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败如山倒,人多也无用,闯王李自成是如何一步步被清军打趴的?

我在做毕设


当吴三桂决心投诚清朝,就已经决定了李自成最后的失败,无论李自成怎么挣扎都逃不掉失败的结局。

1642年以前,明朝关宁军和老秦军打李自成等三十六路农民军,可以说是百战百胜。现在,在大凌河,锦州,宁锦战役以后,老关宁军和老秦军都已经投诚了清军。现在,新关宁军的吴三桂也投诚了清军。

再加上,比新老关宁军和秦军还厉害的,满蒙八旗,以及汉军八旗的重炮部队乌真超哈。李自成哪里还有能力对抗?这也就是为什么,从山海关一片石,一路到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李自成与清军大小几十战,全部惨败的原因。

双方战斗力和硬实力相差太多,当年,关宁军在关内几千人就能横着走,打的各路农民军接连惨败。现在,新老关宁军几万人,再加上八旗军,实力一下子就当年增加了几十倍不止,这种压力,怎么可能是李自成顶得住的?

打野战,从山海关到湖北,几十次下来,李自成全输,打不过对手,打守城,在潼关,对手的红夷大炮,李自成也挡不住。就是比赛跑,李自成军队最善于流动作战,但是,八旗军的战马比李自成多,还比李自成的战马优良。

最后,在湖北,李自成惨死九宫山,刘宗敏也被清军俘虏,用弓弦处决,牛金星,宋献策等人投降。残余的20多万大顺军归顺南明,大顺朝正式结束。


深度军事


自古能打下天下的军队,无不是虎狼之师,如汉光武帝刘秀麾下的军队,明太祖朱元璋所率领的士兵,无不是精兵强将,所向披靡。而李自成推翻大明王朝后,仅仅三个月时间,号称百万之师的大顺军队 ,就被吴三桂联合清兵打的一败涂地,真是让人匪夷所思。那么李自成大顺军队,为何这么快就土崩瓦解,灰飞烟灭呢?



其实,李自成能攻下北京城,不是他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一多半靠的是运气。1637年,李自成在南原之战中,被洪承畴、孙传庭联合击败,只带领刘宗敏等17人仓皇逃进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若不是清军第四次入关,洪承畴、孙传庭被调走,估计李自成在历史上就没戏了。正因为洪承畴、孙传庭被调走,给了他一个苟延馋喘的机会,慢慢在商洛山中又发展起上万人的队伍。


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缴张献忠之际,会师窜入河南,当时河南遇到百年不遇的粮荒,饿殍满地。李自成收留饥民,开仓放粮。史载“远近饥民苛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自此,李自成军队发展到几十万,并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受到老百姓的拥戴。加之明朝的精锐力量都放在关外,李自成才能率领这支杂牌军,一路势如破竹,攻下北京城。

拿下北京城后,李自成不是想着如何出榜安民,而是纵容士兵抢掠北京的老百姓,老百姓看见大顺军,就像看见土匪一样害怕。不仅如此,他还下令还考掠明朝官员,四处抄家,因考掠而致死的官员不下数百。李自成下的最臭的一步棋是:放任刘宗敏抢了吴三桂的爱妾陈圆圆,惹得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投靠清朝,并在山海关联合清军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

1644年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带领三万残兵败将逃回北京,四月二十九日,在北京称帝,次日,狼狈逃往西安,临行前,一把大火烧了紫禁城,和北京其他部分建筑。

1644年正月,清军兵临潼关城下,经过十三天激战, 潼关失守。李自成见陕西陷落已成定局,遂放弃西安,退至襄阳。1645年三月,大顺军逼走明朝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大顺军还没来得及修养,清军便分水路、陆路杀来,不给李自成一点喘息的机会,李自成不得不放弃武昌,向东南进发。四月,清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大败李自成,切断他东下江南之路。李自成见东下不成,掉头向西南进军。五月,大顺军到达湖北通城九宫山脚下,李自成带20轻骑上山探路,遭到当地民兵武装的袭击,李自成被村民将大眼杀死,秘密埋葬,至此,李自成走完了轰轰烈烈的一生。

