不好这些。处理不好就会造成湘军和清廷开战。到时候无论对清朝还是百姓来说都是灾难。

在戊戌变法之前的一段时间慈禧曾把一部分权利给了光绪。其实慈禧后悔自己曾经夺权。她当时是年轻气盛不知天高地厚才夺了大权。后来发现权力斗争那么累人,还不如自己在后宫享受舒坦。于是她就想着慢慢把大权放给光绪。想看看光绪拿到权利后会怎样做??想看看自己会不会被光绪清算??

光绪拿到一点大权就开始迫不及待的推行新法。企图抓住这个机会富国强兵。但是他干的很多事情都太操切了。还用了康有为和戊戌六君子等一些只会空谈不会实干的书呆子来进行变法,效果自然就更好不到哪去了。最后光绪听了康有为的挑唆准备要收拾掉李鸿章。慈禧这才坐不住了出面敲打了光绪一下。慈禧要保李鸿章到不是因为他是慈禧安插在朝廷里的一根钉子,动了他自己在朝中的势力就大减了。而是因为李鸿章是谋国老臣,是真正的实干家,清朝离不开他。而光绪根本就不懂这些。他把很多事情都想得简单了。

在慈禧不准光绪动李鸿章之后他又在康有为等人的挑唆下准备通过政变把大权彻底从慈禧手里给夺回来。而且还选中了善于见风使舵的袁世凯来抓捕慈禧。袁世凯权衡了一番决定倒向慈禧。向慈禧告发光绪准备夺权的事情。然后慈禧就让荣禄带兵进京抓了变法的乱党。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逃往了日本。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被抓,最终被杀了。从这件事之后慈禧就对光绪很失望。一时半会再也不会想把大权交给光绪的事情了。如果过不是慈禧出面任由光绪胡来清朝也不会就此走向富强只会越来越乱。所以慈禧当时那样做相对的也是正确的。

后来慈禧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了想把大权还给光绪就派人到光绪哪里去以袁世凯的事情来探光绪的口风。结果光绪对袁世凯还是恨之入骨。如果慈禧死了他一定立马就杀了袁世凯。这样慈禧觉得自己在死后肯定也没有什么好结果。所以她才会在死之前毒死光绪。免得自己死之后被光绪清算。

从这些事就能看出光绪没有任何政治手腕,也几乎没有什么政治头脑。光绪如果有点政治头脑懂得隐忍事情都不会发展成最后这个样子。所以当时如果是光绪掌握大权的话大清会更加糟糕。清朝可能会在20世纪之前就灭亡了。也可能清朝比明朝灭亡的都惨。因为当时中国所处的环境是前所未有的复杂。


南宫雁门说史


“改写”的意思我不是太明白,如果提前灭亡也算“改写”,那么答案就是肯定的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就要分析一下,如果咸丰帝杀了慈禧,那么,小皇帝载淳能不能坐稳皇位,天下会不会大乱。

公元1861年七月十六日,咸丰帝病倒在热河,圣谕“立皇长子载淳为皇太子。”又著派载垣、端华、景寿、肃顺、穆荫、匡源、杜翰、焦佑瀛,尽心辅弼,赞襄一切政务。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顾命八大臣”。同时还给两宫皇太后慈安和慈禧每人一枚印章,用以牵制八大臣。

由于小皇帝载淳年幼不能理政,所以两宫皇太后与顾命八大臣之间,围绕着皇权展开了一场生死角逐。公元1861年十一月,慈禧太后联合身在京城的恭亲王奕诉发动政变,一举解决了受咸丰遗诏辅佐新帝的“顾命八大臣”,从此慈禧大权在握,正式走上了长达四十七年的垂帘听政之路。

这是慈禧走上统治地位的大概过程。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一条重要信息:“顾命八大臣”并不是忠心辅佐小皇帝的,他们也想夺权。



咸丰帝虽然在朝政上没什么建树,可他毕竟做过满清最高统治者,眼界还是很高的。当时他身在热河,弥留之际不得不托孤于身边的“八大臣”。

可是咸丰帝心里明白,这八位爷没人会真心辅佐小皇帝的,他们都想做“摄政王”,甚至篡权夺位都有可能。所以咸丰帝需要一个可以牵制“八大臣”的势力。遍观群臣,最好的人选就是载淳的亲娘――慈禧。

