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袁世凯临终前,没有指定段祺瑞和袁克定来接班,而选择了黎元洪?

愤青谈足球


袁世凯在宦海中纵横一生,他的政治智慧和权谋可谓一流,虽然他在晚年称帝而受千万人指摘,可这终究掩盖不了他在政治上的一流权术。

孙中山为了钳制袁世凯,制定了所谓的临时约法,可是,孙先生却似乎忘了,任何的小聪明和手段,在绝对的权势面前,仍然不堪一击!

孙先生能制定临时约法,袁世凯自然也能废了临时约法,然后制定更有利于自己的《中华民国约法》。

此外,袁世凯又授意修正了《大总统选举法》,不仅规定总统可以没有期限的连选连任,从而摆脱了只能当10年总统的桎梏,将总统变成了“终身制”;同时又规定,总统继任人选由现任总统提名推荐3个候选人,人选也没有限制条件,不用避亲,这便意味着他可以传位给自己的儿子。

这两步棋一走,袁世凯的权势和皇帝也差不了多少了。

不过,他在谋士和儿子的怂恿、策划之下,即便明知会遭到无数人的反对,却仍然固执地称了帝,终于惹了一身骚,最终在几乎所有人的反对声中被迫取消了帝制。

此时的袁世凯也走近了人生的终点,他自己似乎也有了这个不妙的预感,所以他在总统继任者的候选名单上写下了三个人的名字。

当时不少人在猜测袁世凯将自己的儿子袁克定放在第一位,可是,当北洋政府的高层们打开了金匮石室,揭开了名单之后,却愕然了,只见名单上赫然写着三个人的名字——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

没有袁克定!

黎元洪被放在了第一位,同时,他又是副总统,所以,袁世凯一死,黎黄陂自然便顺理成章地继位当了总统。

即便段祺瑞心有怨言,也不好明目张胆地反对。

可是,袁世凯辛辛苦苦弄出了《中华民国约法》,又费尽周章地修正了选举法,后来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称帝,不正是为了给袁克定铺路?

为何在临死前却没有“钦定”袁克定为继承人?即便不好让袁克定接任,也可以选择北洋一系的段祺瑞,可是,他为什么偏偏“钦定”了黎元洪呢?

对于袁克定,袁世凯很清楚自己的儿子有几斤几两,即便是他自己,后期对北洋系中的实权人物的控制也越来越小了,更何况袁克定?袁克定上位,绝没有能力压制住段祺瑞、冯国璋这些野心家。

袁克定没有张学良这么幸运,少帅虽然也是中人之姿,可是却有张作霖的老兄弟,特别是张作相,在背后支持少帅,所以少帅能够顺利掌控奉系。

此外,袁世凯刚刚经历了一场失败的称帝,矛头已经纷纷指向了袁世凯和袁克定,此时再将袁克定推上去,恐怕袁克定的下场会很凄惨。

所以,袁世凯为了保住袁克定,只能放弃让袁克定上位的想法,让他从这场政治漩涡中脱身,将总统宝座腾出来让给别人。

对于段祺瑞,这个时任国务卿的北洋政府二号人物,又是袁世凯一手带出来的人,除了袁克定,他应该是总统继承人的最热门人选了,可是,袁世凯为何没有选他?

袁世凯称帝之时,虽然弄出了所谓的“推戴书”,可实际上多数人是反对的,如蔡锷明着支持,暗着却跑回了云南发动了“护国战争”,又如冯国璋更是公然反对袁的称帝,即便是袁最信任的徐世昌也持反对态度,段祺瑞虽然没有冯国璋这么绝情,可终究是没有站在袁的背后支持他。

所以,袁世凯对段、徐两人终究是生了芥蒂,这恐怕也是他没有选段的一个小小的原因。

当然,袁世凯之所以没有选段,说到底仍是出于全局观的考虑。

从袁世凯废除临时约法、修正总统选举法,再到后来的称帝,已经将他自己和北洋系推到了风口浪尖上,南方的革命党因此掀起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如果他再推段祺瑞上位的话,实际上比推袁克定上位所引起的风波也弱不了多少。

事实上,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即便没有当总统,也惹来了一场浩浩荡荡的“护法运动”。

所以,袁世凯为了保住北洋系的正统,为了稳定局面,只能让一个能够起到缓冲作用的人来当总统。

这个能够起到缓冲作用的人也是唯一的,因为他既不属于南方阵营,也不属于北洋系人,看似地位超然,同时得到了南北双方的认可,可实则却如风箱里的老鼠——两头受气,可是他偏偏资历够老,让人没办法反对。

这个人自然便是黎元洪了,他曾是一个清军将领,后来被人从床底下拉了出来,便成了辛亥革命的元勋。

黎元洪虽然得到了袁世凯的优待,被任命为副总统,可他从来便不是北洋人,所以在北洋政府中也几乎没有任何的实权,所以,纵然让黎元洪当了总统,他也控制了不了北洋政府,如此一来,北洋政府便仍然处于北洋系的掌控之中。

