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阅读能力厉害的人,平时都是怎么读书的?

同剪西窗烛


从小我就很喜欢读书,即使参加工作了,基本上也保持着每天阅读一个小时的习惯。现在因为写作的原因,我需要保持一定的输入输出,因此我的读书速度相对来说是比较快的,工具书的话2到3小时,就可以读完一本。我的阅读方法是这样的:

1.明确快速阅读的步骤:

第一步,提问。读书前,明确为什么要读这本书,以及读这本书之前我有没有了解过同类书?如果没有该怎么办?

第二步,预习。从目录和序言中,让作者这个导游告诉我这本书是这么写的,应该怎么读?



第三步,扫读。快速翻阅,标记重点关键片段。

第四步,寻找和自己的问题有关联的内容,着重阅读关键词部分。

一般阅读致用类书籍的话,我会用一个小时快速读完。有时间的话,我还会提炼书中的重点,并加入一些个人观点,然后分享到豆瓣或者头条。

2.利用碎片化时间回忆

通过练习,我们可以做到快速翻阅完一本书,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本书的知识就已经被消化掉了。为了提高读书效率,我们还需要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反刍和理解。

比如说,下班的路上或者晚上睡觉的时候,我们可以试着回忆一下,白天看了什么书,讲了哪些知识,可以用到哪些方面,这些知识和我们以前了解到的知识是否可以联系起来等等。

知识与知识之间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真正会读书的人往往是那些善于在知识之间建立联系的人。

举个例子,当你阅读一本欧洲中世纪的书,如果善于联想的话,你不会仅仅局限于书本身,而是会思考同一时期,中国处于哪个朝代,有哪些著名的人物和历史事件?

当你这样思考的时候,知识无形之中就会得到了很好的理解和消化。

读完书时常进行回忆的人,和读完了书从来不回忆和思考的人,效果一定会大大不同。

3.运用三段引用法

这个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将喜欢的内容变成自己的知识。

读书时,先挑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三个段落,无论是一行,还是两行,3行都不是问题。段落选取的方式也不需要那么精准。你可以在和别人交谈时或写散文,写日记时进行引用。

这种读书法的乐趣在于,它不是单纯的找到关键词,而是有意识地寻找自己想要引用的内容,不禁可以达到训练自己速读能力的目的,还能够让书中的信息完全成为你自己的知识。

它的步骤如下,选择三段想要引用的内容——将他们进行排列——消化三段内容,使之成为自己的东西,理清自己该作品的关系。这种效果也可以称为引用能力,一个会引用的人,看到有意思的故事或者概念会很快地用到写作或者说话中。

事实证明,当你经常去引用一个知识的时候,这个知识最终就会变成你自己的。

所以,读完书后,你要不断的去谈论,在这个过程中,你对书的吸收度能够得以提高,也会越来越喜欢读书。

4.培养阅读习惯

阅读效率低根本原因还是读书太少, 要想提高阅读能力,一定要养成阅读习惯。

比如,随身携带一本书,利用每天空闲的零散时间、等朋友的时间、等车的时间等,都是可以用来读书的。

晚上睡觉前,再继续读一个小时,或者写读书笔记。

当你养成习惯之后,速度就会越来越快,也会越来越专注。久而久之,你的阅读能力一定会有所改善。

好了,今天的分享就是这些,我是笑薇,一个通过读书写作月入过万的姑娘。 微信公众号:笑薇读书。回复“投稿”,送你一份100家公众号投稿资源。


笑薇读书


我今年读了60本书,平均一个月5本,这是我的书单。

我从小就比较喜欢阅读,小学语文课上老师让我们先看一遍课文,我总是第一个看完,一目十行的阅读习惯是那时候养成的。


但可惜的是,小时候我在农村,周围连个书店都没有,经济实力不允许我看很多书,而图书馆里的很多书我又不感兴趣。


读书越多,忘记的也越多,这是一个永恒真理,但最终留下来能影响你的才是真正的财富。


所以我总是提醒自己,要坚持读书,必要时候,一本书要读个好几遍,比如《了不起的盖茨比》这本书和同名电影我看了不下十遍了,每看一遍都有新的认识。


这本书讲的是屌丝逆袭又最终被现实打回原形的故事,爱情只是其中的一段小插曲。


下面分享几个我的看书习惯:


