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这部电视剧到底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或者说倡导我们怎么生活?

文化茶馆


我是“道友”一枝,《天道》电视剧死忠粉。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电视剧《天道》大概成剧十几年了,庆幸的是在刚出校门的时候,接触到了他。从此一入“道圈”深似海,从此愚钝成路人。

不得不说,这部电视剧对我的影响很大,我也在其他的问答中陆续的回答了很多,但是依然还是很喜欢。

《天道》电视剧表达了什么,其实一句话就可以概括:神既道,道法自然,如来。

看来深遂,其实就是遵心而行,客观而行。

我们姑且不论丁先生对“孝”的认为到底是对错,但就题主所言,凌驾于传统文化之上,我以为有失偏颇。

丁先生只是在阐述一切以客观为意,所谓自然,自者自心也,然着化也。所行事,不以别人的一样为一样,或者为别人的不一样而不一样。仅客观对待自我的条件,所有的行为应遵循以客观条件为基础的再延伸。

仅就这点来说,不以经验主义为纲、不以本本主义为纲,就是客观的出发和客观的应对。

这才是真正的“见路不走”。

剧中所说的:我们必须将广大的人们群众的利益同人们群众的素质分开。其实就是这个意思。

愿望是好的,但是不是能够解决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觉。

悟到这层,基本上是看懂了这部电视剧了。

其实,最为称道的应该是所谓雄性文化的魂,那么丁先生在整部电视剧中的表现,是雄性的文化的魂么?

关于雄性的文化的魂,我在头条号的文章中做过详细的阐述。我以为丁先生的做法却一个最为宝贵的“布道”精神。

援手草庙村的缘起是“得救之道”的讨论,并不是“布道”,厮杀乐圣的时候的狼性,以及对周遭的旁观,使得丁先生冷静有余,舍身不足。

结合豆豆的三部曲来看:宋一坤的狼性、叶子农的布道精神,以及丁先生的敏锐洞察三者结合才是雄性文化的魂。


一枝研学


天道要表达的是人各有“天命”,天命谁来决定呢?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即自渡的境界。电视剧里每一个人物都代表社会中一种类型人的,如果你不迷茫,有自知之明,善于自省,就能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如:韩楚风 肖雅文 还有那个开饭店的姑娘;如果你是老实人又积极努力如:冯世杰 就一定会有属于自己回报;如果你既有野心又不老实如:刘冰 那么一般没有好结果……总之如经典台词所说“神 即道 道法自然 如来”你有什么本心,本心即是你自己的“神”你是什么神就走什么道,走什么道就会到达那条道的重点,“如来”如即是“因”,来既是“果”。丁元英是哲人,他太想活明白,越明白越沉重;芮小丹是“自在”自性本真 来去自由 谁也左右不了 灵魂自由。 说了一堆各位见笑了,我们都是自悟者,最后再重温一遍“神 即道 道法自然 如来”

戊戌年七月二十二 青岛





心的方向80545562


《天道》这部电视剧到底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或者说倡导我们怎么生活?

一千个人眼里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喜欢《天道》的人很多,喜欢的理由和观后所悟却各自不同。你所认为此剧所表达的思想只是你个人的想法,别人可以赞同,也可以不认同。

笔者倒是想回答一下第二问。

一、种因得果,不忘初心。 人人都想做赢家,成功的要素又太多。但所有一切都可以归结为四个字:种因得果。除了学业、事业、生活,我更想说的是做人上的种因得果。给予的时候若已全心算计着将来的回报,往往会让我们失了初心;在得不到同等回报时更容易为自己画地为牢;保留着良善之心,从容大度,成功之路会更长远。a、韩楚风、肖亚文属于后者。韩楚风与丁元英为挚友,在此剧众多人物中属于可以直接对话交心的人。他们彼此除了思想观念的接近,也彼此付出和得到很多。只是韩楚风在剧中戏份太少,多了陪衬,少了自我。肖亚文身份、学识要低很多,但这是个极聪明的女性。她了解丁元英的为人和层次,她没有因为公司的解散而远离原来的上司,而是飘洋过海去求同学芮小丹为丁元英在古城找房子,加之她的眼光和坦诚,成了最后的赢者。b、叶晓明等三个最初的股东。在格律诗遇到危难之际选择退股,就是一种叫人瞧不起看不上的失了初心。而刘冰私心太重,手段卑劣,下场最惨。叶晓明精于算计,目光短浅,最终只能画地为牢,原地打转。冯世杰算是三人中厚道之人,虽走了弯路,但他用自己的钱保留了村里几道重要工序的股份,最终为自已留了一条前途有光的后路。

