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下一个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中国人,你认为可能会是谁?

征稿公社


自从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对于下一个会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也有了诸多的猜测,在我看来,最大可能无疑是

贾平凹

1、 贾平凹的文学价值

贾平凹算得上是当代文坛当中的独行侠,这个算得上一个公认的评价,他的"独行"不单单是创作环境的"独行",在其文学创作当中的核心思想与文学责任的承担以及他的文学作品的美学高度与深度都可以认为是"独行天下"。

先从他作品的思想与承担来谈论一下,贾平凹整个的创作轨迹就是紧紧依附于时代的变迁,并且除了刚开始创作的极少数的相对不太成熟的作品之外,贾平凹的创作紧紧地扎根于时代最为扼要的地方。

就先以长篇小说为例:《商州》,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浮躁》,作家出版社1987年版。《妊娠》,作家出版社1988年版。《废都》,北京出版社1993年版。《白夜》,华夏出版社1995年版。《土门》,春风文艺出版社1996年版。《高老庄》,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怀念狼》,作家出版社2000年版。《病相报告》,上海文艺出版社2002年版:《秦腔》,作家出版社2005年版。《白夜》,中国社会出版社2007年版。《高兴》,作家出版社2007年版。《古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带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3年版。《山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年版。

从《商州》开始,贾平凹就有意识地进行对自己所扎根的家乡,开始进行文本上的整合与升华,最早年的作品往往会有以"商州"为符号的传统乡土文化的敦厚,并且已经有意识的在城镇文化与乡村文化进行选择,而贾平凹所选择的与三十年代"京派"文学时期的取向相近——将乡土文化作为一种敦厚纯净的可以象征变革之前的"净土"存在,而城市则多带着堕落的腐朽的气息。先且不论这一选择自身所带有的意义,但从文学史上来看,是当代文坛难得的中青年作家的有意识与中国现代文学的沟通,这无疑是及具有价值的。

同样从《商州》到《废都》一直就是乡土文化在城镇文化面前的困境凸显,与坍塌,而在腐朽堕落的城市文化面前无论是乡土大地上的农民还是知识分子都相继沦陷,尤其是将精神的沦陷、沉迷与绝望的状态展现的淋漓尽致,这一点在《废都》上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以庄之蝶为核心意象将八九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精神绝境揭露的毫不留情。这里值得一提到是在贾平凹的作品当中写作手法和意象的运用都既具有时代的特色,这对文学史的研究很有意义。

从《废都》之后的创作贾平凹的创作思想有了很大的转向,这一典型的转向可以从《秦腔》当中看到,面对城市文明,乡镇虽然不再用近乎悲剧的方式抵抗反而会有那么一些接受,但是在《秦腔》中多还是悲剧的结尾。但其中乡镇文明对城市文明的接受可以看做贾平凹在精神困境中选择突破,但是由于信仰的缺失始终也没办法找到最终的突破口,但是这种窘境并非是贾平凹的困境而是放观当代中外文坛都普遍存在的问题,而在《秦腔》之后的创作也继续了这个问题的探讨。

以商品经济为标志的九十年代以及新世纪文学,不同于众多作家的流于世俗媚于市场,贾平凹对于现实的关照与文人的责任承担,最重要的是对精神困境的较全面的认识和寻求更高层面的突破,都让贾平凹的作品几乎穷尽了"当代信仰缺失下作家所能达到的最高的美学高度。"

因此如果从创作的思想、美学乃至文学史上的意义来讲,目前现在仍存于世的中国当代作家们的创作能高过贾平凹的可以说是几乎没有。


2、 贾平凹的作品传播与获奖情况

贾平凹的作品曾获得国家级文学奖五次,即"茅盾文学奖" "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另获"华语传媒文学大奖""施耐庵文学奖""老舍文学奖""冰心散文奖" "朱自清散奖""人民文学奖" 等50余次,并被改编为电影、电视、话剧、戏剧等20余种。