其实,李自成不是败给了吴三桂与清军,是败给了自己。从攻下北京城那天起,大顺军就不在是那支秋毫不犯的农民军,简直与土匪无异。失民心者必失天下,从北京老百姓欢迎清军入城中,不难看出,他们对大顺军队是多么憎恶!而李自成最后不是死在清军刀下,而是被老百姓自发组织武装打死。只能说明,此时的大顺军在老百姓眼里,就是祸害乡邻的一群土匪强盗。


洛水清风cuixiaosheng


李自成攻克北京以后派出居庸关投降的唐通去招降山海关吴三桂、高第,许诺父子封侯,吴三桂便将山海关交给唐通镇守,自己奉命带兵去北京朝见新天子,但路上听闻北京有变,传言说其父亲被索饷等原因,吴三桂怀疑李自成是赚他入京,便反回山海关,将唐通击败。
南方此时的局势是,李自成围攻北京时,左良玉便攻打湖北,顺军在湖北有七万军队由白旺率领,无法抵挡左良玉的兵峰,便求援,李自成派遣主力由袁宗第率领去击败左良玉,然后北上河南平定当地的局面,因此
左良玉牵制住了李自成的一大部分兵力。
李自成在此时并未对满洲重视,因为皇太极新死,满洲内部权力不稳定,他命令唐通率部接管吴三桂的山海关,并从北京周边抽调兵马去征讨四川,唐通被吴三桂叛乱击败,李自成得知以后便亲自率领军队带着崇祯太子朱慈烺和永定晋秦等王爵还有吴襄去迫降吴三桂,希望不必开战。
但吴三桂此时已经向清军借兵,清摄政王多尔衮动员了满蒙汉几乎所有军队前来征讨明朝,半路碰见吴三桂的副将杨坤求援,说借兵之事,李自成的军队此时也在向山海关进发,半路也碰到了吴三桂的使者,谎称愿意投降,请求李自成停止进军,李自成因此放慢速度,开始与吴三桂谈判。
直到李自成军队到达山海关附近才知道高第、吴三桂已经布防备战,便决心全歼吴三桂部,激战一天以后吴三桂阵营面临崩溃,北翼城一支吴三桂部队向顺军投降,吴三桂亲自前往清军中催促参战,清军急行军后加入战场,顺军开始不能支持,李自成便保存实力收兵撤退,在路上杀死吴三桂全家三十四口。
回到北京时一开始由过据守想法,并拆毁了城外的一些房屋备战,但最终决定放弃北京,带领文武百官向西进发,清军在蓟县得知顺军离开北京的消息,急忙追击,在河北望都县追到顺军,大顺蕲侯谷英带兵阻击战死,在真定清军再次追上顺军,李自成再次兵败进入山西,清军便作罢。
顺军被击败的消息传开以后,各地士绅纷纷造反,山东乡绅和明朝官僚在山东发起叛乱,连同北直隶的许多城池都宣布背叛李自成,推举出来一个济王。
李自成进入山西后继续前往西安,在山西固关留下马崇喜镇守,大同由制将军张天琳镇守,长治由刘忠镇守,太原由刘永福镇守,保德由唐通镇守,临汾由袁宗第镇守,兵力可观但似乎没有统一指挥,向来担任元帅的刘宗敏也返回了西安。
不久后大同姜襄叛变,投靠清朝,唐通也在陕西边界叛乱,并袭击镇守陕北的李过,李过因事发突然而损失惨重,唐通随后投降清朝,与姜襄一同把防御清军的前线山西给搞乱了
,李自成大怒将唐通的母亲和儿子杀死。
此时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召集军队北上勤王,但后来传说朱慈烺南逃成功,便作罢在南方等待太子,后来得知太子没有南逃,便准备另立新君,随后陷入内斗没能有什么作为。
