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

wenzi容谦


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这话一点不假。但此一时彼一时,时过境迁,就不再用过去的知遇来妨碍眼下要解决的问题。

韩信"谋反"之事,已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萧何急中生智,破了"三不杀"而椎杀了自己曾经欣赏的朋友。


这件事与吕后找张良想办法保儿子的太子位异曲同工。刘盈是保住了。戚夫人母子却万劫不复。这是张良自保的不得已,帝王家也是两害相权,取其亲。何况韩信是外人。

当初萧何欣赏韩信,认定韩信能为刘邦手下的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能够成就了刘邦的宏图大业。才有滕公保荐之后善待并屡次推荐韩信给刘邦这段惜才佳话。

之所以韩信会死,而且死的非常难看。恐怕与这几个方面有因果关系。刘邦使用韩信,只不过是利用韩信非凡的军事才能和有时局远见的军事胸怀。

由于韩信自从小时就饱受屈辱,失去依靠,在残酷的秦朝底层过着乞丐样的生活,养成一种不发达则已,一发达就极欲肆意的思想,这让他对权利的欲望比什么却迫切。更是他展示能力的动力。

韩信是早先投在项梁手下的。定陶之败,转在项羽手下。大家知道项羽什么都可以,就是对表现不出什么业绩的人不感兴趣,当然就没有重用韩信。郁郁不得志的韩信只好跳槽到了刘邦手下。经过愫滕公和萧何的努力举荐,成了刘邦的第一任大将军。


韩信也确实能为刘邦出谋划策,先让刘邦心有了底,再谋划了夺取天下的详细步骤。刘邦东征彭城失败后,韩信出关,举重若轻,千里转战,开辟北方战场,一举平定了魏,代,赵,燕,齐,为刘邦的正面战场的作战侧翼汉军主力,为后来建立汉朝打下三分之二的土地,功盖天下。

韩信破败齐国之后,韩信有理由做代理齐王。在打下赵国之后,赵王让刘邦亲信张耳做了。韩信的精兵让刘邦调到荥阳去了。老弱病残跟着韩信去攻齐国。刘邦不放心,还先让郦食其去忽悠齐王。韩信袭夺了齐国,齐国时局极端不稳定,他上书刘邦,愿作代理齐王,以镇抚齐地,不消说,这让刘邦非常不满。


韩信胆小,换了武臣,韩广,先自立再说,这也是韩信极不自信的表现。但是刘邦迫于局势,屈意了自己,只好答应,心中再次对韩信增加了忌心(第一次是在赵国,让张耳作赵王,夺韩信精兵)。

刘邦当上皇帝后要重新定位统治秩序。韩信没看出皇上意图,盲目自矜,被贬不满,怏怏不乐之后,渐渐的起了怨望之心。

在固陵,说好了韩信,彭越等人都来打项羽的。但两个家伙不来,都说治下有很重要的事要处理,让手下带了点人马来。刘邦用张良计谋,划分打败项羽后分他的封地,这二人立马跑来,还带上十万精兵。这让刘邦非常痛恨。打败项羽后,刘邦控制了大局,首先拿韩信开刀,借口韩信是淮阴人,回家乡显摆最好,就让齐王做了楚王。刘邦把韩信弃置楚国,这是在为刘家腾地封王的开始。韩信对刘邦的出尔反尔十分不满,但没有办法。后来刘邦又借别人污告韩信深反,连楚王也做不成,只做了淮阴侯。这实在对韩信打击太大。韩信从此杜门不出,羞与绛灌为伍。

韩信被贬后内心怏怏,他对自己落了这个下场不满,他对刘邦失望透顶。就在刘邦四处亲自平叛时,他也窝在府中不出,这更让刘邦不放心。戒备之意益盛。长久的失望就变生了谋反之心。他与边将陈希勾结,想里应外合,趁刘邦在外之时,对吕后和太子下手,图谋不轨。但让吕后知道。吕后就派人找来萧相国,定计诱杀韩信。



刘邦当皇帝后,对身边的人都不放心。明智如张良,借口身体不好,隐于朝;萧何被迫贪污坠落,韩信没二人的通透,一条胡洞走到黑,明知刘邦在猜忌自己,偏偏要躺在功劳簿上不挪位,注定了要用悲剧收场。

几个异姓诸侯王如韩信,彭越,英布就成了刘邦清理的首先目标。刘帮如果一死,刘盈肯定制不住比刘邦小25岁的而且能力卓著的将军。这些都让刘邦感到芒刺在背。


萧何此时也是泥菩萨过河,自污才卿可自保。他本来不敢过问这件事的。但吕后求上门来了。他必须以大局为重,碰上这种谋逆之事,他逃不了。必须马上拿主意,以他历来的作风,这诛杀韩信的计策顷刻之间就定下来了。

萧何跟着刘邦在沛县起义时,就在刘邦左右。他在刘邦打天下时,治理关中,为刘邦输送兵粮,成为在前方打仗的刘邦的大后方。忠心极其纯正。

当吕后告诉他韩信要谋反时,他虽然叹息不已,但还是帮助想办法除掉韩信。

萧何怎么也脱不了干系。于公于私他都责无旁贷。正因为萧何人比较通透,能看穿刘邦对待韩信的心思,他才会献计杀害韩信。当初韩信被贬时对刘邦说,若今后有得罪处,请皇上留个全尸,并要求刘邦答应他“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由此可见韩信的幼稚。事急了,抓到就杀,管什么讲究?但刘邦答应了。韩信自以为得计,不想人家吊着杀……


在公元前194年春,韩信被萧何以庆祝大捷为名骗进皇宫,被吕后的人抓到到长乐宫的钟室杀死。据传,韩信用麻布口袋装着被倒吊于钟室里,上不见天,下不着地,被人用竹篾绑着,纺棰椎骨棒杀。


劉一千五


萧何谋杀韩信,终不负苍生!