从网络统计资料上来看,贾平凹获奖颇丰,有分量的大奖也是颇多,最重要的是贾平凹创作并不"偏科",无论是长篇小说还是中短篇小说或者是当代文坛尤为凋敝的散文的创作都是艺术与美学价值颇高。

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者们他的作品除了自身的文学价值高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其作品在海外的传播与译介水平。

贾平凹除了国内奖项收获颇丰,在国际奖项上也是斩获许多硕果,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法国"费米娜文学奖",香港"红楼梦·世界华人长篇小说奖" ,首届北京大学"王默人-周安仪世界华文文学奖" ,法国"法兰西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作品被翻译出版为英语、法语、瑞典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德语、俄语、日语、韩语等30多个语种。

虽然说一部好的作品不一定拥有广泛的读者,但是在严肃文学的创作当中能够拥有贾平凹这种水平的传播也确实算得上难得,除了引起当时社会的冲击,还会有更久的影响的作品被时间沉淀下来。

这些都会是成为获诺贝尔奖的重要条件。

3、 诺贝尔奖的获得条件

诺贝尔文学奖自称将奖项授予"在文学领域写出具有高尚思想倾向的最杰出的著作者",其中"文学"这一术语将不仅包括纯文艺,也包括表现形式和方法生动而又具有文学价值的其它著作。遗嘱中规定每年的奖金授予在"前一年"创作的著作,可以理解的就是,

诺贝尔奖最重要的选择标准就是关于对文艺作品的恒久的文学价值。很显然在看中国当代文坛的创作当中,贾平凹的作品是具备这种条件。

其实就村上春树始终不获诺贝尔文学奖而其他相对不太出名的日本作家反而会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一事件而言,可以看得出来诺贝尔文学奖除了对文学价值的注重之外,还有一份推崇那些"具有高尚思想的作者"的欲望。


虽然贾平凹是受奖无数,但是由于其人"独行",这无疑会让他不太被世俗所深入了解。加上他的创作始终没有向现在的文化市场屈服,这无疑会让他会进一步被"雪藏"。同时,看当今文学研究领域,贾平凹依旧不算是个热门,半藏于山而少为人所知,在某种程度上也算得上符合诺贝尔文学的精神。

从文学的四大要素来看,贾平凹具备了作者作品与世界,读者也在逐渐打开。最重要的是贾平凹扎根在时代脉络当中,用一己文人承担,来寻求当下最难的精神困境。更为难得的是1952年出生的贾平凹正值创作力旺盛的时期,平均两三年一部长篇小说的创作这无疑会让贾平凹的创作后劲更有所期待。


一往文学


实际上,国内作家中跟莫言实力不相上下的作家有好几位,他们极有可能是下一个为汉语文学摘得诺奖的候选人。

在此,笔者重点筛选两位当代著名作家,来分析他们是否有实力角逐诺贝尔文学奖。一位是陕西籍作家贾平凹,一位是河南籍阎连科。

能否获得诺奖,有两个硬性条件,其一是诺奖只颁发给当代在世的作家。

诺贝尔文学奖图标

诺奖组委会一般是在每年上半年确定当年的获奖者,当年10月上旬到中旬举行颁奖典礼。如果一位作家已经被确定获得了诺奖,但在颁奖典礼举行前突然离世,也会被剥夺获奖资格。

其二是获奖作家要在全世界具备一定知名度,其作品要有世界主要语言,如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德语等语言的翻译,并且,曾经获得过国际性的文学奖项。

从这一点来看,翻译自己作品,把自己作品推向全球读者是重中之重。

贾平凹和阎连科把国内的文学奖项已经拿到手软,现在,就缺一个“诺贝尔文学奖”来证明自身。

贾平凹

综合两点因素来看,贾平凹1952年出生在陕西商州,自从1978年依靠短篇小说《满月儿》获得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以来,从此一发不可收拾,他的文学创作不但保持着很高的水准,并且保持了旺盛的创作力。

