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慈禧的权力在清朝末期没人可以动摇?

蔚蓝宇宙浩瀚星空


慈禧,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是咸丰帝的妃嫔,同治帝的生母。垂帘听政四十余年,是清朝末期最高的政治统治者。慈禧太后掌握政权这么多年,她的个人政治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虽说太后执政多年,但是在男权之上的清朝,慈禧太后的权利其实一直都在接受挑战,一直都是临时性的,一直受到威胁。


在清朝一直都是男权至上,作为一个女人想要执掌政权,并非易事儿,所以如何控制皇上是慈禧太后一直要考虑的事情,必须为她的执政找到合理的理由,同时弱化皇权和宗族势力。

1861年,咸丰皇帝在热河避暑山庄病逝,在临终前立6岁的载淳为皇太子,同时任命顾命八大臣,辅佐皇帝处理政务。将“同道堂”,“御赏”两方小玺赐给载淳和皇后钮祜禄氏,并且下诏以后下发旨意,必须有这两个小玺为证。顾命八大臣企图专政,慈禧太后十分不满意,于是联合恭亲王奕,发动辛酉政变,将顾命八大臣团灭,奕被封为议政王。由于载淳年幼,小玺便由慈禧太后掌管,取得了干预朝政的权利。由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共同垂帘听政。

但是慈安太后文化素养远不及慈禧太后,中国古代文言文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而慈安太后不懂得断句,常常看不懂大臣的奏折,根本无力与慈禧太后抗衡。其实在咸丰皇帝时期,慈禧太后就已经参与到政治其中,经常帮咸丰皇帝处理奏折,经历太多的磨练,慈禧的政治能力呈直线式上升,为以后掌权奠定了基础。

慈禧太后在执政初期,听取了恭亲王奕的建议,首先整顿吏治,重用汉臣,提拔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藩等人。而且在列强的支持下,还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及其他组织的运动。重用洋务派,以自强和求福的方针,发展军用及民用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增加国家的实力,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对清朝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反映出,慈禧在政治上的一些智慧,执政的根基也愈加稳固。

后来,同治皇帝去世,慈禧选择年纪比较小的光绪做皇帝,光绪皇帝年仅三岁,根本没有执政的能力,所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担子又落在了慈禧太后的肩上,慈禧太后做的顺理成章,毫无破绽,并且合乎礼法,所以大臣及天下众人没有反对的理由。

慈禧太后代表着皇权。清朝是一个中央集权高度集中的朝代,也是皇权高度集中的朝代。在当时的那个年代,没有任何可以与皇权抗衡的事物,皇帝就是天,没有人可以动摇。军机处和内阁名义上是为了防止皇帝专政而牵制皇帝的,在实际中,军机处和内阁只是皇帝的秘书处而已,都是为了辅佐皇帝,对于皇帝的牵制更是微乎其微的。众所周知,清朝是一个专制王朝,忠君思想深入人心,而慈禧太后则是皇权和君权的代表,在当时人们的思想下,如果反对慈禧太后就是不忠,会遭到所有人的唾弃,就是背叛的典型,遭到当时社会的抛弃,终将会受到严惩。太平天国运动就是在挑战权威,最后被消灭。所以在当时的人们,经历了历代王朝的思想灌输,思维早已成为定式,所以没有人敢去挑战权威,就算挑战了,也没有好下场。

皇上虽然顶着头衔,其实并没有实权,只是慈禧太后的傀儡。戊戌变法的时候,光绪帝触犯了权贵的利益,导致权贵不满,请求慈禧太后解决此问题,慈禧太后轻而易举的就将光绪帝囚禁起来。慈禧太后已经执政多年,朝野上上下下都是慈禧太后的人,其他人根本没有办法动摇她的地位和权利。其他人就算再觉得慈禧太后不好,也没有反抗的能力,清朝规定不允许王爷出京城,都没有兵权,只有恭亲王奕有希望,但是被慈禧打压后,也没有斗志了,所以更没有人与慈禧太后抗衡了。

