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解释一下王阳明先生的“知行合一”,对我们有什么帮助?

有知识的金融人


知行合一是心学的重要推导,用三观来说,就是我们的行为由价值观决定,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反过来也一样,由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看出他的价值观。

其作用有很多,比如:一个人说的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做什么;从行为可以看出这个人的价值观稳定不稳定等。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瘦哉,人焉瘦哉!

大多数人的行动力差,做事拖拉都是价值观出现了问题,是人生观与世界观相互抵消导致价值观偏差,如把价值为十的事物当成为一来处理。

通过知行合一也可以观察自身的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如明明应该去完成这件事,为什么还很想玩游戏?因为完成这件事的乐趣感受不到,玩游戏的乐趣却是可以体会到的。

总之,知行合一这个概念很有用,让我们不会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



不灭的圣光


狗是被洗脑、驯化了的狼。再乖的小猫咪都会有对主人露出爪子的时候。

“我做到了,你呢?!”这是知行合一的正解。无论你怎么想,但阳明先生就是这么想的。是对统治阶层的一声怒吼。是放在桌面上的宣战书。如果要说这四个字放在当下的直接的实际意义就是一柄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算了吧。也就是一把粗燥的尺子。没那么高精密度。只要你大体做到了,人民就会宽容你。不要暗戳戳,不要潜规则,谁也不是傻X。

我做到了!把标准定下来,就如商鞅先生的那根大棒子,立信,取信,与人交,唯在一个字“信”。说一套做一套,要求别人一套,自己做的是另一套。老子说:君子行不言之教。孔子说:克己复礼。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都是说你呢!!我做到了!你呢??

“知行合一”,引用之前写的一篇文章里的几节,以伺读者。

11、“知行合一”阳明心学为儒家思想正名:儒家文化没问题,以家族、宗族秩序为核心的社会构建也没问题。可怕的是内里和外表的不同。教化者的内里是法家思想:韩非子、商鞅等等,对比一下孔子一生的遭遇。法家思想不是法治,而是不择手段的目的达成,有点马基雅维里的色彩。秦帝国就是如此,阴险、狡诈、暴虐、当然也有远大的目标,所以是始皇帝,要千秋万代。这样少不了严酷可怕的手段。赵高就是手段,指鹿为马的威权,焚书坑儒的威权。汉武帝神话儒家思想的目的就是要给自己披上儒雅得体的外衣。是秦王朝的进化版。内里并没有改变,还是不择手段的法家治理,集权管控。 儒家文化是以父权家族、宗族秩序为蓝本的推演和放大,修身格物致知齐家治国平天下。所以举孝廉是实打实的道德判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而后指向忠的道德判断。

12、儒家文化并没有错。内法外儒的锅(参照如今社会的官员腐败、潜规则盛行、社会失信等等问题)最后都甩给了儒家文化。让人想起了浩然巾、两面国。这是一种错序。法家思想和儒家文化的貌合神离、同床异梦,才是一切错乱的起源。阳明先生有一句话我必须赞同,那就是“知行合一”。他暗地里实在看不下去法家治理的锅一次次甩给儒家。冤枉、委屈!知行合一就是说你既然披着儒家文化的皮,请把你内里的狼性也驯服一些,驯化一些。代表着儒家思想的觉醒和反抗。

13、诞生在一个混乱错乱的世界,儒家文化对内里的法家治理抛出来宣战书:就是知行合一。既然你用儒家思想来教化天下,那么请你也知行合一,在内地里收敛你的法家面目。这是一种平衡和再平衡。

14、所以说法家思想真正的实现向公平、公开、公正、表里如一的法治思想的转变。儒家思想文化内在的美和善和天下大同的理念理想就不必满身脏水。

今天早上起来:从书房的最底处取出来一幅上山虎的作品,放在了中堂。镇宅辟邪,虎啸山河壮。


北平之春1112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因青年时曾筑室于阴阳洞静修,号阴阳子,浙江余姚人。王阳明自幼仰慕圣人之学立下“必为圣人”的大志,后来因为得罪权势发配夷地,在龙场悟道独创心学“知行合一”成为了一代圣人。

关于知和行

对于知和行的关系,有很多人认为是知先行后,也有人说是行先知后。古人云:“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知道一个道理是容易的,但是付出行动是艰难的。王阳明则是在更高的认知上得到知与行的关系,那就是知行合一。

王曰:“知乃行之主,行乃知之工。知惟始,行惟成。格物知之,只知不行无果也,只行不知无成也。”知行合一就是本知

就像我们开车一样,知道红灯,就会不自觉的去行动踩住刹车。知道饿了就会不自觉的去吃饭。只知道道理不去行动是不会得到结果的,只去行动不知原由也不会有成就的,所以我们必须做到知行合一。在知中行动,在行中获知。才能有所大成。才能有余地的处理各种复杂的事物。


