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左傳》的成語(一)--“風馬牛不相及”

這個成語出自《左傳》的《齊桓公伐楚》,原文為“楚子使與師言日: “君處北海, 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 ”

意思是,楚國使者對齊桓公說,“君王住在北方,我們住在南方,相隔遙遠,即使發情的牛馬狂奔相誘也不能彼此到達,可是沒有料到君王竟領兵進入我國,這是什麼緣故?”

原來“風馬牛”裡“風”是發情的意思,

並不是我們單純從字面意思上理解的刮的風和牛和馬不是一類東西,而且結合原文更容易理解,楚國在南方,齊國在北方,兩地相距遙遠,即使是擅長奔跑的馬這樣的動物也是難以到達。

弄清楚了“風馬牛不相及”的意思,是今天讀《左傳》最大的收穫,典籍之所以值得被反覆誦讀,是因為裡面蘊含了大量的人物、歷史典故,這些典故正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些典故好比是一塊塊珍寶藏在深山等我們去尋找,今天找到了一塊,激起了我讀《左傳》的興趣,這一段時間會持續的讀《左傳》,等有了新的收穫再向朋友們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