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拔乱臣都想“挟天子”:放开那个皇帝让我来

秦始皇

  说起皇帝这个行当,很多人都会羡慕。诗云,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只要是天覆盖的地方,全是老子的地盘;天下所有的人,都归老子管。牛得不要不要的,简直要突破天际。

  那是因为你只看到了贼吃肉,没看到贼挨打。皇帝可不是一直那么牛的,如果摊上乱世、末世,要兵没兵,要权没权,就成了人人想啃一口的肥肉。无数范例证明,挟天子以令诸侯,绝对是一条直通皇位的快车道。

  今天咱们就说的皇帝,就不幸生在末世,被宦官折磨得欲仙欲死,被强臣们挟来挟去,他就是唐昭宗李晔。

  李晔其人

  要说李晔这个人,还是挺有眼光和能力的。在他继位时,各藩镇已经尾大不掉,架空了中央,只是在表面上还保持着对中央的最后一丝尊敬。所以他当时还有一定的自主权。

  李晔深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不过不幸的是,在他哥哥僖宗时代,中央禁军已经被折腾垮了、散了,没有战斗力了。手头没兵肯定是不行的,于是他就扩充禁军,得十万之众。

  有了点本钱后,李晔以为自己有了抗衡诸镇的力量,就有点坐不住了,便起了大兴王师,以讨不臣,重振大唐的心思,渐渐有了动作。

  他先伐四川,后讨河东,两次却都铩羽而归。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花光家底打造的“王师”,人数虽不少,装备也算精良,但却是新练之兵,跟乌合之众没有区别,哪里是那些节度使麾下百战精兵的对手!

  他的这两次失败,令得朝中掌权的宦官和外面拥有强兵的藩镇,对天子和朝廷的最后一丝敬畏也荡然无存,他本人从此彻底沦为傀儡,被宦官和藩镇折腾得欲仙欲死。

  先是个叫刘季述的宦官,把他废了并幽禁到少阳院,立皇弟吉王保为帝。好在有孙德昭等几个忠臣出力帮他复了位,杀了刘季述。

  为了庆祝这场“胜利”,李晔改元天复,天复元年就是公元901年。

  凤翔之围

  刘季述被干掉后,韩全诲就接管了刘的权力,成为中央禁军神策军的长官,神策军中尉。

  李唐中后期,宦官的权力越来越大,重要的是,居然掌握了军权,于是天子的废立基本由他们说了算,李晔自己也在他们手中吃过一次亏,重返皇位后,他就与宰相崔胤等人密谋要铲除宦官,永绝后患。

  崔胤建议召梁王朱全忠带兵入京师,尽诛宦官。

  昭宗还在犹豫,事儿还没定砣,韩全诲却已经隐约得知。为了探个究竟,宦官们选了几名美女送给皇帝,让她们偷偷打听消息。于是密谋泄漏,矛盾公开。

  得到消息的韩全诲等人,“大惧”,“日夜相与涕泣”。因为有刘季述的前车之鉴,不太敢起废立的心思,于是崔胤就成了最吸引火力的目标,宦官们密谋要干掉崔胤,一了百了。

  随着矛盾的升级,崔胤大感事态不妙,便假传圣旨,让朱全忠带兵勤王。朱全忠接旨后,即带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四镇精兵七万,气势汹汹地杀奔长安。

  当时崔胤倚梁王为后台,但韩全诲也是有后台的,那就是屡次欺凌皇帝的岐王李茂贞。当时京师有一支军队,是当年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和邠宁节度使王行瑜,以宿卫为名留在京师的。听说梁王兵到同州,韩全诲立刻慌了,于是狗急跳墙,果断动用这只军队,劫持了李晔及后宫、诸王,仓皇逃往凤翔。