十三杂文


实话说,我真没读过王阳明的书籍,但我知道他有着伟大理论:致良知即"知行合一"。

现在我用自己的话来解释“知行合一",就是自己知道的东西马上去做。换句话说,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毛主席理论),然后同时,同步去做。只知道不马上去做不行。就好比马谡满腹经纶,自幼就熟读兵书,可他并没有随时演练,跟随诸葛亮时也只是在交谈,属于纸上谈兵。而韩信同他有着差不多经历,也熟读兵书,不同的是他在项羽那时尽管不受重用,却每跟随项羽打完一仗后都用自己理论不断演练,假诺自己打此仗该会怎样整合军队,怎样去打?用何计策?…后面就有着诸葛亮挥泪斩马谡;韩信垓下十面埋伏了。

不知道去乱做不行。就拿王阳明先生的“致良知"来说,也就是教人行善。你根本不知道人的本性,也从未学过怎样去做才可以使人善良,你怎么可能做得到“致良知"?所以必须要懂人性,懂得许多使别人善良的理论才可以做到“致良知"。事实是王阳明先生做到了。

尽管我不太懂王阳明先生的具体理论是什么,但是我还是认为他理论是很成功的。不然后面那么多伟人在学习他的理论。比如曾国藩,蒋介石,毛主席他们都在学习他的“知行合一"

特别是毛主席“知行合一"运用得最好,他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其实就类似如"知行合一"。毛主席自己都说,一天都离不开书,大多知识都从书本上学来再活学活用,灵活应用。这难道不是"知行合一"的最好诠释?

最后,我觉得“知行合一"对每个人都非常实用。不知就学,学了就知道了,同时知道了就马上去做,并不是非要把所有东西都学会了才去做甚至不去做。就比如修理汽车发动机,你不知道修,你就得学,你得这样学,一边看书,看图纸,发动机参数等(另外就师傅现场教),一边自己找台旧发动机不断反复拆装。搞懂原理,这样就学会了修理汽车发动机。而不是把书里修理知识,发动机参数记住,把图纸记住,然后听听师傅的理论知识自认为也学会了,然而真正去修理反而并不会修。因为你学的就是些理论知识,况且不一定全记得住,到时还得查阅书里资料,查看图纸和发动机参数,并且还得师傅亲自教导,搞来搞去反而只会点皮毛。同理:你只知道修发动机的原理,一直不去实际操作,久而久之真的一台发动机摆在面前时你不见得会修。而那些一直在修理厂的师傅哪怕学徒(师傅指引)肯定会立马修好。这就是做到“知行合一"的好处。

这只是生活中的一个小例子,其实道理都是一样的,不论做什么事情,只要真能做到"知行合一"绝对比做不到和不懂做的人能得心应手得多,而且做成功的概率高得多…


感恩之心12358


中国的传统文化多是讲“道理”的经书。他的特点是具有理解的扩展性,不像西方逻辑学这样理解的唯一性。所以对于古代思想,重点是“体悟”,哪怕你只理解一点点,只要是正向的,付诸于实践,即是修行,都是好的。所以经要“论”,论是有每一个人的思想的,而“讲”是别人灌输给你的,这完全不一样。就如读佛经,只要你心向善,哪怕只理解佛经中的一点点,但坚持以你理解的去修行,就能积累一分的体悟,然后你的“悟”又帮助你更多的理解经书,然后又去实践所理解的内容,如此反复,便逐渐提高,所以对于真正的禅师或国学大师,他们只要纠正你的理解不是“逆向”(比如本来教你向善锲而不舍的结果你却由于心魔成了作恶锲而不舍了),讨论帮助你理解,而不是把他理解的灌输给你,其余就是鼓励你知行合一的去体悟。

而我们现在,对于传统文化,多以“解读”,“注释”,“讲解”为主,受了西方教学的影响,想以逻辑来理解“道理”,这是没有用的,结果只有两点,一是如古代那样,把经书越读越死,比如儒学,孔子开创,孟子加强,这在先秦都是开创性的,这时处于“论”的状态。而到了后世,各种注释,各种解读,于是乎一代不如一代,到了朱程理学,就变成桎梏了,这就是“讲”经的阶段。第二,用逻辑去学道理,最终的结果大部分人肯定是“道理我都懂,却没一样做得好”。满口仁义道德,行事却是黑厚学,大量的“虚伪”产生。所以才有王阳明呼吁“知行合一”。


东坡文创


我们先不说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是什么,且说说我们个人对知行合一的理解。对于不同层次的人,或者个人不同层次时期,对于同一件事物产生的不同看法,这些现象我们怎么理解?这说明我们对于事物的理解,正好是我们所处层次折射出来的结果。

90年代的男孩,对于对象是否处女,是很在乎的,三十年后的今天,他们却有意暗示孩子,处女情结是多么病态。同一件事情,不同时期有不同的看法,正常状态下,晚期比早期成熟,反之是为病。