只要北洋系继续掌控北洋政府,他在死后便能避过清算,袁家也可以托庇于北洋政府,不至于受欺负。

黎元洪当时本便是副总统,让他继位,绝对可以堵住南方的悠悠之口,让他们吃一个哑巴亏,这黎元洪当年是谁推上来的?是南方的革命党。

所以,黎元洪堪称是最好最合适的继承人。

袁世凯也没有人们想象的那么糊涂,即便是在临死之前,他在政治上的眼光和手段,仍然能够让无数人自叹弗如。

只可惜,他终究是走错了一步,这一步也让他几乎被满盘否定,让人唏嘘。


吾与吾国




袁世凯是个很聪明的人,也是个很会做事的人,关键时刻总能做出对整体最有利的选择,当然,“称帝”之事确实没做好,除此之外,其职业生涯堪称完美。

“袁世凯称帝”确实很闹心,不仅天下群雄反对,后来,袁世凯自己也后悔不已,尽管他只是想走“君主立宪制”,而不是走“传统称帝路线”,但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哪里有解释时间?

因为“称帝失败”,袁世凯肠子“悔青了”,肾也“整坏了”,最终在1916年的6月6日去了黄泉。

因为在任上去世的,所以袁世凯可以指定三个总统候选人。也许很多人会认为“北洋系”的人会接过袁世凯的担子,但结果是,袁世凯安排的第一人选是:黎元洪,其次是段祺瑞、徐世昌,至于袁克定根本就没有出现在给候选人名单里。

为什么是这样,为什么“非北洋系”的黎元洪,成了第一指定人选?

袁世凯作为总统去世,担任近五年副总统的黎元洪接任,合情合理



黎元洪是武昌起义的大功臣,此人胸怀很大,先是在武昌起义后期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了黄兴,后是拥护袁世凯做民国大总统。

袁世凯上了总统之位,为了平衡各方势力,将武昌起义的代表人物黎元洪放在了副总统的位置,这一放就是四五年时间。曾经的革命军代表人物孙中山早已远赴了日本,而黎元洪却长期“矗立”在民国高层中,看来此人是高手。



(黎元洪)

那么,袁世凯是不是很器重黎元洪?其实,也不完全是。袁世凯其实对黎元洪多有忌惮,因为黎元洪背后也有一帮人,那就是武昌起义的那一伙,可以说,黎元洪在湖北等地“树大根深”,人脉不少。只是,相比袁世凯的北洋系而言,黎元洪的势力还是差了不少。

但是,袁世凯死前,非常清楚,虽然黎元洪不是自己阵营的,但从整体来看,副总统接任总统之位,最为顺理成章,波澜最小,而且黎元洪此人绝非“小人之列”。

于是,黎元洪成了总统人选的第一选择。

袁世凯指定黎元洪上任,可以“避嫌”



袁世凯的最大失误是“称帝”,在杨度、袁克定等人来回地忽悠下,袁世凯走了“复辟道路”,此举让全国沸腾,到处都是揭竿而起的“护国军”。

如果袁世凯死的时候,指定“袁克定”为总统人选,或者指定袁世凯的嫡系“北洋系”徐世昌、段祺瑞等人为总统,那么全国的护国大军会继续进京征讨,因为袁世凯把“国家利器”交给了“自己人”。

只有交给其他人,全国反对的浪潮才会小一点,因此黎元洪成了非常重要的选择。但,即使是黎元洪登上总统之位,国家这个权利机构中,影响力最大的还是“北洋系人物”,段祺瑞、冯国璋等人无不是在重要岗位把持。所以,老袁的棋走得还是很妙。



(袁克定)

有人说,袁世凯对段祺瑞、冯国璋等兄弟“反对他称帝”怀恨在心,而不愿意将权力交给段祺瑞、冯国璋等人,因此排在了后面,这个可能还是相当小,因为,袁世凯的“胸怀不小”。

为了整体平稳过渡,为了避嫌,是袁世凯将总统之位不交给袁克定等人的又一个原因。

袁世凯将总统之位交给黎元洪,是因为黎有执政的能力



国家领导人,这个职位,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担当的。像袁克定这样的公子哥,放到位置上,真待不了几天,因为实在没有那个执政能力,强行上任,只会成为别人的傀儡,或者丢了性命,袁世凯在这点上看得很清楚。

而黎元洪有这个执政能力,武昌起义前,就是清朝的官员,早年在北洋水师工作,后来随张之洞历练了很多,1898年赴日本考察学习三年,1905年成为了湖北常备军第二镇第三协统领,1906年又担任了陆军第二十一混成协统领,1909年代表军界代表参加了湖北铁路协会。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黎元洪被革命党人推举为湖北都督,领导起义。1912年,当了袁世凯的副总统兼领鄂督,直到袁世凯“称帝”。

