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唯才是举,却为何得不到读书人的支持?

葉夜love


得不到支持只有一种可能——他动了这些读书人的利益。

唯才是举

关于曹操唯才是举最好的例子,自然是著名的《求贤令》。曹操在这篇文章里,用陈平盗嫂受金的例子,讲出了他的观点:

唯才是举——道德不好没关系,只要有才能,就帮我举荐上来。

但是曹操这样的做法,明显动了传统士族的蛋糕。得不到支持,是自然而然的了。

动了蛋糕

曹操最令人称道的,就是重用寒门士子。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什么是寒门士子?

按照今天的看法,都带“寒门”二字,那自然说的就是普通(甚至是贫苦)人家了。但是却忽略了一个问题:带了士这个字,能使普通人家?

说出来你可能都不相信,在经过大力发展教育几十年后,1949年的中国文盲率依然高达百分之80,更不用说古代了,可想而知。保守一点,说个百分之90,一点不夸张。

也就是说,在古代,只要你识字,就已经跑赢了当时百分之九十的人。

那“寒门士子”,到底指的是什么呢。可以借鉴《哈佛中国史》里面的说法:没有足够的社会关系网,难以扩张影响力(更不用说接触权利)。

与之相对的“豪门”,则恰恰与之相反。

他们通过门生(我有文章写到过,比较详细,中间的门道眼花缭乱,可以去翻翻),故吏,姻亲的方式,将关系网扩散。不再局限于一郡,而是到了一州,甚至一国的地步。

而汉朝选用人才的方式,是察举制度。简单的来说,就是推荐制。一开始自然没什么问题,但是到了后面就变味了。

“你”推荐“我”,“我”自然也要投桃报李,将来对“你”的后人多有照顾,再次推荐。龌蹉虽然存在,但也要遵照基本的游戏规则:德行。

百善孝为先,汉朝格外重孝道。

因此,汉朝的士子,各个都是孝子。今天的已经作过秀的朋友圈拿出来,都差了十八条街的距离。

这个时候,差距都出来了。虽然大家都孝顺,但是出生豪门的,有人大力宣传,有人推荐。自然是直接踏上了仕途。

比如说孔融,四岁让梨,真假不论,反正是名扬天下了。十岁左右就能四处拜访大佬,为人生铺路,这是普通人能做到么?

这样上来的人,能力能得到保证么?虽然他们已经超过了百分之90的人,但他们在那剩下的百分之10里,拔尖么?

而通过这样方式被任用的人,自然还要延续这样的方式。比如说孔融,他推荐了郑玄的儿子郑益恩,后来郑益恩不惜为孔融而死。这相互之间,亲密无间,又有了“朋党”的影子,对曹魏的执行力明显又是阻碍。

所以,曹操发话了:唯才是举。

有效的选拔了人才是一方面,但又何尝不是打击了传统的“豪门”,建立了自己的基本盘?

有人欢喜就有人愁,两极分化,自然就要出现了。

喜欢就关注呗:侃砍历史。我是马砍,每天讲点不一样的故事。


侃砍历史


你这个问题我不能回答,我要给你纠正一下,超超不能得到文人的拥护吗?你恐怕没有一点历史常识和文学常识。

是的,在很短的一段时间内。曹操确实在文人之中有不好的印象,但是很快天下的文人便都归附了曹操。

虽然说孔融被曹操所杀,但那是他自己找死。这也怨不得别人。就连写讨伐曹操檄文的陈琳,也被曹操收到帐下。为其效力。

我们来看,当时最有名的文人就是曹操自己。曹操是建安文学的文坛宗主。在他手下有自己的儿子,曹丕,曹植。这样的文采巨星。又有建安七子——陈林,徐干,刘祯,应玚,王粲,阮瑀等文学集团蜂拥而致。怎么能说得不到文人的支持呢?

就连后来的女大诗人蔡琰蔡文姬。都是曹操与匈奴交涉把他迎回中原的。可以说,当时曹操的集团里不仅有一大批才能卓著的谋士,还有一大批文采斐然的文人。而他自己则是整个建安时代,文学的领袖与霸主。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建安时代,建安风骨所形成的主要背景和原因。那就是天下大部分文人都归到曹操的帐下,写出了刚劲雄健的文章。






旧事旧人历史说


主要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相当于是奸贼,意味着曹操后面会取代汉朝,虽然最后曹操没有取代汉朝,当时的士大夫人群还是以恢复汉朝为己任,荀彧就是最好的例子,当最后发现与曹操目标背道而驰时,就疏远了曹操最后被赐死。曹操的出身不是很好,是太监出身,所以比不上袁绍袁术四世三公根正苗红,更比不上刘备以中山靖王后代的身份,加上曹操本身的不检点喜好人妻、生性多疑,所以也就得不到读书人的支持。



品史君


生性多疑,最可怕的一点


无邪的小恶魔


在隋朝前,都是氏族大家代表文人,大的家族甚至影响皇权,曹操什么身份,祖父是太监,地位低下,怎么配和氏族文人交往,你不看看人家袁绍袁术,四世三公,根正苗红,这才是大家追求的良主。

曹操先天不足,所以也不强求文不文人,唯才是举,而不是采用当时的用人标准,唯德是路。这就更得罪文人族群了。


流雲26879341


不得支持是三国演义里写的,不是历史,是小说,不能混了。

得不到支持怎么搞那么大场子?曹操无论能力、人品、文学、打仗、治理都有一套。

不要被三国演义这样的小说耽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