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当年隆裕皇太后和载沣真的杀了袁世凯,北洋军真正能造反吗?

长春第一美男子


慈禧太后死后,袁世凯的地位不保,甚至连小命都不保,这个倒不是空穴来风。

事实上,早在清末新政时期,因为政见的不同,或者出于对袁世凯的厌恶与忌惮,载沣和袁世凯的矛盾就不是一日两日了。

据袁世凯在家信中所云,某次官制改革会议上,因为军机处是否应当废除的问题上,因为争执不下,载沣竟然拿出手枪要打袁世凯。

按说,以载沣的性格本不该如此,毕竟在人们的印象中,载沣性格软弱,竟然有拿枪打人的举动,这个十分诡异。

然而,袁世凯的家信提及此事,似乎也并非造谣。更何况,在张之洞去世前,载沣尚且有“有兵在,还怕什么造反”的豪言壮语。

以此而论,载沣当时毕竟年轻,性格可能具有两面性,也未为可知。



因此,从这个角度上说,在慈禧太后、光绪皇帝双双去世后,作为溥仪的本生父,已是摄政王及监国的载沣想要对袁世凯动手,这个不但有可能,而且也是事实。

据各种流言,在一些亲贵的怂恿下,载沣确实有意重惩袁世凯,其目的不仅是私人意气,同时也是为了铲除袁世凯的北洋势力,为自己的人马上台扫清道路。

由此,在袁世凯被罢黜之前,关于其逃往天津的各种谣言嚣传都下,这绝不是偶然的。

然而,据说是在张之洞、庆亲王奕劻等老臣、重臣的保护下,载沣最终未能对袁世凯痛下杀手,而只是一道诏书,称其脚恙未愈而将其打发回老家了。

现在问题来了,如果当时载沣真的对袁世凯痛下杀手,那辛亥年将会如何?



老实不客气的说,幸好当年没杀袁世凯,否则清朝皇族还能不能幸存,恐怕还是一个问题。

道理很简单,辛亥南方各省兵变后,当时唯一能收拾局面的就是北洋军,而北洋军又是袁世凯一手打造,如果没有袁世凯,谁能在辛亥年力保清廷全身而退?

这就叫留人后路,也是给自己留后路,载沣的软弱性格,实际上是救了他和皇族一条生路。

当然,被载沣这样无理打击的袁世凯,心里也难免有气。

事实上,就南方这些革军基本都是乌合之众,以北洋军的实力其实是不难一鼓而定的(不服的可以参考1913年二次革命),但袁世凯却犯了其一生最大的错误,那就是:

借着南方的要求,要求清帝退位。

袁世凯虽然保护清帝全身而退,但推翻帝制这种事,在当时可真是极大的错误,最后其办大事也是为了挽回这个错误,但为时晚矣。



毕竟,中国的历史和国情都决定了选择共和,只能是一个更差的选择,这个也在之后的历史得到了充分的证明,就不必多说了。

就这样,原本可以达成英国式的虚君共和,这个可能是近代中国最好的机会,最终也被袁世凯的私心和私怨所埋葬。

无论清帝和袁世凯都不足惜,但一个错误的选择,却让老百姓遭遇了几十年的分裂、内战和被侵略,可谓苦不堪言。

无论载沣还是袁世凯,还是书读的少啊!

如果换了曾国藩,即便他再讨厌清廷,恐怕也不会作出如此选择的。

所以,这就是圣人和能人的区别所在。简单说,就是其用心究竟在民,还是在己?


坑爹史册


如果当时载沣杀了袁世凯?北洋军会怎么样?

首先看一下当时载沣上台之后都对袁世凯做了什么?


第一,载沣上台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报他哥哥光绪的仇!而此时袁世凯就是载沣第一个要除掉的人,因为此时的袁世凯不但是朝廷第一重臣还是手握重兵的将领,在朝廷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但所谓功高盖主,此时的载沣上台正好要收权,要巩固自己的地位,安排自己的亲信,正好要拿袁世凯开刀!并且此时的国家都对新上任的领导班子抱有极大的幻想,相信政府!