二、不为小事计较,不与烂人纠缠。《天道》有三个小画面。画面一:丁元英到小城地摊上吃早点,他付了钱取了早点吃完起身走人,却被买油条豆浆的大嫂叫住了:哎,你这人早点吃了还没给钱呢。丁元英微微一愣立马从口袋里掏出两块钱。画面二:丁元英到小饭馆吃面,卖面大叔上前搭讪:干什么工作?丁元英回答:没工作。卖面大叔立刻满脸鄙视:这么大人了光吃不干活,真不要脸。丁元英面不改色地吃完了那盘面。画面三:丁元英和女主到公园散步,小丹即兴跳起街舞,丁元英坐在长椅上欣赏。来了一女的,紧靠丁元英而坐,丁让让,女的紧靠靠;丁又让,女的又紧靠靠;丁起身站一旁,女很得意地叫同伴来坐。

类似情景在生活中经常能遇到。不同的是,我们很难像男主丁元英那样做到若无其事,不理不睬。要知道我们都是有血性的要脸面的人,凭什么被这些并不比我们强的而且並不占理的人平白无故地冤枉一番(比如地摊大嫂)侮辱一顿(类似卖面大叔)呢?被人无端算计难道还听之任之吗?(犹如占位那女的)。事虽不大,但为了我们的人格,决不认怂!于是乎,发生口角,甚至动手开打,皮肉之伤,在所难免。可丁元英的处事原则是:不纠缠。

不在烂事上纠缠,是一种处世哲学。烂事只所以烂,是你无论多在意,那事仍然是没有斤两,不分高下,赢了也没有成就感而言,只能让你身陷其中,最终和它一起烂。

三、活着厚养,死有尊严。丁父得了不治顽疾,儿子元英问过医生后,竟然提出拔掉父亲身上的输液管子。这也就意味着提前结束父亲的生命。无疑,丁元英之意遭到全家人的反对,他也为此背上“不孝之子”的骂名。其实在剧中,丁元英回国后处理的第一件事就是送给妹妹一辆车,给了父母几万养老的钱。妹妹想把家里的茶馆装修一下,丁元英却不认同,他叮嘱妹妹要顺着老父亲的意愿。这对老人是经济上厚养,精神上的顺从,何为不孝之理?人终要老,但老人都希望自己走得痛快,少有痛苦,更有尊严。活着的人不一定真是为老人而想,只是怕落不孝之名。做为一个老人,我觉得丁元英之孝才为真正的孝顺。

四、爱就真爱,没有附加。女主芮小丹爱上了丁元英。为了表示爱的程序,芮小丹把丁元英请到自家別墅。可口的美食,醉人的美酒……芮小丹把一个纯洁的自已毫不掩饰地呈现在丁元英面前。丁元英却夺门而出做了爱的逃兵。但他得知小丹差点在一次执行任务中牺牲,又毫不犹豫地在大雨中接受了这份弥足珍贵的爱情:此生得你为红颜知已足矣。这是一场非同寻常的爱情,没有刻意地表现,没有目的地追求。更没有通常的金钱、地位、门当户对等外在条件和观念。这是男人与女人之间心的相吸,魂的相撞。尤其到最后,丁元英接到小丹的电话,也猜测出最后的结局,但他什么也没说。“因为她是警察。”这是他了小丹的了解,也是对她最后的尊重。为此,小丹的父亲和同事都没给丁元英好脸色,只有那一口从心肺中吐出的鲜血,才能表明丁元英的爱有多深多重。

当然,《天道》中那种男女爱之纯真深情,生活中是不多见的。但是细想一下,生活中的男女又想得到对方的爱,又强加给爱情很多的附加条件,而且无论男女,都渴望对方爱自己,而自己又为爱情付出多少呢?

