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老八胤祀垮台,被抄家的时候,为何隐藏了800多万两银子?

忠肝义胆岳老三


800万两银子是什么概念呢?

在《雍正王朝》中提到过,康熙去世之际国库仅存银700多万两,而在雍正去世时,国库存银已增加到5000万两了。也就是说,老八胤禩藏在身上的钱,比康熙朝晚年的国库存银还要多100万两!



老八胤禩看似两袖清风,实则是大清朝的一个巨贪。想想看,江南巡盐道任伯安是九爷胤禟的门人,所以他每年都要召集盐商们给胤禟捐款,作为门人对主子孝敬。光这一笔钱,每年就多达上百万两。而八爷胤禩作为“八爷党”的首脑,肯定也收了任伯安不少好处。估计即便到不了每年100万两,几十万两总是有的。

再想想,康熙时期老八胤禩曾主管户部,为大量官员向国库借款提供方便。官员们向国库借钱无非几种用途,一是挥霍,一是创收,当然少数人是为了维持生计,如魏东亭、隆科多等人。康熙在朝会中提到,桑佩、邓元方、图伦琛等人向国库借款,然后去放高利贷,赚了大量不义之财,这种情况肯定不在少数。那么这些人假胤禩的方便赚了不义之财,极有可能暗中为他输送大量回扣。



还有,胤禩的“八爷党”树大根深,百官趋之若鹜。即便是在雍正继位后,他仍以总理王大臣之尊,公开结党,规模着实不小。这些官员为了讨好胤禩,肯定会大把大把地掏银子。当然胤禩为了笼络官员们,也自然懂得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道理。比如在剧中我们就看到,胤禩为了笼络李绂,直接拿出了银票,李绂却以朝廷命官不得结交阿哥为由没有收。可想而知,肯定有不少官员没有挡住胤禩的糖衣炮弹。

最后被抄家时,胤禩身上竟然藏了上千万两的银票,更别提那些已经被抄没的家产,以及各种珍贵的书画和古董。为了躲过搜查,他淡定自若地对皇三子弘时说:“我身上可有上千万两银子,你要不搜我的身,可就错过了。”

胤禩毕竟是雍正的弟弟,弘时的叔叔,又有亲王之尊,弘时自然不敢轻易对其搜身。加之弘时有把柄落在了胤禩手上,此时更不宜激怒胤禩。所以他选择了小心谨慎从事,很客气地回道:“侄儿哪儿敢啊。”于是,上千万两银子就这样躲过了搜查。



而这些钱最后被胤禩用在哪里了呢?他竟然还在以“贤王”面目示人,连夜将家人和奴仆叫到一起,把这些钱分给了他们。拿到钱,家人和奴仆们无不放声痛哭,为胤禩的贤德而感动。

但是,胤禩的“贤”是建立在千百万小民百姓的痛苦之上的。他为了一己之私,大量贪墨朝廷的钱;他死到临头还惦记着跟随自己多年的妻子、管家和奴仆,给他们大笔银子,却不晓得因为他的贪婪,有多少小民百姓因此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所以胤禩的“贤”是表面的贤,是虚伪的贤,这样的人也终将被历史和人民所唾弃。


达摩说


《雍正王朝》中,八阿哥胤禩被抄家时,将800万两银子的银票藏在身上,而这800万两在当时绝对是一笔巨款。

首先,来看一看800万两在《雍正王朝》的剧情中是一个什么概念。

康熙给太子的一年的是俸银是4万两,是所有阿哥里面最高的,更是令康熙朝时期其他官员的俸银所望尘莫及的,即便是到了雍正时期有了养廉银,一品的督抚大员最高也才2万两一年,而即便如此太子胤礽想要通过俸银筹集800万两,不吃不喝要200年的时间;

诺敏在担任山西巡抚期间,向山西商户借钱填补山西藩库的亏空,全部亏空300多万两,而从田文镜清查山西藩库的情况来看,整个山西藩库的真实的存银情况也不过如此,而山西在当时也是富裕的省份。

