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何很容易将初学者带进死胡同?

邓凌毅


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何很容易将初学者带进死胡同?好高深的问题,关键是谁学《兰亭序》被带进死胡同了?《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请问学书法不学这样的字,那去学谁的字?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

我想题主的意思应该是,初学书法如果学《兰亭序》容易钻进去出不来了吧。但我想说的是,就是因为初学书法才要先学会放下,空杯的心态。你这肚子里满满的都是自己的东西,那你还学《兰亭序》做什么啊?临帖的第一步就是要先钻进去,先入帖,还没入帖就想着出帖,因为害怕不能出帖干脆就不入帖了,这种歪理好像说不过去吧。

王羲之七个孩子,只有王献之一子与羲之合称“二王”,难道其他几个孩子书法不好吗?不是的,只不过大家一起跟着那位“书圣”老爹练字,献之的悟性更高一些,所以在羲之的书法基础之上有了自己的面貌。

北宋的米芾和薛绍彭同时学习王羲之的书法,米芾后来自成一家,入围“宋四家”,薛绍彭因为钻进了王羲之的死胡同没出来,但一样以擅书扬名。元代的大书法家赵孟頫是继承王羲之最好的一个人了,临写《兰亭序》无数遍,成就了他的“赵体”。能不能出帖,未来形成自己的风格要看你后面的努力和悟性,跟《兰亭序》无关,反而是你学《兰亭序》学的还不到位而已。

赵孟頫临《兰亭序》

历代学习王羲之的书家无数,唐代的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陆柬之、张旭、怀素、柳公权,宋代的蔡襄、蔡京、苏轼、黄庭坚、米芾等等,历代叫得上名号的书法家,哪个不是学习王羲之的书法的,而《兰亭序》作为王羲之的代表作,又有哪个书家愿意错过呢?

现在很多所谓的“高手”“大师”打着书法创新的旗号,反对对传统的继承,现在连《兰亭序》都开始污了。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

初学书法,老老实实的临摹古人的碑帖,特别是学习王羲之的书法,绝对不会走偏,古人曰:“书不入晋终是野”。古往今来,以“二王”为代表的魏晋书法,才是书法的正统,就算你以后悟性不够,成不了自己的特色,但至少你是正经写字的人,别人看了你的字也都会点赞,绝对不会说你是“丑书”。


翰墨今香


《兰亭序》是王羲之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书法的最高峰,也是帖学书法的最高峰。

对于大部分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兰亭序就是一座宝藏,里面有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资源。

高明的东西,学习起来总是很难,有时候还需要付出一点代价,就像《辟邪剑谱》一样,欲练此功,必先自宫。

自宫的最主要原因是你自学。

如果你跟着高明的老师学习,或者在科班里学习,那么兰亭序不仅不会把你带进死胡同,还会提高你的审美,开阔你的视野,甚至帮你打通任督二脉。

让你领略中国书法最顶端的风景,和古代大师来一次激情碰撞,你或许因此而爱上书法。

我以前教学生的时候,一开始就让他们学习《兰亭序》,在课堂上带领他们逐字逐行分析,每一个字都做示范,放大屏幕上放大分析。

带领学生通临、背临,一个月时间,大部分写生都能做到能准确临摹并且背临《兰亭序》。因为对于兰亭序的渴望,他们学习兰亭序的热情远远高于其它的字帖。

接下来,再学习圣教序、米芾尺牍、《蜀素帖》,赵孟頫就轻松地多了。用他们的话说就是小菜一碟了,就像张无忌学会了九阳神功,没见有人进入死胡同。

有了九阳神功护体,当然学啥都快啊。

有人说自学等于自杀,其实说的有道理,学兰亭需谨慎,有老师才靠谱啊。

你怎么看?