1.我看书第一遍通常非常的快,甚至连目录都没时间看。看完第一遍,如果我觉得这本书不错,我会考虑读精度第二遍,如果觉得食之无味,那可能就会放弃了。


毕竟,真正的好书多如牛毛,我不能吊死在一棵歪脖树上。


2.我看书有个习惯,一般先看kindle版本试试水,看完不错,可能会考虑买纸质书收藏。而且电子书价格通常比较低,如果买了KU会员,那几乎等同于免费看好书。


3.模仿看过的好书、好文章,写一篇自己的东西。


我算是一个写作世界刚入门的作者吧。在今日头条上写过几篇文章,大部分都只有几百阅读,也有几篇阅读过万的。




写作这件事情,既来源于现实世界的启发,也来源你的阅读输入。


只会发牢骚,最后就成了愤青,毫无用处。


但是如果看书足够多,就懂得“茴香豆的好几种写法”,写出来的东西自然不仅有料,而且还挺有趣。


我是江少,一个喜欢读书喜欢分享的新杭州人,欢迎关注。


江少在杭州


有人说,读书是一件“谋心”的活动,它是非常私密的。我记得,更有学者曾经跟我开玩笑,说文史学者最怕的是让别人看自己的书房。因为转上一圈,别人就马上了解了他的知识结构,了解他的知识来源。

但是,我也想说,虽然每个人阅读兴趣、习惯各有不同,但是就阅读本身来说,它还是有一定规律可循,也有一定方法可以借鉴的。因此,我在这里可以分享一些优秀的阅读方法,以及我自己的一些经历。

先从我自己的经历说起:第一次了解到美国高校的阅读强度

想当初,我上大学的时候,我有一个非常好的朋友,他曾经在美国留学两年,学的是思想史。

他曾经告诉我一些美国常青藤大学中,教授学者和学生们的阅读强度。

他说,在美国,学生们除了每天上课之外,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阅读。平均一天要阅读五六百页,甚至七八百页的书籍。

这对于我们来说简直难以想象,我曾经求教他,怎么可以这么快?他对我说,在美国,学生和老师都有一套速读的方法。

直到后来,我看了几本中国学者写的,回忆他们在美国读书学习经历的书,我不得不对美国的学术训练肃然起敬。

阅读他人的回忆录:在美国高校,不掌握速读根本无法睡觉

印象最深的可能就是现在台湾“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黄进兴(笔名吴咏慧)所写的《哈佛琐记》,他在里面直接就说“哈佛是头脑的炼狱”。

在哈佛,平均学生们的睡眠才三个小时,大部分时间都要用来读书,因为如果你不读完老师布置的阅读材料,你就无法很好的参加讨论,或者写出文章。

而且,作为中国人来说,刚刚进入美国高校,英语都会遇到障碍。

傅佩荣就曾对我回忆过,刚刚进入耶鲁大学的时候,英语表达尚且磕磕绊绊,面对每天几百页英语的阅读材料,就是不睡觉也根本读不完,前半年,傅佩荣多次都有退学的冲动。

就这样,你必须适应半年之后,你的英语才能算得上过关。但是,没有一点阅读技巧,你每天也甭想睡觉。

后来,我上学的时候,也曾尝试了一段这种高强度的阅读,大概坚持了半年多的时间。

如何进行速读:应该有的放矢,在心中提前有个预期

当年阅读得足够多了之后,确实你能掌握一些基本的阅读技巧。下面我就来分享一下我的阅读经验(虽然我也不是阅读能力厉害的人,但以码字为业,或多或少有一些心得)。我主要说两部分,一部分是速读,一部分是精读。

