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详解一下蜀汉时期的姜维北伐?

King-lhr


三国风云:季汉悲歌之详解姜维北伐之路!

诗曰:天水夸英俊,凉周产异才;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

北伐,一直是季汉政权最主要的战略计划。从诸葛亮的隆中对,到姜维的统一战略,无不都是以北伐作为最终的统一目标。然而,被视为古今完人的诸葛亮,终其一生,发动了多次北伐战争,规模或大或小 却都没有取得胜利。反而遗恨五丈原,星陨武功边。一生的理想也只能带进了坟墓。

诸葛亮的死亡标志着季汉后主时期第一位也是最伟大的一位北伐领导者所领导的北伐时代的结束,却也标志着以姜维为主导的北伐时代的来临。自此,季汉的北伐战争陷入了更加频繁,却并无太大成果的怪圈。这一切的原因,都要从诸葛亮死后说起。

诸葛亮身死五丈原后,季汉内部的继任者是蒋琬与费祎。延熙元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军汉中,蒋琬以姜维为营司马,率领偏军多次西入羌中作战。延熙六年,姜维迁升为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延熙九年,蒋琬病死。延熙十年,姜维迁升为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平康县的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雍州、凉州等地区的羌胡族人背叛曹魏投降季汉。姜维率兵出陇右接应,与曹魏雍州刺史郭淮、讨蜀护军夏侯霸在洮西交战。胡族首领白虎文、治无戴等率领军队投降季汉,姜维将其迁至蜀境。

当时的大将军费祎是一个保守派人物,对于北伐战争并不支持。而姜维作为当时的武侯传人,虽然同录尚书事,资历上却低了不少,只好处处受费祎节制。费祎处处针对姜维的北伐计划,给他的士兵从没超过一万多人,还曾经劝告过他:“像武侯那么有本事的人都没能完成北伐,我们的本事比不过武侯,不如保境安民,以增强国力。等出现更有能力的人再去恢复汉室,不可指望侥幸一举成事,如果冒险不成,后悔都来不及。”

然而姜维对于自身的能力一直非常自信,想连接西北诸羌、胡部落以为接应,一举而定陇西。于是多次率领军队进攻曹魏雍州,只可惜全部失败了。

从整体来看,在诸葛亮逝世后的十五年里,除了曹爽曾经发动过一次较大规模的进攻被击退之外,没有太大的战事发生。这和季汉与曹魏内部的斗争有关,季汉的姜维受限制,而大魏的司马家族与曹氏家族的斗争也使大魏朝廷暂时忽略了对季汉的进攻。于是,双方度过了一段短暂的平衡期,可接下来发生的一个事件,却打破了这脆弱的平衡。

延熙十二年,蜀汉朝廷使姜维假节,姜维率军出西平,不克而还。姜维的这一次出征,同样无功而返,可是,他却从西平抓回了一个俘虏----郭脩。郭脩先生假投降,延熙十六年的除夕刺杀了费祎。姜维一直被费祎压制,如今头上大石搬掉,“至是无惮”,于是连年出师,季汉与魏国边境兵戈扰攘。

延熙十六年,姜维率领数万人出石营,围攻南安,魏国雍州刺史陈泰率军前来救援,陈泰行军至洛门,姜维却已因军粮耗尽而退军。很可能是季汉大将军费祎新丧,姜维刚接手兵权,急于用兵,此战准备不充分,后勤系统紊乱。之后姜维北伐都没有直接因粮尽退还的记载。

延熙十七年,蜀汉朝廷加姜维督内外军事。夏六月,姜维率军出陇西,狄道长李简举城降。进驻狄道后,荡寇将军张嶷为前军攻陇西郡治所襄武县。张嶷久在南中地区,政绩丰厚,深受少数民族爱戴。姜维出征前张嶷新刚刚回成都,已患有风湿病,要靠拐杖行动,本不应出征,但他决心马革裹尸,随军北伐,临行上表后主刘禅说:“臣当值圣明,受恩过量,加以疾病在身,常恐一朝陨没,辜负荣遇。天不违原,得豫戎事。若凉州克定,臣为籓表守将;若有未捷,杀身以报。”刘禅不由得为之感动流泪,准予随军出征。