码字辛苦

同意的朋友麻烦赏个赞,关系和一下啦


不二斋


《兰亭序》作为千古名篇,已传袭了千年以上,已经与书圣王羲之一起,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大奇观,一道亮丽风景。

但王羲之本人的《兰亭集序》却早已杳然无踪,有人说已经陪葬昭陵,有的说遗失无考,各种说法不一而足,目前最为流行的是唐代冯承素摹本的《兰亭序》,虽然号称是“双沟勒描填充”式,但由于真迹无考,很难说就完全体现了王作的原味原貌。

以目前王羲之留下的其他字帖来看,冯摹本起码不是王字中最好的,其他可见诸如《快雪时晴帖》、《丧乱贴》等。
说老实话,本人也对冯摹本不感兴趣,尤其是它的勾丝连带,更是纤弱有余而笔力不足,和王书传说中的力透纸背简直相去甚远。

至于说到临池初学,更不应该一上手就开始习学《兰亭序》

记得本人初学时,是临摹的柳体楷书,而后是欧体,然后是王羲之的另一个字帖《圣教序》。

以王羲之的鼎鼎大名和卓绝书力,绝对不会像冯摹本这般着意刻画勒描,枉自增添了过于频繁无力的起合转承、牵丝勾画,平添了很多有意的“败笔”。

我们心目中的铁画银钩、入木三分,无非是一种极致的书写状态,达到了极为亢奋的精进效果,是一种无心插柳的神来之笔,就和苏子的《寒食帖》一样,破空直下的犀利笔触,绝对是描摹刻画不出来的,也绝非冯摹本的扭捏作态,妄揣圣意。

个人以为,要研习字帖,就要拣上好的范本加以描摹,而不是将一本漏洞百出的摹本加以供奉。

当然了,这也和习字者本人的偏好与喜爱有绝对关系,喜欢什么就练什么,前提是不要被桎梏、圈禁,而是要脱出藩篱,在前人的基础上突出自己的特色优势,这样才能使书艺的百花园百花齐放、各逞姿色。


龙吟148119260


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何把初学者带入死胡同?

也有点道理,初学者往往没有基础,就去练习高水平的“兰亭序”是一种由难到易的学习过程,也就是爬山从高处爬登。难上加难。不容忽视的问题,学习行书,首选王羲之。但必有一定的楷书学习经历。或是有隶分书及章草,则有接近兰亭序的笔意特征。

尤其是学习了颜体后再去学王羲之的行书就有不顺手了。

至于初学,应该知道兰亭序的“之”有多少种写法,足知王羲之行书的点画的变化。

因而学习王羲之的楷书,找点规律,懂得王羲之书法的技巧要领。有利于走进他的行书中去。

但并不是唯一,总之,不可觊觎兰亭序的美丽。还要读读其魅力的实质笔法性。才是真正的书法艺术内在美。

由此可见,初学者不易达及此境,而也不至于走进死胡同。仅仅时间问题,早晚会有学到一二。



狂喜淡墨a


书法是文人消遣或艺术创作的形式,并不是为了日常文字记录的实际运用

中国书法从四、五千年前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上就有各式各样的划纹线条,这当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文字,真正原始的文字应该是殷周时候的甲骨文,在龟甲牛骨上单线刻画,字形瘦挺,偶尔露锋芒,结构舒朗质朴,以后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石鼓上的石鼓文至秦时的小篆,秦始皇只认八种书体:大、小篆,隶、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称八体书⋯至汉代魏晋时候的钟繇已经是楷书始祖,所遗《荐季直表》(原迹被英兵抢去,毁了,只有照片,附录)高古纯朴,超妙如神。

两晋时,篆、隶、草、真(楷)产生齐备,
(钟繇楷书始祖,玊義之初时习此体)

至于行书,则介于楷、草之间的变化,虽然行书以后用得较多,但无法独立于四种书体之外。

王義之又练卫夫人楷书。

王義之又练习张芝草书。

在经历楷书与草书的长期学习后,融会贯通,推陈出新,自成一家,被称为"书圣"。梁武帝萧衍评曰: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阁"。现在的《兰亭序》为冯承素摹本,现藏北京故宫。
我之不厌其烦说了这么多,其目的是回答问题:"初学者学《兰亭序》为何将进入死胡同"?