看得出来,黎元洪的经历很丰富,一路过来,积累无数人脉。像袁克定这样的人相比起来,差得太远。

不说袁克定,就说段祺瑞等人,在能力和履历方面也没有黎元洪丰富。特别是,近五年的副总统任职,让黎元洪对国家运转体系熟悉无比,理性来说,黎元洪就是最合适的总统继位人选,段祺瑞等人只能排在其后。



袁世凯指定黎元洪为继任总统第一人选,可以说是非常得当,眼光真的是非常老辣。

能力够,资历够,还能“避嫌”,还能让权力平稳过渡,袁世凯的继任总统,再没有比这更合适的了。


蓝风破晓


一,袁世凯的遗书

袁世凯临死前,留下了一个金匮,里面放着自己的继承人的顺序。

金匮中的名字,依次是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从这三个名字中,可以看到袁世凯这个人,还是很有政治手腕的。

除了继承人的名字,还有袁世凯的遗书,主要内容如下:

“恨只恨我,读书时少,历事时多。今万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误,苦我生灵,劳我将士,群情惶惑,商业凋零,如此结果,咎由自取。误我事小,误国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

可以看出,袁世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是充满悔恨的。这种悔恨,主要来自于对实行帝制的错误上。袁世凯认为,实行帝制造成了国家混乱,主要责任在自己,无法推脱。从这个方面看,袁世凯是一个负责人的政治家。

同样是晚节不保,汪精卫很明显就差太多了。袁世凯是在生命的最后半年误入歧途的,汪精卫是在生命的最后3年当了汉奸的,汪精卫临死前,也没有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过任何的反省,甚至她的妻子陈碧君在抗战胜利后还拼命为他洗白,可见这是一个铁杆的汉奸家族。汪精卫的坟墓,是钢筋水泥打造的,最终还是被挫骨扬灰了。

二,袁世凯有权力制定继承人吗?

按照《中华民国约法》国家实行内阁制,一切大小事务都由总理及其内阁说了算。对于总统的位置,则是一旦总统去世,由副总统接任。按照《中华民国约法》袁世凯无权制定继承人。

可是,二次革命失败后,孙中山把革命党变成了实现个人权力的工具,袁世凯也把中华民国政府当成了实现个人利益的工具。袁世凯修改约法,规定了中华民国实行总统制,并且规定了总统可以无限期连任,且有制定继承人的权力。袁世凯制定的这个《中华民国约法》被人称为袁记约法。

按理说,二次革命后,袁世凯早已成为集中华民国行政权、立法权、军权等权力于一身的独裁者,并且得到了革命党以外所有人的认可。段祺瑞为首的北洋派、徐世昌为首的清朝遗老遗少、梁启超为首的立宪派、朱启琴为首的交通系,这些人要兵权有兵权,要财权有财权,要知识有知识,要文化有文化。可是袁世凯依旧决定搞帝制。

袁世凯搞帝制,反对最激烈的三个人,正是三个最有力的继承人——黎元洪、徐世昌和段祺瑞。袁世凯如果让袁克定当总统,那等于给他判了死刑。

帝制既然失败了,那就按照原《中华民国约法》的规定,让副总统继承吧。

这种安排,既符合袁记约法,也符合临时约法,两全其美。

三,袁世凯的识人用人功夫。

在“副总统”继任总统的这个大原则之下,袁世凯还加了两个人,分别是徐世昌和段祺瑞。这里能看出,袁世凯的识人用人功夫简直太强了。

首先来看黎元洪。

黎元洪是武昌起义的头号功臣,是推翻清廷的急先锋。这样的人,不管是在革命党还是在北洋派那里都由很高的地位,很强的认同感。袁世凯实行帝制时,要封黎元洪为“武义亲王”,这是唯一的亲王,标志了袁世凯不忘武昌首义的功劳。

黎元洪虽然号称菩萨,可是政治远见和政治才能并不输给孙中山、段祺瑞等任何一个人。袁世凯认为,如果想要国家恢复平静,黎元洪是唯一人选。黎元洪一面拉拢孙中山等在野党,一面弥合段祺瑞和其他北洋将领的关系,能够在袁世凯死后迅速稳定政局。

如果黎元洪不能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只能说天不佑中华民国了。

其次来看徐世昌。

徐世昌在北洋系中,属于地位超高的二把手。如果袁世凯是是刘邦,徐世昌就是他的萧何,杨士奇等人只能算是张良,想要镇住段瑞琪、冯国璋等人,还只有徐世昌能做到。徐世昌掌权,大概率能够整合北洋系势力,让北洋系不至于过分分裂,让国家不至于立刻陷入军阀混战的惨剧之中。

最后来看段祺瑞。

段祺瑞是北洋系大佬中最有才的人,这一点毫无疑问。可是就是因为太有才、锋芒太盛,越容易招致不同派系的不满。袁世凯早就预料到段祺瑞如果掌权,会导致北洋系彻底分裂,陷入军阀混战城头变幻大王旗的死循环中。

袁世凯害怕的那一天,很快就到来了。黎元洪担任总统,被总理府的秘书长徐树铮欺负的要死,引发府院之争。张勋复辟,没想到段祺瑞黄雀在后,反而成了再造共和的英雄。自此,段祺瑞掌握军政大权,谋求武力统一,徐世昌成了橡皮图章,把中华民国带入了军阀混战的深渊。

袁世凯选择继承人,也有无奈的一面。宋教仁的民主改革错了一次,袁世凯的帝制改革又错了一次,民国能经得起几次大错?