当时魏国中央政局不稳定,皇帝与权臣争斗,暂无暇西顾,司马师司马昭兄弟在九月废曹芳,立曹髦为帝。魏国都督雍凉诸军事的车骑将军郭淮可能已经患病,只好由讨蜀护军徐质率军应战。魏军兵力至少是局部占优,张嶷督兵奋战,临阵陨身,魏军损失也相当惨重,被张嶷部“所杀伤亦过倍”,姜维主力跟进后,斩首破敌,徐质被杀,魏军溃败。姜维乘胜追击,先后攻破河间、河关、临洮等地,将三县的民众全部迁移到蜀地。

延熙十八年,姜维又请求出军北伐,征西大将军张翼反对,在后主刘禅面前反对说:

“国小民劳,不宜黩武。”

当时姜维虽然是季汉扛把子,但是北伐支持者并不多,前面提到的张嶷是一个,可惜已经阵亡了,而张翼是蜀中大将,威望很高。这也侧面反映出了季汉朝廷中的大部分人都不支持北伐。随后姜维与张翼展开廷争,最终使后主答应了他的请求。

当年夏天,姜维率车骑将军夏侯霸和张翼等人,再次出军。于洮西与固关大破魏国雍州刺史王经,王经死伤数万(损失数字陈寿记的确实简单,但不管是以万计也好,数万也好,都不是小数字了,至少在3万以上才能叫数万,还不包括被俘虏的。当然,背水作战,一旦打败,即使“奔散”,也都是被冲到水里喂鱼了,俘虏可能不多。因为假设战死3万,残部万余回防,这已经是超过4万人了,一个刺史统帅的部队达到5万人的机会应该不大,后来的雍州刺史诸葛绪参加伐蜀之战,有记载的部队就是3万。由此分析,此次损失魏军损失在3万左右,这也不能说不惨了。),退保狄道城,姜维围住狄道城攻打,魏国派征西将军陈泰前来解围,姜维退军驻扎钟题。

这一次洮西之战的胜利,是姜维用兵史上最辉煌的一次战果,歼敌二三万人。但最后出现了战略失误,王经残部就在嘴边,竟然没有吃掉。如果魏军救援稍迟,王经就要全军覆没了,解围后王经自己说“粮不至旬,向不应机,举城屠裂,覆丧一州矣。”覆丧一州或者未必,但是没有十日之粮,救兵迟一点他是肯定完蛋了。即使救兵到,姜维也能全军而退,魏军不敢追逼。

但是姜维此战对魏国的打击是沉重的,曹髦两月三下善后诏书,这是非常罕见的。对于季汉而言,这是诸葛亮伐魏以来,从没有过的歼敌数以万计的大胜。姜维因此功劳被刘禅升为大将军。但从此之后他面对是那个为司马懿所赏识的邓艾邓大结巴,一座更难以逾越的山峰出现了。

延熙十九年春,姜维整顿兵马,与镇西将军胡济两路出兵,约定在上邽会合,七月,姜维率先出兵祁山,然而邓艾早已预测到姜维将卷土重来,已经做好了准备,姜维发现邓艾已有准备后,改从董亭攻南安。邓艾军抢占武城山据险拒守。姜维见地利已失,强攻难克,乃夜渡渭水东进,沿山进取上邦。两军战于段谷。这时胡济军却没有按照约定时间赶到。蜀军交战不利,士卒溃散,死伤甚众。百姓因此埋怨姜维,而陇西也躁动不安。姜维于是请求自贬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

段谷之战是继洮西之战后遭遇的一场大败,也是败的非常惨烈。史载:“斩将十数,馘首千计。”而此战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胡济失期。胡济是诸葛亮非常信任的一个人,所以姜维也对他非常信任。然而姜维忽略了一点,胡济与费祎、董允等保守派重臣私交深厚,而且姜维自己与蜀中诸将的关系也并不好,所以,胡济失期也是不难预料的了。再加上邓艾能力不亚于姜维,又早有防备,姜维失败已是必然。

延熙二十年,魏征东大将军诸葛诞在淮南举兵反抗司马氏,姜维趁魏关中空虚率兵出秦川,又率领万人出骆谷。魏大将军司马望于邓艾据守长城,姜维驻军于芒水,依山扎营,姜维多次挑战,但司马望与邓艾坚守不出。一直僵持到景耀元年,姜维听说诸葛诞兵败,才撤军回国,后主又恢复了他的职位。

景耀五年,姜维展开了人生中最后一次北伐,率军出汉、侯和,非常可惜,被邓艾所击败,姜维退驻沓中。当时宦官黄皓弄权,想废掉姜维而培植右将军阎宇。姜维请求将黄皓斩杀,但刘禅不肯,姜维不敢回成都,只好在沓中种麦。