40余年来,贾平凹创作出了数量可观的文学作品,涉及诗歌、小说、散文、评论等多个领域,尤以小说和散文成就最高。截至目前,他总共创作了《浮躁》、《废都》、《秦腔》、《高兴》、《古炉》等10多部长篇小说,平均用2——3年就可以创作完成一部长篇,他的创作速度和精力,国内无人能敌。

阎连科

更重要的是,贾平凹是拿作品水准说话的大作家,获得过国内和国外几个重要文学奖项,在国内外都拥有不少读者和知名度。

1997年依靠《废都》获得法国“费米娜文学奖”,2006年凭借《秦腔》获得第1届“红楼梦奖首奖”,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7届茅盾文学奖,2009年依靠《浮躁》获得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铜奖,2011年凭借《古炉》获得“施耐庵文学奖”。

若想问鼎诺奖,贾平凹现在要做的就是大力翻译自己作品,把作品推到更多的全球读者面前。

1958年出生在河南洛阳的阎连科,同样是当代顶尖作家。

跟贾平凹一样,他们这一代作家大多数出生在农村,在年轻时,有非常丰富的农村生活体验,这对他们的文学创作带来了无法估量的好处。

阎连科的文学创作开始于1980年,从1991年发表第一篇长篇《情感狱》至今,创作同样很丰富,为读者留下了《日光流年》、《受活》、《丁庄梦》、《风雅颂》、《四书》等10余部长篇,每部作品都称得上呕心力作。

阎连科也是把国内外文学奖拿到手软的作家。创立于1986年的“鲁迅文学奖”,是我国四大文学奖之一,阎连科连续在第一届(1995——1996)和第二届(1997——2000)分别凭借中篇小说《黄金洞》和《年月日》成功摘取此奖。

他最重要的国际文学奖是凭借《四书》在2014年获得了“卡夫卡文学奖”,此奖历来有“诺贝尔文学奖”风向标的说法,遗憾的是,当年阎连科虽然获得了诺奖提名,但最终并没有摘取。

阎连科最大的优势是,他的文学创作在技巧和风格上跟莫言类似,紧跟西方文学思维和潮流,对意识流、魔幻现实主义、荒诞现实主义等写作手法,运用得相当娴熟,这是他能否获得诺奖的最大砝码。


鸿鹄迎罡


对诺贝尔奖,中国人完全应该嗤之以鼻不屑一顾。本来就是个弹丸小国,仗着有那么几文破钱,就玩起了天籁之音的阳春白雪,并且强行推销他们的三观。特别可恶的是他们一惯与西方列强狼狈为奸,肆无忌惮地抹黑中华民族,唱衰社会主义。而国内一小撮认贼作父出卖祖宗的汉奸走狗如莫言之类的反动文痞们却追腥逐臭,为了得到几个赏钱,不惜奴颜婢膝拜倒在诺奖门下,丢弃人格丧尽天良!因此,国人应有强烈的自信观念,鄙视诱惑看贱名利,站稳立埸拒绝同流!连地球人都知道美国是战争的策源地发动者,罪恶滔夭,而诺奖居然给美国总统发和平奖!连奥巴马自已都脸红耻于领奖!可见此奖的荒谬无耻!

坚定地走好我们自己的路,让诺贝尔见鬼去吧!