很多人认为,袁世凯如果功成身退就是华盛顿那样的英雄,这也是一厢情愿。袁世凯如果急流勇退,顶多是像载沣那样独善其身,绝无可能成为英雄。因为,美国的成功,不在于华盛顿的功成身退,而是十三州代表的大妥协,是共同制定了美利坚宪法,是美国国父们始终恪守了那一份自由和民主的信念。这份信念,推翻清朝建立民国的大多数元勋们,都不具备。


历史知事


袁世凯是北洋军阀的领袖,一生有很多的高光时刻,包括戊戌变法,劝溥仪退位,促进南北议和,当选民国大总统,恢复帝制等等。

袁世凯在弥留之际,把北洋军阀主要将领,和长子袁克定叫到跟前,说自己留下了遗嘱,等他去世以后,按照遗嘱上来推举下一个总统。


袁克定打开遗嘱,顿时愣在那里,因为他的名字并没有在遗嘱上。

黎元洪,段祺瑞和徐世昌这三个人,是袁世凯指定的总统候选人,黎元洪排在第一位。

那么,为什么黎元洪最后继任了大总统呢?我们来分析下原因!

第一,当时的黎元洪是中华民国的副总统,根据宪法的规定黎元洪继任总统,是名正言顺的事情。

第二,黎元洪在北洋军阀中,给人的印象比较宽厚,为人处世像是一个长者。

在南方革命党中,黎元洪是一个精神领袖,是武昌起义的元勋,有很深的革命基础。

第三,袁克定虽然是自己的儿子,但在北洋军阀中根基尚浅,不能服众。

且袁克定没有自己的地盘和军队,强行让他继任总只会让袁氏一族陷入万劫不复的处境。



第四,段祺瑞掌握着实权,黎元洪并没有地盘和军权,所以黎元洪接任总统,对段祺瑞没有太大的影响。

综合这些原因,黎元洪最后成为了中华民国大总统。


只是袁世凯死后,没有一方军阀可以控制全局,中国正式开始了军阀混战的时代。

喜欢的点个关注呗,或者在评论区留言!


文史频道




用美籍华人历史学家唐德刚先生的话说,袁世凯是一个曹操式的人物,第一流的行政管理人才。晚年称帝,让他一失足成千古恨,最后在郁闷中死去。

袁世凯称帝虽然有自私的念头,但很大程度上也是不得已。当时民主制度在中国不成熟,民主共和的观念就连很多高级官员也不懂。中央政府缺乏权威,税收都收不上来,国家财政困难。

此前国内支持君主立宪的那些人纷纷支持袁世凯称帝,尤其是他的大儿子袁克定也希望能够接班成为皇帝,对帝制非常热衷,甚至不惜制造西方各国纷纷支持袁世凯称帝的假象。

袁世凯早年为了笼络人心,从对自己的手下心腹段祺瑞和冯国璋等人说:将来我的位置还不都是你们的,总统和总理的这些位置永远都属于北洋系。

当袁世凯915年12月称帝后,北洋系的将领就明白自己接不了袁世凯的班了,就也以民主共和的名义反对帝制。1916年3月袁世凯取消帝制,6月6日,袁世凯去世。



在袁世凯去世前,很多人就问他,到底让谁来接班。袁世凯回答道,我死以后你们自己看金匮石屋。当徐世昌等人找出袁世凯的遗书后,发现上边依次写的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

段祺瑞虽然是袁世凯培养出来的人,但他向来刚愎自用,早就把自己当成了共和国的接班人。他担任陆军总长期间,因为次长的人选问题和袁世凯闹翻了。从此两个人就形同水火,势不两立。

段祺瑞曾被人称为再造共和的功臣,他是反对袁世凯称帝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段祺瑞就把自己塑造成了共和制度的维护者,自然要遵从中华民国的约法。

约法中规定,总统出现不测,由副总统接任。现在总统袁世凯去世了,按照法律规定,就应该由副总统黎元洪接班。



在这个时候段祺瑞的势力还不能一手遮天,如果他自己站出来争取总统的位置,就会被别人骂成伪君子,违反约法。

正好当时段祺瑞担任了内阁总理。早在孙中山担任大总统的时候,当时计划在中国推行总统制,也就是说国家大事由总统说了算。后来南北议和由袁世凯接替临时大总统,孙中山等人又制定了临时约法,把总统制修改成了内阁制,就是说国家大事由内阁总理说了算,总统只有盖章的份儿。



