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邬思道为何要帮年羹尧找叛军主力?

寻古问津


邬思道着急帮年羹尧找到叛军主力,最核心的原因,也是最严重的问题,是雍正快扛不住了,如果年羹尧再不能在西北全歼叛军,雍正的皇位就保不住了。

为什么?我们还是从头说起。当然,还是以电视剧《雍正王朝》为背景,因为在大清朝历史上并未记载邬思道和年羹尧之间有什么特殊关系,也没有邬思道帮助年羹尧找叛军主力这件事。

雍正经历了惊心动魄的“九子夺嫡”的残酷斗争,终于如愿以偿的坐上了皇帝的宝座,而邬思道在这中间是立下汗马功劳的。但是,雍正知道,他面临的这个天下,既不安稳,也不太平,用“千疮百孔”来形容大概并不为过。

国库空虚,吏治腐败,税收不利,上下不服。这还不算完,西北青海的罗布藏丹增也趁机造反。大清朝的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

在究竟派谁去担任抚远大将军赴西北平叛的问题上,以总理王大臣廉亲王允禩为首的八爷党极力想促成十四王爷允禵出任抚远大将军,他们的理由是康熙朝十四王爷允禵就被康熙任命为“抚远大将军”并封为“大将军王”赴西北平叛,并且十四王爷允禵不负众望,在西北打了打胜仗,康熙为此大加赞赏,并且“坊间传说”康熙甚至有意要把大位传给十四王爷允禵。

事实已经证明,十四王爷允禵的确有带兵打仗的能力,加上又是自家兄弟,雍正应该没有理由拒绝十四王爷允禵出任这个“抚远大将军”。

为了给雍正施加压力,十四王爷允禵甚至摘到了他和雍正共同的母亲,皇太后乌雅氏说情,乌雅氏也认为“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自己的小儿子作为抚远大将军到西北平叛,应该是他的大儿子雍正的最佳选择。

雍正感觉到了压力,事实上,他最不放心的就是他的这些个“兄弟们”,尤其是不敢把他好不容易“押”回京城并变相圈禁的“亲弟弟”十四王爷允禵放虎归山,因为他知道,这个亲弟弟对他当上这个皇帝很不服气,他一直坚定的认为,这个皇位是他的皇阿玛康熙留给自己的,而他的亲哥哥却勾结了包括隆科多,张廷玉,十三阿哥胤祥和年羹尧从他手上夺走了这个皇位。

雍正能放心把西北的二十万大军再交到他这个亲弟弟的手里吗?

所以,雍正不惜触怒太后,得罪亲弟弟,也不能让廉亲王的如意算盘得逞。在这个背景下,他任命了自己的包衣奴才出身的绝对心腹,也有丰富带兵打仗经验的年羹尧出任了抚远大将军,并且节制西北五省的军政事务,其实就相当于把整个西北和朝廷的二十万大军交给了年羹尧。

雍正的选择也是把自己的安危交给了年羹尧,年羹尧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年羹尧不能在西北取胜,那么雍正就会面临从王公贵族到满朝文武的口诛笔伐,皇位肯定坐不稳,甚至会有生命危险,要知道廉亲王允禩,十四王爷允禵,甚至是包括隆科多等重臣在内的满朝文武都在等着年羹尧出问题来对雍正兴师问罪呢!

所以,西北的这一仗,雍正真的输不起。

年羹尧得到雍正如此信任的情况下,其实他也非常清楚自己的责任重大,但是,年羹尧的思维方式和别人不一样,雍正对他的信任,期望在他看来都是一种体现自身价值的资本。他是需要回报的。

他在西北大营并没有把所有的精力和重点都放在“平叛”这一件事上。的注意力最少一半以上用在了“树立权威”和“培植势力”以及“捞取钱财”方面。

在他看来,雍正对他的重用是他的“资本和特权”,他要把这个“资本”的利益最大化,同时要把这个“特权”用到极致。

所以,年羹尧不惜用几万官兵的生命为代价“杀鸡给猴看”树立自己“说一不二”的权威,甚至拿自己的亲兵开刀,震慑雍正派去的是个大内侍卫和九阿哥允禟。

在树威的同时,他又通过“臭名昭著”的“年选”培植网罗自己的“党羽”,他俨然把西北五省当做了自己的独立王国。

对于这一切,其实包括雍正的对立面廉亲王为首的八爷党在内的几乎是满朝文武都是十分不满,怨声载道。雍正也不是听不见,但是此时的雍正已经别无选择,他只好硬着头皮走下去,他赌年羹尧的平叛可以成功 只要一战成功,百病全消。

