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瑶本可“智氏代晋”,为什么却成了三家分晋?

智瑶又称荀瑶、智伯、智伯瑶。智氏源自荀氏,智氏的始祖智庄子荀首是晋献公托孤重臣荀息的幼孙,也是晋国中军将荀林父的幼弟。晋成公的时候,荀首受封于智邑(今山西省永济市西北一带),以封邑为姓,称智氏。荀首位列世卿以来,多受中行氏(荀林父的姓氏)的护佑,平稳发展。直到荀林父执政后,荀首开始进入晋国政坛,担任下军大夫,之后屡次升迁到中军佐。

荀首的儿子智武子荀罃在晋悼公时代备受器重,成为晋国霸业复兴最大的功臣。智武子暮年,智氏的宗子智朔不幸英年早逝,只给智罃留下了一个尚在襁褓之中的婴儿,这就是智盈。智盈到了三十多岁也不幸去世,留下了还没有成年的智跞。荀罃因为儿子智朔、孙子智盈相继英年早逝,智氏卿位差点青黄不接,几乎失去卿位。晋平公时代,曾经一度要取消智氏的世卿之位,幸亏中行氏的中行吴念及同宗之情,对智跞多加保护,晋平公不得已,只好安排还没有成年的智跞成为下军佐,中行吴对智跞照顾的无微不至,才使智氏躲过一劫。

公元前501年,智跞在经历了30多年的宦海沉浮之后,接替士鞅成为晋国的正卿。

公元前497年,晋国国内发生剧变,范氏、中行氏和赵氏的旁支邯郸氏攻打赵氏,在晋阳围攻赵氏。晋公宣布范氏、中行氏为叛党,并下令智氏率领韩氏、魏氏两家协助赵氏反攻中行氏和范氏。晋国由此陷入了一场长达8年的内战。由于中行氏的始祖荀林父和智氏的始祖荀首是亲兄弟,智氏多次承蒙中行氏的护佑,智跞也是在中行吴的照顾下,在未成年时就担任了下军佐。所以在此次平定内乱的过程中,智氏并没有出兵,智跞只是以晋国执政的身份坐镇朝中,而让赵鞅挂帅出征,赵氏在军中的权力逐渐超越了位列正卿的智氏。

公元前493年,智跞去世,赵鞅继任晋国正卿,智跞死后,他的儿子智申成为四卿之一,担任下军佐。

公元前475年,赵鞅去世,他的儿子赵襄子无恤成为赵氏家族的首领。智申的儿子智瑶登上了执政宝座,继智罃、智跞之后,实现了智氏家族的第三次腾飞。

此时的春秋时期已经经历了长期的争霸战争,许多小的诸侯国被大国吞并了。有的国家内部发生了变革,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的手里。一向称为中原霸主的晋国,到了此时,国君的权力也衰落了,实权由六家大夫把持,他们分别是: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另外还包括郤氏、栾氏等大家族。他们各有各的地盘和武装,互相攻打。后来有两家被打散了,他们是:范氏和中行氏,还剩下智家、赵家、韩家、魏家。这四家中以智家的势力最大。

智瑶执政时期,越国灭掉了吴国,越王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智瑶看到了这种形势后,对三家大夫赵襄子赵无恤、魏桓子魏驹、韩康子韩虎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国、越国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还给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你们呢?”

韩虎不想这样白白的牺牲自己的地盘,想拒绝。他的手下段规劝诫道:“如果不献出土地,智伯必然会派兵攻打韩家。韩氏献出土地后,智伯会再向别人索取土地,别人不给,他必然发兵攻打。这样韩家就可以避免受到攻击,等待形势好转。”韩虎一想,觉得有理,慷慨的将一个万户之地赠予公室。