先说速读,对于我而言,速读往往都是功利性的。比如明天要交这本书的书评,我必须今天将其读完等等。

就我来说,由于阅读的往往是相同领域的书籍(比如文史哲),在阅读之前,我往往都会有一个阅读预期。比如,我要通过这本书解决什么样的问题,这本书会讲到哪些东西,我要重点评论这本书中哪些内容。哪些材料将会对我有用等等。

因为我对这本书大部分要写的内容都比较熟,因此,我熟悉或者知道的地方,我都会飞速浏览,心里有个大概其,如果写书评的时候,用到这部分,我到时候在反过头来仔细阅读。

至于书中的一些观点,尤其是论证观点的地方,我往往都会采取精读,了解他论证的方法或者步骤,从中总结出创新和不足的地方。

就我的经验来说,用这种速读方法,最快的一次是一晚上翻完了一本不到三百页的书。

速读不了解的领域:寻找到逻辑线,其余的全部舍弃

当然。如果遇到自己完全不了解的领域,但还需要速读怎么办?

我的策略是,放低自己的姿态。我就是个门外汉,我读这本书完全是补充欠缺的常识。这时候,我会边阅读边在大脑中整理一条自己容易理解的逻辑(比如类比法)。

然后用这个逻辑去推进书中的内容。当然,每本书其实都会有一个大逻辑,但是大逻辑之外,也会生出很多枝蔓,比如他要讲B,但是有可能先从A的原理讲起。

那么,我的策略就是速读,读得懂最好,读不懂就跳过,因为我的目的是了解这个B。这样,我也很快可以了解这本书的大概。

精读:苏轼的“八面读书法”给我启发

下面我再来说一下精读。

精读,其实就是仔细阅读,每句话都不放过。

精读其实很多人都会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我觉得苏轼当年的“八面读书法”值得借鉴。什么叫“八面读书法”呢?就是一本书你可能会读八遍。但是,每遍的关注点可能都有所不同。

比如,你看《西游记》,第一遍的时候,你的重点会在孙悟空身上,第二遍就到了猪八戒。这样读书的好处是,你每次都能深刻了解到书中的一个人物。

但是,我们现在大家时间都很紧张,你不可能一本书读八遍(当然,《红楼梦》、《莎士比亚全集》等等是值得多次阅读的)。因此,你不妨在读一遍的时候,将这些人物依次排开,在大脑中进行归类。

之前有个老师曾经给我讲过记忆的方法。你要把大脑的记忆划分成很多个格子,就像我们电脑区隔硬盘一样,每一个格子里面都记着相关的内容,给予它们一套逻辑。

然后,当你以后再次阅读到相关的东西,你就要自动将它归类到相关的格子里,寻找到插入的逻辑链。

这样,你的记忆才会更深刻,阅读的速读也会逐渐加快。

以上就上我的心得,希望对你有所启迪。


兮兮说事儿


我是一名青年教师,当学生的时候喜欢读小说,一本挨着一本读下去,遇到喜欢的作家就把这个作家的作品一个个翻出来读。

去年开始阅读一些非虚构类读物,这些读物和消遣类小说不同,消遣类读物大多数时候是在享受故事带来的刺激,以及读后带给我们的启发和反思。

非虚构类读物有着自己的一定的阅读规则,不需要像阅读小说一样,从第一个字读到最后一个字,这样的阅读方式不容易真正的掌握书中精髓,我来分享一下我的阅读方式。

一、快速浏览全书。

1.阅读封面和封底。


一般拿到一本书,我会先仔细阅读封面和封底。

封面除了书名之外,还会有副标题,副标题往往是对书名的进一步补充和解释。像《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的副标题就是“超实用笔记读书法”一下子就解释清楚了这本书具体在说什么。

此外,封面和封底还会有一些编者介绍,或者名家推荐之类的,也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一本书。