所以,在满朝文武和王公贵族的一片斥责声中,雍正选择了对年羹尧的坚决的支持——我就是你的后台,我给你撑腰,只要拿下叛军就行。

另一方面,年羹尧以稳扎稳打合围叛军为理由,大肆索要粮草军饷,年羹尧的“狮子大张口”和看起来遥遥无期的“合围”战略,让本来朝廷财政收入就是“捉襟见肘”的雍正,不得不加大各地对粮饷的征收力度,以满足年羹尧的需求,但是这种超过地方和朝廷财政能力的强征暴敛,让地方和朝廷都是苦不堪言。

很多的官员不禁起了疑问:年羹尧真的要花几千万两白银才能打赢这一仗吗?这些粮饷真的都是必须的吗?

年羹尧的回答是:必须的,如果不按照我要求的数量满足我的粮饷,那就请皇上“另请高明”。

这实际上就已经开始“趁人之危”明目张胆的勒索了。雍正依然忍了。咬牙满足年羹尧的所有要求,他知道这个时候如果年羹尧一旦撂挑子不干了,那他的皇位也就难保了。

雍正可以忍,但是廉亲王允禩却忍不了了:粮饷越来越难以满足年羹尧越来越大的胃口,一旦无法满足,以雍正的脾气,早晚要怪罪到他这个“总理王大臣”头上,所以胤禩不惜请辞总理王大臣也不在承担组织征集粮饷的差事,他知道国库真的马上就要空了。

雍正无奈,只好成立了一个以自己牵头的“军机处”的专门筹集粮草和处理西北军务的临时机构(这个机构最终竟然成了清朝的“常设机构”)。雍正亲自出马,用尽各种办法来保证年羹尧的粮草军饷的需求。他不得不又开启了“抄家模式”。

邬思道此时正在河南巡抚田文镜的府上当幕宾,这位雍正曾经的师爷从一些迹象上看出了雍正的危险:如果西北的战局打成持久战或拉锯战的话,雍正很快就会被拖垮。

邬思道在田文镜那里看到的是对雍正忠心耿耿的田文镜也快拿不出足额的粮草了。河南是自古以来的粮食主产地,河南的粮饷出问题的话,那其他省份可想而知,而年羹尧的态度依然强硬,他把田文镜派去押运粮草的河南粮道给杀了!理由就是晚到了几天并且数额不足。

这个事情背后巨大的危机,邬思道看的很清楚,这位雍正的师爷觉得雍正遇到了大麻烦,所以,他决定出手帮助雍正度过这个难关。

他借着田文镜对他光拿幕酬不干活还不断的催要所欠幕酬不满的档口,提出自己愿意帮田文镜押运粮草到西北大营。

田文镜当然喜出望外:河南粮道被杀,他筹集的粮草又不够,整个衙门没有人愿意押运粮草到年羹尧的西北大营找死。邬思道自告奋勇算是帮了田文镜的一个大忙。

他并不知道这个在他的府上拿着八千两一年的幕酬的幕宾是个什么来头,只是知道邬思道是李卫推荐给他的,当初在山西查诺敏的时候帮过他 他脑子一热就答应了一年八千两的幕酬。现在有些后悔。

邬思道敢去西北大营,田文镜觉得至少这个幕宾关键时候还是可以用的上的。

邬思道去年羹尧的西北大营目的相当明确,他要敲打年羹尧,让年羹尧不要玩得过火,一旦雍正撑不住了,首先完蛋的就是你年羹尧。他不相信年羹尧的二十万大军形成的铁桶阵,连叛军主力都找不到,他的判断是,年羹尧的心太黑,没捞够的时候不会轻易结束西北战事。

邬思道到了西北大营,见到年羹尧之后,非常明确的告诉年羹尧:别得瑟了,雍正快撑不住了!你花了朝廷一千多万两白银,每天二十万两的消耗,会让整个朝廷垮掉的,到那个时候,你自己也要完蛋!

年羹尧听明白了,但是他还是要找一个台阶下的:不是我不想打,是找不到叛军主力啊!