魏驹也不想给,他的家臣任章说:“为什么不给呢?”魏驹说:“智家无缘无故要地盘,所以不给。”任章劝道:“智瑶索要地盘,各位大夫一定会对他存有恐惧之心,我们给了他地盘,他一定会放松警惕而轻敌,而我们这几家会由于害怕而亲近联合。一旦产生冲突,由亲近而联合的军队来对付轻敌的智瑶,智伯的命不长矣。”魏驹觉得有理,于是也将一个万户封邑交给晋公。

智伯瑶又问赵襄子赵无恤,赵襄子不给,说:“土地是先辈们留下来的产业,到手的东西说什么也不能再交出来。”于是智伯瑶上报晋出公,晋出公命令智家和韩家、魏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

公元前455年,智伯瑶率领中军,韩虎的军队担任右路,魏驹的军队担任左路,三队人马直奔赵家。赵襄子自知寡不敌众,于是退守晋阳(今山西太原市)。没有多少日子,智伯瑶率领的三家军队已经把晋阳城团团围住。赵襄子吩咐将士们紧守城池,不许交战。每到三家军队攻城的时候,城头上箭如飞蝗,使三家军队无法前进一步。

晋阳城死守了两年依然没有被攻克。一天,智伯瑶到城外察看地形,发现晋阳城东北有一条晋水,忽然想出了一个主意。他吩咐士兵在晋水旁边另外挖一条河,一直通到晋阳,又在上游筑起堤坝,拦住上游的水。到了雨季,水坝上的水已满,智伯瑶命令士兵在水坝上挖开了个豁口。这样,大水就直冲晋阳,灌到城里去了。城里的房子被淹了,老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灶头也被淹没在水里,人们不得不把锅挂起来做饭。可是,晋阳城的老百姓恨透了智伯瑶,宁可淹死,也不肯投降。

大水淹了晋阳城之后,城里的情况越来越困难。赵襄子非常着急,对他的门客张孟谈说:“晋阳民心固然没变,可是要是水势再涨起来,全城也就保不住了。”张孟谈说:“我看韩家和魏家现在追随智伯瑶,也不是心甘情愿的,我想办法找他们两家说说去。”当天晚上,赵襄子就派张孟谈偷偷地出城,找到了韩康子和魏桓子说到:“当前局势,如果赵氏灭亡,韩氏、魏氏也不能幸免!”就是这一句话击中了韩虎、魏驹的要害,唇亡齿寒啊。段规和任章也在旁边煽风点火,于是两家和张孟谈约定,共灭智氏,一场惊天密谋酝酿成型。

公元前453年3月,晋军阵营中一边寂静。韩虎、魏驹带领着两家亲兵进入汾水的堤坝上,趁着智氏的兵卒不备,突然进攻,将智氏亲兵全部杀死,控制堤坝。然后将汾水导向智氏阵营,晋阳城中的水势逐渐减退。赵襄子知道事情已经按照计划进行,便率领赵氏亲兵,从城中杀出。智瑶此时还在梦中,听闻军营里一片混乱,惊醒之时,周围已是一片汪洋,智氏大军在混乱中不知所措。赵氏从晋阳城中杀出,韩氏、魏氏从左右进攻智氏的两侧,智氏大军已成瓮中之鳖。

此时,智瑶已经无法控制军队,想夺路而逃。这时最恨智氏的赵无恤带兵将智瑶活捉后杀死,还将智瑶的首级雕刻上漆,当饮酒的首爵。韩、赵、魏三家继续剿灭受降智氏的残余部队。智氏的主力部队在此战中悉数被歼灭。三家为了免除后患,开始率军攻打智氏封邑,一次杀智伯家族二百多口,天下震惊!连智家的土地也被三家平分。晋出公大怒,向齐国、鲁国借兵讨伐三家。三家于是联手攻打晋出公,晋出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晋出公死后,晋国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以后,他们又把晋国留下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

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派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从此,韩国(都城在今河南禹县,后迁至今河南新郑)、赵国(都城在今山西太原东南,后迁至今河北邯郸)、魏国(都城在今山西夏县西北,后迁至今河南开封)都成为中原大国,加上秦国、齐国、楚国、燕国四个大国,历史上称为“战国七雄”。

那么,智瑶本可“智氏代晋”,为什么却成了三家分晋?