因为篇幅有限,就此打住。个人观点,欢迎诸位高手关注指点!




文子心语


个人观点: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像丁元英一样活着,他身上所具备的不光是有了两个钱,还有可以看透事物本质的慧眼。

一般没有经历过一些事,对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达不到他的理解高度。不是神话他,其实他也有他的痛苦,就像韩楚风用尼采的一句话跟他说的,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不是因为他想这样,而是没有跟他一样的人。

我们都向往可以活成像丁元英一样的人,有钱,有能力,有时间,甚至是去谈一场那样的恋爱,也许我们跟他同样的,也只有痛苦,因为每个人都有痛苦,而我们这些痛苦,恰恰是传统文化给我们带来的,可我们比丁元英幸运的是,我们并不是一个人,而他在看透这些之后,就剩下一个人孤独的生活,芮小丹也因为追求自己的信仰离他而去。

综上所述,还想像丁元英一样生活的人还有多少呢?听听音乐,喝喝茶,点一颗烟,这些只要是热爱生活的人都可以抽出时间来做。个人认为丁元英,并不是一个好的生活中的例子,他活的太明白,太纠结。

唯独可以提倡的,就是他一直在坚持自己的爱好,并有能力为自己的爱好买单


奸懒馋滑样样松


个人感觉倡导强势文化,规律,自强,自知之明。

抨击传统文化的缺点,类似渴望救主,皇恩浩荡的恩赐;传统思维的禁锢,类似养儿防老,太在意他人看法,只顾眼前,天上掉馅饼,只要收益不承担风险,自大。

真正大智慧的人很难让他们情绪化,思维太高,很容易看到本质。乌云之下电闪雷鸣,乌云之上晴空万里。

人终究靠自己,可以借,类似发烧友借丁元英的点子,亚文借小丹借机会。可以聪明,最终还是要看个人的思维高度,看事物的角度。

表达的东西很多,只是有点觉悟,每个人都是一类人。


实体转型


天道!何为天道!天道就是遵循自然法则、规律!办事!但是丁元英为寻道而执着!他自己也在不断寻道中!看他拜访寺庙所写的心得、“起心动念既是错”!为主导思想。他自称痞气太重。所谓的痞气,我认为就是个人起心动念太多,喜欢率性而为。

这部电视剧,其主题就是所谓的“道” 但是又用现实的一切来与道“论道”。最后、道剿灭了自私的人性!人性的丑恶在道的面前完全溃败。不堪一击!

电视剧中提到“文化属性”!其实文化属性缩小一点你也可以理解为一方一俗!每个人、每个地方、乃至每个国家都有“文化属性”。什么性格的人就会办什么事!同理、什么文欢属性的群体,就会干出他们文欢属性所包含的事!国家也一样,什么文欢属性的国家就会干出相应的事,比如美国。它的行事风格就是霸道专横、气焰嚣张!崇尚武力夺取一切!这与美国的短短历史也有关系。就是一帮土匪打架,后来成立山寨!美其名曰、美利坚合众国!


关东武侠


因为天道只看了电视剧。

原著小说还在读,我还是勉强来聊几句吧。

实际上我一开始看的作者的另外一部小说,天幕红尘。

后来发现有人说作者的三部小说是精神三部曲。我了解了一下,也觉得这个说法很有道理,并且也很认同。

天道的主角丁元英最后去了柏林。而遥远的救世主的精神续作天幕红尘的故事开端就是从柏林开始的。

而这两部书的主角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他们对事看得开也看得透。

如果说物理书上的物理公式是在绝对理想状态下推导出来的。

那么,丁元英,就如一个生活学家一样,他将极端的理性视为一种理想状态。而在这种极端的理性前提下,他把生活中的所有人和事都进行了一种严谨的分析,从而得出了极端理性的结论。

