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民间高手和国手差距有多大?

laoliu


有一句话说的好,不要用自己的业余爱好和别人吃饭的家伙做比较。

中国是乒乓球大国,有很多出色的乒乓球运动员,也有很多业余爱好者,在我们这里有工会,闲暇之余就会有很多乒乓球爱好者集中在这里,进行乒乓球技艺的切磋,不过真正的目的还是锻炼身心,即使在比赛中也会充斥着一片欢声笑语,一片祥和的气氛。

而乒乓球正式比赛则不同,他们都是吃这碗饭的专业球员,经过多年的努力训练,才会从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队球员,每位球员都有他赖以生存的技术。比如说王皓的直拍横打,许昕的艺术家风范,还有马龙的大闸蟹捆绑式打法。樊振东的坦克式攻击。这些都是国乒球员的领航者。

那么我们业余民间高手和国手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这么说吧,如果按照正式比赛业余高手和国手比赛的话,7局4胜,国乒选手4-0稳稳的。而且都是大比分,业余选手要想赢国乒一两个球,确实很难。

我曾经在工会中遇到我们市里的业余组冠军,没有进行专业的指导,只是通过自己对乒乓球的爱好而钻研技能,国乒选手在大赛中的技术能力他也慢慢在实践中有所尝试,比如最近几年流行的逆旋转和之前王皓的直拍横打,都尝试过,不过无论如何都无法学习到其中的精髓。

他有幸和一位国字号选手进行过切磋,刚开始,这位专业选手为了气氛和谐,在一些乒乓球技能和速度力量上都没有使出全力,于是这位业余选手表示,有幸和国字号选手切磋,希望他能够像正式比赛一样,毫不留情。结果在5局3胜的比赛中,我们这位市里的选手0比3落败,3局最高分没有过3分。

最后这位国字号运动员表示,我虽然赢下了比赛,但是胜之不武,因为我的专业是乒乓球,不过一位业余运动员有这样的成绩也实属难能可贵。业余和专业就是两个概念,一个当做是游戏,而一个当做是生命,两者不可相提并论。


老乐说球


业余选手和职业选手之间,有一道鸿沟,不是随便能填平的。

以我的感受,说个简单的例子,许昕大家都知道吧,当年还在国家二队的时候,有一次回家(就是我所在的城市),跟市里业余比赛排前几名的切磋,基本上一局球,业余选手没超过3分,而且这中间还有他放掉的。真正打的话,业余选手想赢一分都很难。

专业选手追求的是,对手怎么难受怎么打,而业余选手没到这个功力,只是怎么能快速打过去就怎么打。这是两个不同的境界。


bypwd


民间没有高手,几乎所有体育项目,甚至所有的职业。举几个例子:

1,几个县球房无敌手的台球高手,打不过专业训练3个月的小孩。

2,没有职业学习经历的业余围棋高手,下不过一个职业初段。

3,几个县几十年无敌手的象棋高手下不过学棋两年的13岁小孩。

4,不管少林武当、东邪西毒,什么武林高手,在职业搏击的擂台上都不好使。

5,民间科学家,简称民科,没有一个不是笑话,比不上一个受过专业教育的普通合格的大学生。

6,中国足球水平再臭,举全国之力招募业余运动员业余教练员组成的业余球队,也要被甲级联赛的降级队伍踢个10:0到20:0。

7,乒乓球业余高手没经过职业教练辅导训练的,很难打得过经过1年专业训练的小孩,和任何一个省队队员让9个球都没法比,只要不失误肯定局局封零。和国手就更没法比了。

职业地学习和训练和野路子自学成才是没法比的,职业的学习训练具有科学性、系统性、针对性等等特点,用一年的时间达到自学训练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效果很正常。


lgp3651


国手至少甩业余高手十八条街,业余之于专业,有点关公面前耍大刀的韵味。到底差距有多大,我们分开看:


差距一:步伐。众所周知,业余和专业差距最大的就是步伐。乒乓球对步伐要求甚高,很多时候我们打球失误,不是因为你的技术动作不对,而是步伐不到位,失去了击球的时机和位置。

差距二:系统训练。国手走专业之路,吃的就是这碗饭。业务以娱乐和健身为目的,国手为了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每天都进行大量的系统训练,我有幸观看过省队队员训练场景,项目之多,强度之大,水平之高,非我等业余之辈可以想象。举个例子,单就一个发球项目,人家一天练好几盆的球。反观业余,缺乏或者根本就没有系统训练,这差距之大,高低之分,显而易见。

差距三:童子功。国手基本都是娃娃阶段就开始培养兴趣,进行训练,业余基本都是半路出家,错过了乒乓球训练发展的黄金时间,这童子功的差距可想而知了。

差距四:对基本功的重视程度天壤之别。常言道:打球不练功,到头一场空。国手每天都进行大量的基本功训练,单就一个正手对攻而言,保证上万次挥拍那是家常便饭,业余打球,上来就打比赛,噼里啪啦,以赢球为目的,根本就不重视基本功。

应该说差距还有很多很多,欢迎晒出你的观点,我们一起分享!