一、智瑶的理想是要匡扶晋国的霸权,不可能“智氏代晋”

赵鞅死后,智瑶成为了晋国的正卿,掌握了晋国的执政大权。当时,他还是一个初涉政坛的新星,他的理想和赵鞅一样都是匡扶晋国的霸权,让晋国再次成为中原的霸主,身为国之卿士,以国家为重。在赵鞅死后,他扛起了晋国的大旗,继续着晋国的争霸行动。

二、智瑶为人才干出众、智谋过人,对晋国的霸业鞠躬尽瘁

1.进攻齐国、郑国

公元前472年,智瑶率领军队在犁丘与齐国上卿高无丕对峙,此战中,智瑶身先士卒,作战勇猛,晋军看主帅都如此奋不顾身,个个拼死向前,齐军招架不住,大败而归。智瑶亲手俘虏了齐国大夫颜庚。

公元前468年,智瑶出兵讨伐郑国,晋军进驻桐丘,郑国向齐国求救,陈恒率军救援郑国,只要一听说齐国的援军一出,便撤兵了。智瑶对这次陈氏的插手大为不满,临走前派使臣数落陈恒一番,陈恒暴跳如雷,却又无可奈何。

公元前464年,智瑶与赵无恤再次出兵,攻打郑国,由于郑国的妥协,一路上晋军没有受到应有的抵挡,很快晋军就兵临郑国都城下。智瑶以统帅的身份命赵无恤攻城,赵无恤想保全自己的实力,拒绝执行命令。这也是智瑶始终不能取得更大的外战战果的本质原因——晋国政出私门。这次作战,将佐不和,郑国没有被攻克,却也劫掠了郑国大片物资,战果丰盛,满载而归。

2.图谋卫国

当越王勾践即将对吴国发起总攻之前,当时智瑶刚刚执政不久,吴国为了表达对晋国新一任执政的祝贺,派遣使臣赤市去晋国造访,途经卫国,卫国执政宁文子相迎,并赠送吴国使者一份厚礼,赤市感恩戴德来到晋国。在国事访问完毕后,智瑶命人用豪华巨轮送赤市回吴国,赤市心里纳闷,智瑶怎么今天如此慷慨?于是派人暗中访问才知道船里装载着晋军,等到赤市路过卫国的时候,就攻破卫国,这一招借鸡生蛋太绝了,简直就是要嫁祸给赤市啊。赤市想起了昔日卫国人的大义,于心不忍,于是装病暂时不回去了,在晋国先住一段时日,于是智瑶谋夺卫国的计划落空。

3.灭掉夙繇国

中原的诸侯牵一发而动全身,对国内各卿大夫又是个个强悍,互不相让。智瑶自然将目标定在了晋国周围的少数民族。中山国的属国夙繇便成为了智瑶的预定攻击目标,只是苦于道路崎岖,不好行军。经过一番思考,智瑶命人在晋国为夙繇铸造了一口大钟,钟的口径,专门设计的有一辆战车的两轨那么宽。钟铸好后,请夙繇国的国君派人来取,夙繇命人开路取钟。结果此路一修通,智瑶就率领晋军攻破夙繇国,夙繇灭亡,智瑶并其地而有之。

4.智瑶清楚晋国失去霸业并逐渐衰落的根本原因,并立志要解决该问题

春秋末期,越国灭掉了吴国,越王勾践率军北上举行诸侯会盟,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而传统霸主晋国因为卿大夫相互争权内耗,大权旁落,无力对外争雄。丧失霸主之位,这对于晋国而言,是一个莫大的耻辱。智伯在朝担任执政后,南征北战,使晋国声望大大提高,许多在晋国内乱时脱离晋国影响的小国,都纷纷重新归附。作为晋国的执政,智伯心里很清楚,晋国大权旁落,政出私门,若要恢复晋国霸业,必须增强晋国国君的实力,才能主导晋国一致对外。

