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王朔怎么评价?

弓小鑫


王朔评论他人,也许不是太准,但他看自己还是蛮准的,就一句:我就是一只时代的跳蚤,只是没跳那么高而已。作为作家,我觉得,新文学中,使用西方写作技法而不被限制的,当属张爱玲跟王朔,王朔最好的作品,又当属那几篇超现实主义的小说,其余的那些言情和寓言的小说都不入流。也就是说,王朔的才情毋庸置疑,对写作也有自己的理解,但他对自己作家的身份是并不自觉的,这也是他一路写下来作品风格不断变换的原因,正是缺乏那种“一以贯之”的内在纲领,他后期的小说才为人所诟病。但作为人,王朔的赤子之心在当代作家中是比较少见的,他不愧是皇帝的新装中那个道破天机的孩子,因为他的童言无忌,人们对自己和身处环境的心里防线渐渐松动。


轩辕境飞


我超喜欢王朔,我是王朔的忠实读者。有人说他的小说是痞子文学,但我没感觉出痞气。

当年我18、9岁,一天一位同学拿了一本《王朔全集》第二部在看,他看完之后,我也借过来看,这一看就上瘾了,那时候也没什么钱,于是就在街边买了全套的盗版的《王朔全集》,好像是花了50多块吧,我记不太清了。然后就开始了夜以继日地看,当然,由于是盗版书,里面也有不少错别字什么的,不过不影响整体阅读的大局。从小到大,没有太多的小说能这么吸引我。我就特别喜欢王朔的调侃的语言风格,坦率地讲,我看王朔的小说,是当成笑话来看的,他的轻幽默和调侃的语言风格是最吸引我的地方,呵呵。我记得他在书里也曾坦言小时候曾经把一本挺正经的书当成黄色书刊来阅读,差点没把我逗死。

后来,我出国了,为了快速掌握所在国的语言,我拒绝了一切中文书籍,但唯独当时刚刚出版的《看上去很美》,(好像是叫这个名字,过去这么多年了,有点记不清了)我是特意让我的家人从国内邮过来的。

后来好像还出过一本《无知者无畏》的小册子,我也读过,但已经记不得是什么内容了,忘了。有一段时间的网名,我就用的是这个标题。

王朔是我青年时期偶像,他的书对我的人生也是有一定影响的。虽然读过不少他的书,但看到他的影像,包括听到他说话聊天的声音,却是近几年的事,那个年代媒体也不像现在这样发达,能看到照片就是不错了。时间过得真快,一转眼,二十年过去了,回国以后,忙于工作,忙于家庭,忙于生存。慢慢地,也不怎么看小说了,更多的是看一些小短文之类的文章了,这种快餐式的文章可以节省时间。

我欠王朔一套正版书,感谢王朔用文字带给我的别样青春。


综合文摘


成名于九十年代的王朔是搭上通往春天的经济快车了,当时大众文化兴起,人们不再关注过往的苦难荒谬,也不再理会先锋的文字迷宫,王朔与世俗大众合谋,掀起了一场时代对传统的大规模颠覆。

在王朔的小说里,往日人们认为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事物都被描写得庸俗平常,禁区中的东西都被拿出来奚落陈列,僵化古板的因素都被其摒弃。王朔作品中的“顽主”形象大都玩世不恭,活得潇洒快意,这种写作风格恰好与彼时人们渴望自由开放的愿望相迎合,所以在众多题材的文学作品中脱颖而出。王朔作品的广泛流传使当时的人们得到了精神的解放和满足。



与其说王朔是一个作家,不如说他是一个行为艺术家,他热衷反讽调侃,熟稔各种政治套话,在消解崇高的同时正好赶上经济大潮。但是与他产生合谋的新兴市民阶层相比,他又带着蓦然惊醒的政治理想失落,一个出生于部队家庭,在院里长大的红色子弟,面对经济冲击下政治等级秩序的瓦解与经济等级秩序的崛起,他是怀抱着一种荣誉失落来开启一段文学新潮流的。

或许,《动物凶猛》最能体现真实的王朔:一种不可得而转向破罐子破摔的失落,在不断调侃,怀疑,打破之后忽然审视自身,无限膨胀的动物性欲望在自我潇洒的态度里最终引起恐慌、孤独,最终什么也没有了。“顽主”其实最后也玩不动了。



毋庸置疑的是,王朔的反知识分子性让知识分子的启蒙传统深受打击,这无疑让知识分子重审文学与政治的暧昧关系,重审存在于二者中的理想主义或拯救者书写。然而,王朔与市场的关系却也不乏经济拯救取代政治拯救的意味,新型的市民阶层趣味后面的大众文化构建,更是知识分子值得思考的问题。

总之,王朔带给我们的不只是消解崇高,彰显个人的狂欢,他还带来了知识分子对自我使命感的审视。更重要的是,对于文学来说,王朔也用自己的行为引起了关于文学未来的思考。既然消除愚昧的使命也可能成为一种话语,那么索性垮掉也不是万全之策,因为痞子最终要审视内心的凶猛动物。在笔者看来,这正是王朔一种暧昧的文学反思。