是不是后来发现以前的错误,就推翻以前的一切呢?不是,如果再给你一次从头到尾的重生机会,你还是会原封不动的重复活一遍的。为什么呢?受因未变,果即不变。

这说明什么呢?这说明任何事物的正确性,都是由当时的环境因素共同决定的。不执着的说法根源,即来自自然规律的总结与明悟。

知不知,是以知。意思是说知道自己并不知道一切事物,就是真的有所知了。

知行合一,我的理解是:知道什么是正确的就立马去做到,知道什么是错误的就立马刹车,及时补救。不然,你的知就不是真正的知,是糊涂的知。是一无是处的知。知即行,知是行,知必行。是以知行合一的意思。知100,行有80,是自然现象。如何达到知行合一呢?那么说80正好一对一了。留20自己明白,不留20,会让大家误会并且无法明白。

知,是对生存环境的熟悉、认识、理解 、明白、懂得。人类的生存环境就是大自然,也叫宇宙。

如果你不懂得自然规律,就没有知,没有知,就没有行。为凑身份,强说知,正是蝼蚁的知。

知行合一,是劝谏言。

知行如一,才是师父。


钧沣732


不管“知行合一”中的“知行”还有什么更深刻的含义,就这四个字的字面意思都是有道理的。用一个人的知,即对事物的认知来指导行动,行动符合认知,这才是一个真正的人。无论从逻辑上讲还是从道德上讲都是对的。当然,王明阳的“知”还有更深的含义,它是“心”对事物的感知。如果心是抽象的,那么知就是心的具象。用心去“格物”才能“致知”知是心格物的结果,知具有真理性,所以行动符合知便是符合真理,符合心。今天,我们仍然提倡知行合一,知行统一。它不仅是我们学习和做事的方法,也是做人的本分!


mulin30311368


在我国思想史上,孔子"格物致知"认识论方式的辩证方法有一个验证过程:

东汉班固:"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明朝王阳明+近代毛泽东:"知行合一,实事求是。"

改革开放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而事实上,西方学术中为什么发生本体论这种精神现象,这与他们使用的拼音字母语言密切相关,因为说这种语言的人自己的本身,并没有方块汉字那样文化意义,所以一当发生逻辑反思的时候,必然出现存在论说始基或基质问题,因此将其还原为自然哲学本原之论,就是讲这种拼音文字语言人自己本身的必然了(见黑格尔《逻辑学》"本质论")。

于是乎欧亚大陆东西方后来的发展至今天的结果二者差别之巨,我们这里文化的东西,他们那里叫做理性,至于康德"纯粹理性"究竟是什么?一般民众就不知所措而堕入云里雾里的迷阵中去了,这好似佛门必悟空,观道必念玄那样神奇!

例如,古时西方人战争皆为神而战,但我们这里极少为神而打仗的事情发生。因为我们是一个农耕民族,土地是我们的命根子。所以中国人打仗从来不为神打,要战就要为自己带来实际利益的土地而战。

西方人到了中国,发现这里的人没有信仰,这其实是他们对中国人末大误解,因为我们中国人所信唯一神是自然神,而非海盜种族那样的人格神而己。总之,我们这里理论和实践是一回事,但西方人长期从事海外商业劫掠活动,他们精神世界就把古希腊二元分裂巩固再巩固了下来,于是就有"纯粹理性"之说(例与牛顿理论力学对立的爱因斯坦相对论力学)。

注释:纯粹理性。何新在他一生最重要著作《泛演化逻辑引论》第二十二页的脚注上,有一个解析几何文化学的解释,我认为那就是对西方人所谓"纯粹理性"东方定义。并且,这样的一个定义在我华夏文明传统中也是可以接受的(见《老子》第二十五章)。但自五四以来,我等多说西学东渐趋势,而没有注意到在此之前发生过什么:那是一个东学西渐的时代,也是中国士大夫阶级最辉𤾗,也是最后辉𤾗的时代⋯⋯。


用户3097950555020


通俗解释的话也需要先理解知和行各指的是什么的。王阳明说心即理,心具万理。但是我们却无法做到合理,其根本原因是我们的良知被矇昧住了,无法见到心中的理。那怎么办呢?为善去恶啊,把心里的恶都清除掉,把善的都发扬光大,良知自然就显现出来了。为善去恶是格物是行,良知显现是知。所以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二者统一了就是知行合一了。


微世界


知行合一可以让人诚心诚意的做事,解决问题不为外物所扰。

如果反其道而行,就会增加社会成本,造成浪费和支出。所谓,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就会弄虚作假,坑蒙拐骗。这都是价值观出了问题。才有传销洗脑,骗亲人骗朋友,才有诈骗分子做恶多端,骗老人,骗孩子。一旦金钱至上观念影响了人,造成拜金主义,人们良知崩塌,就是现在社会这个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