高山流水39665


中国人有诺奖情结。

自从莫言得奖后,国人好像松了一口气,总算有人获奖了。

好多中国作家与诺奖失之交臂。

先是六十年代的老舍,因为自杀,没有得成。



后又有沈从文,当时已是凡年代了,呼声很高也因为别什么原因,又没得成。


到了九十年代,随着中国经济和崛起,文学也引起瑞典文学院的关注。

北岛,李锐,曹乃谦都吸引了汉学家马悦然的目光,有的甚至还进入角逐圈,列入候选民单,最后被莫言拿下。

其实,北鸟的诗歌在八十年代是很有影响的,以《回答》最为著名: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这已成为经典的名句。

李锐是知青作家,以《厚土》闻名于文学界,其《无风之树》与《旧址》引起国际文坛的注目,之后获得法国艺术骑士奖。

曹乃谦以《到黑夜想你没办法》引起马悦然注意,他的小说多以性与食为主题,表达文革时期荒凉乡村生活。


如果下一届有中国人得诺奖的话,很可能阎连科,他的作品直面血淋淋的现实,有力度有深度,完全可以胜任此奖。


骚客文化


笔者认为下一个文学华语诺奖得主,如果在中国大陆,非著名作家贾平凹莫属,因为无论其文学作品创作数量还是质量都无人企及,可以说是学富五车,著作等身,文倒三江!因而才被人们冠以文坛“鬼才"和中国大陆“独行侠”之称,可见其创作风格的特立独行、创作内容的宏富奇崛与表现手法的诡异多样!诸如长篇力作如《浮躁》《高老庄》《废都》《秦腔》《山本》《带灯》《古炉》等,无不是对生命本体的关照和对生存状态的深入描蓦,抒发和表现出深沉价值取向与悲悯情怀,无不令读动容!其作品恢宏、厚重、浓郁的乡土气息与强烈的普世价值广为读者接受而深入人心,读来使人产生共鸣、深受启迪,很是震撼!贾平凹早期的中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更是堪称上乘,名篇佳作难以尽述,广为海内外读者熟知和津津乐道,菲声文坛,享誉世界,在国际产生广泛响影。还有他的作品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普遍传播,在国内外屡获大奖,因而可以大胆地说,贾平凹获取诺奖的希望委实很大。笔者希望其梦想成真,为国争光!


中部子剑


贾平凹应该获诺贝尔文学奖。

贾平凹自1974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以来,创作了大量的散文、中短篇小说以及长篇小说。他的主要长篇《商州》、《废都》、《白夜》、《怀念狼》、《秦腔》、《高兴》、《古炉》、《带灯》、《山本》等,深受读者喜爱。其中《浮躁》、《古炉》、《废都》等多篇受到国内外文学大奖。

贾平凹在其创作的长篇小说中,多采用隐喻、象征的手法,描写了大量的自然意象,以及人、社会意象,叙述了民族、社会、文化和民俗意象。他的作品中的神秘色彩,表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贾平凹的长篇小说,是民族的史诗。贾平凹是我国当代文坛文学巨匠,是最有创造性最具广泛性的作家。


秋水先生说说


莫言一马当先,谁能紧随其后?非阎连科莫属。下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将是阎连科。

阎连科出生于1958年,河南省嵩县人,1991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情感狱》、《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和《阎连科文集》(5卷)等。

阎连科的小说创作大致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军旅生活题材的小说。在这方面,阎连科以大胆触及下层军官、普通士兵的生存困境见长。《中士还乡》深刻揭示了一个农民出身的中士渴望通过入党、立功改变命运,却在立功后因为被逼着在演讲中说假话受到战友的冷落,因而突然感到“没意思”,失去了上进的兴趣的困惑,作品中弥漫着悲凉的氛围。

二是《东京九流人物志》系列,包括《横活》(又名《鲁耀》)、《斗鸡》、《名妓李师师与她的后裔》等描写古都开封文化风情的小说。如《横活》刻画了明末清初著名“杠头”鲁耀的泼辣性格:行乞出身,能拉起丐帮捉弄富家;开杠局后 变着法子与富人开的杠局竞争,使对手关门;痛痛快快活了一生,临终散尽钱财给乞丐,死后路祭人山人海。作家由此写出了“我们的祖先中有的人并不挣扎在泥潭里”的主题。