景耀六年,魏军五路伐蜀,钟会向骆谷,邓艾入沓中,刘禅派廖化支援沓中,张翼与董厥支援阳安关口。姜维被邓艾所牵制,退驻阴平,钟会围攻汉、乐二城,又另派军进攻关口,蜀将傅佥格斗至死,而蒋舒却开城投降。姜维和廖化只好放弃阴平,与张翼、董厥会合,退保剑阁。钟会写信劝降姜维,但姜维不作回应,钟会久攻不下,于是商议,准备撤还。季汉似乎又逃过了一劫。

然而,邓艾却在由景谷道偷渡,进兵至绵竹,击破诸葛瞻,刘禅开城投降,并敕令姜维投降。姜维军士各个都拔起刀剑挥砍石头发泄心头的愤怒,但无可奈何,姜维率军向钟会投降。

臣等正欲死战,陛下何故先降?!!

姜维投降钟会后,知道钟会有谋反之心,想要施展反间计。于是劝说钟会设法杀害魏将,钟会一方面陷害邓艾,一方面准备起兵造反,但事情败露,姜维、钟会及蜀将张翼等都被杀害,邓艾也被田续杀害。

至此,姜伯约的北伐之梦彻底破碎,而季汉北伐的悲歌,也终于吹完了最后的乐章。在这场跌宕起伏的演出里,高潮迭起、惊险万状,最终也免不了归于沉寂,这恐怕也预示着魏吴二国的命运吧。

姜伯约的北伐失败了,鄙人对他的北伐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总结,作出了大量的研究,鄙人得出了姜维北伐失败的几个原因:

1.没有重视与其他将领协调关系,这在张翼与胡济身上就是充分的体现。

2.战略思考不成熟,有时过于冲动。

3.政治觉悟太低。

4.仅有军事才能,内政方面一窍不通。季汉后期国力衰退,民不聊生,和这个有很大关系。且穷兵黩武,不顾百姓死活。

后人对于其评价,也大都功过相抵,不如其师诸葛亮。但对于其才能及对季汉的中流砥柱作用,却无人质疑。

十一次北伐完全可以显现出姜维的执着和悲壮。当一切优势都已散去,他不信气数,偏要勉强,设计出以逸待劳、防守反击的战略。当他已沦为亡国之将,依然以62岁高龄试图上演惊天大逆转。这,难道不是悲壮与执着的体现吗?

尽管有着私心,想保住自己的官职,但当他所效忠的皇帝已经卑躬屈膝的投降,而他自己又手握季汉最后的实力,他明明可以轻易地换取富贵悠闲安度晚年、也可以像钟会那样膨胀出个人野心,他却时刻想着复兴汉室。他的执着可以感动天地、他的忠诚可以催人泪下。而这,也是季汉北伐悲歌中,最重要的精神。

知识链接:季汉即蜀汉

底层史观


关于诸葛亮的继承人,史学界很是有些争论,但具体到军事方面,姜维虽然是一介降将,但最终却继承了丞相的衣钵,最明显的例证就是与丞相那样,继续出师北伐。关于具体经过,很多人已经做了回答,在此不作赘述。只在这里谈一下个人的见解。

第一点,很多人只知道,司马懿受到曹魏猜忌,只能玩拖字决。但事实上在诸葛亮这边也同样存在,刘禅身边的那些奸佞,也让诸葛亮无可耐何。当然他们也只敢是在后勤方面拖拖拉拉。到了姜维的时候,就明显不一样了,他的地位完全无法与诸葛亮相提并论,施展起来受到的牵制就更多了。

第二点,就是这段期间,蜀汉可用的人才已经不多。当然可以理解为,这就是蜀汉政权衰亡的节奏。在这种困境下,他九伐中原,依然取得了不少的胜绩,仅从战场上看还占据优势,由此可见他的能力。

第三点,北伐其实对于蜀汉的国力,也是一种极大的消耗。对此诸葛亮活着的时候,也是心知肚明,但蜀汉实力最弱,只能选择以攻代守,姜维也不过是延续他的战略,很难说对与错。

希望我的回答,能够让你满意。


Jerry小贾


姜维被称为诸葛亮的徒弟,要说这位徒弟与师傅最大的相似处,莫过于俩人都曾北伐中原,而且结果也是惊人的相似:都以失败而终。但不同之处是诸葛亮六出祁山,而姜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九次讨伐中原,但都以失败而终。