如果咸丰帝临死之前下令杀了慈禧,那么远在热河的“顾命八大臣”可就手握大权了。即便不去篡权夺位,也会成为第二个“多尔衮”。

那时身在京城的恭亲王奕诉,恐怕就不再是和洋人谈判了,而是直接求助洋人出兵帮他去热河“勤王”了。(毕竟鬼子六不是白叫的)

这样以来,内有皇权之争,外有强敌坚船利炮,风雨飘摇下的满清政府恐怕当时就得结束了。


所以,咸丰帝如果杀了慈禧,那么大清历史一定会改写的。


毛驴儿谈历史


这一问题其实是个伪命题,个人的作用改变不了历史的发展和走向。清朝最终走向灭亡的命运,是不会因为后来有没有慈禧掌权而改变的。清朝在咸丰年间就已经日落西山,政府无能、颓败是一直以来的弊病。试想一下,如果咸丰在驾崩前就除掉了慈禧,那么后来的政权就会直接落到同治和光绪两位皇帝手上。同治帝就别说了,到处寻花问柳,最后因身染不可描述之症而年纪轻轻就走了。后来的光绪帝私生活倒是比较检点,也没有不良喜好,只是缺乏帝王之才,没有办法力挽狂澜。所以说就算是慈禧没有干政,清朝在晚期也不会有太大起色,更不可能改变被灭的命运。

很多人认为晚晴最终覆灭是因为慈禧干政后,处处维护保守党既得利益而忽略先进思想和科技的发展。其实慈禧在政治上是个很识时务的掌权者,虽然保守派始终坚持不合时宜的封建做派,处处阻碍新思想和文化的发展。但是慈禧还是任用了李鸿章、曾国藩、左宗棠等主张改革的大臣,洋务运动也是轰轰烈烈搞了三十年。慈禧虽然身为清朝当时的最高统治者,但她也需要背后的保守势力支持。很多人认为慈禧纵容政府腐败,自己也骄奢淫逸,但其实如果慈禧勤俭持政,把日子过紧巴了清朝就能太平,那估计她也愿意的。您说呢?


三十历史


慈安称为东太后,慈禧称为西太后。慈安为国诀,而慈禧权欲熏心,一切为己利。慈安在世时甚至出现“同治中兴"。慈安去世后,慈禧专权,除掉诸多重臣,使清朝进入恐怖专政,失去振兴机会。包括后来镇压维新运动,使中国失去工业化的机会。历史往往会因一个人的改变而改变,先进的思想成就先进的国家与制度。没有慈禧的腐败就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没有甲午战争的失败,就没有近代中国屈辱的开始。当时中国战舰十分先进,李鸿章出使西方,西方也是非常敬重,夹道欢迎,美国更是万人空巷。而开战时因腐败而致维护和弹药不足,军队愚闷而迷信,试图用粪便和狗血来抵挡洋枪洋炮。倘之慈禧不存,光绪变法成功,皇帝由戊戌六君子辅政,历史的进程尚未可知。


鉴古明今


一个朝代的命运,不是由某个人决定的。

但凡一个朝代,犹如一个人,都要经历出生、成长、壮大、强盛、衰落、灭亡几个阶段,只不过这些过程的长短因人而异。这是自然规律,也是历史规律。

咸丰时期,清朝面临内忧外患,康乾鼎盛时期早已过去,与世界发展潮流,国内阶级矛盾相比,清朝的统治阶层,已完全不能适应时代变迁的大势。单凭一个人的能力,已无法扭转乾坤,无论是慈禧,还是光绪。只不过换作他人,也许能延长一段清朝灭亡的时间而已。