打开封面,封面折进去的部分(勒口)一般会有作者简介,这一部分也会优先阅读。

2.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

正文之前,会仔细阅读前言、后记和目录,这三个部分会进一步的帮助我们了解整本书的结构和内容,通过阅读这几个部分能够掌握这本书值不值得读,值得花多长时间阅读。

3.随意浏览全书,重点阅读每个章节的第一段和最后一段,跳跃性的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内容。

这一过程中可以适当的做一些标记,为后面的精读做准备。

二、精读书籍。

这个阶段可以根据刚刚做的标记,进行精读,对于重要的内容就慢读,不重要的内容就跳读,阅读的过程不要停。

遇到需要做笔记的,可以简单的写几笔,防止后面忘记,但不要写太多,用标签纸做标记,待会再写,不要干扰阅读的整体性。

三、记笔记,梳理书的结构。

这个阶段就相当于第三遍阅读了。

通过第二遍阅读,基本上能够对书籍有了自己的结构梳理,在写读书笔记之前,我会写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将书本的思路整理出来之后,我会根据之前做的标签,记录读书笔记,一方面在书本上写一些内容,同时会在网页版读书笔记上做记录。

四、写书评

基本上经过以上三遍的阅读,就已经完成了我对书籍的阅读,最后,我会根据自己阅读的情况,写成一篇书评,一方面是检验自己的阅读效果,另一方面在写书评的过程中可以加深对书的印象,记忆会更加深刻。


以上四步就是我阅读一本书的顺序,特别是对非虚构类书籍来说,这种方法对我而言特别管用,希望对你们有用。欢迎你们在评论区和我沟通和交流。谢谢。


小小一座山0516


我自己,论阅读的“能力”,当是不合格的。但是谈阅读的“经验”,自负地讲,似乎也可以像个兴奋的傻叉那样,现身说法了。

我患上过“读瘾”。差不多有三四年时光,图书馆就是我最熟悉的地方。不谈女朋友,尽量息交绝游,不分青红皂白,几乎逮书就读。那些年,到底读过多少,从没去统计过,但是平均下来,每天约摸10本以上是有的。一年下来,重要的人文社科类书籍,读个一两千本,是预期目标。

这件事是相当古怪。但是那时如此野读,确实纯发自兴趣,要装逼也没人可诉说,就是喜欢这样的生活。我向来就对自己要求很低,用王小波的话说,我活在世上,无非想明白些道理,思考些有趣的事情,倘能完此所愿,一生就算成功。

而我自小就觉得,唯有广泛的阅读,才能完成此既低贱又宏大的心愿,此外没有方法。刚好有空闲,就这么浪掷了。虽然现在回想,那些年,真是读的好高兴呀!

这样的乱读,可想而知,当然是失败的,是不足为训的。除了记住了大量的书目,眼前晃住了无计的书影,留下最美好的缅想,一事无成。

所以,以我观事,所谓“阅读厉害”,当然不是乱翻书的多,就叫厉害。我的这些惨痛往事,如今厚着脸皮搬出来扯,也丝毫没有可吹嘘的自得,只有足以当反面教材的惭愧:这样的经验,对于那些和我一样浅薄、狂妄的人而言,如能看到,权且也算一条解毒剂广告吧。

但是,话说回来,不能广泛阅读,无法博涉群书之人,肯定和阅读厉害没有丝毫关系。我自己当初的乱读,既驳杂,又空泛,喜新好异,浮光掠影,是我自己秉性、才智、安排有问题,是以读着读着,脑子读成了傻帽,也读的面目更加可憎,身心更为污浊,风斯不在下矣。

