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男人周游列国比孔子还早,宁愿种田也不当吴王

深藏功与名:宁做农民不做王

公元前561年,吴王寿梦走向了生命的终点。他内心有些隐隐的担忧:当初和楚国有深仇大恨的巫臣(屈巫)投奔晋国,带着30辆战车的见面礼劝说自己“联晋抗楚”。这是吴国崛起的起点,也注定了以后要随时面临楚国的怒火。

压力之下谁能撑得住局面?吴王寿梦留下了临终遗愿:让最能干、最贤能的小儿子季札接班为王。

按照春秋时的规矩,王位应该传给嫡长子诸樊。不仅如此,季札上头还有二哥余祭,三哥余昧(又叫夷昧)。本来怎么也轮不到季扎的。

人物关系图

不知道是季札真心不想揽这个活,还是隐约觉得可能引发权斗,总之他是打死也不愿意干。没办法,大哥诸樊只好暂时做了代理吴王。

公元前560年,为吴王寿梦的服丧期满,吴王的位置不能再拖了。代理吴王诸樊决定还政给小弟季扎。

季扎没有正面回答,而是先讲了一个故事——

在曹国,曹宣公去世后,宣布由嫡子继位,但公子负刍却杀了嫡子,夺位后称曹成公。但曹国人都不认可这位篡逆的曹君,诸侯也不认可曹成公。晋国干脆出兵抓了曹成公,打算请周天子封曹国公子子臧为曹君。但是子臧自己却主动离开曹国,只为了成全曹成公。

季札最后说,我想做子藏。

这话听来是高风亮节的,但你是子藏,诸樊不就变成了弑君篡位的曹成公?这种隐喻不知是偶然,还是季扎刻意为之。

但是,季扎的贤能已经在全吴国出名了,百姓们纷纷请愿,要求季扎做王。诸樊很是没有面子:我有这么逊么?

季扎还是坚决不从,真的学起了子藏,连家业也不要了,跑去种田当农民了。真正是深藏功与名。

吴国三王

为了不做王,他开始周游列国

诸樊在位13年,没多大作为,期间还没楚国虐了一次。临终前,诸樊留下话儿:余祭啊,你是老二,你先上吧,咱们兄弟挨个来,总能传到季扎那,实现爸爸的愿望。

王余祭四年(公元前544年),忍受不了国内让他上位的呼声,季札干脆出使鲁国,开始了他的周游列国之旅。

季扎周游

此时,后来周游列国的孔子才7岁,只是一个鲁国的小娃娃。

对季扎来说,这是一趟传奇之旅,展现了他的多彩才艺。

在以礼乐闻名的鲁国,季札成了音乐评论家。鲁国的乐工演奏起周乐,《周南》《邶风》豳风》,季扎听一首点评一首。

比如听《颂》的时候,评委老师季扎点评了一番:“这个曲子,调儿刚直有力却无倨傲不逊的意思,旋律婉转优美却没有过分曲折的遗憾……五声和谐,八音协调,节拍尺寸整齐,旋律遵循法度……”

这,这也太专业了。然而,这只是季扎传说的开始,他简直是个所有技能点点满的男人。

顶尖男人的智慧

到了齐国,季扎成了预言家,他告诉晏子:我劝你暂时别追求升官,也别要封地,齐国马上要乱,你啥都不要才可保命。

果然,后来齐国大夫栾施、高强干了起来,晏子因为还人微言轻,没有被卷入纷争,最终平安无事。

到了郑国,季札变身教育家,他见到了郑穆公的孙子、郑国实权人物子产,教育他要以礼治国。

又到卫国,季札根据局势推论,说,卫国君子多,国家应无患。再到晋国,季札成了先知,他见到了权臣赵文子、韩宣子、魏献子,掐指一算,预言以后会赵魏韩三家分晋。

由此可见,季扎的政治智慧、洞察能力、美学水平都是顶尖的。当然,他还会种地……

季扎挂剑


季扎挂剑

季札到徐国,发生了著名的“季扎挂剑”的故事。那时,徐君看中了季扎身上佩带的宝剑,虽然脸上诚实地露出想要之色,但嘴上却没好意思说。

以季札的智商怎么会看不透,但他接下来还要访问其他国家,按礼仪还得佩带宝剑,所以看破未说破,心里决定归途时赠剑给徐君。

季札出访完毕,回到了徐国,但已物是人非,徐君不在人世了。季札到了徐君的墓,把宝剑挂在了旁边的树上。

随从问:人已死,还赠剑?季扎解释说,自己虽然没有言明,但心里已答应把宝剑给徐君,就得说到做到。

余祭死后,老三余昧接力。余昧将死之时,心想总算可以完成父亲的嘱托,传给老四了。但季扎还是死活不愿意当王。余昧“无奈”地把王位传给了儿子僚。

从吴王僚开始,吴国的历史进入了精彩纷呈的篇章……

史小煮会继续解读《史记》故事,欢迎关注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