康熙去世时,给雍正留下的国库存银只有不到700万两,而雍正去世后给乾隆留下的国库存银超过了5000万两,乾隆朝鼎盛时期国库的存银最多也就是6000多万两。

《雍正王朝》剧情还是比较符合当时清朝的历史实际情况的,毕竟南美的白银还没有大规模的流入中国,清朝在雍正时期的通货膨胀也不像乾隆晚年那样严重,银子是非常值钱的。

从上面这一组数据就不难发现,八阿哥胤禩身上藏着的这800万两存银,已经超过了康熙去世时国库存银数目,也相当于几个省的藩库存银之和,在当时来说绝对是一笔巨款。



八阿哥的财富来源渠道众多,除了自己的产业外,还有门人的孝敬,当然,也是沾了不少九阿哥、十阿哥的光。

《雍正王朝》剧中实际上交代了阿哥们获取财富的四种途径:

其一,是康熙按月或者按年发放的俸银,比如太子的俸银一年是4万两,三阿哥胤祉也获得了亲王双俸,这些钱类似与康熙给儿子们发的“工资”。

其二,便是阿哥们多多少少都有自己的其他产业,比如康熙就曾赏赐给十阿哥一片庄园,让十阿哥自己去经营,而八阿哥也有自己经营的当铺为自己提供财富。

其三,来源于阿哥们自己门人的孝敬,江南巡盐道任伯安曾是九阿哥的门人,每年会召集自己辖属的盐商向八阿哥、九阿哥提供银两赞助,每年的孝敬银子高达200万两。

最后,就是来源于康雍两代帝王的赏赐了,皇帝时不时的赏赐一些银两或者物件,也增加了阿哥们的财富。

八阿哥胤禩在康熙的所有皇子中,出身是最为的卑贱,原因在于其生母良妃卫氏是辛者库出身。但是八阿哥的福晋是安亲王岳乐的外孙女,身份非常显赫,并且八爷党中还有两位非常特殊的阿哥,也就是九阿哥和十阿哥,九阿哥是所有阿哥中最有钱的,十阿哥是除了太子之外出身最为高贵的。能与安亲王攀上亲缘,还与九阿哥、十阿哥交好,使得八阿哥胤禩迅速改变了自己的财富状况。

九阿哥、十阿哥属于八爷党的骨干,八阿哥的铁杆支持者,因而他们的门人也将八阿哥奉为领袖,在孝敬本家主子的同时,也会孝敬八阿哥;而九阿哥是八爷党公认的财神爷,几乎八爷党的活动经费都是来源于九阿哥,不需要八阿哥有太多的支出和花费;同时,八阿哥也有自己的经营产业,比如万永当铺,所以,八阿哥也成为了阿哥们中的“富翁”,坐拥800万两的巨额财富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什么难事。


八阿哥铤而走险,与弘时进行了一次博弈,最终将这800万两留了下来,并且分发给了自己的家眷。

在八爷党的逼宫行动失败后,雍正下旨将八阿哥抄家问罪,而负责查抄八阿哥家产的便是之前八阿哥一直暗中支持的弘时,而此时的弘时,为了能够洗脱与八阿哥之间的关系,不仅是亲自监督抄家,还未经请示雍正直接下令放逐了八阿哥的家人,就连八阿哥的管家都不禁说道弘时是“比他老子还毒”。

在这种情况下,八阿哥主动要求弘时搜身,并告诉弘时自己身上有上千万两银子,实际上八阿哥非常清楚,弘时并不会对自己搜身。

一来,弘时毕竟也是整个逼供行宫的参与者,虽然弘时自己并没有暴露为雍正所知,但弘时见到八阿哥胤禩是必然在心理上处于下风,出现唯诺胆怯也是必然;

二来,自己是弘时的叔叔,也曾支持帮助弘时,所以弘时不敢太过于不顾叔侄关系,进而造次搜身,为自己留下不敬长辈的骂名;

三来,弘时虽然急于撇清同八阿哥的关系,澄清并没有与八阿哥交往的事实,但是却不能太过于严苛与不敬,这样只会让人感觉欲盖弥彰,反而暴露自己。

所以,弘时并没有选择搜身,而是同八阿哥胤禩进行了一番长谈,而八阿哥一方面继续鼓动弘时去除掉弘历,另一方面,则为自己争取到了与家人短暂团聚的时间。

也就是在当天晚上,八阿哥将身上隐藏的八百多万两白银分给了众位家眷,也算是对于这些忠于自己的家人们有了一个最后的交代吧。


雍亲王府


先指出一个错误。题主记错了,老八最后藏了1千万两!不是八百万两!