此时的载沣是想杀了袁世凯的,但是怎么杀,这需要借口,袁世凯也知道自己大祸临头,所以一直借故说自己身体有病,最近无法上朝,不敢正面去面对载沣,怕就怕载沣见到他后那自己是想跑也跑不掉了!


虽然不去上朝,但总不能坐以待毙啊!于是袁世凯开始要四处活动了,这时的袁世凯首先想到的就是庄亲王亦匡,这位老王爷最大的爱好就是贪钱,于是袁世凯给这位亲王送去了巨额银票,让他在载沣面前给自己求情,这其中还有载沣他爸都被袁世凯收买了,都替他求情,最终载沣动了妇人之仁,没有杀袁世凯让袁世凯辞职回家养老去了?

如果当时载沣把袁世凯杀了,北洋军会不会反,我想应该不会,为什么?

如果北洋军有足够的实力,并且听命于袁世凯,我想当时的袁世凯不会当缩头乌龟,任由载沣处置!

然后就是,假如袁世凯反了,那你袁世凯得出师有名,不能领着部下打一个糊里糊涂的仗,这显然名不正言不顺这支部队。

在一点,北洋军的当时实力,虽然是国家的新式军队装备先进,但才几万人啊,领着这几万人和整个大清对坑我想胜利的希望有点渺茫!

最后就是打仗需要钱,袁世凯有钱吗,当然没有,因为国家的海关税收以及东南的财政收入重地都在大清的手里,你袁世凯向谁要钱!虽然当时的清朝签订了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赔了很多钱,但是清朝的财政收入也在每年上升,这其中离不开国家的海关税收!所以说清朝的实力还是不容小看的!至于说几年后的武昌起义那是积累了无数次失败,在天时地利人和的情况下才爆发的,并且当时的清朝已经不行了,载沣上台,先是重组内阁,但是整个内阁全是满人没有汉人,把汉人排出权力中心,然后把海陆空三军统帅全部交给他的弟弟哥哥来干,没有汉人什么事,然后又什么准备再推迟立宪二十年,还有四川的保路运动,民营集资却被国家收走!经过这一系列的事,整个清朝的士大夫和各地乡绅以及地方总督都对对清朝的主政人失望透顶,已经对他载沣不抱一点幻想和希望了,这时的武昌起义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武昌起义爆发后,然后全国的各省都督都积极响应,改旗易帜,这样清朝就自然而然的灭亡了!

可以这样说,武昌起义如果在载沣刚上台时爆发,绝对很快被镇压,成功不了,同样袁世凯的北洋军如果当时反清,也同样是成功不了的,会被很快被镇压!


菩提非明镜


袁世凯掌管的北洋军,并不是铁板一块。袁世凯对北洋军的统御能力远远不如蒋对黄埔嫡系部队的那样严密的管驭。

首先,北洋军的军饷,不是袁世凯私人筹措,甚至袁世凯都没有自己的地盘,北洋军军费是清朝中央拨款。其次,北洋军其实来源并不是单一的小站新军。而是小站新军,军校学生(包括留日学生),淮军旧部等等组合而成。

袁世凯主要是对小站新军出身的人,有比较强的统领能力。比如,段祺瑞,冯国璋和王士珍等人。但是,这种忠诚也看分时候,当袁世凯称帝的时候,损害了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嫡系的利益,他们就跳出来第一个反对袁世凯。

从北洋六镇来说,第一镇是八旗军改编,第二镇是袁世凯嫡系,小站新军的班底。第三镇是,北洋第一镇和第二镇各出一部分人为班底组成。但是长官是袁世凯最亲信的段祺瑞。

第四镇是,淮军的班底,司令是吴凤岭,第五镇是,青州,德州,沧州和密云的八旗军,小站新军一部分组成,司令是吴长纯。第六镇是,小站新军,还有从南方来的张之洞自强军为班底组建,司令是王士珍。