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这个问题很多大家都有过论述,上述几个朋友的说法也很好。作为一个无名之徒,我自不量力,想从更深层次解读这段历史,或许会贻笑大方,权当抛砖引玉。好了,还是从那段为人熟知的“萧何月下追韩信”说起吧。


一、英雄惜英雄

当韩信决意离开汉中,策马飞奔之时,历历往事在韩信脑海中搅其骇浪惊涛,胯下之辱的苟且,漂衣老母的施舍,亭长之妻的冷颜,还有世人的嘲讽……这个胸怀经纬,却才不得施的人杰,到底该归向何处?我相信,他是迷茫的。虽是诸侯蜂起,但以韩信之智,又怎会看不出最终将是刘项逐鹿?事项羽智不得用,从刘邦才不得施,难道庸碌真的是韩信的归宿吗?在这个命运的十字路口,萧何策马狂奔,上演着“月下追韩信”的名段,追上韩信后,他们之间具体说了什么,史书并未记载,但此时召回迷茫中的韩信,只需两句话:第一句应该是“依你我之智,不难预料汉王终得天下”;第二句是“再信我一次,我终会说动汉王,让你担任要职,富贵自不在话下”。虽隔着几千年的悠悠时空,但英雄怜英雄之情仍令人动容。


二、萧何是个成熟的政治家

萧何和刘邦的交情渊源很长,是刘邦团队的老班底,更是刘氏集团的核心成员,深得汉王信任,刘邦征战关外,关中根据地悉数交由萧何打理。萧何聪明绝顶,“后世贤,师吾俭:不贤,毋为势家所夺”的处世哲学,至今让人叫绝;萧何洞悉民心,广施仁政,在百姓心中竖起一道丰碑。百姓对萧何的拥戴,终引来刘邦的猜忌,征战关外之时,数次派人探寻萧丞相举动。聪明的萧何明锐的察觉到了刘邦的不安,故意以势欺民,自导自演了一处“自污名声”的名戏。刘邦得知后,再次见到萧何,笑吟吟的对萧何说:“萧丞相啊,原来你是这样的人!”刘邦的笑确是发自内心,萧何的自我做贱,终于让刘邦心安,也终于让刘邦再次感觉到这个老伙计烈火般的忠诚。萧何当然聪明绝顶,但通过自污之举,和广施仁政之行,更证明他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对中国的男人来说,政治家三字的光环,远胜其他赞誉,可以说,这是对一个男人至高的褒奖。既然是成熟的政治家,自懂得顺应时势,自懂得利弊权衡,自然懂“民为重”之理。


三、政治白痴韩信

韩信,军事才能天赋异禀,但政治上无知无能。天下承平,刘邦于行宫洛阳大宴群臣,当他点出“汉初三杰”之名时,以三人之智,张良和萧何定是胆战心惊,而韩信估计是有些自喜沾沾。还是张良通天彻地,未入关中就开始装神弄鬼,要追随赤仙子云游学道,示意不再眷恋人间繁华;萧何表现亦可,入定关中从不曾购置豪屋大宅;而韩信的表现,简直可用不可想象来形容,韩信到楚国后,不仅不知敛收,反而大肆张扬,每巡视属地,总有成队兵士护卫,一副不可一世,小人得志的样子。直到现在,我都能理解他的行为,他之所以耀武扬威,是要洗刷那段镌刻在内心深处的胯下之辱,是要让全楚国的人都知道:你们的眼睛瞎了!更要命的是,他还窝藏朝廷重犯。韩信要干什么?几千年后的今天,我们知道韩信其实什么都不想干,但在纷繁复杂,天下初定,人心不稳的当时,刘邦会怎么想?萧何会怎么想?那个一直都深居简出的张良又会怎么想?


四、刘邦想让韩信死

当陈平问及刘邦:您的大将能抵挡的住韩信吗?您的士兵能战的过楚国的士兵吗?刘邦沉默良久,就是这段沉默,注定了韩信的归宿。韩信会反刘邦吗?这个问题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韩信具有融奸之势,有震主之功,有反叛之力,有不世之智!刘邦对韩信是惧怕的,惧怕他“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才能,惧怕他耀武扬威的做派,惧怕他窝藏朝廷重犯而隐露出的居功自傲。当客观条件具备了,主观思想难道不是瞬息万变吗?谁不对那个九五之尊垂涎三尺?谁又没有雄霸天下的雄心?即使刘邦在世,勉强可与韩信一比,但刘邦百年之后,那些仁慈柔弱的刘家后代,又有谁能可与韩信一战?韩信必须死在刘邦前面,这是刘邦心中坚定的想法,虽然一再犹豫!我想,凭萧何之智,他早就猜到了韩信的结局。