先说个题外话,讲讲古代朝廷财政的事。

在我国古代,朝廷没有财政预算这一说。

古代的皇帝其实就是全国最大的地主,他的思维和一般的地主差不多,就是攒钱。皇帝和百官觉得攒钱越多,国家越富裕。朝廷花钱,基本上都是从国库中随用随取。只要不打仗,不闹天灾,国库就有盈余。

例如:汉朝“文景之治”,“太仓有不食之粟,都内有朽贯之钱”。粮食吃不完,都在仓库烂掉。钱多的花不完,穿钱的绳子都腐蚀了。

这样好吗?按照现在的观点,这样不利于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朝廷作为国家统治者,应该把收到的税赋最大限度的“用之于民”,这样,才最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发展。也是因此,现在世界各国,在做财政预算是,都是照着花光下年的实际收入来做开销计划。像美国这样的,甚至每年都会花超了。

但是,古人的执政水平有局限性,受局限于当时的时代。不明白“藏富于国不如藏富于民”的道理。所以,也不能说古人一味的充实国库就是错的。

那么,清朝一年能收入多少?

顺治时期,清廷的每年收入大约是2400万两。

康熙时期,清廷的每年收入大约是3100万两。

雍正时期,清廷的每年收入大约是3500万两。

乾隆时期,清廷的每年收入稳定到4000万两白银。

1840年,道光时期,清廷的财政收入是4500万两。

1899年,朝廷一年的税收收入超过1亿两白银。

看似不少,但是,清朝的海关收入大都被扣做赔偿款了。

例如:《辛丑条约》后,清廷要连本带息赔偿洋人9.7亿两白银,分39年还清。也就是说,从1902年开始,光赔偿“庚子赔款”,清廷美年就要支出2500万两。再加上之前的各项赔款和外债,清廷每年共计需要付出4700万两白银。所以,此时,清廷是财政赤字的。

那怎么办?多征税啊,各交通要道、各关口设卡,过路的全部收税。然后,办铁路,将民营的铁路收归国有。。。只要是能挣钱的事,朝廷都干。

1908年,清朝财政收入达到了2亿两白银。

1911年,清廷的财政收入是3亿两白银。

清廷在财政收入最高的时候,被推翻了。

那么,老八胤祀的1000万两是多大一笔巨款?

老八的最高爵位是“和硕廉亲王”,按照清廷的制度,他每年能领到白银1万两,禄米1万斛。康熙以后,禄米减半,为5000斛。

一两白银大约等于现在220元,1万两就是220万元。

清朝一斛约等于现在的200斤,禄米5000斛就是100万斤大米!按照一斤大米2元算,就是200万元。

也就是说,老八每年朝廷给的钱,相当于现在的420万。

老八要靠俸禄攒1000万两,需要大概需要500年!

而在《雍正王朝》中,老八最后分家产时,确实拿出来1000万两!这个金额比康熙死的时候国库剩余还多,当时,清廷国库剩余才只有800万两。他为何能拿出这么多钱呢?

第一,老九门人任伯安等人,每年会向八爷等人共计送去200万两银子!分到老八手里,怎么也有大几十万两。

第二,老八作为王爷,也有自己的庄园和佃户,他也能像地主一样收租子。

第三,老八也做生意,万永当铺就是他开的。

回归正题,老八为何藏匿1000万两巨款?

咱们看老八是如何分配的:

第一,福晋拿一半,500万两。老八这一倒台,福晋就是家里的唯一支柱了。福晋要回娘家,必须有点存款,这样才能保证在娘家不受气。有了这些钱,福晋和孩子在娘家也不用看别人脸色。

第二,另外一半,分给家里的奴才。

单身奴才,每人两千;成了家的,每人四千;家生奴才,每人五千;太监每人六千;管家和师爷,每人十万!

在清朝时期,京城一般人家一年的消耗是1百两和600斤米。按照这个标准,老八分的这些钱,够奴才们下半辈子开销了。他这么做,一是为了自家人和奴才们的生活考虑;二是,给自己留个好名声。不管外面的人怎么说他,自己的奴才会一辈子忠心于他。