可以看到,如果真翻脸,杀了袁世凯,袁世凯真正的班底,是北洋第2镇全部,还有第三,第五,第六镇各一部分。1个全镇与3个半镇,才是袁世凯的嫡系。另外就是,清朝杀了袁世凯,可以给段祺瑞,冯国璋这些人多少好处和职位,也决定着这些袁世凯嫡系的走向。


深度军事


看看袁世凯身后事就知道了 袁世凯死后北洋系谁也不服谁 于是北洋军阀混战开始了,也就是说袁世凯是唯一镇得住北洋这些骄兵悍将的人。

再有就是慈禧在时 北洋系就不把载沣放在眼里

庚子事变结束后 慈禧回銮 北洋军接驾时行军礼 没有跪拜 载沣不知轻重 欲强行让北洋军下跪 被段祺瑞拒绝,后来还是慈禧出来打圆场 。

载沣上台后 欲杀袁世凯 可是北洋系的还是紧紧的掌握在袁世凯手中 这是袁世凯在北洋多年摸把滚打 费心费力的结果 袁适时策划了场兵变 意在警告载沣 不要轻举妄动。载沣不是杀伐果决的人,在晚清的风云际会中 注定他是个过渡性角色。


陈哥论史


北洋军绝对会造反!因为清廷调拨的军费经过层层贪污,已经根本无法支撑8000多北洋新军的训练作战所需!而袁世凯的儿女亲家周学熙开设的启新工业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水泥玻璃制造煤矿铁路器材等行业!还有盐业银行大陆银行都有袁周二人的股份!而段祺瑞冯国璋陆建章李纯等将帅都是袁世凯一手提拨!以上企业所产生的利润有70%用于北洋军充当军费!当时,天津津南小站军营大帐中到处悬挂袁世凯的照片!士兵或就餐前或训练后,有哨官棚长大声领喊:我等吃袁宫保的饭,穿袁宫保的衣!办事要听袁宫保的话!而发军饷时,袁世凯站在长桌后面,亲自点名,把军饷发给每个官兵!他如果在校场上,看到训练成绩优秀者,必要向军官询问他的名字,以后,如果有去外国深造军事的机会,必定向上举荐此人参加预科考试!而徐树铮白坚武曲同丰等人,是段祺瑞冯国璋二人向袁世凯推荐的!后来皆为将帅之才!识人用人摆弄人,袁世凯不愧为一代枭雄!杀他?庆亲王奕劻头一个反对!因为他过65岁大寿时,袁世凯亲自上门祝寿,让仆人抬上一个檀木箱,里边有黄金打造福禄寿三星,眼睛为红宝石镶嵌!还给奕劻之子载振带来一套四块西洋怀表,表壳内绘制西洋裸体美女,一时,把载振绐看迷了!隆裕与载沣孤掌难鸣!他们下令?那谁去执行啊?就凭那帮吃喝嫖赌的巴其籽弟!


被动专家


这是个问题。但清廷不杀袁世凯不是害怕北洋军造反,而是不会杀。这个不会是指不知道怎么杀。

因为清朝在那个时候已经没有能人了,他们无法想象杀了袁世凯之后会发生什么,所以没有办法。这比较类似公司里强悍的大老板突然离职或病故了。新上任的领导比较弱,不知道该如何对待公司里的能力很强的原来核心的次一级的人物。没办法,只能把他挂个虚衔。但如果后来公司遇到大的困难了,只能靠此人来搞定,那就不得不再请他出头,再委以重任。

其实如果新领导一上任就把这种人赶走,他手下的人并不可能都跟着走。但前提是新领导必须熟悉公司的业务,有自己的人脉等等。而清廷的所有人在慈禧之后,显然没有这种能力。所以他们不可能杀掉袁世凯,只能让他回家。

中国历史上类似清朝这样的专制政府,运作方式其实和现在的公司一模一样。只要熟悉公司的运作,对中国历史里的很多事件就都可以理解了。


会意而忘食


袁世凯是拉着一圈野马的那一条缰绳,而且很不幸,他是唯一一条可以拉的住他们的人。

在慈禧和光绪去世以后,大清就已经名存实亡了,至于慈禧设置的摄政王载沣还有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终究只是摆饰罢了。