五、谋杀韩信,萧何不负苍生

刘邦征战在外,那个落魄的淮阴侯终于异心萌生。当吕雉邀来萧何商讨如何对付韩信时,萧何献计擒韩信。萧何画策,自是形势之需,当然会把智谋发挥到淋漓尽致,为了自保,因为是他月下追韩信;为了朝局,因为韩信屡屡自傲居功;为了苍生,因为他不想让亿万臣民再陷水深火热!我们不能忘了萧何是个成熟的政治家,不能忘了萧何居丞相之位时兴利除弊,不能忘了他广施仁政,对一个具有仁义基因的人而言,当他绝峰临定,俯瞰众生,仁义的基因会促使他用尽全力避免让亿万生灵再遭涂炭。是的,萧何推波助澜,杀死了那个他曾经苦心追回来的军事天才,当个人私情和天下安平发生冲突,每一个仁慈、成熟的政治家,都知道该如何做出抉择。

事情的真相,或许早已淹没在历史的尘埃中,但我们通过晦涩的史书,得知韩信之死,可能性的避免了当时的天下再遭涂炭,稳固了刘家江山,我们或许甚至会想到,我们某个先祖,在一个姓刘名邦的人治下,能够安心的耕地,安心的相夫教子,或许在某个闲暇的午后,还会斟上二两小酒,享受着安定环境下的天年之乐,这难道不够吗?就凭这些,难道萧何不该献计杀韩信吗?

“我萧何谋杀韩信,终不负苍生!”萧何这句憋于胸中千年的话,今天由我替他说出!


锦衣霸王


有一个人我永远忘不了他的好。

他是那么的温柔、尤其是在月下,白衣飘飘。

至今我还记得那一夜是多么的美妙。

他拉着我的手,清澈的双眼望着我,坚定温柔,就像一江春潮。

看着他的眼神我很焦躁,不安的甩掉他的手,背过身去不说话。

尴尬,寂寞

我背着他,但我能感觉到他急切的目光,

我的背开始颤抖,痕极又痒。

我想他会说话,但是我错了,我听到风从耳边划过,轻轻的温暖又带点湿潮。

然而那夜没有风,只有月光,乳白的像牛奶的月光,射在大地上,点点滴滴!

当我第一次见到他的时候,

我就有种莫名奇妙的冲动。

他不像其他人那么傲慢,把我当作可有可无。

也不像其他人那么强势,要让趴在他们胯下。

第一次,跟他相见,也是这样乳白的月光。

那一夜,我和他相谈甚欢,

自从那夜开始,每天他都会找我,

跟我讲他的志向,跟我讲他的事业,跟我讲他的老板。

他的眼里放着光,好像全世界都是他的,让人感觉很可靠。

当我决定离开他的时候

我想了好久,一连几天整夜的不睡觉。

跟他在一起,已经好几个月了,

我还是在做一个小职员,只有在没人的时候才能偷偷的和他接近。

我不知道这样的日子还有多久,

所以,那个夜晚,我没有留下一句话,偷偷的走了。

说实话,他能知道我走,我是很开心的,

毕竟他是整个公司唯一一个在乎我的人吧。

所以当他追过来的时候,我放慢了车速,抬头看着月光,静静地聆听他发动机的轰鸣。

他明白我的意思,我也知道他的想法。

那夜我坐在他的副座上和他回去,他开心的向我描述未来的日子。

“信,不出五年,我会有一座大大的房子,有一票豪华的车子,信,你也会有更好的日子”

回去之后,我不知道他做了什么,

我开始做大将军。

事业,要做一番事业,

我心里想着美好的未来。

不久我就跟着老板离开了四川,说是去打关东的市场,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很多年。

他作为丞相,被老板留在四川。

从此之后,我们没有在见面。

但我始终没有忘记他,尤其是那个明亮的夜晚。

终于关东市场被打了下来,刘氏集团占了70%的市场份额。

我和老板一起回去,

在庆功宴上,我见到了他,他坐在老板的旁边,老板眯着眼看他。

回去后,我没有跟他说上话,是我没机会。

老板说丞相很忙,他要跟丞相商量公司的战略。

没几天,我就被送到了楚国,那个偏远的蛮荒的地方。

楚国的饭菜不可口,楚国的音乐也不好听,

我每天都在想,有一天,我要去长安。

当我在想的时候,

事情就会变得凑巧,

老板要来我的大区视察,

我开始更加积极的准备,

我知道,有些事儿,我做了,老板一定会把我带回长安。

到了,我终于到了长安。

一个月的颠簸路途,让我有点难受,

可是看到长安城的那一刻,我还是热泪盈眶了。

“一切都是新的开始”

然而,我还是错了,

在长安,我没有机会见他,

反而是老板越来越殷勤的找我,

每天跟我说“信,这些年来你辛苦了,一定要在长安好好享受啊。”

这样的日子没过多久我就病了,

我开始不出门。

忽然有一天,

“信,听说你病了”

“信,老板娘摆了一桌,我们一起去”