清朝的国家机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国家的运作都十分的正常和稳健,而且单一制的国家也可以很好的预防分裂和动乱。慈禧时候的清朝,正处于国家的转型时期,对于国家的前景来说是迷茫的,没有人可以找出一个合适的解决方案,帮助清朝度过难关。更没有一个人出来力挽狂澜,没有人能带来希望和光明。其实这样的现实情况对慈禧太后来说是比较有力的,既然找不到希望和方向,那就不如保持现状。就算有人想要代替慈禧太后,实际上来说也是极其困难的,洪秀全没有做到,朝廷上的王公大臣也做不到。其实也并不是慈禧太后有超越常人的政治能力,而是想要取代她的人,也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也正处于迷茫和彷徨之中,所以慈禧太后之所以能掌握权利这么多年,跟特殊的政治局面也有一定的关系。

慈禧太后去世的时候,留下“女人不可预闻国政”的遗言。她的话看似与她的行为相悖,大概是她用她自己的一生,总结出来的话吧。慈禧生活在封建时期,对男权思想其实还是又敬畏的,古代历史上有多少禁止女人干政的例子,慈禧不会不知道。但是慈禧又不是一个甘愿接受压迫,而不懂反抗的普通女性,她骨子里的勇敢和智慧造就了她传奇式的人生。同时她骨子里的傲慢,让她去勇敢追求她自己的权利,但又看不起其他的女性,认为她们不可能成为下一个自己,更怕女人执掌政权后会扰乱天下,如果国家葬送在她的手里,那慈禧就是清朝罪人,没有脸面去见列祖列宗。不管慈禧掌握政权多少年,拥有多大的权利,在即将死去的时候还是说不能让女人干政的话,慈禧也是一个不寻常的女性。


木剑温不胜


慈禧的异军突起从她生孩子开始的,慈禧小名兰儿,出生一普通八旗家庭,父亲惠征在官场墨迹了大半辈子,也才混到个四品道台,小兰儿跟着颠沛流离,日子也过得不太如意,还好,女娃娃越长越丽质,满清八旗的人丁从出生都要到内务府报备,女孩长大后必须送到宫里参加选秀女,1851年咸丰皇帝登基,1852年就要大选秀女,这次,小兰儿混在浩浩荡荡通往紫禁城的大街上。

看到老太太骚首弄姿的样,我就想上去挠她。

清廷选秀女的年龄范围是13-17岁,这年小兰儿刚好17岁,小姑娘已经长开了,又天生丽质,外表非常有优势,没得说,一点就被咸丰给相中了,封为兰贵人,住在储秀宫,别欣喜,这个起点很普通,当年众多被咸丰看中的姑娘都封了贵人,而且有个女子受咸丰独宠,仅用6个月就由嫔晋升为皇后,称钮祜禄皇后,也就是后来俗称的慈安太后,悲剧的是,咸丰洒下再多的龙恩,就是没生育,传宗接代这事还得另寻目标。

垂帘听政是两个人,一个慈禧,一个慈安,且慈安比慈禧尊贵。

咸丰4年,一拨儿进宫的姑娘们熬了几年资历都进封为嫔,兰贵人也在内,封为懿嫔,此时她依然不显山不露水,随大流,事情的转弯在2年后,懿嫔怀了龙种,生下了咸丰唯一的儿子载淳,已经26岁的咸丰终于当爹,当天就封为妃,第二年,载淳过周岁时,又封为晋封懿贵妃,当时咸丰只有皇后,没有皇贵妃和贵妃,等于说懿贵妃是后宫中仅次于钮祜禄皇后的二号人物。

景寿,是8个襄政务大臣被杀了3个,幸存5个里面官最大的一个,政变时被革职,3个月后复职。

实际上,明眼人都能看出,懿贵妃生的孩子以后要登大位的,懿贵妃以后才是真正的女主人,钮祜禄皇后也明白形势的变化,她也要巴结懿贵妃,两人以姐妹相称,这时候的懿贵妃俨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女主人了。4年后,咸丰病死,载淳即位为同治皇帝,先帝的钮祜禄皇后徽号慈安,称慈安太后,同治生母懿贵妃徽号慈禧,称慈禧太后。

