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与张飞遇害,这四个人是罪魁祸首,下场却与小说完全不同

今天的三国成语故事见于《三国演义》第八十三回,发生在夷陵之战期间,相关人物分别为关兴、潘璋、马忠和张苞。原文如下:



且说关兴行无数里,忽听得人言马嘶,一彪军来到;为首一将,乃潘璋部将马忠也。忠见兴杀了主将潘璋,将首级擐于马项之下,青龙刀又被兴得了,勃然大怒,纵马来取关兴。兴见马忠是害父仇人,气冲牛斗,举青龙刀望忠便砍。忠部下三百军并力上前,一声喊起,将关兴围在垓心。兴力孤势危。忽见西北上一彪军杀来,乃是张苞。马忠见救兵到来,慌忙引军自退。关兴、张苞一处赶来。赶不数里,前面糜芳、傅士仁引兵来寻马忠。两军相合,混战一处。苞、兴二人兵少,慌忙撤退,回至猇亭,来见先主,献上首级,具言此事。先主惊异,赏犒三军。



却说马忠回见韩当、周泰,收聚败军,各分头守把。军士中伤者不计其数……(麋芳)遂与傅士仁商议曰:“军心变动,我二人性命难保。今蜀主所恨者马忠耳;何不杀了他,将首级去献蜀主,告称:我等不得已而降吴,今知御驾前来,特地诣营请罪。”……二人计较已定,先备了马。三更时分,入帐刺杀马忠,将首级割了,二人带数十骑,径投猇亭而来。



按照小说的情节发展,关兴和张苞在阵前与东吴大军交锋,关兴因追赶杀父仇人潘璋心切,在山中迷路,但却意外发现了潘璋并将其杀死。关平在此后返回军营的途中,又遇见到潘璋的部将马忠,被马忠团团围困。幸好张苞及时赶到,救出了关兴。当得到东吴大军在前线兵败的消息及手下士卒的抱怨后,麋芳和傅士仁非常惊慌。二人便杀死了马忠,带着他的首级来到刘备军营,企图以此获得刘备的原谅。但刘备见到二人后勃然大怒,将二人处死。



本文要介绍的成语,是文中提到的“不计其数”, 意为没办法计算数目,形容极多。这句成语的最早出处是宋代周密所撰《癸辛杂识别集下•襄阳始末》中的“火炮、药箭射死北兵及坠水者,不计其数。”



小说中描述的此次关兴除掉潘璋及麋芳杀死马忠的故事情节,并非历史的真实。首先,关兴和张苞二人虽然是小说中蜀汉中期的重要将领,无论在夷陵之战还是后来的诸葛亮北伐期间都有过突出表现,但在真实的历史当中,这两人既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过任何的表现。他们的故事都是小说作者虚构出来的。



据《三国志•关羽传》载:“(关羽)追谥羽曰壮缪侯。子兴嗣。兴字安国,少有令问,丞相诸葛亮深器异之。弱冠为侍中、中监军,数岁卒。”而《三国志•张飞传》则称:“(张飞)追谥飞曰桓侯。长子苞,早夭。”从这两段记载来看,历史上的关兴是在蜀汉朝廷供职,不仅没有多少表现,而且不久并因病去世。张苞的生平更简单,早年病逝,也根本没有表现的机会。



排除了关兴和张苞参加夷陵之战的可能后,再来谈谈小说中丧命的潘璋、马忠、糜芳和傅士仁。首先来说说潘璋和马忠。据《三国志•潘璋传》载,潘璋的确是关羽之死的罪魁祸首之一。此后,他还参加了夷陵之战。但他并未在此战中被杀,而是一直活到了夷陵之战结束后的东吴嘉禾三年,也就是公元234年。这一年也是诸葛亮病逝的那一年。



至于说到马忠的结局,在史料中并没有介绍。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他的确参与了夷陵之战。据《三国志•吴主传》载:“十二月,(潘)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于章乡,遂定荆州。”从这段记载来看,既然马忠是潘璋军中的司马,而潘璋参加了夷陵之战,自然马忠也就不会例外。至于小说中提到的马忠被麋芳和傅士仁所杀之事,也并非是历史的真实,而是小说作者的虚构。据《三国志•吴主传》载:“六月,权令将军贺齐督麋芳、刘邵等袭蕲春,邵等生虏宗。”这场仗发生在东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也就是夷陵之战的后一年。因此,他也就不可能如小说所言被刘备所杀。既然如此,他也就不可能杀死马忠了。

参考书籍:《三国志》、《三国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