那次酒宴,我很开心呢,

有武士舞剑,有宫女跳舞,

而他坐在老板娘的身边对我笑,那种笑,我从来没见过。


以上

目西


目西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萧何对韩信有知遇之恩,当初萧何月下追韩信,不但让刘邦得到一个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的大将,成就了自己的霸业,还让韩信成为一代战神,威名远扬。

萧何也是韩信的死劫,韩信在功成名就后,却被萧何献计杀害。萧何为什么要献计杀韩信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韩信过于追求权利,让刘邦对其起戒心

韩信幼时饱受欺凌,他想名扬天下,来证明他的能力,这让他对权利的欲望比别人更强。

韩信最初效力于楚王项羽,但是项羽没有重用他,不得志的韩信只好转投了汉王刘邦。在萧何的力荐下,被刘邦任命为大将。

韩信有雄才大略,他为刘邦出谋划策,让刘邦有了东征夺取天下的壮志,深得刘邦赏识。他运筹帷幄,巧用妙计,一举平定了魏、赵、燕、齐四国,为刘邦的东征建下了不世之功。

在平定齐国后,韩信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当齐王。他以齐国时局不稳为由,竟然上书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

这时被项羽围困在荥阳的刘邦正焦头烂额,看到信后自然气炸了肺,怒骂韩信不来解围反想自立为王。可他还需要韩信为他解围,迫于局势只好假意答应,心中对韩信已有了戒心。

二 刘邦生性多疑,韩信被贬不满,起了谋反之意

刘邦生性多疑,从他对韩信的态度可见一斑。当初他假意许诺让韩信当齐王,让其为之所用。

但在打败项羽后,他怕韩信造反,又立马跑到韩信的军营去,把韩信的兵权收了回来,并改封韩信为楚王。可以说时时刻刻堤防着韩信,韩信对刘邦的出尔反尔十分不满。

在项羽兵败后,韩信私自收留了曾和他相好的敌将钟离眛。没想到韩信此举,被人告发他要谋反,这让刘邦大为光火,对他起了杀心。

而韩信也知道事情不妙,怕刘邦对他不利,他在反与不反之间摇摆不定,最后韩信提着钟离眛的人头去见刘邦。刘邦虽没杀韩信,却收了他的兵权和封地,将其贬为淮阴侯。

韩信被贬后心生怨恨,他对自己落了这个下场不满,他对刘邦失望透顶,就有了谋反之意。他想趁刘邦出征之机欲对吕后和太子下手,欲取而代之。

三 韩信功高震主,让刘邦寝食难安,必除之而后快

刘邦当皇帝后,对身边的人猜忌日甚。他在宴请群臣时,说韩信、萧何和张良为汉初三杰,明为夸赞,实为敲山震虎。

张良选择了隐退远离事非,萧何不惜自污保命,只有韩信还我行我素。自然,韩信就成了刘邦清理的目标。

更重要的是,韩信比刘邦小25岁,而且能力超群,岂会长久屈居人下?如果韩信造反或被他人所用,刘邦都必输,这些都让刘邦感到威胁。

韩信做为异姓王功高震主,让刘邦寝食难安,必除之而后快。而且韩信的所作所为,让刘邦很难对其放心。所以,无论韩信反与不反,刘邦都会想办法杀了他永绝后患。

而事实也是如此,从诛杀韩信开始,刘邦或杀或废其余异姓王,为将来扫清了障碍。

四 萧何明哲保身,于公于私,他都要献计策

萧何从刘邦在沛县起义时,就追随在刘邦左右。他在刘邦东征打天下时,坐镇关中,为刘邦输送士兵粮饷,成为在前方打仗的刘邦的坚强后盾。

萧何对刘邦很忠心,一心一意辅佐刘邦。而他对韩信只是怜才,希望借韩信的才能助刘邦成就霸业。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刘邦,他只对刘邦忠心。

萧何原是狱吏出身,懂得为官之道。刘邦当上皇帝后,对身边有功之人猜忌日甚,萧何也不能幸免,只能自污保命。虽然如此,他还是对刘邦忠心耿耿。

所以当吕后告诉他韩信要谋反时,他虽然唏嘘不已,却还是帮助想计策对付韩信。

因为如果韩信真的谋反,萧何做为丞相,义不容辞要保家卫国。如果韩信不反,这是刘邦和吕后要除掉韩信以绝后患,萧何若不献计,会被当做同党被除。

萧何为了明哲保身,于公于私他都得献计。正因为萧何人比较通透,能看穿刘邦和韩信的心思,他才会献计杀害韩信。

韩信被贬时为求自保,他让刘邦答应他“三不杀”,既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而正因为如此,所以刘邦和吕后苦想许久,也没找到杀韩信的办法。