奕訢,咸丰弟弟,辛酉政变后封为议政王。

同治皇帝才6岁,咸丰闭眼前已深刻考虑过这个问题,于是凑了8个襄政务大臣,他知道懿贵妃权力欲望重,但又不能让大臣太跋扈专权,又弄了个御赏印章和同道堂印,一个给了后宫,一个给了朝廷,国家大事要同时盖这2方印才能生效。8个襄政务大臣也觉得好男不跟女斗,你养你的孩子,我们为朝廷效力,谁知慈禧不这样想,她觉得这样会架空小皇帝权力,说动了好妹妹慈安太后,联合了恭亲王奕訢,女子能动手决不动嘴,直接剁了3个,革职5个,赞襄政务王大臣被处理干净。

图为慈禧的定东陵。

于是开启了晚清著名的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掌有两方大印的慈禧手握实权,这还没完,此时的权力还是慈安太后、慈禧太后、议政王奕訢三角关系,尽管慈安不太管政事,奕訢是个臣子,但仍有碍于慈禧独统,1881年慈安太后归天,3年后因中法战争废黜了奕訢,慈禧终于裹着光绪,登顶权力巅峰。


图文绘历史


向敬之

在晚清,慈禧的权力至高无上,原因有四:

1,咸丰帝死后,慈禧以同治帝的生母成为圣母皇太后,仅在排序上次于母后皇太后慈安,皇帝和满朝文武必须尊重和敬畏她。即便在慈禧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前,肃顺等顾命大臣对慈禧不以为然,甚至打压,但从根本上还不敢撼动慈禧作为皇太后的权威,这是皇权礼制所制约的。

2.同治年幼,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就是真正的最高统治者。即便奕訢成为总理王大臣兼领班军机大臣,但最高权柄牢牢掌控在两宫太后手中。慈安有能力却不热衷权力,这给了慈禧慢慢坐大创造了扩张的机会。奕訢要权,但与慈禧争锋却很快败下阵来。没落王孙奕劻,攀上慈禧后善于阿附逢迎,至光绪十四年,取代奕䜣,接任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继会同办理海军衙门,领班军机处,理财政,掌兵权,成为慈禧的走卒。

慈安与慈禧

3.在宫廷政变中成熟起来的慈禧,精通权谋,在皇族内善于借力打力,而对在平定内乱中建功立业的汉人大佬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曾国荃等,加官进爵,委以重任,积极拉拢他们。她培育了像荣禄等一批效忠自己的心腹大臣,故而在戊戌变法中,康有为、谭嗣同等在光绪帝的默许下,图谋废黜慈禧,也是徒劳无益的。

4.慈安死后,慈禧又进一步,幼主光绪为其所立,方便其继续操控权柄,成为真正的最高统治者。


《走向共和》中的慈禧和李鸿章剧照

但是,在此期间,慈禧追求的绝对权力,并不是没有人动摇过。

两宫太后在同光年间垂帘听政时,慈禧只是处理一些日常事务。每遇朝政大事,还是要由慈安太后最后决定。慈安太后大权在握、掌控权力方面,也是很有一套办法的。同治八年(1869)八月,慈安密令山东巡抚丁宝桢诛杀慈禧心腹太监安德海;同治十一年(1872),同治帝到了立后成婚的年龄,慈安看中了淑静端慧、容德俱佳的崇绮之女阿鲁特氏,而慈禧则看中了年轻俏丽、姿性敏慧的凤秀之女富察氏,最后立阿鲁特氏为皇后。慈禧都只能默认。

1898年戊戌政变后,慈禧以溥儁为同治帝嗣子,有废储光绪帝的意图,朝野汹汹。两江总督刘坤一致书权臣荣禄,说:“君臣之分久定,中外之口宜防。坤一所以报国在此,所以报公亦在此。”由于刘坤一等总督的不同意,慈禧只好作罢,不再行废立之事。总督坐大,两年后,八国联军进犯北京,慈禧贸然向十一国宣战,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闽浙总督许应骙、四川总督奎俊等违背中央政府的命令,推进东南互保运动,拒不同外国开战,保存东南各省的稳定,保护了河北、山东以外的地区避免于义和团与八国联军战乱的波及,亦使地方的政治与军事权力进一步扩张,清廷中央的权威大为下降。