北方同时发生了清军剃发令的事情,河北大片城池反对剃发而起义抗清,清军屠杀了一些县,最终宣布暂缓剃发令,山东、河南等地也出现了大群起义军反顺又反清。但总体来说这些地方顺军官员纷纷被杀或者起义宣布支持明朝,或者投降清朝,中立的义军被清军一个一个的驱赶和招降。弘光朝廷此时没能及时对中原起义的乡绅提供支援,导致这些人孤立无援被迫投靠清朝或是兵败被杀。
史可法甚至要求中原乡绅们南渡,准备建成南北朝局面,许多官僚也认为应当放弃北方,这使大量汉人豪杰扼腕叹息,认为如果弘光能够经略北方则山东等地决不可能落入清朝之手,放弃北方的这些说法被称为“捐燕之议”。史可法后来又提出“借虏平寇”,希望放弃北方来换取清军攻打大顺,明朝保住江南乐土即可。此举正中多尔衮下怀,他公开宣布不忘大明者可以去南方共保江左朝廷,清军只要求长江以北的土地。
但同时北京朝廷中许多官员极力向多尔衮献策劝其取得江南,加上弘光朝廷过于弱小腐败,使多尔衮不久后便决定出兵两路一方面攻打李自成一方面攻打史可法。
与此同时,大顺军自山西东征,攻克井陉口县城。史可法则龟缩江南如同睡着,复书多尔衮称“愿效玄宗幸蜀故事”保住江左便心满意足,建议双方共同西征李自成,两国世通盟好,传之无穷,并派出使者团体前往北方朝见多尔衮,到了北京以后被清内院学士刚林指责弘光不合法,弘光使者左懋第回答称福王为神宗后代很合法,刚林便大呼曰“何须多言?北方大兵已下江南!”左懋第回称“江南尚大,兵马尚多!”
清廷拒绝收纳弘光国书,不承认弘光朝廷合法,备极屈辱之事,吴三桂等人也拒绝收取弘光及南明官僚的书信拜帖,不久后刚林称多尔衮命令左懋第等人离去,大兵已经准备南下,左懋第请求临行之前祭拜崇祯皇帝,刚林大骂称先帝不受你们江南不忠之臣的祭拜,不久后左懋第等人被清军逼迫投降,只有陈洪范逃回南方。
顺治元年十月,清军平定京畿、山东,并攻克太原,陈永福战败,但突围成功,河南顺军固守在河南西部,吴三桂、阿济格、尚可喜取道山西、内蒙古突入陕北,南征西安,清廷传檄天下称南方诸臣国破家亡之际不遣一兵,如鼠藏穴,又擅立福王,不征李自成,罪大恶极,宣布将征讨江南。
陕北李过、高一功请援,李自成带兵亲征,准备在陕北与清军决战,此时临汾的顺军和河南的顺军发起东征,声势浩大,准备渡河攻打河南重镇怀庆,取得多次胜利,清兵连失数城,河南各地清军守将纷纷向北京求援,这使多尔衮把本来预备进攻南明的兵力都抽调回来,全力进攻大顺。
原本进攻南明的是多铎,此时多铎援助怀庆,并从河南向西征讨,配合陕北的阿济格两面夹击陕西,李自成则停留在陕西中部的洛川,考虑防守北方还是防守东方。南明方面一些官僚侦知中原清军大多前去围攻李自成,守备空虚,建议史可法北伐,与李自成夹击清军,江西总督袁继咸称“虏未及谋我者因闯在耳,闯灭则江南危”,但史可法等人拒绝北伐,错过了这一大好良机。
多铎、孔有德等人在怀庆击败东征的大顺兵马以后向陕西进发,灵宝县顺军大将张有曾寡不敌众兵败,随后多铎进抵潼关,李自成见多铎先到,便前往潼关支援。