  朱全忠本质残暴,刻薄寡恩,早有不臣之心。但眼下时机不成熟,只能在皇帝和天下人面前装成一个乖宝宝,上表说明自己出兵的原由。李晔得奏大怒,罢崔胤相位,让梁军归镇。

  朱全忠旨也接了,兵也退了,却没回家,而是兵发邠宁。

  当年的邠宁节度使王行瑜,跋扈非常,曾与李茂贞两次联兵进犯京师,还逼着皇帝杀了几位宰相,甚至一度起了废立之心。

  虽然王行瑜已于乾宁二年(公元895年)被晋王李克用干掉,此时节度使也换成了杨崇本,但朱全忠不管那么多,果断击败杨崇本,将邠宁的地盘收入囊中。

  第二年(天复二年,公元902年)一开春儿,梁兵卷土重来,领兵的是朱全忠的最喜欢的儿子朱友宁。朱友宁打仗确实有一套,梁岐大战,岐兵大败,李茂贞亲自上阵,也不是对手,于是梁兵直抵凤翔府。

  朱友宁不急着攻城,而是玩了个漂亮的围城打援,收拾了李茂贞的援兵,围困城池。李茂贞屡战屡败,只能紧闭城门,不敢出战。

  梁军的战略意图很明白,就是要抢回天子。朱温此时兵雄天下,把一度很嚣张的河东李克用打得龟缩城中不敢出战,觉得自己终于有实力和资格参加到“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游戏中来了。

  惨烈围城

凤翔围城饿殍盈城

  这一围就是一年多,自冬涉春,城中薪食俱尽。老天也来添乱,那年冬天连降大雪,比往年冷好多。当时城中真是米珠薪桂,一斗米居然价值七千钱,想来柴也不便宜。老百姓买不起,只能以人的粪便为柴,烧煮死者的尸体。于是城中每天数以千计因冻饿而死的人,就成了百姓的口粮。

  《新五代史》记载了这样一个场景,令人触目惊心,不寒而栗:有个父亲正在煮食自己儿子的肉,旁人看了眼馋,要上来抢。那个父亲义正辞严地质问对方:“这是我儿子的肉,你居然也想抢去吃,要不要脸,要不要脸?”

  记载到此为止,对于抢肉者如何回答,故事的结局收场并没有记载,但这已经足够了触目惊心了。

  史书还记载,在当时,人肉一斤一百钱,狗肉一斤值五百钱,真个是人不如狗。

  李晔在城里的日子也不好过,李茂贞给他的供应越来越差,后来竟只有未经加工的豆、麦,估计是扫仓库底子拾掇出来的。这些粮食不能直接吃,于是李晔就在宫中开展了“生产自救”运动,不得不在在宫里支起台小石磨,让宫女宦官们每天磨麦磨豆,算是能吃上一口饭,不至于饿死。

  别人就没有这个待遇了,一起被裹胁至此的后宫诸妃、诸王宅中,每天都有数人冻饿而死。

  终于熬到了天复三年正月。无论是皇帝还是李茂贞,百姓还是军士都挺不住了,于是梁岐议和。李茂贞同意了朱全忠的要求,送出天子,并将罪魁祸首宦官韩全诲等二十多人全部砍了脑袋,装在盒子里送给梁军,于是围解。

  相信走出凤翔府的那一刻,李晔一定在为自己终于摆脱了这场危机而庆幸不已。

  但他却不知道,另一场更大的危机在等着他。

  结局

  刚开始的一切,看起来很美:在梁兵的护送下,李晔终于回到了日思夜想的长安,朱全忠派兵将宫中剩下的几百个宦官驱赶到一起,全部杀光了事。至此,为祸中晚唐的宦官势力被连根拔出。

  没多久,在朱全忠的胁迫下,李晔被迫迁都洛阳。天佑元年八月十一日,即公元904年,朱全忠派将领史太冲进皇宫,杀死了年仅三十七岁的李晔。

  三年后,唐朝最后一个皇帝李柷逊位,将皇位“禅让”给了梁王。

  至此,经历了289年风雨、传承28帝的大唐王朝,终于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