以礼观书


慈禧这个老太太,治国无术,但是论权谋手段,那是一等一的高手。应该说她统治的半个世纪里,尤其是她统治的后二十年,整个国家都是靠她的个人威望在维持。所以慈禧去世后,短短的时间内清朝就崩溃了。

慈禧的权力基础,来自于法理。咸丰死后,作为西太后的慈禧,干掉了顾命八大臣,皇帝年幼(而且还是慈禧的亲儿子),慈禧就成了清朝的唯二的权威。作为另一权威的东太后慈安,手段有,可是并不热衷于争权夺利,而且她也并非皇帝的生母。所以同治朝廷上下大多数时候是慈禧主政。但是慈安作为正宫皇太后,地位是要高于母以子贵的慈禧的,所以慈安始终是慈禧头上的一片云。

光绪七年,慈安太后暴毙,年仅四十五岁,死因成谜。

慈禧的手段,不仅在内宫,也在外朝。在对待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人大臣方面,慈禧同样有制衡术。

本来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按理说李鸿章应该是曾国藩一派的人,可是在慈禧领导下的清廷政策就是以淮制湘,挑起湘军和淮军的矛盾,太平天国的最后,天京围城战中,湘军领袖曾国荃玩命的攻城就是为了防止淮军抢了自己的功劳。

在太平天国覆灭以后,拥有三十万精兵强将的曾国藩事实上已经有了造反的筹码,被俘虏的李秀成也是这么劝他的,这个时候,李鸿章得淮军就成了制衡湘军的最重要的力量,两支军队互相制衡保持了平衡。太平天国一灭亡,慈禧就迅速的把曾国藩调为直隶总督,直隶总督地位高于两江总督,可是这样让曾国藩远离了自己的根据地,一招明升暗降让曾国藩失去了造反的资本。后来天津教案,在明知道谁去谁倒霉的情况下,依然派曾国藩去处理此事,让曾国藩一生的名声毁于一旦。

对待李鸿章也一样,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不仅是军备问题,政治问题才是决定因素。甲午战争并不是日本与中国的战争,而是日本与李鸿章北洋系的战争。朝廷对北洋舰队处处掣肘,以翁同龢为首的户部不给发军饷,说要来支援的南洋舰队迟迟不到。最终导致了北洋系一败涂地。

这样的情况慈禧不可能不知道,李鸿章当时权势熏天,慈禧希望用一场失败来削弱李鸿章,她还要用李鸿章,不能将他下狱治罪,一场战败来削弱他是再好不过的了。慈禧的朝廷就轻易的将政治斗争的考量置于国家利益之上了。


小约翰


慈禧身为一介女流之辈,能够执掌晚清47年,在朝中呼风唤雨、笑傲江湖,没有一点本事儿,那还是玩不动的。


这个“妇人”,是臣子口中的太后; 光绪面前的亲爸爸; 太监身边的老佛爷,而这一切的一切,还得从咸丰这个败家的短命鬼说起!

话说咸丰这个老儿,年号倒是取的还好,“咸”是普遍的意思,“丰”是富足的意思,“咸丰”自然就是天下丰衣足食的意思了,可这在当时看来,这个“天下丰衣足食”完全就是咸丰自个儿,想象出来的产物,是个完全不切实际的幻想!

英法联军侵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这是外患; 太平天国占领南京,搞得百姓水生火热,这是内忧!

而咸丰倒好,趁着年轻,,带着老婆儿子,王公大臣等一大批跟班儿,一屁股冒烟就逃到承德避暑山庄消遣去了,还美其名曰“巡狩”!

你说他跑就跑了吧,你看看他在承德做的事儿,就知道他为啥是个败家子儿了!

你以为他在承德避暑山庄,设法挽救国家危亡、关怀黎民涂炭?带着大臣讨论家国大事儿?不,都不是!咸丰有着他自己的“爱好”,我简称四贪:

贪美酒贪鸦片贪丝竹贪女色

这还真不是个省油的灯儿,前面“三贪”我们就不说了,咱重点来摆一摆咸丰到底有多“贪色”了?