太和元气


历史上,慈禧是祸国殃民的妖后,都在猜想,如果慈禧太后不在清朝干涉朝征的话,清朝会怎么样,会不会有不一样的清朝。

当然,慈禧能够摄政,那也是当时的朝局,给她创造了机会,所以,她才有机会去摄政,不然的话,根本也参与不了朝政的事情。

首先咸丰死后,其子载一淳继位。其实咸丰动过杀慈禧的念头,也有大臣进言,但是,心软还是没有下手,所以,留得慈禧一命。

慈禧不干政会如何。


其实,慈禧如果真的在一咸丰死时一起带走的话,清朝也不会有太大的气色,为什么这样说。

其一:咸丰死后,继位皇帝都没有实权,要么就是年纪太小,不适合摄政,要么就是命不好,总是年纪轻轻的就死掉,这也是一点原因。

其二:就算是慈禧不摄政,其他朝中大臣也会干涉朝政,因为当时的皇帝很年轻, 没有摄政的能力,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慈禧不摄政,也许其他的大臣还会造反。

所以,就算是慈禧太后没有摄政,清朝也不会有很大的气色,一个朝代,就如一个孩子一样,要经过成长、壮大、衰落、灭亡的几个阶段,而且,当时的清朝皇帝,就已经没有太多的实权了,大部分的权利都被朝野的大臣分割。


有慈禧,和没有慈禧,清朝的命运都那样,只不过是一个时间长短的问题而已。


史界之说


变法可以强国,但慈禧也支持过变法,说慈禧软弱,但慈禧也有过向十一国宣战的事迹。

变法失败不是慈禧阻拦,而是触动了传统贵族阶级的利益,如果不停止变法,肯定大动乱!所以就算慈禧死了,还有其他人站出来阻拦变法。

慈禧不是没有强硬过,但是整个国家都落后,就是被人家按在地上打有什么办法。学习先进知识,也办了洋务运动,但是大小官员贪污公款治都治不住,全抓起来都没人办事了。

慈禧骄奢淫逸,但是举国上下又有几个好官?国家不是一天两天变强的,也不是一天两天衰弱的。清朝的衰弱有慈禧的责任,但不是她一个人就可以决定一个国家兴亡。

时代在进步,清朝的灭亡更多的是制度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可以看到现如今全世界也没有封建统治的大国。

所以就算没有慈禧,清朝也必亡,不是一个两个人玩废了清朝,而是落后的制度和统治思想被时代淘汰,物竞天择!


读史书下啤酒


咸丰帝是1861年病死的,而清朝的灭亡是1912年,也就是说咸丰帝死后清朝仍然延续了51年。

如果咸丰帝杀了慈禧,清朝应该也不会延续更长时间。

毕竟咸丰帝时期清朝已经非常腐败,内忧外患风雨飘摇,在政治军事经济科技等方面已经远远落后于西方。内有太平天国等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有英法联军进攻北京。

因此即使咸丰帝杀死慈禧,让慈安与肃顺等掌握清朝最高权力,虽然慈安的政治才能不亚于慈禧,而且不像慈禧那样排外自私,肃顺也是杰出的政治家,比如曾国藩就说杀肃顺是自毁长城。但慈安肃顺也不可能挽救满清王朝走向衰亡的必然命运。

如果咸丰帝杀死慈禧,虽然不能使清朝延续更长时间,但也许对中国对广大人民来说是一件好事,因为慈禧是一个极端自私自利的女人,她为了自己吃喝玩乐,不惜牺牲国家利益。比如用海军经费为自己过六十大寿,导致甲午战争惨败,赔偿日本很多黄金白银及被日本割走台湾琉球等很多地方。比如慈禧卖国求荣,无耻地提出宁与友邦不与家奴,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等卖国政策。


厚德载物49847


王朝的寿命不因为某个人而改变,充其量能给清王朝续命几年。改写历史就算了。

清王朝拒绝变革,是有守旧派存在,慈禧只是他们的代表,只是通过慈禧的口说出来,没有慈禧,清朝历史依然会被终结,只是早几年,晚几年的事。那些顽固派基本都是当权派,没有喝过洋墨水,一味的遵循纲常礼教,就是对待西方事物也会放在“天朝上国”的视角去看。这不是慈禧造成的,就是没有慈禧,也极有可能出现新的顽固派代表人物的统治者,因为其他的就是上去很可能被拉下来,这是清王朝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