牧笛吹黄昏


王朔是文革结束后一个有代表性的愤青文学作家,也是一个写实现实派文学的重要代表,如果不是我们体制内审核制度关系,可以想象王朔的笔锋会近似明清二代的文人风格:官场,可以参考“二十年目睹,,,,”民间,可以参考金,,,或者拍案惊奇。



但是王朔他成为不了曹雪芹和巴金,曹禹这样的文学巨匠。但是王朔完全可以和鲁迅先生有相对文学笔锋上有一拼,如果社会条件符合他的特点和特长,他绝对是一个口无遮拦的文人加痞子。



这个世界,对任何人的评价永远都不会绝对的公平公正,我们只有客观的去评论一些名人,最起码的是王朔(他们)为社会创造了一定的价值和精神财富,即使痞子文化,老炮精神,因为我们过去的岁月时代曾经历史上真的是如此度过。



所以给王朔立一个现代派小说家的正名是绰绰有余的。性情中人,文化流氓,真实人生,半疯半颠的王朔先生。



大提琴心声


其实我们无法去评价一个如此高于我们的人,只能说说感受而已。他的作品总是如此的赶超时代,我们一起欣赏下再看看他对我们的意义!

王朔的小说《橡皮人》开篇第一句话就是:“一切都是从我第一次遗精开始的。”这句话在一审、二审的时候删掉了,后来去印刷厂付印的时候,责任编辑又偷偷给加上了。



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编剧有5个人:苏雷、葛小刚、魏人、王朔、马未都。剧本写完后,两次审查都没通过,后来通过了,又说剧本丢了,然后他们就没兴趣再写了。这5个人中除了王朔,都有工作,王朔要靠这个活着。

那时候编稿子,有个人写接吻,舌头缠舌头写了四千多字,我们认为是黄色。王朔写接吻就写了一句,男孩女孩接触,女孩哭了。审查机构认为不行,这给人冲击力太强。后来解释道,这是文学的冲击力,艺术冲击力,不是色情描写。




他写《空中小姐》,这是他写的最苦的一篇,原稿13万字,发表的时候2万8千字,前前后后他改过九稿,这意味着他抄九遍。他拿手抄啊,就抄了将近100万字。

其实,我觉得我们曾经低估了王朔对于我们自己的精神的意义。当年正是这个自己今天感到自我的渺小和无力的人,曾经用那么大的力量写出了那些绝妙的作品,用一种嘲讽和幽默的语言超越了过去计划经济的限制。他让我们“含着笑和过去告别”。他当年对于我们精神的启迪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他和我们距离太近,我们难以发现这样的意义。今天看到他的自省,我突然发现这个人是有自己的力量的。



他虽然已经渐渐衰老,但还有能力承担自己的责任。他的力量在于他还敢于尝试直面自我。

巴金、王蒙和王朔,是我的精神生活中最重要的几位当代作家。我为能和他们生活在一个时代感到欣幸。


乔春雨每天一个故事


对于王朔,评价不敢说,写一些零碎的感受吧。

王朔的文学语言体系对我影响很大,而且我对于北京人和北京话的的很多认识,除了影视作品就是来自他的书。他书里的很多片段,尤其的开头和结尾的很多描述,我经常不经意间想起,心中默念,自我陶醉一会儿。在我心中,其中的很多片段,一个字都不能动,动一下都是错。

九十年底末期上大学,在那之前我看过的书少,也没看过王朔的文学作品。尽管他早已成名,但一直没有机会读他的书。

上大学后从同学那里看到王朔的书,一下子喜欢上。原来那么早以前就有这么好看好玩儿的书了,怎么有趣怎么说话,一个个混不吝的样子,真是深得我心。很快,我就买了一本《王朔自选集》作为自己的藏书,把里面的作品仔细读了一遍,大为快活。

王朔可以很有趣,话不好好说,尽量跟平时我们说的不一样;他又可以很深情,很多话拿出来可以直接当情话;他可以很桀骜,笔下的很多人都长着反骨。

当时正好又赶上《看上去很美》出版,在学校图书馆快速把它看完。我以为我终于可以随着王朔的最新节奏开怀大笑了,然而并没有,孩子视角的好玩儿当时的我并不觉得好玩儿,反而感觉有些矫情。毕业之后几年又想起这部作品,重新读来才甚觉美妙,好作家可以帮人找回曾经的自己,和自己有过但不经别人描述难以再体会到的准确感觉。

毕业后还斥巨资买下早期华艺的四卷本《王朔文集》,尽管是盗版,但盗版水平颇高,不影响阅读,以至于后来拥有了新版,也没舍得扔。

再后来,看到王朔的《我的千岁寒》,以及后来的《和我们的女儿谈话》以及《致女儿书》。有女儿后重读了后两本,消除了最早读到它们时的误会。他的写法太不同于以前了,第一遍读差不多就当胡话看的。