段祺瑞就想利用自己内阁总理的身份来架空总统黎元洪,作为武昌起义领导人的黎元洪自然不愿意当傀儡。黎元洪一怒之下罢免了段祺瑞的内阁总理职务,但当时的军队控制在段祺瑞手中。

后来段祺瑞利用张勋复辟的时机,再次反对帝制,被人称为三造共和的功臣。这时黎元洪早就躲进了天津租界,不可能再回来了,段祺瑞就顺理成章控制了北洋政府的实权。



如果袁世凯的帝制没有取消,那么接班人就必定是太子袁克定。传说袁家世代年龄都不超过60岁,袁世凯称帝的这一年已经56岁了,所以在一开始就确定了袁克定。但当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后,他就要把它修改了。

在袁世凯临死前几天,徐世昌等人问他到时候怎么办?袁世凯就说约法。意思就是说按照法律规定去办,前边已经说了,如果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由副总统来接班,这和美国的制度是一样的。



民国的约法规定:总统和总理不能由同一个人担任。当时段祺瑞在担任内阁总理,除非他辞去内阁总理的职务,才有机会担任总统。但这又与约法的规定不合,很难操作。

在这样的情况下,北洋系的大佬们经过商议就只有推举黎元洪接替总统职务。袁克定根本不可能进入总统的候选名单,他是最没有机会的。后来徐世昌曾经担任过总统职务,最有权势的段祺瑞担任过很长时间的内阁总理,但一直没有担任过总统。


新知传习阁


纵观袁世凯一生,众人评说颇多,有褒有贬,正面评价就是说服清帝退位,从而结束了长达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反面评价就是在1915年12月宣布恢复洪宪帝制,逆历史潮流而上,结果袁世凯做了83天皇帝,后因众叛亲离,于1916年3月22日被迫宣布退位。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时年57岁。

袁世凯死后,由谁来继承自己的衣钵--中华民国总统职位呢,其实袁世凯临死前早就留下遗嘱了,按照清朝规矩,皇帝会将继位人名字的诏书放在“金匾石屋”里面,这个石屋在中南海万字廊内,用云南大理石砌成的小房子,“金匮”则是一只外面镀了金的箱子,一共有三把钥匙,由大总统、参政院院长、国务卿分掌,三把钥匙中至少有两把同时配合才能开启。

当徐世昌、段祺瑞等人打开金匮石室后,里面的一个黄布包袱包着一张一尺多长的泥金纸,上书“兆民托命”,下书“民国万年”,中间写了三个人的名字,他们分别是:徐世昌、黎元洪、段祺瑞,却没有发现袁克定的名字。当时袁世凯身边的亲信都认定他会选大儿子袁克定作他的继承人,那么,为什么遗嘱没有袁克定的名字?而选定的三个接班人之中,谁会成为总统候选人呢?

袁世凯当时凭自己的威望与职位,本有机会成为历史英雄,但却一心想称帝,这其实跟他误判形势有关,当时大批民众拥他称帝,有“工商请愿团”、“洋人请愿团”、“车夫请愿团”,甚至“妓女请愿团”、“乞丐请愿团”等纷纷劝进,还有各大报纸上都在劝说袁大总统尽早登基正位,把原来清醒明智的袁世凯忽悠的神魂颠倒,爆发了极欲的权力,最后决定登基为帝,袁世凯蒙在鼓里的是,上述请愿团和报纸的操纵者其实就是袁克定,其目的就是若袁世凯称帝,以后皇位会落到袁克定手中。如果袁世凯以总统身份去世,那肯定竞争不过段祺瑞、冯国璋、黎元洪这些大佬。

但是袁世凯没有让袁克定作为接班人,自有他的考虑,一是因为当时形势十分严峻,权力斗争很激烈,袁克定根本无法应对复杂的斗争环境,也许会成为内斗的牺牲品,不如做个顺水人情,把权力让出去,假作开明,免于死后留下不好的名声。二是袁世凯知道袁克定参政经验不够,威望资历难以服众,没有掌握兵权,如果继承职位不能胜任后会成众矢之的,甚至连性命都有危险,最终袁世凯选了自己亲信段祺瑞、黎元洪,加上一个老资格又仁厚的徐世昌,到时候不管谁当总统,都不会亏待自己的家人。

在三个总统候选人中谁最合适当总统呢?