当吕后向萧何问计时,萧何想出了破解之法。于是在公元前196年,韩信被萧何骗进宫,被吕后的人劫持到长乐宫的钟室杀死。

据传,韩信被吊于钟里,上不见天,下不着地,被人用竹剑和木棒杀死,可怜一代战神就此殒命。

韩信的死,表面看是萧何的计策所致。

而实际上,他不知明哲保身,太过张扬,引人猜忌,也是他被杀的原因之一。

他功高震主,威胁到了刘邦,就算萧何不献计,韩信一样会死,刘邦必除之以绝后患。

韩信如果像张良一样,选择功成身退,也许会有一线生机。

但韩信权利欲很强,又怎肯轻易罢手。韩信军事才能太强,以刘邦多疑的性格,就算把他贬为庶民,还怕别人再利用韩信来对付他,为保险起见,只有韩信死了他才高枕无忧。

所以韩信注定会被卸磨杀驴,这也是他的宿命吧。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萧何用计杀了韩信,很多人想不通。毕竟韩信是萧何发现推荐,一手保举给刘邦的。也就是说,韩信就是萧何的爱徒,而且韩信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知恩图报。所以,韩信可以不尊重刘邦,但他从来不会不尊重萧何。韩信可以不相信天下任何人,但他不会不信萧何。

(萧何)

萧何也明白韩信尊敬他,信任他,但是,萧何却利用韩信对自己的尊敬和信任,亲自带信给韩信,把韩信骗到京城来,被吕后处决。

按理说,萧何与韩信的这种关系,无论如何,他是不会出面骗韩信来杀害的。就算他对韩信也有意见,但是他应该不会出面。但偏偏是,萧何出面了。

不过,如果我们看了萧何一生的所作所为,我们也许就能深刻地理解萧何的为什么会这么做了。

萧何是一个在很早就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得极为明确的人。他给自己定的位是什么?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宰相。

早年萧何的官当得比刘邦大,但是,他认准了自己不是一个干皇帝的料,至少没有那个胆量和魄力,所以,他从一开始就甘居刘邦之下,从来没想过要当刘邦的领导。

(刘邦)

陈胜吴广起义后,萧何刘邦曹参三人也起来起义,打下沛县后,大家推人当县令。谁都谦虚推辞,结果萧何说抓阄。抓阄的时候,萧何把所有纸团都写了刘邦。然后让刘邦拈第一个。刘邦拈出来的是自己,他还想推辞,结果萧何把所有剩下的纸团都吃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他是一心一意要扶刘邦起来的。

后来刘邦打入咸阳。打入咸阳的刘邦陈奂生上城,直扑秦二世的寝宫,和众美女花天酒地。但是萧何却跑到宰相府,查封那些典籍。由此可知,萧何的志向就是管理天下,当宰相。

刘邦在率军打仗过程中,萧何所做的工作就是押运粮草,招兵买马。好几次刘邦打败了,丢下士兵就逃,成了光杆司令。都是萧何又重新把人马给他召集起来,把粮草给他补充完整,让他又重整旗鼓,东山再起。

可以说,萧何有无数次可以取代刘邦而自立为王,但是,他从来就没有动过这样的念头。

(韩信)

正因为萧何对自己的人生定位得非常明确,只当宰相不当皇帝,所以,刘邦才对他深信不疑,把作为后勤部长的他,功劳排在第一位。

这也能够理解萧何为什么喜欢韩信,但还是要替刘邦杀了韩信了。他是宰相,忠君护国就是他的本能,所有一切有损于忠君护国的事情,他都会反对。而韩信做这样的事情,他当然不会保护他了。


张生全精彩历史


首先搞明白一点,杀韩信的主谋是刘邦的老婆吕雉,吕后为什么要杀韩信呢?

原来韩信想利用刘邦外出平叛的机会,和叛将陈豨里应外合,趁乱杀掉吕后和她的儿子刘盈。但是计划随后被韩信的奴仆密告了吕后,吕后和萧何商量,把韩信诳进宫把他杀了。

(问题来了)萧何是韩信的伯乐,韩信之所以有以后的业绩完全是当初萧何极力推荐的结果。为什么萧何见死不救而是献计杀死了好朋友韩信呢?

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还得从头说起。



▲刘邦和吕后

历史上萧何比韩信大三岁,萧何是刘邦造反之初的嫡系谋士,韩信则是半路投靠的刘邦,韩信是经过“萧何月下追韩信”他才开始追随刘邦的。韩信能够随后被刘邦委任为大将军,萧何功劳至伟。

本来两个人可以相帮相扶共同辅佐刘邦,最后封妻荫子有个好的归宿,可是随后的千里马韩信逐渐暴露出了政治上的弱智。

(军事方面韩信确实很牛逼,这也是萧何、刘邦看重他的原因)

韩信做了刘邦的“三军总司令”后,攻城拔寨无坚不摧,功劳越来越大,野心随之膨胀,当时正是“楚汉争霸”的时期,刘邦对韩信的行为敢怒不敢言,尤其是在韩信“讨封齐王”这个问题上,刘邦忍气吞声不敢发作。违心封他为齐王。

韩信功高盖世,身边聚拢了一班好朋友和谋士,当时都奉劝韩信自立为王。



▲韩信

以韩信当时的实力,和刘邦、项羽三分天下绝对没有问题,但是韩信认为刘邦对他很好。【“解衣衣我,推食食我”】其实韩信只看到了刘邦的小恩小惠,“不过是把自己衣服让他穿,把自己吃的给他吃罢了”。韩信没有看到刘邦的内心,刘邦是利用他消灭对手后再收拾他。