上面已经介绍巜兰亭序》是在王義之先学楷书和草书后,自创一体,形成鲜明风格,《兰亭序》是其代表作。

初学者就学《兰亭序》,确实是想"一步登天",可不可能嘛!你即使练习,摹仿一万遍,充其量"形似",绝非"神似",没有"风格、法度"所产生的一堆字迹,离"书法"二字沾不上边。


良人执戟2


打个比方,我们现在让一个初学乒乓球的人,去跟刘国梁学直拍横打,会产生什么效果?

学乒乓球,肯定要从左推右挡学起。学书法,肯定要从基本笔法学起。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早已毋庸置疑,其每一个字、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线条都有过专论。

很多学者都认为初学者不适合临习《兰亭序》。临习《兰亭序》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相当的用笔能力、综合的审美水准以及自身的书艺才华方可入手。否则就如以小笔写大字。

要学王羲之行书,可以在打好楷书基础后,从《圣教序》入手,同时参考王羲之其他作品,最后方可学习《兰亭序》。

更多文章及作品点评,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学习书法,要循序渐进。兰亭序为王羲之书法中的至高之作,初学者一开始选择学习兰亭序写不好,这很正常。随便给他写什么都写不好。这才是正常的。如果一拿起笔来就能写的丝丝入扣,这就违背了自然现象,所以此问是悖论。



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兰亭序是王羲之得意佳作,用心刻苦的对其深入学习,何患不能学成?哪里会被带入死胡同之理?

我最近发现一个现象,某协会的人,对社会上广泛的尊崇二王的现象很不以为然。他们认为这是在厄杀书法”艺术“。因为大家都写成了王羲之王献之一样的字,就失去了艺术发展的价值。是在阻碍艺术,阻碍创新。

王羲之书法为历代历朝书法家所尊崇学习,从他的作品中汲取养份,创造出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书法风格。成就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字艺术。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张旭,颜真卿,赵孟頫,文征明……这些书法巨人,哪一个不是在学习王羲之的书法中,开创出自己的天地?


放着经典不去学,还怕会把人带进死胡同,天下哪有这样的理?难道非要写成歪瓜裂枣一样的才是正道?

对这个问题的看法你是怎么看的?你觉得学习王羲之兰亭序会把你带进死胡吗?欢迎留言,我们一起来讨论。


子衿书法


学习《兰亭序》和其他书法作品一样,善学者怎么学都有出路,不善学者,盲目努力,要么功倍事半,要么南辕北辙。学习书法是否走进死胡同不在于传统书法经典法帖,而在于学习方法和自己的悟性机缘等。比如一些大文豪,并不是什么有大书法家的名头,照样可以写一手颇具书卷气的书法。



我们知道书法的传承,自唐以来的书法史,可以这样说二王的书法贯穿了魏晋唐以后的书法史,包括现当代。《兰亭序》书法由于所处的书法历史的时代承上启下特殊性,其师法价值是无穷无尽的。历代书法家说没有不从《兰亭序》中汲取丰厚营养的,包括现当代书法。


说学习《兰亭序》容易走入死胡同,是毫无根据的,也不科学。

不过我绝得《兰亭序》并不适合初学。学习书法登堂入室以后再学习《兰亭序》空间更大。并且古代的法帖多是碑刻,而《兰亭序》虽然是临摹本,但却是墨迹。还可以弥补碑刻的不足。



翰墨书道


初学行书以二王、王羲之为范本当然没错,但确实不宜从《兰亭序》,原因大家都谈过了,太难,不适合初学者。

从王羲之的《圣教序》入手,才是正途。

《圣教序》全称《大唐三藏圣教序》,或称《雁塔圣教序》、《唐集右军圣教序并记》,文字是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所写,后由弘福寺沙门怀仁从王羲之书法中集字,刻制成碑文,石碑现存于西安碑林,故优秀规范,是经典中的经典。

为什么《圣教序》最适合初学行书呢?

1.因为是集字作品排列疏朗,字字独立,便于初学;

2.因是刻石,线条速度较慢,书写比较从容,易于学习;

3.同时因刻石而增加了苍茫感,力量感和趣味;

4.因刻石而磨灭了细微萦带及杂毫,笔法更宏观,便于把字写大,进入创作;

《圣教序》全篇接近2000字,吃透了这些字,则王羲之的行书笔法、部首、结构等要素尽在掌握。


新中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