其实通俗的讲就是丁元英把感情道德利益等等一系列生活中的因素,都当作了物理公式的变量。

他将这些变量组合在一起,形成一套复杂却又精确的理论。而这套他独有的理论往往能够计算出极端理性的最佳的结果。

而这些极端理性的结论。在道德上或者世俗感情上,很多人是无法接受的。

但如果细细想来,读者可能会认为丁元英所得出的结论或作出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利益最大化的权衡。

但碍于道德和感情,人们往往无法对利益最大化却又伤害感情或违背道德的事情作出最佳选择。

丁元英的父亲病危时。从他和医生的那段对话便可知道,他会把金钱,痛苦,尊严,感情,道德这些因素放在一起进行权衡,并最终用他独有的价值体现选择最有利于他父亲和他们的家庭的结论。

所以说到这里,我个人认为天道的电视剧也好,还是原著小说,遥远的救世主也好。

它们更多的是想通过一种理性的态度来描述出不同类型的人为人处事的方式。并以此来解释清楚世俗中的,一些模棱两可的,判断界限比较模糊的问题。

毕竟是勉强聊聊,所以论述过程会有些片面。


该死的歌德


电视剧拍的不错,虽然偶感生硬,不过对于想通俗的阐述哲学,已经很好了。《遥远的救世主》书名即解答:个人理解有两层意思,一是救世主遥远,需要人努力追寻;二是又远水解不了近渴,人的救赎只能靠自我反省。里面丁元英写得那篇诗作《自嘲》挺有意思:“本是后山人,偶作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一开始读到这首诗作,联想到了《红楼梦》里的顽石,后山多顽石,顽石产于大荒山无稽崖青梗峰,确要去贾府这个人世间的富贵温柔乡里见证人间冷暖,在历经劫难之后,顽石虽不能补天,却通透了人性,被当作通灵宝玉,然这一切都是幻形入世,只有认识到自己只是一颗无才补天的普通石头才是入道的开始。丁元英的纠结在于想通透人性,又感叹于人性中粗俗的部分,遇到那个自然本真的女子后就一切了然了。元英与女人的道别与否何需言与他人,知己相遇本就是情梗相逢,看似元英启示了女人,实则是女人开示了元英,吐血相送又何须示与外人,正如他自己所感,女人走了,带走了一半的丁元英。人都难逃情字,因为不必逃,也逃不掉。


从不一样开始


我认为并没有倡导我们怎么样生活,而是告诉我们,你有精神世界,你要对你的灵魂负责。

我们每天忙忙碌碌都是为了糊口,为的是物质世界的丰富。但很容易被自己忽略,你也是有精神世界的需求的,现在所谓的空虚,无聊,找朋友喝酒,都是不自觉的想寻求精神世界的启发和满足。

现代人的精神世界远没有物质世界丰富,只要是能有一点灵魂启发的事情,都能获得很大的满足。

我们从小的教育也没有告诉我们说,人分身体和灵魂,只是告诉我们怎么怎么样对以后有用,有用是什么?能挣了钱。物质追求很单纯。

用周国平的话来做个结尾:

人在多大程度上不依赖于物质的东西,就在多大程度上是自由的,所谓不依赖,即在生存有保障的前提下,是一种精神境界。穷人是不自由的,因为他的生存受制于物质。那些没有精神目标的富人更是不自由的,因为他的全部心灵都受制于物质。自由是精神生活的范畴,物质只是自由的必要条件,永远不是充分条件,永远不可能直接带来自由。

鄙人在原创文章中有些很多关于《天道》的解读,欢迎各位阅读。


新理异聊


这部剧这些年来看了三四遍。真的是难得的一部好剧。男主人公的思维 胸怀 和对事物的独到见解,不是普通人可以理解的一个高度。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词是:更高级的哲人独处着,不是因为他喜欢孤独,而是他的身边找不到他的同类!是一部有思想有内容的良心好剧。真的很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