公元253年,费祎被刺杀去世,而这也成为了姜维讨伐中原的开始,因为之前姜维也提出过要讨伐中原,但都被费祎劝阻,现在费祎去世,姜维终于可以实现自己的抱负。

就在今年夏天,姜维联合东吴的诸葛恪大举伐魏,但是此次战役姜维率领的蜀军只是佯攻,这一战略部署被司马师看破,于是乎命陈泰率军前往解围,果不其然,姜维见魏军一到,便下返回蜀国。

公元255年,姜维与降将夏侯霸一同出兵,再次伐魏。这次由于陈泰采用司马懿之前对抗诸葛亮的战术,坚守不出,结果姜维大军由于粮草问题不得已而撤军。

公元256年,姜维与蜀汉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合兵一处北伐,但是胡济却违约不至,结果遭到魏将邓艾的反扑,蜀军损失惨重,姜维也是自贬官职以谢罪。

公元257年,由于魏军内部叛乱,姜维趁机再次北伐,结果又遭到邓艾的抵抗,僵持不下,邓艾又采取了坚守不战的策略,姜维见时机已去,便又撤军而回。

后来,姜维有多次北伐,但是和以上一样,都是无功而返。


而蜀国也在姜维的多次北伐中,劳民伤财,元气大伤,国力大不如前,蜀国由此也是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走向了灭亡。


大咖秀历史


姜维北伐,又称为九伐中原。

其时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这段时期诸葛亮、姜维曾多次北伐曹魏,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战绩。特别是后期的姜维北伐,可以说是“胜多败少”,不过可惜,最终的结果蜀汉还是失败了。不过,这为什么没有扭转蜀汉灭亡的命运呢?

我们就来详细看一下姜维北伐的事情。

首先,结合《三国志》等史料来看,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继承了北伐中原的遗志,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这个战略是诸葛亮在世时就定下的,姜维只是在延续诸葛亮的战略。

不过虽然在诸葛亮死后,蜀汉的人才衰退的速度极快,朝中渐渐被奸臣把持。但是对于姜维来说,十一次北伐之中,其中大胜两次,小胜三次,相距不克四次,大败一次,小败一次。由此,非常明显的是,对于姜维北伐曹魏来说,在整体战绩上可以说是“胜多败少”,也算是战绩骄人了。其过程如下:

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病故,司马懿出兵追击,姜维令杨仪返旗鸣鼓,做出回击的样子,司马懿以为中计,急忙收军退回,不敢逼近。于是蜀军安全而撤。

延熙元年姜维随大将军蒋琬驻扎汉中,姜维为司马,多次率领偏师西进。五年后姜维升任镇西大将军,兼任凉州刺史。延熙十年,姜维升任卫将军,与大将军费祎共录尚书事。同年,汶山郡夷族起事,姜维率兵讨平。不久,多地区的羌胡族人背魏降蜀。姜维率兵出陇右与夏侯霸决战于洮西。
延熙十二年,姜维督军进攻雍州、依傍曲山筑两城,并联合羌胡人进攻附近各郡。魏军则以郭淮与陈泰统兵抵御。此时邓艾进围曲城,切断交通及水源,曲城蜀军困窘不堪。姜维被迫领兵救援,进至牛头山,为陈泰军所阻。守城的句安、李歆等人因孤立无援,最终降魏,姜维只得撤军退走。

但是姜维并不甘心,到了延熙十三年再次出兵陇右,联合羌人攻魏西平未克,俘虏郭修而还。

其实姜维还是自视甚高的,他认为自己熟悉西部风俗,又依仗才兼文武,想用羌族、胡族为羽翼,常常提出要大举兴兵。只可惜费祎多次制止他,拨给他的部队也从未超过万人。

也就是说,截止到这段时间,姜维是不得志的,直到延熙十六年费祎去世,姜维才得行其志。

同年姜维就率数万人出征,一直进至洛门时,因久攻南安不克,军粮已尽,还是撤围退走。次年,正赶上魏国因诸多事件陷于混乱。姜维怎么可能放过这个机会?先是占狄道又是破河关、临洮等县,并迁河关、临洮、狄道三县民入川,得胜而回。

几个月后,姜维又率军先后于故关、洮西大败王经,魏军大部伤亡或逃亡,损兵数万。只可惜他的最大对手邓艾又出现了,最终让姜维败退。

到了延熙十九年姜维再次率先出兵祁山,闻邓艾有备,乃改从董亭攻南安,最终两军战于段谷,蜀军交战不利,士卒溃散,死伤甚众。百姓甚至因此埋怨姜维,而陇山以西的地方也趁机骚乱起来。转年姜维率兵数万出骆谷并进至芒水,依山为营。司马望、邓艾军近水筑寨抵抗。蜀军多次挑战,魏军坚守不出,两军长期对峙。