老八的做法,跟上海滩大佬杜月笙死前烧毁欠条道理一样,都是为了自己名声。同时,也为了孩子们考虑,给孩子们铺一条好路。只是,杜月笙想让孩子们靠自己努力奋斗,不要去要债。而老八是收买人心,给孩子们留下一片人心。这些奴才要是念他的好,肯定也会好好对待他的孩子们。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首先,我们看一下800多万两银子是一个什么概念。在康熙皇帝去世的时候,国库里仅仅剩下了700多万两银子。雍正皇帝辛勤工作13年,在去世的时候,才积攒了5000万两银子。800万两银子属于超级巨款,通过追缴欠款的过程,我们能够知道,康熙皇帝在位时期,国库最多只有2000万两银子。老八胤祀这800多万两银子相当于康熙朝全国几年的收入,也是富可敌国的人物。在电视剧中,正值盛夏,老八胤祀在家里用冰块降温。把冰块从冬天储藏到夏天的费用不低,一大块冰的花费足够普通农户使用1年以上。由此可见,老八胤祀其实并不贤明,仅仅是被吹捧了而已。



那么,老八胤祀从哪弄来了800多万两胤禛呢?首先就是依靠做生意获得的收入,老八在京城拥有一家万永当铺,按照老八自己的话说,这家当铺每年能够给自己挣上百万两银子。能够在京城做生意的人都有后就一直台,万永当铺是老八胤祀的财产,普通的地痞流氓当然不敢招惹。那些官员和贵族们,如果需要当东西,自然要给老八面子。依靠老八胤祀,万永当铺可以说是生意兴隆。除去各种开支,大部分利润都上缴给了老八胤祀。其实,仅仅依靠万永当铺,老八胤祀已经是吃喝不愁了。除了万永当铺,老八胤祀还有其他的重要收入。



在电视剧中,江南巡盐道任伯安召集盐商们开会。表示“我们的身后有九爷,还有八爷,其他人都不行。”按照规矩,任伯安每年需要集中盐商们捐款,上缴给老九胤禟100万两银子。既然任伯安能够上缴给老九银子,就肯定也会上缴给老八一部分。因为老八才是整个集团的核心,当然,可能没有每年100万两,但几十万两是没有问题的。这又是一笔大收入,截止任伯安垮台之前,老八每年都能够得到一笔钱。太子胤礽之所以笼络任伯安,也是想得到来自江南的银子。毕竟每年几十万两,对皇子们也是很大的诱惑。



最后就是各级官员们的孝敬,老八组建了庞大的政治集团。集团里的官员们,如果想请老八帮忙办什么事情,肯定会孝敬一番。每个人可能不会孝敬太多,但由于官员众多,老八胤祀能够积累众多的财富。依靠这些钱,老八胤祀在表面上非常的清廉,在家里的日子则非常惬意。与老八胤祀、老九胤禟相比,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属于标准的穷人。在追缴国库欠款的时候,老十三胤祥曾经帮助魏东亭还债。当时,胤祥只能拿出几万两银子,由此可见,胤祥真的没钱。换成老八或者老九,这点钱简直就是九牛一毛。



雍亲王胤禛成为雍正皇帝以后,开始清洗老八集团,老八胤祀被抄家。当时,老八身上藏了800多万两银子的银票。老八胤祀把这些钱交给了自己的夫人,按照清朝的规矩,老八胤祀垮台以后,福晋肯定要回娘家过日子。为了防止福晋在娘家的日子不好过,老八胤祀留下了大量的财产。如果雍正皇帝知道老八有这么多钱,肯定会勃然大怒。西北的战事越来越大,国库储备银不足,自己为了银子天天焦头烂额。老八胤祀一方面哭穷,一方面储藏了这么多钱,雍正皇帝肯定不会轻饶。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老八一看就是会赚钱的人。生财有道的他面对抄家时,腰缠万贯,淡定自如。作为侄儿弘时,在抄没八叔胤禩家产时,也是手下留情,没有穷追猛打,一查到底,胤禩也就蒙混过关了。其实八爷隐藏了一千万两银子,并不是题主所说的八百万两。一千万两银子,就这样在弘时眼皮子底下溜走了。雍正要是知道了,真的会被这个败家子气死。八阿哥又是如何积累起这富可敌国的财富的呢?



1.八爷党门人众多,自然少不了孝敬他的

清朝中期的税收大概在一年7000到8000万两白银。而雍正王朝中,由于康熙晚年倦政,造成官员腐败和党争持续,也因而导致了国库亏空,此时国库存银已不足700万两。至雍正继位,推行新政,国库这才勉强充裕起来。八阿哥的财富堪比国库,首先就是结党导致的,八爷党在江南根深蒂固,形成了自己的势力。每年各级官吏,富户,盐商,孝敬八爷党的估计就有数百万两之多。江苏巡盐道任伯安,一个不入流的小吏都富的流油,更何况拥有无数粉丝的廉亲王八爷呢?