果然在“垓下之战”项羽乌江自刎后,刘邦就把韩信兵权收了,削夺了齐王之位,改封为楚王。管辖面积缩水了一半。韩信此时想造反也没有了实力。

偏巧这时候他又犯了刘邦的大忌,就是收留刘邦的对手钟离昧,结果韩信在刘邦的压力下,杀了好朋友,提着钟离昧的人头向刘邦邀功请赏。

其实这个做法说明韩信对朋友情看得很淡,这也就没理由指责萧何不够朋友了。



▲钟离昧

刘邦此时看透了韩信,韩信就是没牙的老虎。刘邦没有什么顾忌,直接把韩信从把楚王贬为淮阴侯,不让去封地,直接在长安城中居住,目的就是防止他造反。

以上简单叙述了韩信的人生过程,目的就是和萧何人生做个比较。萧何以后的仕途很坦荡,虽然他没有韩信的能征惯战,但是保障供给做的相当出色,萧何被刘邦封为丞相,人称“萧相国”。

这样看来,两人在仕途上渐行渐远,萧相国受到了刘邦夫妇的信赖,而韩信却与之相反,越来越受到刘邦夫妇的猜忌。萧何是丞相,自然和吕后是一个战壕的战友。为吕后出谋划策是他的本分。

当韩信作出文中开头造反计划时,萧何毫不犹豫的为吕后出了一个计谋,那就是诳韩信进宫,就说刘邦已经把陈豨灭了,让韩信来宫中迎接刘邦凯旋归来。韩信不知是计跟随萧何进宫了。



▲萧何

当韩信走进长乐宫钟室时,侍卫突然冲出来把他捆了起来。吕后从里面走了出来,宣布了韩信的罪状。韩信冷冷的说“汉王曾许我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不杀”

吕后其实也想到了这一点,她确实知道刘邦曾这样说过,不过她已经未雨绸缪请教了萧相国,萧何为她出了如下的计谋。

吕后按照萧何事先交代的话说道:“来人,把韩信的头用布袋罩起来。”随后上来两个人用面口袋套在了韩信头上。吕后问:“淮阴侯,你还看得见天吗?

韩信不服气地说:“只要我站在大地上你就没权力杀我!”

吕后于是按照萧何的交代说:“来人,把韩信吊起来,”随后韩信像吊大钟一样吊了起来。“韩信你还有什么说的吗”?吕后略带讽刺的问道。



▲韩信和萧何

此时韩信仰天大笑,说:“汉王收我兵权时说,天下没有杀我韩信的兵,因为一来没有铁器,二来天下兵都是我的手下,他怎么能杀我?

吕后此刻等的不耐烦了,一挥手,一群宫女手持削尖的竹竿上去乱捅韩信,不消一袋烟的功夫,韩信死在了一群女人手下。

讲真这一切都是萧何为吕后谋划的,因为萧何从前是秦朝官理“法律文书”的官吏,他对这一切门清,换做别人还真杀不了韩信。

说白了,萧何为吕后献计,一方面是为了吕后,一方面是为了自己,毕竟韩信曾经是自己推荐的人,他害怕吕后秋后算账,为了自保抛弃了朋友情,这和萧何早些年为了自保而选择“自污”采用的手法相吻合。

【不一样的历史解读,不一样的知识分享。欢迎转发、留言、关注】


秉烛读春秋


萧何月下追韩信,成也萧何败萧何等等,这些话都是说的韩信和萧何,确实可以说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的后来,没有萧何韩信也不会被吕雉所杀。真的是成也萧何败萧何。

至于萧何为什么要帮忙杀掉韩信,其实也很好理解。

首先来说,就是韩信和萧何的情谊,虽然说韩信是萧何发现的,但是我们从历史记载上来看,这两个人其实没有多少情谊的,萧何是主管后勤的,而韩信呢?一直都是独立作战的,萧何主管的后勤也都是在给刘邦服务的,根本没有管过韩信,这两个人可以说除了萧何发现韩信的才能的时候有过一段时间,之后可以说没有任何的共同语言,所以在后来吕雉要杀韩信的时候,萧何自然也是没有什么异议的。

其次来说萧何这个人,聪明,睿智,识大体,能看懂局势。我们从刘邦一开始在沛县起义就看出了萧何的聪明,当时本来是有人推荐萧何为首领的,但是萧何自己拒绝。萧何对于韩信来说只是一个伯乐,而萧何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发现了韩信的才能,发现了韩信这匹千里马,但是等到韩信的才能都被发掘完之后呢?萧何也是毫不留情的选择除掉他,因为这个时候韩信对于刘邦,对于萧何,或者说对于任何人已经没有利用价值了。

然后就是萧何的忠心,可以说萧何对于刘邦的忠心不必樊哙这些从小跟着刘邦玩泥巴的人的忠心差的,有过之而无不及。萧何从沛县起义开始就跟着刘邦,入关中进咸阳,去汉中,建立大汉王朝,可以说萧何对于刘邦的忠心没有人可比的上,这个时候韩信已经是让刘邦感到不安了,而且刘邦,吕雉杀韩信之心早就有了,作为忠于刘邦的萧何,又是如此聪明的萧何,又怎么会想不到呢?所以这个时候萧何为了自己的前途考虑的话,必须要和韩信划清界限了,那么证明自己最好的办法就是帮助吕雉刘邦除掉韩信。韩信本来就是萧何推荐的,所以说如果这个时候萧何不站出来的话,那么对于吕雉和刘邦来说一旦韩信真的造反了能不怀疑萧何吗?