晚清民国初年著名政治人物徐世昌曾说:大清之亡,不是亡于革命党,而是亡在一班“小爷们”身上。这些小爷们的带头大哥,正是身为监国摄政王的载沣。载沣之子、清朝末代皇帝溥仪曾经说:载沣胆小怕事,难堪大任,无法给予儿子一点保护。载沣之弟载涛评价说:(载沣)“遇事优柔寡断,人都说他忠厚,实则忠厚既无用之别名。他日常生活很有规律,内廷当差谨慎小心,这是他的长处。他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

当然,不只是载沣被摆上了一个不正确的位置,垂帘听政的隆裕太后也是承担不起这样的责任。

赫德兰:她十分和善,毫无傲慢之举。我们觐见时向她问候致意,她总是以礼相待,却从不多说一句话。太后、皇上接见外国使节夫人时,皇后总是在场,但她坐的位置却与太后、皇上有一点距离。有时候她从外面走进太后、皇上所在的大殿,便站在后面一个不显眼的地方,侍女站在她左右。在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她就会退出大殿或者到其他房中。每到夏天,我们有时候会看见皇后在侍女的陪伴下在宫中漫无目的地散步。她脸上常常带着和蔼安详的表情,她总是怕打扰别人,也从不插手任何事情。 信修明:因为她性质仁懦,不仅未受光绪的恩宠,就是慈禧太后也对她没有特恩。在宫廷里名有六宫之权,其实上既受制于太后和皇帝,对下不能管制二妃,尤不敢多言,就是对太监,也不敢骄傲自尊。每日必至两宫,早晚请安。请安完毕,只有闭宫自守,心中惴惴,惟忧郁而已。后只率二妃在太后面前奉侍。太后对他们虽无特别管束,但礼仪之缚人,有较平民更为严重。每日在太后面前,提心吊胆,只有与太监为伍。

通过这些评价很轻易就可以感受到载沣和隆裕太后的为人,他们是掌控不了大清的复杂局面的。

袁世凯活着的话,还有牵制的可能,袁世凯一死,必定没有人可以管制住他们。仅凭载沣和隆裕太后,局面必定不可收拾,而那些骄兵悍将,又岂会放过袁世凯已死这个机会。


围知历史


杀袁世凯,就是为中华民族除一条恶狗,各方庆贺也来不及!北洋军也不会造反。当时,拥清的力量不小。只是清廷本身,认为自己没能力带领国家脱困,也不想打内战靡烂国家,所以才下了逊位诏书,真正能迫清廷逊位的,是镇压不完的民主革命,袁只是冷手执了个热煎堆而已,所以说他窃取革命果实,是完全正确的。袁世凯上台,是各方不想打内战而协商的结果,并不是大清指定他接班。袁世凯拥北洋自重,卖国借日本的势力,不惜大开军阀混战而称帝,是后来的事。自私自蠢,是这位清朝奸臣的真实写照。


安平144796971


想想当年的岳家军就知道北洋军会怎么做了,其实放眼世界有奶便是娘的人里面中国人也不少,所以说如果杀了袁世凯如果好好笼络北洋军将领北洋军不但不会反反而会更加效忠清廷,举简单例子那个单位新老总上任下面那些头头脑脑那个不都拼命去巴结新老板,所以说杀袁世凯北洋军就造反是一个伪命题。


一星出东方


肯定不会造反,袁世凯死了还有北洋三杰,还有徐世昌,他们大部分都是忠于清朝的,实际上袁世凯对北洋的掌控力也不是很强,这一点从他后来称帝,北洋诸军阀联合反对就能看出来,所以袁世凯在清廷和平退位时,给予了十分好的条件,就是要把隆裕太后连哄带骗的先弄退位,如果时间长了北洋必乱,因此杀了袁,重新提拔一个北洋内部人接替,比如徐世昌,王世珍,段祺瑞,都可以代替袁世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