2.八爷有自己的生意经。

京城的当铺,钱庄,酒楼不少都是八爷的门人开的,这些高消费,高利润产业,八爷要么是老板,要么也是大股东一个。作为京师重地,各种达官贵人,皇亲国戚齐聚。消费水平可见一般,八爷人称八贤王,人气人缘都站在八爷这边。生意想不红火都难,就单这一项收入,又是几百万银子。

3.八爷管理户部多年,国库亏空至此,很难说八爷没有少拿。

就在四爷和十三爷苦巴巴的跑到江南募捐筹款时,八爷和九爷还在家里享用着冰镇西瓜。国库亏空如此,八爷身为管理户部的阿哥,肯定是为各位大臣开了方便之门的,这从中又不知道八爷拿了多少好处。

单身奴每人两千,成了家的每人四千,我的家生奴才每人五千,太监每人六千,你还有几位师爷每人十万。

八爷穷途末路分家产了,最后他将五百万两给了福晋,其余的五百万两分给了各位家臣。八爷可真大方呢,殊不知这千万两银子里面有多少是民脂民膏,有多少又是巧取豪夺来的呢。八贤王真的"贤"吗,我们只能慨叹,还好八爷没有夺嫡成功,否则的话,大清也许撑不到宣统年间了。


风雪梦不逝


我个人认为,他是再做最后一次八贤王。因为我们大家都知道,从老八当皇子的时候就开始拉拢兄弟,太监,到了当贝勒的时候,就开始拉拢大臣,商人,而且在这个时期,但凡对他有用的人,他都以各种各样的手段来拉,包括金银珠宝,美女豪宅,或者是恩惠,根据不同的人用不同的方式,看似效果非常的不错,在一些事情上都会倾向于老八,也没有什么阻碍,自然给他孝敬的人也就很多,听他的人也很多,在康熙末年,皇位争夺的时候,谁势力大,谁的机会就越大,如果不是当时康熙英明,说不定皇位就是老八的,所以八贤王这个称呼已经印到他的脑子里了,对谁他都不会太苛刻,只会更温柔,在经过一段你争我斗的较量后,老八输了,而且输的一败涂地,曾经和他战斗的人,该关的关了,该杀的杀了,没被发现的也躲他远远的了,在这个时候,雍正要抄他的家,可是自己还有家产,这些家产怎么办,作为八贤王的自己想到了三点,第一我终身都以八贤王自居,这个时候我已自身难保了,就把这些散发给下人们,或者我信赖的人,如果他们还念我的恩,我死了自己也不会没人祭奠,自己的美名也会继续传扬下去,我现在这样,雍正肯定不会把我写成八贤王,只会成为恶人,成为恶名,所以为了能恢复我的名誉或者不被埋没,给他们钱让他们给我传播,这样雍正再怎么封锁,怎么写,我都不会太差,我想了想,这就是为什么历史对这方面争议很大了吧。第二点呢,可能是不想把这些钱贡献给雍正,要不,雍正不但钱多了,反而再说我贪污,那我不就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所以不能让他知道。第三点呢,就是怕雍正栽赃自己,让那些之前跟随我的人,认为我不是八贤王,是贪污王,是在炸他们的钱,而毁坏我的名声,所以为了不让雍正得手,就分给其他人,绝对不给雍正。


不要怀疑我的未来


为何选择隐藏?因为这已经是老八最后的底牌,在这一刻他已经注定不可能保住自己,但他必须要提前做好准备来保护自己的家族和后代。

八爷年轻的时候号称贤王,可事实上他真的是贤王吗?所谓的贤,无非是与朝廷各层官员关系融洽,可以获得广泛的支持和赞誉,那又靠什么而获得这样的名头呢?方法只有一个,就是替各层官员出头,帮他们平事甚至对他们的过错选择纵容,但在官场上,这恰恰是最忌讳的一点,因为完成这样的任务也就意味着上级部门会不断放纵下属的错误,也许得到了一个好的名头,但换来的却是整个机构隐患的不断增大,甚至崩塌!