中国历史研究所


方圆论坛观点!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的这一生因为萧何而发迹,功成名就。也因为萧何落得个身首异处。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记载,秦末汉初,淮阴人韩信自由孤苦伶仃被人所瞧不起,长大之后正赶上天下大乱,韩信投奔了项羽。但韩信在项羽处不受重用,提了很多建设性的意见项羽都不予采纳。韩信觉得自己在项羽这里没什么前途,所以就去投奔了刘邦。而到了刘邦阵营韩信因为没甚名气也不受重用,甚至还差点犯错被杀了。



正当韩信郁郁不欢的时候遇上了萧何,萧何与韩信谈论过后感觉韩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将领,于是准备向刘邦推荐韩信。但又听说韩信因为不受重用,已经逃跑了。萧何一听就急了,根本没向刘邦报备就着急去追韩信,刘邦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光听人说萧何也跑了,这个气啊,后来又听说萧何回来了,喜出望外的刘邦去见萧何为他为什么逃跑。萧何说去追韩信了。结果刘邦就骂他说为了追个不起眼的小官犯不上这么用心。结果萧何和刘邦说“你要是只想当个汉中王倒也用不上韩信,但如果你要争夺天下就必须要韩信帮忙”。刘邦一听吓了一跳,和韩信交谈之后认为韩信确实有才,再加上萧何推荐,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



韩信也确实没有辜负刘邦的信任。为刘邦一扫天下建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刘邦能夺得天下,韩信居功至伟。但自古以来都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刘邦夺得天下之后开始削弱将领们的权利。因为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为了笼络人心分了不少利益给手下的将领们。坐稳天下之后刘邦开始授权。而韩信实力是最强的,所以也变成了刘邦最为忌殚的人。


话说刘邦最先开始把尊贵的齐王封号撤掉,改封韩信为楚王。后来又因为项羽麾下的钟离眛在项羽兵败之后投奔了韩信,而刘邦吃过钟离眛的大亏就下令逮捕钟离眛,韩信不敢违抗准备要把钟离眛献给刘邦。钟离眛却对韩信说,我死了之后也就轮到你了。于是钟离眛就自杀了。随后韩信带着钟离眛的人头去见刘邦。刘邦也借口韩信窝藏钟离眛把他抓了起来。韩信悲愤之余说道“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烹饪。但之后刘邦可能也动了恻隐之心,没杀韩信最后只是把他贬为淮阴侯。


后来韩信听人挑唆准备造反,但被人高发给吕后。这个时候萧何向吕后建议把韩信骗到宫中再杀掉他。所以就派人对韩信说,刘邦平叛归来要大宴群臣,韩信果然相信了,等韩信来了之后萧何命人逮捕韩信,在长乐宫中将韩信杀掉。有人说萧何是为了继续取得刘邦的信任,才会主动献计杀掉韩信。但我认为萧何这么做是理所当然的。因为萧何做为汉朝丞相,理应忠君护国。韩信想要造反作乱萧何有道理杀掉韩信。而杀掉韩信之后萧何也泪流满面悲伤的说道“我萧何杀韩信,终不负天下苍生”。这就表明萧何对于杀死韩信是悲伤的。但他认为这么做没错。起码又避免了刀兵之乱。使得天下苍生免遭战乱。

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方圆论坛


萧何为何要献计杀韩信?原因很简单,因为韩信谋反。萧何对刘邦绝对忠心耿耿,胜过对韩信的器重,所以他必须助吕雉杀了韩信。

关于韩信谋反,想必很多人都不认同,认为韩信是被吕雉冤杀。但《淮阴侯列传》记载得清清楚楚:

陈豨拜为钜鹿守,辞于淮阴侯。淮阴侯挈其手,辟左右与之步于庭,仰天叹曰:“子可与言乎?欲与子有言也。”豨曰:“唯将军令之。”淮阴侯曰:“公之所居,天下精兵处也;而公,陛下之信幸臣也。人言公之畔,陛下必不信;再至,陛下乃疑矣;三至,必怒而自将。吾为公从中起,天下可图也。”陈豨素知其能也,信之,曰:“谨奉教!”汉十年,陈豨果反。上自将而往,信病不从。阴使人至豨所,曰:“第举兵,吾从此助公。”

韩信被刘邦贬为淮阴侯后,愤愤不平,于是与钜鹿太守陈豨合谋,陈豨反于外,自己反于内,里应外合,颠覆刘氏江山。只不过,韩信还没有正式行动,就被舍人之弟告发,谋划胎死腹中,自己也被吕雉处死。

当然,关于这段记载,千百年来,很多历史研究者的选择是:我不听!我不听!我不听!韩信就是被冤枉的,司马迁没有秉笔直书。

试想,连刘邦“分我一杯羹吃”、“为逃命推刘盈下车”这等丑事都如实记载的司马迁,有什么理由在韩信事件上替刘邦编故事?而且还编得如此用心。即使司马迁不敢直书,一笔带过,或者留下明显暗示,不可以吗?