邬思道看了年羹尧的作战地图,就知道年羹尧基本上在胡说八道。但是他也要给年羹尧一个台阶,所以用“灯下黑”的把戏,既戳穿了年羹尧的谎言,又给了年羹尧一个台阶。

叛军主力找到了,话也说开了,年羹尧知道要是再拖下去,邬思道肯定不会放过他,到了邬思道去见雍正的那一天,他年羹尧的把戏也就真的演不下去了。

年羹尧就坡下驴,三下五除二就把叛军的主力给灭了。

年羹尧的胜仗,让雍正坐稳了皇位,但年羹尧和雍正之间的裂隙已经产生,最终,年羹尧还是把自己给“玩死了”。


步武堂


一方面,相当于是我在你雍正的眼皮底下,有你的心腹大臣监视,我不会有泄露你秘密和谋反的心思。如果是逃到其他地方,雍正肯定是不放心的,肯定会杀掉他,所以我也不跑远。

另一方面,毕竟邬思道与雍正共事已久,多少还有些情分,而且他的理想就是能济世安民,而九子夺嫡里的皇子们,只有雍正有这个才能,所以才选择辅佐他。但在雍正继位之初,也是经历了各种坎坷和困难,尤其是西北叛乱和国库空虚的问题,所以邬思道还是想扶着雍正走一程。

下面再来分析下,邬思道为什么要帮年羹尧。

首先,先来看看为什么雍正会重用年羹尧?因为他同样心狠手辣,为了目的同样可以不择手段,这从年羹尧血洗江夏镇,严酷治理四川就能看出来,但同时对年羹尧这人也是不放心,防着的,因为在任命年羹尧为西北平叛大将军的时候,也派了很多眼线过去,比较典型的就是伊兴阿,他是雍正派到年羹尧军中十大卫士里,唯一一个没有被年羹尧制服的,而且他还有直接密奏雍正的权利。

其次,年羹尧率23万大军进入西北,正时国库资金最紧张的时候,年羹尧的西北大军一个月的消费就有700万两,国库的库存也就够他们支撑一个月的。而年羹尧明知道这点,却对叛军是围而不攻,并且以找不到叛军主力为借口只围不缴,拥兵自重。每天这么大的消耗对于雍正是很大的威胁,一方面叛军不能不缴,另一方面国库又空虚,面临着国家破产和八爷党的逼宫。

再次,邬思道在田文镜处已经看到了雍正的困难,因为原计划田文镜要筹粮两万担,但费了很大劲,才筹了5千担,所以亲自担任粮官去西北年羹尧处。到了西北,说服了年羹尧,这里面有个问题是,年羹尧真的不知道叛军主力在哪吗?其实是知道的,只不过这大将军的头衔和耀武扬威的快感让他不想那么快的剿灭叛军,邬思道在地图上指出叛军的位置,只不过是给年羹尧一个借口下台阶而已。

最后,邬思道去年羹尧出帮忙找出叛军主力,有可能是雍正暗中的授意。但最大的可能就是邬思道为了稳固雍正的皇位,有意而为之,因为一旦雍正倒台,国库又空虚,新的上位者势必会加大民间百姓的税负,怎么能实现他济世安民的愿望,并且雍正即使面对国库空虚,也没有对百姓增加税负,还是个好皇帝。

总结以上,邬思道帮着年羹尧找到叛军主力,一方面有可能是雍正的暗中授意,另一方面就是邬思道有意帮雍正渡过难关,稳固他的皇位。对于此问题,你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评论。

我是薄面贫生,感谢您的留言和关注。


薄面贫生


这个问题嘛,我觉得是这样子的:

第一、做人还是要有追求,我觉得要有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生,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何况是学富五车的邬思道这个人,但是他仕途很不得意,后来他虽然帮助雍正上位,但是看到了并预知了雍正会清洗在他上位途中知道或者帮助他干了见不得光的人,所以早早地找借口离开雍正,这就意味着离开了权利中心,那么为了实现人生抱负,用邬思道的话说叫做“半隐”,为了经世致用显示一下才干,所以帮助一下年羹尧找叛军咯。

第二、做人还是要有良知,有救民于水火,解民于危难中的大胸怀,当时的背景是如果不能尽快与叛军决战,大批的军马粮草开销,朝廷拖不起,百姓也负担不起,国家税收一分一厘都是民脂民膏呀;当时在历史的潮流中还算是顺应民意的,如果不与叛军决战,就没办法开展新政改革,最后雍正政权就会被八爷党颠覆,所以帮年羹尧找叛军主力决战,也就相当于是为新政铺路。

第三、做人还是要讲义气的,年羹尧是雍正的潜邸奴才,在这次统兵打仗中杀了各方的人,全朝廷除了雍正可能没有谁会支持他了,如果找不到叛军决战,他不被拉回来咔嚓也会被全朝廷官员的唾沫星子淹死,而他在潜邸时和邬思道关系还不错,邬思道反正闲着没事儿做,不如去拉兄弟一把罗,况且除了邬思道,谁又能想到叛军主力搞灯下黑呢?

综上所述,邬思道就帮


石诗史事


邬思道帮年羹尧的的原因有两点,做为大清子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其一。其二;做为田文镜的幕僚,为主人分忧,义不容辞,再说了邬思道的工资在当时很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