这个风流的主儿啊,对于美人,那是从来不吝色,他有所谓的汉女“四春”:牡丹春、海棠春、杏花春、陀罗春,除此之外还独爱“天地一家春”,那就是我们的慈禧大美人儿了。
(年轻时的慈禧)

后来慈禧也自己曾说:“入宫后,宫人以我美,咸妒我,但皆为我所制。”

《十叶野闻》则记载:“当文宗初幸慈禧之日,颇有惑溺之象,《长恨歌》中所谓‘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者,仿佛似之。”

这慈禧可大有来头啊,她给咸丰生了唯一的一宝贝个儿子——载淳(后来的同治皇帝),当时慈禧还只有27岁,正是风华正茂的时候,可咸丰这个风流皇帝,还没来得及多看看这个美好的世界,就于1861年在热河一命呜呼了,享年仅31岁。

这可倒好,咸丰死后,6岁的同治继位,尊慈禧为皇太后,慈禧身为帝后势力联合慈安,再加上同治的地位,完全把咸丰生前制定的“顾命八大臣”压得喘不过气来,最后发动宫廷政变即“辛酉政变”,一举摧毁了这八大臣集团,从此掌握了朝中大权!

(同治皇帝)

辛酉政变后,慈禧开了皇太后“垂帘听政”的先河,牢牢掌控着同治、光绪两代皇帝。

同治也是个不争气的家伙,但这也倒不能完全怪他,究起源头还得怪他这个败家的老爹。

6岁登极的同治,一直到十四岁之前,每天都是去养心殿摆摆样子,走走过场,一下朝之后,又喜欢贪玩,不爱读书,在这期间都是由两宫皇太亲自后“垂帘听政”,掌管朝中大事,所以慈禧的势力和威望是这么一步一步培养起来的。


之所以会有一个“同治中兴”,那完全是因为同治年间,正处于太平天国没落时期,外国侵略的缓冲时期,这就给同治提供了一次大好的机会,让他手下诸如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等这些大臣,有了发展的空间,搞了个“洋务运动”。

同治年轻气盛,就昙花一现,19岁就挂了,也没有留下子嗣,所以了光绪这个主儿,还是慈禧一手操作的了,他能不听慈禧的话吗?他敢不听慈禧的话吗?他在慈禧面前除了叫“亲爸爸”,除了下跪、还是下跪,他还能做什么了?

至于后来,光绪长大后,真正想干点大事儿了,想搞个“戊戌变法”,结果被慈禧毫不留情的来了个“戊戌政变”。活生生的镇压下去了!

(戊戌变法六君子)

事后慈禧可能觉得,光绪你小子是不是翅膀长硬了,也太不尊重我这个“老佛爷”这个称号了,便一脚把把光绪“囚禁”到瀛台,哪凉快哪待着去!

至此,慈禧的权力可谓是达到了巅峰,用“无人之下,万人之上”来说也一点不过份!

综合说来,慈禧能掌握大权、在朝中能呼风唤雨,还是这几个不争气的皇帝惹的祸,她被尊为皇太后,手中没有一点实力、没有一点权力,那还能算回事儿吗?


文史金蝉


清朝末年慈溪太后垂帘听政四十余年,成为中国政治最高的主宰者,权力无人可以撼动,直到去世都牢牢地掌握着权力。我想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首先,这得益于慈禧太后的个人能力。不管我们是否喜欢她,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是,她的确拥有较强的政治能力。慈禧太后的文化素养是比较高的,这为她掌握政权提供了基础。在中国历史上,试图临朝的太后不止一个,但是有些人由于自身的文化素质不高,并不能有所作为。比如在同治年间,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共同听政,但是慈安太后的个人文化素养显然无法和慈溪相提并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文言文都是没有标点的,全靠阅读者的断句。而慈安太后不会断句,她根本看不懂大臣们所上的奏折。她如何能够和慈溪相抗衡呢?慈禧太后的政治能力也不可小觑。早在咸丰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她就已经参与到朝政之中,经过了这些历练,使得慈溪的政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在此后数十年的政治斗争中,慈禧太后的斗争策略和斗争技巧都在与日俱增。