再者,司马迁被汉武帝处以宫刑,对汉武帝难免不满,加上他又是一个历史观鲜明的人,敢于给诸侯王项羽立本纪,又怎么可能替刘家人污蔑韩信?

而且,司马迁连在世的汉武帝都敢非议,又怎么可能不敢直书韩信事件?

当然,你可以怀疑《淮阴侯列传》被人篡改,但证据呢?司马迁给你托梦了吗?

有人说,当初蒯通劝韩信脱离刘邦,与刘邦、项羽三足鼎立,争夺天下。当时的韩信,手握强兵,尚且拒绝,为何被贬为淮阴侯后,反而谋反?

可是,当时的刘邦,也没有任何对不起韩信(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还封韩信为齐王,韩信是个知恩图报的人,有什么理由造刘邦的反?

但今时不同往日,韩信无罪而被刘邦贬为淮阴侯,兵权被夺,成了一个整日无所事事的废人(在韩信看来),这种从天下掉到地下的感觉,韩信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所以,他埋怨刘邦忘恩负义,于是产生了谋反的动机。

至于韩信谋反,为何让舍人知道,这便不得而知。但若因此如某学者所说,这个谋划太草率,韩信断然不会如此糊涂,因而否定这一历史记载,也未免太草率!

具体隐情,已经无法得知,退一步说,即使韩信犯糊涂,那又如何?韩信怎么就不可能犯糊涂?智者千虑,还必有一失呢!

刘邦或吕雉如果想杀韩信,早在他被贬为淮阴侯,解除兵权后就可以动手(从刘邦可以随时夺走韩信的兵马可知,韩信的势力并不稳固,将士们对刘邦的忠诚远超过韩信,所以也不便担心激起病变),何必何等今日,就不怕夜长梦多?

那么,为何千百年来,人们更愿意相信韩信是被冤杀呢?首先,中国人喜欢阴谋论,韩信被杀,肯定是刘邦兔死狗烹;其次,韩信作为举世无二的名将,被后世尊为“兵仙”,谁能够接受兵仙是位“反贼”?


赵营平


韩信自以为功高,替刘邦打下江山,必然成为像周王朝时的分封诸侯,因此不听武涉和蒯彻的劝告自立,合兵灭了项羽,在不大情愿的情况下,刘邦还是进行了分封,彭越梁王,英布淮南王,韩信先为齐王后改楚王,其时,天下已在名义上归属汉朝,但异姓王的存在必然影响政令的统一,也对皇权的唯我独尊造成极大威胁,大敌一去,刘邦就筹划对诸位异姓王动手,先借收留钟离昧为由贬了韩信的官,改为淮阴侯,实在找不到杀他的理由,就把他软禁在长安。


韩信能进入汉军中枢,立下赫赫战功,史书说他有擒魏、取代、破赵、胁燕、东击齐,南灭楚垓下之功,大汉江山,没有韩信难以建立,而没有萧何,则没有威震天下的韩信,萧何对他有知遇和提携之恩,有月下追贤和苦谏荐才等故事流传。(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掌握军权的韩信,立即显示出威力,他与刘邦分兵,一中一北,率一支队伍北上剪灭项羽分封的诸侯,直到刘邦项羽在荥阳相持时,他已经抄到项羽的背部齐地。刘邦背楚汉和约追击项羽,反被击败,也是赖韩信三异姓王合兵前来,才大败项羽,把他逼死在垓下。

有这样的功劳,可惜没有政治远见,韩信等人的思维还停留在分封制天下,而刘邦张良萧何等人,已经认同秦朝的郡县天下,大一统王朝走向,在政治上,韩信与萧何的理念是冲突的。(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作为外人,并非丰沛出身的韩信,很难融入刘邦的功臣圈子,他的兵仙身份,高超的作战艺术,更让刘邦忌惮不已,日夜提防,韩信也郁郁度日,一次他的粉丝陈豨因被刘邦委以赵地代地的军事,前来辞行,韩信暗中劝他看准时机造反,但这则记载似有疑点,二人的交谈外人从何得知?


反正陈豨到代地后果然造反了,刘邦得知大怒,御驾亲征,长安留吕后和相国萧何把持大局,就在这骨节眼,韩信一位门客的弟弟便向吕后告发韩信欲反,准备放出城内囚徒攻入皇宫,控制吕后等人。(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吕后得到举报,也不细询详查,马上部署如何捕拿韩信。作为女政治家吕后,虽然手腕毒辣,但要诱骗兵仙进宫还没有把握,就想到韩信的恩人兼好友萧何,让他前往淮阴侯府诓骗韩信入宫。萧何对韩信说陈豨已经被斩杀了,叛乱平定,众臣工都要进宫朝贺,并欺骗韩信说,你身处嫌疑之地,尽管有病在身,也得勉强进宫道贺,以免皇上生疑。韩信见萧何来请,并不起疑,果然入宫,为吕后所杀。

以萧何的政治敏感,自然明白韩信一入宫必死无疑,看到这一节后人也为二人的交情扼腕不已,痛惜善始不能善终,衍生出一句成语“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对于萧何为什么要害死韩信,宋人洪迈认为,此是萧何为大局考虑,韩信一叛,好不容易平定的天下必会大乱,是舍小义而成大义。虽然如此,也可看出政治人物的不可深信,不能以常人目光心术看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