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最嚣张贪污犯:大贪官主动找纪检部门,批评他们反贪不给力

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如果是贪官,要是见到纪检部门的人,肯定要低头藏肩、顺着墙脚开溜。可是明朝有一个大贪官竟然主动找上纪检部门,嫌纪检部门不作为。谁这么不开眼呢?内阁首辅薛国观。

薛国观一开始就不是什么好官,曾跟着魏忠贤混。崇祯上台后,开始清除魏党。一看自己要倒霉,薛国观也挺聪明,立刻撇清自己,投靠了另一位受宠的大臣温体仁。

温体仁很受崇祯器重,但是也属奸臣一类,民间有个说法叫“崇祯遭瘟”,这个“瘟”就是温体仁。薛国观给温体仁跑腿,也没干什么好事,就是帮着他打击一下东林党人,比如钱谦益。结果,薛国观隐藏得不够深,被言官发现了,掀起了一波弹劾薛国观的小高潮。一看形势不对劲,薛国观赶紧留下辞职信,溜了。

下岗也就算了,至少保住了命。可是,薛国观是一个“有追求”的贪官,没过多久,他又杀了回来。加上崇祯年间换内阁成员跟换衣服似的,薛国观抓住机会,竟然一跃成了内阁首辅。

薛国观有权了,没事就抓抓灰色收入,这也是当时官场的常态。可是,崇祯年间的官不好当啊。崇祯对官员的要求很严,他深深感觉大明官员的廉洁程度太低、官场的腐败现象太严重,准备问责。内阁首辅当然是首责对象。

既然薛国观本人也贪污,问贪污犯怎么治理贪污,自然是问100年也不会有结果。一般来说,遇到这种事,历朝历代的贪官都会打打马虎眼,支吾一下过去就得了。

可是,薛国观似乎脑子进水了,竟然转移矛盾,攻击起另一派实权人物来,说朝廷现在这么乱,都是东厂跟锦衣卫反贪不给力—如果厂卫尽责的话,官员怎么敢贪污呢?

面对这种歪理,掌管东厂的太监竟然无力反驳。崇祯也被薛国观绕晕了,觉得对啊:明朝的监管机制就是这样的,六扇门管百姓,厂卫管官员,现在这届官员不行,当然就是厂卫的责任了!于是,崇祯把东厂跟锦衣卫好好批评了一顿。

这下,薛国观得罪人了。东厂可是整个大明朝最牛的“人肉加工厂”,擅长整治各种官员,就是清官正吏看到也要躲着走,你一个贪官竟然敢找上门来?东厂头子就此记住了薛国观,没事就打他的小报告。

正在这时,薛国观又惹事了:这一回,不是得罪太监,而是得罪同僚。

有一天,明朝官员正在例行考核。行人司(掌管传旨、册封等事)的官员吴昌时害怕自己会被降职,所以走了点儿门路,给薛国观送了钱。薛国观收下钱,表示一定把他排到第一名,升他当牛哄哄的吏科给事中。吴昌时自然感激不尽。

谁知,考核结束后,薛国观却只给吴昌时安排了一个礼部主事的职位。单位换了,从肥缺衙门换到了清水衙门;职位也变了,还不如在行人司干呢,至少认识的人多啊。

薛国观为什么收钱不办事呢?这也是没办法的:送礼的人是无限的,肥差是有限的。有限的肥差应对无限的走后门者,自然就有关照不到的,所以薛国观就没给吴昌时兑现承诺。

吴昌时不干了,马上找到东厂,告了薛国观一状。

正好,崇祯这个时候对薛国观不爽。

这也是钱闹的。当时国库已经没钱了,大多数人的想法就是加税,羊毛总是出在羊身上的。但薛国观难得清醒一回,他知道百姓的税负已经很重了,加税牵扯面又广,万一百姓闹事了怎么办?

所以,薛国观提出,不如敲皇杠,向皇亲国戚、达官贵人借钱。这是个得罪人的事,不过薛国观大包大揽,说官员这边的钱,我去说;皇亲国戚那边的钱,皇帝您负责。

结果,皇帝一开口,皇亲国戚都说自己特别穷,有的把房子拆了,有的把家里的洗脸盆拿到街上卖……恰在此时,五皇子夭折,让崇祯觉得这番折腾有害无益,继而迁怒于薛国观。

其实薛国观的这个提议还是不错的,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很复杂的,想法好也不一定能执行到位,所以人们想干点儿事情总是比较难。

总之,薛国观原来是崇祯的心腹,这一下变成了心腹大患,吴昌时再一告,崇祯就想弄死薛国观了。可是,崇祯竟然没办法立刻下手。

原来,那些言官还以为薛国观是皇帝的宠臣呢,压根不知道皇帝已经想弄死薛国观了,所以告状时都留有余地,没往死里告状。因为告状不到位,薛国观就只是下岗回家了。

这时,薛国观应该夹着尾巴赶紧回家,天高皇帝远,眼不见心不烦,说不定自己以后还有翻盘的机会。然而,脑子进水的薛国观还很嘚瑟:明明是下岗分流,他却搞得跟衣锦还乡一样,搬家的动静很大,装财宝的车子一辆接一辆。这一闹,东厂的人又知道了,马上补告了一状。崇祯终于逮住机会,把薛国观抓了起来。

到了这一步,薛国观还以为自己可以相安无事,便在牢里吃好、喝好、睡好。当官员前来宣布他的死刑时,他还在睡大觉,睁开眼一看,那不是普通的狱卒,而是穿着红号服的人。他这才知道自己摊上大事了。

自作孽,不可活。就这样,这个自作自受的贪官在牢中上吊自杀了。

有趣,有料,有深度

作者|小马连环

来源|《百家讲坛》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