转眼间,已经是景耀元年了,只可惜姜维屡次北伐,其实未见多大的成效,反而弄得民困兵疲。于是,不再轻易对外用兵,转过头来,致力于加强汉中的守御。并提出了“敛兵聚谷”的新策略。

休养生息至五年后,姜维才再次起兵攻魏,攻入洮阳境。只可惜依旧大败,损失严重。此后,蜀军实力大减,转为被动防御态势。

这就是姜维北伐的全部过程,我们可以看到,虽然战绩还算不错,可是每每命中的对手邓艾出现的时候,他都不能算是讨了好处,而且也并未因此对蜀汉造成太大实质上的优势,故而在历史上,其实对于姜维北伐实则是贬多褒少,因为连年征战,更是耗损国力至巨。也导致成为了蜀汉最终灭亡的一个原因。

不过事实上,任何战争损坏的都是双方,不只是蜀汉,就连魏国也是损耗巨大,因此,北伐实际上是可以缩小了蜀魏两国之间国力的差距的。

只是可惜,蜀汉可不只是这一个问题,而是多种问题合在一起,最终才走向了被历史巨轮碾压毁灭的结果。


井夫子


姜维发动十一次北伐的根本原因在于只有北伐才能实现他的价值,而直接原因,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一次:探敌虚实。

在蒋琬领导下率偏师出陇右,在南安与魏军相持不下。既然是偏师非主力,自然没报多大期望,只是摆出一个进攻的姿态,试探一下敌人。

第二次:义不容辞

曹爽伐蜀,姜维与费祎一起驰援汉中,这一次北伐只是义不容辞地救援罢了。

第三次:招降纳叛

羌胡叛魏投蜀,姜维出兵接应,成功为蜀国增添生力军。

第四次:敌国政变

魏国发生高平陵政变,姜维受制于费祎,兵不过万,但机会难得,毅然率领这点儿可怜的人马北伐。

第五次:疑云密布

魏国政局动荡。兵力不足的姜维争取到羌胡的配合,振作精神再试一把。

此次北伐俘虏了后来刺杀费祎的郭修。所以这次北伐也有可能是为了刺杀费祎而做的准备。

第六次:得一强援

费祎刚刚遇刺身亡,姜维终于放开手脚,趁吴国太傅诸葛恪兴兵20万伐魏,姜维意欲夹击魏国。

第七次:喜从天降

魏帝曹芳与司马师矛盾公开,人心浮动。魏国狄道县县长向姜维投降。凭空得到一块战略要地和很多军需物资的姜维自然要从狄道进军。

第八次:敌帅新亡

司马师暴亡,司马昭尚未完全继承司马师权力,姜维趁机北伐,斩敌过万。

第九次:新官上任

姜维晋升大将军,其军力、威望空前强大,与蜀国镇西大将军胡济约定在上邽会和,发动强攻。

由于胡济未能如期到达,姜维大败于邓艾之手,遭到朝野怨恨。

第十次:敌国内战

诸葛诞拥兵十五万发动淮南三叛,吴国出兵三万援助,姜维再次看到曙光,借此机遇压服反对派出兵。诸葛诞兵败身死,姜维不再轻易发动进攻,转而经营防守反击战略。

第十一次:被逼无奈

黄皓、诸葛瞻等反对派纷纷要求罢免姜维兵权。姜维被迫北伐以保兵权,败于邓艾,实力大损,蜀军自此转入被动防御态势。

后人开上帝视角看,会觉得姜维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他的一切努力终成泡影。但若是设身处地地想,姜维当初明明是一次次看到胜利的曙光:

外部条件:敌国政变、敌将投诚、敌首死亡、敌国内战、盟国配合、羌胡归附。

内部条件:讨厌的领导遇刺身亡、尽管反对派实力强大但皇帝毕竟始终没有罢免他的兵权。

所以尽管克复中原不太现实,占点便宜还是很有希望的。

十一次北伐并不能说明姜维的执着和悲壮。他的执着在于,当一切优势都已散去,他不信气数,偏要勉强,设计出以逸待劳、防守反击的战略。他的悲壮在


就是那个千小煜


愚忠害死人,只因诸葛亮的知遇之恩,把自己玩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