有意思的是,在这一方面,康熙甚至算得上是老八的始祖,康熙晚年所谓的康乾盛世很大程度上也是康熙为图安稳的日子而失去了对下层官员的严格监管,对下级官员的过错和隐患不断纵容,表面上一片平和但基础已经开始出现要崩塌的局面,例如轰动一时的国库亏空事件,作为当朝统治者难道不知道国库所发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和隐患?显然康熙不可能不知道,只是长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直到最后才发现问题已经到了快要触动国本的时候,也正因为康熙的放纵,皇子包括下层官员也选择破罐破摔,早先地位低下的老八,反倒趁机抓住机会,利用这一时期拉拢官员。



所以八爷管理户部时期,不断放纵各层官员借款,换来了一个好名声的同时,自然也得到了各层官员的“孝敬”,又利用自己收拢的金钱不断收买官员扩充自己的势力,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强大的八爷党,而随着这股政治力量的壮大,更多的官员和地方势力为了能攀上这艘大船,更不断的对整个八爷党体系进行金钱供奉,上到京城官员下到江南财主,金钱孝敬几乎成为了流水线状态,八爷党也成为了京城最大的财团。



所以当雍正继承皇位后,老八遭到彻底打压,失去了政治上的身份后,金钱已经是他身上最后的底牌,而这个最后的法宝是绝对不能让雍正发现,在雍正不断整治腐败的背景之下,一个王爷手握数百万白银存款简直是犯了大忌,只会在老八的身上多加一条罪名,当然多这一条罪名对于已经翻身无望的老八来说也无所谓,但对于家族分崩离析之后,家族的其他成员来说却是一个可以获得未来生活的重要支柱,所以在八爷的最后时刻,这些银票必须要随身带在身上。

其实笔者一直在想,难道雍正自己预料不到老八会有一笔数目庞大的存款?这一点恐怕是雍正肯定会想到的,但从政治斗争来说,自己最大的障碍已经清除,对于这些细节上的小问题,能闭一只眼还是闭一只眼吧,毕竟雍正不想斩尽杀绝,老八的家人也是爱新觉罗的子孙,未来也需要生活需要安顿,对于老八的财产雍正也没有选择深追究,这也许是这场兄弟之争最后所保留的一点人性。


辽宁资深球迷


八爷胤禩垮台以后,家中被抄,面对着弘时的时候,八爷故意问了一句,你要不要来搜一搜我的身呢?或许这就是八爷在后辈面前最后的尊严,弘时也拾趣儿的没有搜身,因为弘时想当皇帝,这一路走过来,都是八爷在指导他。现在逼宫失败,八爷倒台了,作为主谋的弘时逃了过去,他还等着八爷最后一攻,给他出谋划策,果然八爷给弘时一个馊主意让弘时孤注一掷杀了弘历。

晚上八爷的妻子下人们跪成一圈,哭哭滴滴送别八爷。八爷开始感慨到最后围在身边的还是自己人啊,于是撕开衣服掉出大把的银票居然有1000多万两,真是个可怕的数字,这相当于清政府一年巅峰收入的八分之一啊,康熙末年,国库里都没有这么多银子,八爷可以说富可敌国了,抄了家还剩这么多。八爷拿出来进行了分配,拿出了500万给妻子,八爷在那个时代居然只娶了一房正室,可能他是贪慕了“贤”字,但也是好男人了。然后让管家把钱分了单身奴两千,有妻室的四千,太监五千,管家10万,可以说八爷是个好领导,自己出事没有让家人,下人陪着,反而给了一大笔遣散费。



那八爷的钱是哪里来的,首先八爷有着自己的产业京城里的万永当铺就是最好的证明。下人孝敬的,八爷是不收的,毕竟他还要名声的,但是他有九爷这样一个缆财的摇钱树。江南盐道任伯安说他们的后台是八爷,是九爷,作为“腰缠万贯,扬州鹤背骑来惯”的富有之地,他们给八爷,九爷钱财实在不少。八爷还有自己的工资一年几万两,不愁吃不愁穿存下来也有一点。八爷的财富慢慢敛来的 所以八爷的财富才真正出卖了他的名声。



还有一点就是八爷管得是户部,满清的财富,这其中收入支付,账目如何是八爷一人在负责。朝野百官和国库借钱,打点打点八爷肯定也会收益不少。以八爷的智慧,自己从中谋取一些利益,洗洗钱,轻而易举的事情。要不然,国库怎么会连个存款都没有。



红雨说历史


二月河让老八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