黎元洪比较弱势,作为当时的副总统,曾经是辛亥革命的元勋,是南方实力派人物的代表,按照《临时约法》和《大总统选举法》,总统去世后继位是完全合法的。虽然南方实力派认可黎元洪继任总统,但黎元洪在北京身处北洋老巢,无实权和军权,被北洋系集体排斥。

徐世昌在三人之中资格最老,曾经的“满清遗老”,袁世凯都自称小弟,但他是文官,没有一兵一卒,在当时武力称霸的政坛是吃不香的,而且在南方和北方的支持率不高,竞争力不如黎元洪,根本没有问鼎总统宝座的实力。

段祺瑞竞争力最强,袁世凯死后的军权落到当时任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段祺瑞兼备北洋老资历和军事实力的双重优势,但如果段祺瑞做总统,舆论必然千夫所指,有可能引起北洋内部其他势力,特别是南方派的强烈反对,最后会导致北洋内斗而引发内战,从共和英雄沦为独夫民贼,况且段祺瑞执政权力在握,自己当个国务总理,根本不稀罕挂有名无实的虚名总统,让黎元洪当这个傀儡总统何乐而不为。

综述袁世凯的遗嘱策略,不得不佩服他的棋高一着,既保护了家人平安,彰显了自己的高风亮节,又推举了符合民意的总统候选人平稳过渡,从而保证了国家安定而避免了内乱,所谓的“戊戌告密”、“二十一条”、“洪宪帝制”等不过是太湖上的泛起的一点小涟漪而已,无碍国家的整体大局,说袁世凯是窃国大盗,未免太言过其实了吧。


老罗讲历史


袁世凯称帝不得人心,在众叛亲离的情况下,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他仍然想退而求其次当原来的大总统,他心中也明白是不可能了,但依然想搏一搏,幸亏上天给了他一个机会,不愿意再看到老袁狼狈相。

此时袁世凯“恰好”尿毒症爆发,临死前说对陪侍床前的徐世昌、段祺瑞、张镇芳、袁克定四人说:“杨度误我”,然后用手往外一指“约法、约法”,说了两遍约法就咽气了。

袁世凯连说两次“约法”就是为什么要选择黎元洪做继承人的原因,可以看作是袁世凯的临终遗愿。

头一句“杨度误我”其实是袁世凯把自己称帝的原因推给别人的说法,袁世凯称帝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我认为主要原因是他自己。



袁世凯说“杨度误我”也是有原因的,袁世凯称帝前,杨度组织了一个号称“六君子”的筹安会,其主要作用就是为袁世凯称帝鼓劲加油。后来有人送给了袁世凯一副挽联形象说明了这件事:“病起六君子,命送二陈汤”。

六君子即筹安会中撺掇袁世凯称帝的那帮人:(杨度串联孙毓筠、李燮和、胡瑛、刘师培及严复),二陈汤:即陈宦、陈树藩、汤芗铭。

袁世凯说的“约法”是指他立下的接班人的遗嘱这件事。

袁世凯称帝前有个临时约法宪章,这个宪章对袁世凯不利,等袁世凯做了正式大总统时,废除了临时宪章,制定了新的宪章。

按照《大总统选举法》(袁世凯修改过后)的规定,前任总统所推荐的三人,将作为总统的候选人,从三人中选出一人为总统,名单写于嘉禾金简,藏于金匮石屋内。(有点像清朝的立储方法——把继承人名字写好放到“正大光明匾”后面)

袁世凯写的三个继承人的顺序是黎元洪、徐世昌、段祺瑞。据说开宝箱钥匙有三把,所以作假的可能性不大。所以黎元洪做继承人是合情合理的。



出人意料的是没有他的长子袁克定的名字,袁克定想做太子才怂恿老爸称帝的,也就是说他有野心的。

据说这个名单最早有袁克定的名字,后来袁世凯看到自己称帝弄的身败名裂,再让儿子接班是不可能的,与其让人耻笑还不如自己找点尊严,于是把袁克定的的名字抹掉了。

至于说没有选择段祺瑞也有许多说法,一说是被迫退出竞争,一说他高风亮节让给了黎元洪。我相信后者,段祺瑞是再造共和的功勋,他不想看到国家四分五裂。

按照袁世凯的说法“三选一”。三人实力来说段祺瑞最强,他也是袁世凯的心腹,也是一个强硬人物,然而这些优点在此时都成了弱势。袁世凯臭名昭著,段祺瑞的名声受到了影响。而黎元洪脾气很好。号称“黎菩萨”。



最重要的是黎元洪是南方势力的代表,而段祺瑞是北洋军阀的代表,为了稳定南方人的情绪,三人协商让黎元洪出任大总统。也就是说黎元洪主政期间比较温和,利于国家统一。

综上,经过全方面的考虑,段祺瑞退出了竞争,黎元洪上位做了第二任大总统。


秉烛读春秋


德不配位,必有灾殃

老袁如果指定袁克定接班,那还不如一刀捅死袁大公子,然后父子携手过奈何桥,也好路上有个照应。这就好比兵荒马乱的年头,你让一个三岁小孩手捧金砖招摇过市,这跟杀了他没有区别。