三、智瑶与韩、赵、魏三家的矛盾激化,导致了后来的三家灭智和三家分晋

1.晋国四卿(智、韩、赵、魏),智氏一家独大

智伯瑶是智氏家族第三位,是荀氏家族第五位(荀林父、荀罃、荀偃、荀跞之后)的正卿。在其执政期间,晋国朝政呈现出智氏一家独大,力压三卿的局面,对外智伯瑶南征北战,晋国实力也逐步恢复。

2.智伯瑶提出四卿献地,加剧了智氏与三家的矛盾

智瑶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智伯瑶对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说:“晋国本来是中原霸主,后来被吴国、越国夺去了霸主地位。为了使晋国强大起来,我主张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和户口来归还给公家,我智家先拿出一个万户邑献给晋公,你们呢?”三家大夫都担心失去土地后,自己的实力会下降,都不愿献出封邑,可是三家心不齐,韩康子首先把土地和一万家户口割让给晋公;魏桓子也惧怕智伯瑶的威力,也把土地、户口割让了;只有赵家不给。

3.攻打赵氏时,智瑶的无心之语激怒了韩、魏两家,导致两家的反叛和三家灭智

智伯瑶对赵氏不割让土地的事情上报给晋出公,晋出公命令智家和韩、魏两家一起发兵攻打赵家,战争持续了两年。

公元前453年,智瑶派军队驻守汾水堤坝,命士兵挖土,将汾水导向晋阳城,晋阳城一夜间变成汪洋泽国。赵无恤怎么也没有料到智瑶会来这么一手,利用地理自然优势来进攻人驻守的城池。晋阳城中军民已经初现不安,赵氏的危机即将来临。

智伯瑶约韩康子、魏桓子一起去察看水势,他指着晋阳城得意地对他们两人说:“你们看,晋阳不是就快完了吗?早先我还以为晋水像城墙一样能拦住敌人,现在才知道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韩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顺从地答应,心里暗暗吃惊。原来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智伯瑶的话正好提醒了他们,晋水既能淹晋阳,说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阳也会遭到晋阳同样的命运呢。

两个月过去,赵氏水困已久,已经无法继续守城,赵无恤于是派门客张孟谈,说服韩、魏两家倒戈,张孟谈于是告诉韩康子和魏桓子说:“唇亡齿寒,智伯率领你们两位来攻击赵氏,赵氏快要灭亡了,接下来你们两位也要被智伯当成攻击的目标了。”韩、魏本来就对智伯的嚣张跋扈非常愤恨,听了这番言语,也害怕自己成为下一个被灭亡的门阀,决定倒戈起事。于是三方密约,决定共同攻灭智氏。

公元前453年3月,夜里,赵襄子派人杀掉看守堤坝的智军官吏,决开堤坝反灌,智氏军队因仓促救水而导致混乱,赵襄子亲率军队进击,并大败智氏军的前锋,长驱直入中军幕府,擒杀智瑶,并将智瑶的首级雕刻上漆,当饮酒的首爵,韩、赵、魏联手攻陷智氏封邑,智氏一族两百多人惨遭杀戮,智氏遭受灭族之灾。

4.晋国宗室持续衰落导致三家分晋

智瑶身死后,晋出公大怒,向齐国、鲁国借兵讨伐三国,韩、赵、魏三家联手攻打晋出公,晋出公无力抵抗,只好被迫出逃,结果病死在路上。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这就是晋哀公。以后,三家又把晋国的其他土地也瓜分了,这就是三家分晋。

公元前403年,周王室周威烈王承认韩、赵、魏的诸侯国地位,韩国、赵国、魏国正式与秦国、齐国、楚国、燕国并列为战国七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