但是,这并不代表这条路径、这个方式,对于那些资质高明者,没有用处,甚至是歧途。

实际上,在读书界,我生平见识过的真正厉害的人物,几乎都差不多如此没黑没夜,在书堆狼藉中狂读出来的。道理很简单,无非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远古的玄虚不扯,钱钟书等大神也不提吧,我所敬服一位青年学者就是如此大神级人物:他是清华机械系毕业的,确以钱钟书为楷模的,中学时已经引起很多大佬注意,精通外语六七门,古今中西几乎无书不读。他是大隐隐于书的人,自甘淡泊,不求闻达,很风清扬,写文章都是化名。但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如今也是名声遐迩了,读书界大佬大体都听过他。很些名学者估计也挺怕他——因为他若写书评,这些人会被论证的体无完肤。

他论阅读量,十多年来,每年保守估计,五千本是有的。你觉得吹牛是吧,他那数千篇随写随抛的华章多少也算一个证据吧。不过,这样的人,多少也算天才之属,中国有十多亿人,我有生以来,见证过的如此高手,也就那么寥寥几个。实际上,头条里也有开号的龚鹏程、张大春两位先生,在我看来就是此等人物。他们论阅读量,一年四五千本,是很正常的,跟玩似的,现在的大陆读书人,几乎没有几个能与之过招的。

那些阅读厉害的人,就是这么信马由缰随性读出来的。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人”。这个你还真别不信。我觉得,这个世界总存在一些误会,以为你自己匪夷所思的,别人一定也茫然的。

可人世间,尊卑有次序、才智有差等,是永恒的真理。我过去也不信此邪,现在就不得不承认。

至于说,那些阅读厉害的人,有什么方法可以如此,还真不好说。从大的层面讲,阅读又不是流水线作工,肯定是无法的。

那些谆谆教你如何阅读的人和书,你啥感想我无意深究,反正在我看来,就是双方都挺搞笑的。过去,中西历史几千年,文明都那么灿烂,其实都从来没有出现什么“快速学习法”、“十天写作训练速成”、“这样读书就够了”、“拆书稿”之类的玩意——把人家这种鸡汤唾沫,当美食金丹仰头吞服的,还不是方法有待商榷,而根本就是智商需要检查。

这些脑残阅读法门,也都是这些年成功学带动出来的鬼扯。古人不折腾这些,是古人智力不够吗,是他们阅读没有困惑吗,肯定不是。说起来是古人真淳朴,他们说来说去,就是一句话真理:赶紧去读吧,去读吧,拿起书比什么都重要,一切道理自明,所有甘苦自知。

所以说,读书,特别是文史的东西,如果真有什么法,“读”本身就是不二之法。广泛读、精熟地读、带着思考去读、和现实结合去读,就必然是受益无穷的。

倘退一步说,如果这不法之法里面,非得有什么需要强调的,那可能是“精读”二字吧——这恰好也是和我开头自述的失败经验,是首尾呼应的。

我生平至今,真正亲身接触过的、五体投地佩服的读书界牛人,只有两位。他们也是我最推许的两位作者。一位,已经在上头介绍过,就是清华机械系毕业的那位大神,还有一位,可惜因为各种不能言明的原因,前两年已经被迫“乘桴浮于海”了。

这一位,明显更像个“异人传”中人。他也非文史科班出身,过去的职业是法医,就是专门解剖尸体的,其人端详其言行,还呆呆傻傻的。可就是这样一个其貌不扬的家伙,完全在暗地里把自己锻炼成了扫地僧式人物。前些年,他猛地出了几本书,完全平地生雷,满城正说。

他论读书量,当然也是难以胜记的。他的文章,尤其驳杂,让读者眩然不瞚,舌挢难下,自是也靠人所难及的阅读量堆垛出来的境地。但他的“独家秘笈”,又似乎也在精读。前些年,当面请教过他,问他何以可以至此,兼请教读书之法。他给我的回复,言简意赅,但是受教最深:反反复复,反反复复读司马迁《史记》。