《我的千岁寒》我只磕磕绊绊读过一遍,没太多感觉,后来再也没有重读。有些朋友说他好,有的说现在还不太好判断它是好是坏,但对我来说并没有体会到它的妙处。

他进入他的世界了,我们没有跟上。

《我的千岁寒》这本书出版已整整十年。我那本一直在书柜显著的位置放着,这十年间我多次想起拿出来重看,但一直没有打开。

我准备今年重读它一遍,希望能读出新意思。

也应该读出新意思。


郑捕头


我看王朔第一个小说是刊登在【钟山】杂志上的《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感觉很新颖,与一本正经的说教大不一样,被吸引了,陆续看了他的其他小说,【王朔文集】四本都买了,包括他的杂文,感觉都精彩。王朔一开始不被文坛承认和接受,认为这种痞子文学,不是文学,包括王蒙一开始也不接受王朔,就像好多事情一样,随着王朔的知名度和小说的销售量不断飙升,有一年被称为王朔年,他的多篇小说同时被改编成影视作品,这是一般作家很难达到的。迫使文学界不得不重新评价王朔。我认为,改编比较成功的影视作品是《过把瘾》(改编自过把瘾就死)《甲方乙方》(改编自顽主)。但是,自从《看上去很美》开始,他的小说似乎不再有吸引力了,也许,正如他自己说的,写伤了,提前预支了才思,他后来的几篇作品又太过深奥。个人感觉,王朔的贡献主要是早期的作品,若干年后仍然会有人研究他,他在文学界的地位,是没人能代替的。

至于他个人的其他方面,只能说人无完人,此人从不掩饰自己,也很难得。


柳生飘雪


王朔成名比较早,和徐静蕾谈朋友,只是一直没有结婚,可能不愿意为了一颗树而放弃整个森林吧,这也符合王朔的个性以前的小说顽主也算痞子文学的代表吧,他有别于其他小说,不装逼,写实,没有什么华丽的修饰词,只是有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感觉。还是比较喜爱王朔的文章,可以说比贾平凹和诺贝尔奖的作者都贴近生活,接地气。

可以说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巨匠了吧


清请情感


王子文在做客深度人物访谈节目《星月对话》时,谈到了王朔,她用“良师益友”来形容王朔。

主持人:、从不同的朋友身上可以发现不同的这个特点,然后对自己也都是一种吸取和影响,像王朔这种类型的朋友,因为他一个是比较年长,另外可能也彼此会比较真诚地去较一些东西,他属于什么样类型的朋友?

王子文:他属于良师益友型的朋友,像这样年纪,就是年长的,然后这种有文化的朋友,我还挺多的,就是比如说像小明姐,苏小明姐,或者是刘索拉姐姐,对,她们都是属于那种老一辈艺术家了,我还挺愿意跟她们,就是这种大哥哥大姐姐们在一起待着,因为你真的是受益匪浅,其实最开始我去刚认识他们的时候,真听不懂人聊天,真是完全不知道人家在聊什么。

主持人:所以我记得你之前不就说过王朔是你的精神枕头,可能他就是一种精神支柱,或者是以一个精神食粮的感觉啊?

王子文:那他是太多人的精神枕头了,对,我记得他曾经说过,我怎么老当人枕头,怎么没人当我枕头,对,说明他太高了啊,因为就是他站的角度,高度,跟我们都不太一样,他还真不是所有人眼里认的,就是只是一个作家而已,他远远高于大家对他的身份认可,所以很多他身边的人,朋友什么的,都愿意跟他聊天,都愿意跟他分享什么的,然后听他的一些意见,他的高处就是他永远会给你一个,你从没有想到的一个角度,而且你会觉得真对。


星月对话


我最早读王朔是上中学的时候,买了两大本盗版的《王朔文集》,应该是把那套4卷本的正版压缩成了字小行密的两大本而已,我没记错的话是13块钱吧。那两本书后来都快翻烂了。最喜欢的是《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是《动物凶猛》,是《过把瘾就死》。后来就见一本新的就买一本了。当然,要说更早的接触王朔参与的作品,那不是这些,是那些影视剧,是《编辑部的故事》、是《渴望》、是《海马歌舞厅》、是《顽主》。

那时候我觉得王朔是中国最好的通俗文学作家。“通俗”不是个贬义词。“通俗”在我这儿的定义,基本上是个类型。王朔早年间那些小说就是挺“类型化”的,言情小说、青春小说、侦探小说……都比较清楚。另一方面,“通俗”也在于,王朔不是那种只能写自己的作家,他是能摸准时代的脉的那种人——甚至可以说,在“写自己”和“写世界”这方面,王朔都堪称伟大。

现在的王朔已经不写那些通俗文学了,除了偶尔帮朋友写个电影,现在他的写作更加自我、随性,更像一个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