国球第六人


先说何谓民间高手?我看不到更多的描述,从字面来理解,民间高手是散落在民间的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业余高手。对于专业训练过退役的不包括在内。

我觉得可以用幼儿园和博士生水平差距,来比喻这种差距。

乒乓球是一项技巧性非常强,包括手上的,步伐上的,战术套路上的等等,同时又是高度熟练并且始终能处于高强度训练状态的运动。

民间高手的训练时间相对于国手,自然是天壤之别。前者一般都有自己的工作,打球只是业余爱好,或许有一些超级爱好者,在球上投入的时间比较多。但是和国手也是没法比较的。国手无论是国家队训练,还是平时在各俱乐部训练都是有计划,系统的,大训练量。

乒乓球的各项技术水平,相差巨大。发接发,搓,拉,摆,弧圈,切,挡,等等。同样的技术,质量相差太大。最基本的一个下旋球,国手的转速要远大于民间。其他同样。所有业余层面能够风生水起的技术,在国手面前,都很幼稚。

步伐。都说步伐是乒乓球的生命。步伐民间更是没法和国手比。战术素养也是无法相提并论。国手除了有专门负责的教练根据他的打发制订相应的技战术设计,同时经过多年的高强度大赛,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成熟体系。民间高手一般来说都是靠自己多年业余比赛的自我积累,但距离国家层面的教练团队的水平有多远,我们自己去想吧。

有一句话叫别拿自己的爱好挑战别人的饭碗。国手层面的水平,尤其是中国国手层面的水平,更是无法想象的。经常有见到国手和民间高手交流赛,国手根本不用劲,单纯一个放高球就放死了,如果拉开架势打,基本一分也得不了。

别不服气,国手,就是这么牛。


微乒乓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训练方式不断科学化、正规化、系统化,乒乓球民间高手与国手的差距也是越来越大。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国手和民间高手还是差不多的,区别在于国手的成绩起伏小,训练能得到保障,年轻一些。民间高手经验好,球路差异化大。在工人文化宫、东单经常都能看到国手与民间高手对垒,互有胜负。这么说吧,庄则栋进入国家队的第一年,可能还打不了当时的宋之瑞、李博达,但后续肯定就是反超了。

北京五位民间球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基本上国手优势就更大一些,不过民间高手还是能打。北京球王王秀昌就经常击败国字号,那个时候还多半都是颗粒快攻,大家能力、技术差不多。甚至一些女子国字号,碰到王秀昌很难打。


上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国手的优势基本就无可撼动了,省市队现役对阵民间高手都能占据上风,不过唯独对阵民间长胶怪球手的时候,有些不一样。因为长胶在专业队体系中基本很难见到,特别是二十一世纪之后,所以民间长胶高手往往对阵女子国家队选手还是可以打打,不过这种也只能保证第一次有点胜机,多打几次,长胶自然一点秘密都没有了。

摘自开球网积分排行榜

用开球网积分换算,民间高手顶级水平也就2300分,而省市队主力都有2500,国字号都是2700以上了。差距200分大概有3个球的差距,大家基本就了解了。


不知道大家对这个问题怎么看,同意我观点的请点赞,不同意的可以在下方评论,说出您的想法。

您的点赞和关注,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哟~


乒乓社交开球网


差多少没有这样的尺子,记得大概是2000年的时候,在cctv杯乒乓球擂台赛沧州赛场中,那天来的是孔令辉对谭瑞午,王楠对张瑞,比赛间隙,有几个业余选手接孔令辉的发球,记得好像是孔令辉告诉对手了发的是下旋球,结果接发球还是接不好,差距还是很大的。



迎天长啸60859480207


差距非常大。有人这样比喻这种差距:国手用菜刀,业余选手都赢不了。以前中国的乒乓球擂台赛就有这样的环节,国手不旋转,不进攻,不放高球的情况下,业余高手都赢不了。可见这样的比喻并不过分。

从专业方面分析,差距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身体差距。运动员通过专业系统科学的训练,身体素质不是一般人可以相比的。这个在运动员击球力量以及移动上都能体现出来。业余运动员在步伐到位的情况下,出球的速度和旋转对专业运动员没有任何威胁。同样,同样的球速,业余选手可能步伐不到位,造成被动,但专业运动员就能步伐到位,主动进攻。



二,技术稳定性。对于每项技术,有的业余运动员可以掌握的非常好,但说到技术的稳定性,就和专业运动员有非常大的差距。专业运动员经过常年积累,在没有压迫的情况下,击球非常稳定准确,几乎不会出现失误,这是业余选手没办法相比的。

三,技术的连贯性。专业运动员经过各种套路的训练,击球的连贯性和技术的衔接上都要流畅自然,比赛中能够连续击出高质量的回球,从而赢得比赛。

四,前三拍能力。

五,自我调节能力。

总之,业余选手与专业选手的差距是全方位的,业余爱好者可以不断总结,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不断提高球技!


爱羽毛球的卡西莫多


没法比,国手每一个动作,每一条球的线路、落点、旋转、步法、发球训练强度在十万次以上,形成肌肉记忆下意识动作反应,球是从球拍上按想法扔出去的,纯业余完全无法达到这种训练强度,我是业余高手,我弟弟是专业选手没法跟他打,打动作像是老师带学生,打比赛只能得零分。


红杉树77


差距肯定很大,但也有例外。北京黄老邪九十年代在儿研所对阵国家女队李佳,上百人观战。当时还是21分制,结果2:1战胜李佳,被传为业余胜国手的佳话。当专业几板发力打不死长胶的防守,由攻转搓时,就给了长胶撇、抹、拱、带、攻的机会。那场球让北京球迷印象深刻津津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