其次,慈禧太后的临朝是代表了皇权的。清朝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空前加强的朝代,也是皇权空前强大的朝代。在清朝,没有任何力量可以对抗皇权。无论是军机处还是内阁,都只是皇帝的秘书而已,其权限和前朝的丞相是无法比拟的,根本形不成对皇权的抗衡和制约。而清朝后期,地方的权限虽说有所扩大,但是地方也没有能够形成对抗中央的权威。所以,曾国藩在铲平太平天国之后,根本不敢动非分之想。

再次,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专制王朝了,经过了此前历代王朝的灌输,忠君思想深入人心,反对慈溪就意味着是不忠,任何和慈溪对抗的人都可以被她扣上不忠的罪名从而受到人们的唾弃。

第四,当然皇帝本人和太后之间不能没有矛盾,皇帝都想自己乾纲独断。但是,同治皇帝作为慈溪的儿子,自幼被母亲严格管教,他虽然对母亲有不满的地方,但不会从根本上反对母亲。而光绪皇帝作为一个傀儡天子,根本没有对抗慈溪的资本。戊戌政变的时候,慈溪轻而易举地就把他囚禁起来。

也正因为这样,慈溪才能掌握最高权力长达四十余年。


野叟杂谈


因为慈禧是皇太后,这就是唯一的原因。

想要挑战慈禧,前提是你要有和她匹敌的身份。所以,肃顺这些顾命八大臣失败了,光绪这个子皇帝也失败了。

慈禧的母后身份,使她超然于帝国的一切人物。

古代社会的基本伦理是什么?

忠和孝。忠是指忠君,孝是指孝顺父母。

肃顺作为臣子反对皇太后,那么就是不忠;

光绪作为儿子挑战母亲,就是不孝。

由此可见,慈禧是完全站在当时社会的道德制高点上。这无关于慈禧本人的政治素养和水平,身份就是慈禧最大的依仗。

具体以光绪为例。

光绪的上台完全是慈禧推动的结果,这就导致光绪在慈禧面前天然会爱上一头。对母后不孝,何以统治天下?即便光绪手握大权,也必须要尊敬慈禧。

更何况光绪只是傀儡,慈禧从未放弃权力,光绪怎么会有机会动摇慈禧的统治呢?

再说说朝廷大臣的情况。

无论是被慈禧除掉的顾命八大臣,还是恭亲王、翁同龢、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些人,不管他们握有多少权力,在慈禧面前的身份都是一样的——

都是必须忠诚于皇太后、恪守臣节的大臣。

因此,如果你发起对慈禧的挑战,就有可能沦为众矢之的,这是忠君思想在古代的必然结果。

我想这个问题的答案还是非常明显的,慈禧的权力不可能被任何人动摇,除非你彻底推翻清朝。


HuiNanHistory


此前一直有一种说法是自1861年辛酉政变之后,慈禧太后就开始了长达47年的专制时期,实际上,细细考察历史,这样的说法是不完全正确的,因为慈禧太后的权力也是经历了一个慢慢扩张的过程,并非一开始就有很大的权力,更不是不可动摇的。

辛酉政变之后,八大臣的势力被清除,但是左右清廷政局的并非慈禧太后一个人,而是三驾马车同治,其中包括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而且慈禧太后在名分上并不如慈安太后,慈安太后虽然性格懦弱,但是她在很多方面还是起到了制约慈禧太后的作用。第一件让慈禧太后不安的事情就是慈安下令诛杀慈禧的心腹太监安德海。众所周知,在清朝宫廷对太监的规定是非常严格的,其中有一条太监不能出东城的大门,但是安德海却经常出入东城大门,而且在外非常高调,这就触碰了清朝宫廷的底线,慈安太后正是抓住了这一把柄,将安德海处死,虽然这是有理有据的处理方法,但是却从此得罪了慈禧太后。此外,慈安太后在同治帝的选妃问题上与慈禧太后也有很大的矛盾。