三是对故乡农民艰难生存状态的描写。《两程故里》是一篇“乡村政治小说”。作品讲述了宋代思想家程颐、程颢的后代为了争夺对原版《二程全书》的继承权、争夺村长的位置而交恶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的故事,既写出了家族“窝里斗”的残酷,也写出了传统崩裂的无情现实,还写出了农民心中政治情结的根深蒂固。

阎连科的创作以写实风格为主,但也十分注重现代派手法的借鉴。他一方面善于在故事中穿插具有象征意味的细节描写,如《两程故里》中贯穿始终的对古柏的叹息与厄运紧密相连的描写,既富于神秘意味,又具有象征意义;《和平寓言》中对那个并不存在的地址的描写,也有某种荒诞意味。另一方面,作家善于以新奇的意象去描写奇特的感觉,如《乡间故事》中的“太阳如饼如球……放羊的懒汉……把太阳拦在胸脯上,死睡”的句子,《中士还乡》中的“太阳不圆,像鸡蛋硬在东天,光线七扭八拐弯到村头”的句子,都能传达出人物的微妙心态,也显示出作家努力超越“原生态”语言的文学功底。


美食家106


我至今仍然搞不明白,国人为什么那么热衷于炒作诺奖?难道说非要拿个诺奖才能满足某些人的虚荣心吗?难道不拿个诺奖就说明我们没有为人类作出贡献吗?诚然,在自然科学领域,我们的科技人员还需作出不懈努力,才能实现我们的强国梦。但我们也没有必要去让一个弹丸小国设立的什么诺奖去肯定吧!各类新闻媒体,整天嚷嚷着要有大国自信,但也没必要去和什么诺奖扯上关系啊?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谁拿不拿诺奖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要坚持走好自己的路。


天马行空的老兵


至于谁得诺贝尔奖我不关心,我所关心的是为什么会推崇这样的情节。这个情节属于名利观、荣辱观的范畴,即追名逐利。有的还走向极端,即那句著名的豪言壮语——“要嘛不干,要干就要争第一!”哈哈!这是一种社会现象,类似的还有“马屁现象”、“恩赐现象”。皇恩浩荡,谢主隆恩!这些个现象不是中国所独有,我认为它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大份额,我不知道是不是属于儒家文化,不能乱说。

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呢?其本质就是“为别人活着”。过往言辞激烈的时候,也有称为“奴才相”的,但至少是活在他人的意愿里。

这个问题用心理学角度看,就是人的依赖性与独立性对立统一结果的表现形式。思想上过度依赖别人,行动上就会呈现上述现象。

我不懂文学,认识不一定对,写小说的目的现在看来有一部分赚钱,但是,历史名著也没看到作者赚钱的影子。曹雪芹也没弄个什么富翁!我也认为他们当时创作时也没有“要嘛不写,要写就要写名著”的豪情!哈哈哈哈!

啰啰这么多,到底是要表达个什么意思呢?人要成为独立的人、自尊的人、有精神的人。这些,伟大领袖毛主席就是我的榜样!当今的任正非,大家可以仔细琢磨琢磨。

人要自立自尊,家要自立自尊,国要自立自尊!


子木一郎


虽然我也认为诺贝尔文学奖不能成为衡量中国文学作家的标准。但不得不说,在国内自身文学界的评奖机制并不特别完善的当下,诺奖还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问题的。

得诺奖的原因很复杂,首先当然是本身作品不错,然后是要有国际影响力,最后还要有一点运气。众所周知,莫言得奖与大江健三郎的极力推荐以及马悦然等人的看好有较大关系,再加上莫言本身擅长的是魔幻现实主义与福克纳式的乡土世界,所以能够得奖。

如果就我心仪的作家来说,我倾向于余华。但可以余华本人的国际影响还没那么大,其受到赞誉主要还是来自韩国和法国。相对而言,目前具有一定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中,阎连科可能是比较突出的一位。所以个人认为他的可能性应该是比较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