袁大公子是出了名的缺心眼,更要命的是他并不知道自己缺心眼,还坚定不移地认为别人都缺心眼。随手举个例子,以飨观众。

1915年,复辟之风越演越烈,北洋军里的马屁分子借机恢复了跪拜大礼,而段祺瑞则是抬杠到底,见了老袁都不下跪。老袁和老段为此闹得很不愉快。

恰逢过年,冯国璋跑来打圆场,跟老段说咱们去见袁大总统的时候,给老袁磕一个,也不算是恢复跪拜之礼,权当是过年小辈给长辈磕个头而已。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老段再抬杠就有点不懂事了,毕竟老袁对自己有知遇之恩。因此老段也就默认了磕头的事情,双方算是有一个就坡下驴的机会。

老冯拉着老段去见袁世凯,见面的时候两人一齐跪下磕头。老袁大喜过望,这两位都是北洋系的实力派,尤其老段这个刺儿头都愿意给自己磕头,那是很有象征意义的。

老袁何等精明,老段已经服了软,面子上就不能让人过不去。于是老袁立即招呼自己的儿子们向两人磕头还礼。老袁家几个儿子一起跪下向老段和老冯磕头。唯独我们袁大公子不为所动,神态倨傲地站在一边,莫名其妙摆起了太子爷的谱。

这下彻底激怒了老段,就连一贯和稀泥的老冯都气得两手发抖。按老段的说法,给老袁磕头也就罢了,毕竟您是北洋带头大哥,可你袁克定算个什么东西,居然也敢心安理得的受姆们一拜。

碰到这么一个愣头青儿子,老袁当真是想死的心都有了。结果袁大公子振振有词,说是借机折折这俩人的傲气,将来好驾驭。这就是典型的戏文看多了。



袁大公子既不掌兵权,在北洋系内又没有什么威信,还跟几位大佬交恶甚深,怎么可能凭老袁一句话就坐稳接班人的位子。黎元洪好歹算是一号人物,加上老袁的亲自指定,都镇不住场面,何况是袁克定。

如果袁大公子不蹚接班这趟浑水,冲着老袁的面子,大佬们还可能手下留情,如果袁大公子蹚了接班的浑水,老袁一死,虎视眈眈的各路大佬能放过他?这么简单的道理,以老袁之精明,是不可能看不透的。

道不同,不相为谋

从各个方面来看,段祺瑞当然是最合适的接班人,但也是老袁最不可能指定的接班人。如果可以的话,老袁都有心一刀捅死老段,怎么可能会指定他来当接班人呢。

老袁与老段交恶,不是一两天的事,这两位神仙打架,前前后后牵扯了不少人,到了最后差点走到刀兵相见的境地。举一个例子,以飨观众。



网上称赞有加的蒋百里就差一点因为老袁和老段掰手腕而送了命。老袁很欣赏蒋百里的军事才能,于是任命其为保定军校校长,推行新军改造计划。

但这事就触了老段的霉头。老段倒不是嫉贤妒能,而是别的原因。老段是陆军总长,也就是军方最高长官,老袁越过自己任命蒋百里为保定军校校长,还要改造新军,这特么是几个意思?合着以后训教出来的新军都只听蒋百里的指挥,他老段就指挥不动了,那还得了。老段弄不了老袁,还能弄不了小蒋么。

所以,蒋百里到了保定军校以后,工作基本就没法开展。被军学司长魏宗翰和科长丁锦挤兑的举枪自杀,要不是被佣人扯了一下,小蒋也就熬不到抗战了。单凭小小的司长和科长就能逼得校长寻死觅活,这背后自然是有陆军总长老段的撑腰。



蒋百里死里逃生,老袁转头任命他为总统府军事处参议。按老袁的意思,我把人放到身边当个参谋总可以吧。答案是不可以!老段压着蒋百里的委任状就是不签字。

老袁这下坐不住了,明文发给老段,要求委任小蒋为军事处头等参议,还在『头等』俩字上画了两个红圈。言下之意,老段你自己看清楚想明白。老段看清楚了,也想明白了,但依然不签字。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老段是北洋系中有实力跟老袁较劲的存在。甭管老袁指定谁,对老段来说其实没有区别,后来的事态走向也证明了这一点。老袁也就没有必要指定老段,搞个热脸贴人冷屁股了。


月下没有花


关于这件事情有些理由,那当然明面上面都摆着,大家稍微分析一下,那应该就有了就有些东西也只是我自己个人的猜测,或许摆不上台面,但也许正是袁世凯内心所想的东西吧。

纸面上的道理大家都懂,黎元洪这个人一方面是武昌起义的头号功臣,而且还得到了北洋派的支持,可以说在国民党内部,或者是在北洋派内部都有极高的声望,这样的人恰恰是能够联合革命党和北洋派的重要要人选之一。

做的于袁世凯来说是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为什么他自己也有家人,他自己也有家眷在这乱世之中存活,很显然保护自己家人的最后筹码,那当然就是北洋军,只要北洋军存在一天,自己的家人就能够存在一天。