他说,他当年在老家,根本无书可读,所依赖的就是一本《史记》。二十多年下来,他至少读了上千遍。这是只磨一把好刀,磨上几十年,挥手都可以杀人的功夫。我想,懂得这层道理,我们大概也就能明白,为什么萧伯纳名剧《巴巴拉少校》里,那个商业巨头安德谢夫老爷子会说:

什么阅读方法,什么功成名就,一切统统都不重要,人间最可贵的精神,就是“执着的清醒”,就是懂得“明辨是非”。

2019,4,5,晚,几乎胡扯


刘愚愚


分享我自己的一些经验吧。

我也是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曾经也组织过读书会,就是把几个喜欢读书的朋友组织起来,大家聚在一起分享交流。

有朋友对我说过,他说一看书就犯困,就打瞌睡,问我有没有办法克服?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点自己的经验和体会。

刚开始看书那会,犯困打瞌睡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一定要有这个认识,这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很正常。选择的书籍一定要是自己感兴趣的,想看完的,带着一个问题去看,这样比较不容易犯困。

另外一点也很重要,一定要坚持!那有朋友可能要问,要坚持多长时间啊?我自己的经验是坚持7天,这7天过后,你会发现再去看书的时候不那么容易犯困,感觉完全不一样了。记住:坚持7天。

一定要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书籍,这点也很重要,自己不感兴趣的,又不是自己专业领域的书籍,一般很难看进去,书里面的精髓也不一定能领悟得到。

如果还想在阅读方面更深入一些,建议找几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阅读同一本书,也可以阅读不同的书,规定几天之后在某个地方大家一起分享交流,这个方法也非常不错哦,能给自己一些压力,逼着去读书,又能学习别人的观点。

还有一个就是一定要做笔记,当你读到某一句某一段的时候,可能会有一个想法产生,这时候最好记下来,以后再来翻看的时候会有很大帮助。

我记得陈安之说过,他一年读过5000本书,我觉得这是可能的。当读书真的成为一种习惯之后,你会发现书读得越来越快,书里面的内容包括作者的观点也显而易见了。




孔雀东南妃


分享几点我的读书体会。

首先我建议给自己一个也读方向,25岁之前可以博览群书,但25岁以后,我觉得就该给自己定个方向了。记得庄子说过,知识是无限的,生命是有限,用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知识死磕,必然是失败。庄子的年代才几本书啊,就算那个年代的书是写在竹简上的,把当时全国的书收集在一起,估计一个小型图书馆都不够装。有人也做过类比,说孔子的知识总量约等于今天一个中学生的知识总量。何况今天的我们呢。所以给自己定一个阅读方向很重要。

定了阅读方向,接着还要给自己定一个重点阅读领域。有些行业的知识总量也是非常庞大的,你读不完。怎么办呢,学会划重点。每个行业都是由少数几个权威的学说衍生出来的。比如西方绘画不就是在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的基础上搭建衍生出来的么,所以要研究西方绘画,就先把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搞懂。在比如中国书法,不就是在王羲之和颜真卿的基础上搭建衍生出来的么,王羲之学派代表的是秀美,颜真卿学派代表的是壮美。把王献之和颜真卿彻底搞懂了,中国书法的链条也就打通了。这种阅读方法也就是提纲挈领的办法。

方向定下了,重点领域定下了,还有一个很捡便宜的事不要忘了,那就是不要着急一头扎进去稀里糊涂的研究,每个行业都有权威。比如《红楼梦》《道德经》《苏东坡》《周易》这些学说都有研究机构和研究出成果的学术权威,听听他们的意见,看看他们的著作,会省去很多弯路。

至于阅读大方式随着时代的进步也在改变,比如有听书的软件,我的阅读速度不快,我读完一本《苏东坡传》的时间是800分钟左右,喜马拉雅听书上的《苏东坡传》也差不多是800分钟,问题是这两个800分钟在时间灵活引用上是不能比的,听书可以随时随地,但抱着一本书看,就不见能随时随地了。除了听书,还有视频讲座等。