恭亲王在很多方面也制约着慈禧太后,在许多对内对外政策上,恭亲王与慈禧太后的看法也不一致,1865年奕的议政王大臣的职位被剥夺,1869年,恭亲王联合慈安太后在安德海事件上没有给慈禧太后任何面子,让慈禧太后非常不满。随后的议修颐和园事件,恭亲王依然表示反对。

1884年,慈禧太后借越南战场上中国军队的失败,在北京搞了个甲申易枢,恭亲王等一票军机大臣全部被革职,恭亲王从此基本上淡出朝政,慈禧太后的权力自1884年甲申易枢之后才真正稳固。

但是随着光绪帝的亲政,慈禧太后的权力又受到了新的挑战,以致于导致了一连串的政治悲剧。


青年史学家


清末,慈禧太后垂帘听政四十余年,牢牢的把控着清朝的全部权力,她的一言一行,甚至影响着整个国家的正常运转,但这也使得在她死后,清朝无法找出任何人来替代她,最终迅速的崩溃了。

那么慈禧为什么能够牢牢的把控住清朝的全部权力,无人可以动摇呢?

今天,今古就为大家来好好分析一下,清朝最后几十年慈禧掌权的秘诀有哪些?

首先,自身聪敏,巧设机缘遇咸丰

当慈禧17岁进宫的时候,她还仅仅是一个寂寂无名的秀女,但对于自小聪敏的慈禧来说,进宫最大的目的就是成为皇帝的女人,于是她通过买通太监,提前获知了咸丰皇帝的出行路线,设计了一出巧遇的戏码。

但咸丰巧遇慈禧的时候,这对于爱看戏的咸丰皇帝而言,这简直就是西厢记里经典的桥段,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的喜欢上了这个看似娇羞的小秀女,将其纳为兰贵人,自此博得了入宫之后的第一个进阶之身。

此后,慈禧更是在咸丰病痛之时,在御书房经常帮助咸丰批阅奏折。

那么为什么咸丰会让她来批阅,肯定不会是别人以为的她书法好,可以肯定的是,慈禧在看问题的时候,大多能够一针见血找出奏折中的问题所在,并能够提出解决方案,这才是慈禧能够在御书房帮助咸丰批阅奏折的原因,看过这一幕大家是否觉得很眼熟,没错当年武则天也是因为李治多病且极有主见,而逐渐代理了唐朝的政权,这也就充分的证明了慈禧的智商是杠杠的,而慈禧对权力的欲望估计也是在那个时候养成的。

其次,果断恨决,联慈安杀尽八大臣

咸丰在英法联军进攻北京之后,仓皇逃亡承德避暑山庄,最终死在了那里。

或许是他死前警觉到了慈禧有可能成为第二个武则天,但又不舍得杀死自己所爱之人,于是便将政权委托给肃顺等顾命八大臣。希望用这种方式来限制慈禧。

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已经对权力产生了极大欲望的慈禧。在面对稍纵即逝的机会面前,永远会选择紧紧抓住权力。

于是她联合了没啥文化,好忽悠的慈安太后,拉拢在咸丰时期一直被咸丰这个亲哥哥压制着的皇叔恭亲王奕欣。以恨决的作风迅速的将咸丰辛苦安排的顾命八大臣,打成了大逆不道之徒,予以铲除。

当政权真正到手之后,仅过了七年,作为唯一能够威胁慈禧掌控政权法统正确性的慈安太后暴毙于钟粹宫,自此两宫垂帘变成了慈禧一人垂帘,慈禧开始真正的独自掌控清朝的国家政权。

第三,擅制衡,灭天国,兴洋务,无一不是

慈禧最厉害不仅仅在于消灭自己的政治对手,更厉害的地方在于她的御下制衡之术。

在灭太平天国的时候,慈禧火线提拔增强李鸿章所率领的淮军实力,以此制约曾国藩越发膨胀的湘军,并制造湘军与淮军之间的不和,断绝了曾国藩反叛的可能。

并在之后的洋务运动中,以恭亲王奕欣为总理大臣总制中央,但实际权力掌握在慈禧自己的手中。

而地方上,慈禧以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和左宗棠,这四位大臣作为地方洋务运动的代表,形成竞争及制约作用。很好的将政治矛头由地方针对中央,转变为地方与地方之间的矛盾。

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家内部矛盾,但也为清朝覆亡之后,军阀割据的局面埋下了隐患。

结语

从慈禧掌控清朝政权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是个对权力充满欲望的女人。但是由于缺乏武则天那样的大局观和对国家利益的最终认识,尽管她始终掌握着清朝的政权。

但是,她始终只能算是一个玩弄政权的政客,而无法成为武则天那样的女皇!