这就存在两种情况,第一,北洋军阀一家独大,灭了革命党,但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袁世凯自己也明白,原本自己刚刚登上临时大总统这个位置的时候,还有办法能够对付革命导弹,自己搞了一个帝制,那现在什么办法都付之东流了,什么努力都没有用了,只能够想办法保存。北洋军阀体系在革命党面前,北洋军阀体系只能依靠自己的无力,但是很显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北洋军阀的武力值在面对革命党的时候会越来越不占优势,在这种情况之下,北洋军阀的覆灭那是肯定的事情,天下人谁都明白,孙中山提出来的三民主义有多么大的杀伤力。在这种情况之下,孙中山的声望会越来越高,他袁世凯的声望会越来越低,除了应在袁大头上面的那个人头像以外,他还有什么能够留给这个破旧的旧中国呢?所以选择的接下来的继承人,绝对不能够是单纯的北洋军阀方面的人呐,得不到革命党的认可,国家内部之间的纷争将会越来越大,其他市里就像蚂蚁食象一般,把北洋军阀彻底肢解,那北洋军阀就只有被灭亡的命运。

所以北洋军阀一家独大,这是不可能的事情,如果存在,那也得是有人推翻了他所创造的理念,也就是他搞的那一套总统帝制,那这样的北洋军阀还能称作北洋军阀吗?自己还不是得被别人指着鼻子说你是曾经的封建残留,你的家人也不应该存在于世间,这样一种荒唐的说法之下,自己的家人安全有保障吗?当然,袁世凯也可以立自己的儿子袁克农,但是这不等于承认了自己的封建帝制吗?

第二种选择,那当然是北洋军阀和革命党之间互相握手言和,是一个可以做的选项,自己能够坐上这临时大总统的位置。虽然孙中山方面一直感觉十分的不服气,(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但自己毕竟是个临时大总统,得到了全国的认可,但是要找到第二个记得到北洋军阀方面认可的人又要找到一个能够得到革命党方面认可的人呐,只有黎元洪!

恨只恨我,读书时少,历事时多。今万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误,苦我生灵,劳我将士,群情惶惑,商业凋零,如此结果,咎由自取。误我事小,误国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

我为什么要放这一段话,其实有一些感触吧,个人觉得袁世凯这个人可能还是想把北洋军阀的体系留在中国,否则不会这么殚精竭虑的思考自己继承人的问题,他完全可以两脚一蹬,直接归诶,然后等着自己下面的部将来选出一个老大,但是北洋军阀将在内斗之中不断的消耗,最终回归于历史的尘埃里面,北洋军阀不在了,那他袁世凯对于中国历史来讲,究竟以是一个什么样的东西呢?

任何一个站在中国权力最顶尖的人都会考虑一个问题,就是接下来自己对于中国历史,对于以后的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拥有什么样的影响!别说没人考虑过这个东西!那你就是否定你一生最骄傲的一件事情!

袁世凯能够留下什么?本来一件天大的功劳,逼迫清帝退位,这件事情是安插在她的头上,结果自己想当皇帝,这个功劳没了,袁世凯还留下什么东西,什么东西都没了。除了安家立命的北洋军以外,袁世凯对于中国之贡献为零!那对于袁世凯来讲,这一生最重要的事情恐怕就只剩下了一个,那就是保护住北洋军阀,保护北洋军!是他一生的财富积蓄和成就!如果他的政府灰飞烟灭了,那北洋军也就成为历史了!他留给中国的财富,留给中国的民生,将彻底的被抹消掉了!


漩涡鸣人yy


我认为袁世凯最想把位子传给儿子袁克定,只是当时的时局所迫。

袁克定从小就跟着他研究政治,袁世凯那教的是相当认真,言传身教,袁克定确实也给他爹长脸做事情很让袁世凯放心,虎父无犬子。袁克定也很有政治野心,希望有一天和他爹一样,所以也是这个想法让他欺骗自己的老爹,在报纸上做手脚让袁世凯看到全国人民都希望他登帝位,久而久之真让老袁动了心,既然是众望所归那就顺应天意吧,结果也是把自己害的够呛,当了101天的皇帝就歇菜了,又恢复民国的样子,袁克定也就傻了,老爹能不埋怨自己吗?不仅他自己的皇储没有了,就连老袁的位置也不稳了啊。老袁因为这事那可是相当郁闷了啊,后来也是抑郁而死呢。

那恢复了民国法律可就不一样了,总统死了那得是选举有能力的人继承的,可不能像封建社会那样世袭制了,论文韬武略那袁克定怎么都是比不上老袁手下的段祺瑞、徐世昌、黎元洪等人,我想另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老袁也肯定意识到了南方革命党气势正盛,袁克定镇不住这些手下元老,将来若是被革命军打败那不会有好下场,与其那样不如远离政界。所以应该是再三考虑不能让他继承。

那段祺瑞实际上在北洋军政府是掌握实权的,徐世昌等人也是希望他能出任总统,但袁世凯最终决定由这个代表南方革命党的黎元洪出任总统,这样可以有助于缓和与孙中山为代表的南方革命党的关系,稳住时局,便于将来有机会能够实现大一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