写读书笔记自然是一个读书人的基本素养和基本习惯了。还有一点要说的是,把你学过的知识,把你看过的书代谢一遍,就是在写作、演说、和人闲聊的时候讲一遍。

最后小结一下:

定方向——定重点领域——参看行业权威著作——借助听书软件和视频——做读书笔记——做知识代谢。


屯元国学文化


是不是大家对阅读能力有什么误会。觉得自己像阅读能力优秀的人学习他们怎么看书,就能变得和他们一样厉害。这本质上和吃腰子补肾的以形补形思路是一样的,迷信。

阅读能力是训练出来的。

我有一个同学,上大学前是农村孩子,除了教材,一年能读两本杂志都不错了。

上了大学以后,有一次就问我啊:要不以后我和你一起读书吧,你看啥我看啥。

不过我自己大学一年过手150本书,平时在图书馆泡着,喜欢的书就多看会,不喜欢的书就换换。也没什么套路,所以帮不了她。

但是这妹子大学毕业以后考研、读博士,一年的阅读量大到飞起。这种状态下,没有名师指点,她的阅读能力也不差。

现在她写的东西,有些点我已经看不懂了。

所以阅读能力本质上是没有捷径的。看的多了,阅读能力才有机会上去。

对普通人来说,除了网文外,一年读20~30本书,题材不限,但尽可能广泛。读个几年,阅读能力就好了。

当然,如果是学生应付考试,没那么麻烦,我们找机会再说就是了。


酒骑风


我的读书习惯和别人不一样。因为我虽然看了很多书但我对于书中的细节还有情节有时候记不住,读书效果很不理想,可能有些阅读障碍吧,但我却很喜欢看书。因此我为了增加读书效果我做了2件事,第一件事,每次给自己规定的页数,例如,一本书230页,我要在7天内看完,每天就规定看40页,确保我能在有效的时间内将这40页内容认真读完。第二件事就是坐读书笔记。每天进行记录,加深自己的阅读记忆,第二天翻看新进度的时候就回看一下前一天的读书笔记,这样内容就不会出现断层。最后在写一个全书的心得,让整本书的内容情节在自己的脑中加深。

这就是我的读书方法,比较笨,但也没办法,起码经过一年的坚持,我的阅读质量比以前好多了。希望能给你用处


入海暖暖


我觉得,阅读能力,既有时间培养的因素,也有天赋的因素!我自己年轻时候,非常喜欢看书,养成了快速阅读的习惯。一篇课文,自己从来都没有见到过,拿过来就能读的朗朗上口,并且一字不差。那时候上初中,老师经常让我在班上读课文。开始是同学们分着读,一人一段。慢慢的,后来就让我一个人读一整篇课文。口齿伶俐,语言表达能力强,这些个基本上都是天生的,是一个人的天赋。个人的体会是,阅读最快的方法是默读。书读的多了,涉猎的范围宽泛了,知识就慢慢的积累下来了。到后来,不管在那里,不管什么书,拿过来就想看看。再深奥的书,就算是看不懂,也得看几眼才放下。但也记住了这书的名字,这书的大概内容。这个书上的问题就算挂在心里了。后来有机会了,就问问别人,问问懂行的人。当然,这个习惯也有好奇心的原因。但,这样宽泛的阅读,也容易出现一个多而不精的问题!有时候用到了,想到了,,还得回头寻找,查看一下。阅读,就像老和尚讲给小和尚的话:小和尚问老和尚为什么要读书。老和尚就让小和尚,拿一个竹篮天天去河边打水,可是每次回到寺庙,竹篮的水都是一滴不剩!终于有一天,小和尚不耐烦了,就开口问老和尚,这样打水有什么意义?!老和尚说,你看看竹篮有什么变化?小和尚说,我只是发现竹篮比以前干净多了。老和尚说,竹篮打水看似一场空,可是不经意间,竹篮已经被河水洗刷的干干净净了!一个人读书,也是如此啊!读书,能够洗涤一个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