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


今古言堂


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多位掌握封建王朝最高统治权的女性,作为女性,能够在夫为妻纲的男权社会混的风生水起,足以说明她们的能力和手段,清朝末期的慈禧太后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慈禧太后是如何掌权的,为什么在清朝末期没有人能够动摇她的统治呢?

慈禧的夺权过程

慈禧在17岁那年入宫,被封为兰贵人,21岁那年生下皇长子同治帝,第二年被封为懿贵妃。

当时的咸丰皇帝因为体弱多病,处理国事心力憔悴,因为慈禧工于书法,因此咸丰皇帝经常让慈禧代笔批阅奏折,为咸丰皇帝代笔批阅奏折,使得慈禧开始接触清朝统治的核心。

咸丰皇帝去世之后,留下八大顾命大臣辅佐同治帝,八大顾命大臣因为权力问题与慈禧产生矛盾,慈禧联合慈安太后,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八大顾命大臣或被杀害,或被罢免,清朝开始进入“二后垂帘,亲王议政”的时代。

1881年慈安太后暴毙而亡,恭亲王奕訢亦被慈禧罢免,慈禧开始独揽大权直至慈禧去世。

慈禧统治无法被动摇的原因

从1861年慈禧发动辛酉政变开始,一直到1908年慈禧去世,在长达47年的统治时间内,不管是皇亲国戚还是地方大员都没有办法动摇慈禧的统治,这里面到底有什么原因呢?

首先,不管是同治帝也好,光绪帝也罢,他们即位时年纪都很小,即位年纪小和清朝后期皇帝寿命很短有关,例如咸丰皇帝只活了30几岁,因此同治帝在6岁之时就得即位,新即位的小皇帝完全没有政治经验,就不得不依靠慈禧,这样造成了慈禧专权的局面,而到了小皇帝成年亲政之时,朝堂之上皆是慈禧的人,小皇帝想要反抗慈禧,也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人。正因为如此,戊戌变法之时,光绪帝想要通过围园杀后计划重新掌握国家大权,最终却只能以失败而告终。

其次,尽管慈禧治国本领不行,但是政治手腕却相当高超。扳倒八大顾命大臣,进入“二后垂帘,亲王议政”时代,随着慈安太后暴毙而亡(有人说慈安太后是被慈禧杀害),罢黜恭亲王奕訢从而独揽大权,种种行为无不显示出慈禧的高超政治手腕。在权利平衡之上,慈禧同样做到了极致。拉拢一批新人,让他们与朝堂上的老人斗,这样朝堂之上的权力,就会达到一种平衡,权力平衡之后,慈禧的统治也就稳了,清朝末期重用李鸿章,左宗棠等汉人与慈禧的权力平衡术也有一定关系。

最后一点,封建王朝的忠君思想根深蒂固。不管是对于老百姓还是官员来说,儒家的君为上的思想根深蒂固。尽管整个大清王朝的实际统治者是慈禧,对于他们来说,在他们心目中,统治大清王朝的依旧是那个坐在龙椅上的皇帝,推翻慈禧的统治,就是推翻清朝皇帝的统治,这与他们的君为上的思想是相悖的。

从辛酉政变开始,到罢黜亲王奕訢,慈禧慢慢独揽大清王朝的统治大权,统治大清王朝长达47年,这一切的一切都显示了慈禧高超的政治手腕,但是在国家治理方面,慈禧确是一个外行,挪用海军军费,导致甲午战争清朝惨败,慈禧与清朝末期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都有扯不清的关系,说她是民族的罪人也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