潼关大战开始,刘宗敏出兵野战失利收兵,五天后刘芳亮率兵出关又被清军击败,李自成再次率领主力出关,与多铎激战,双方损失惨重,潼关前双方前后激战十三天,清军炮队抵达,顺军建造了大量工事防御,并派遣骑兵在各处突击,均被击败,整体战况不利于李自成的情况下,阿济格在陕北出现。
与潼关大战同时开始了陕北大战,姜襄等明朝降兵围攻榆林,阿济格率领主力攻打延安,李过据守延安,与清军激战七场,又夜间发动两次奇袭,但均未能有大成功,李过便放弃了延安向西撤退。榆林由高一功镇守,姜襄等人久攻不下,半个月后高一功趁夜撤出榆林,经宁夏、甘肃、青海等地,收集了路上的顺军,然后向南追随李自成。
西安只有一万余守军,比较空虚,李自成无法解潼关之围,死守西安又担心万一兵败将面临东、北两面夹击,无法突围,便主张放弃西安。
于是率军自潼关返回西安,带领文武百官向商洛准备进入河南,潼关顺军投降,被清军屠杀。
清军攻克西安以后,多铎按原计划返回河南并南征明朝,阿济格则追击李自成,大顺军因被清军分割,导致南下时分为了两大集团,一个是东路的李自成、刘宗敏等,一个是陕北的李过、高一功等人,因西安被攻克,无法南撤,被迫向四川撤退。
高一功李过等人计划经汉中南下,但汉中顺军将领贺珍等人降清,并且攻打李过部,经过激战顺军才得以突破汉中,经夔州顺江抵达湖北,李自成的东路军则由蓝田、商洛进入河南,然后前往湖北,和原本镇守湖北的白旺汇合,白旺原有七万兵马,与李自成汇合以后有二十万众,声言欲取南京。
白旺认为襄阳等地经略一年有余,可以作为根据地,但李自成认为襄阳四面受敌,无法长久支持,因此放弃襄阳,前往南京,武昌左良玉与李自成交战以后大败,部下议论纷纷,军心大动,于是放火焚毁武昌,宣布清君侧,向南京逃跑。
李自成进入武昌后被阿济格围攻,出战兵败后放弃武昌追着左良玉而去,但已经方寸大乱,没有根据地,陷入流窜,后勤无着,是孤注一掷的去打南京,但缺乏足够的船只,明军抵抗阻滞了他的速度,清军在后夹击导致他又无法整顿补给。被阿济格在江西攻入大营,刘宗敏、宋献策和大批文武被俘,牛金星也逃跑,准备攻打南京的数万条船只也损失掉了,自此李自成便一蹶不振,准备前往湖南,南明在湖南的何腾蛟比较软弱可欺。
此时他部下还有数万精兵强将,能够轻易割据一方,但在率领轻兵侦查地形时于九宫山被地主武装杀死,跟随他的军官们都死掉了,只有两人逃出,其余顺军得知噩耗以后军心崩溃
,数万人前往九宫山附近大肆屠杀以报复。
东路军此时还有袁宗第、刘芳亮、皇后高氏等人领导,西路军由李过高一功等人领导,李过后来与南明联合继续抗清,改名为李赤心,清朝招降他六次,使者被杀、并且没有回复。李过病死以后,李来亨等人继续抗清,康熙三年顺军余部力不可支,李来亨自焚而死。
《顾诚南明史》

飞天夜航船


李自成的人多是一个虚数,而且素质不高、战斗力也不强,相当大的部分是来到李自成军营中混饭吃的。

1640年,明军把主要力量调到四川、去歼灭张献忠。乘此喘息之机,李自成率领起义军进入河南境内。

河南饥荒严重,到处都是流离失所的穷苦民众。李自成接收、容留饥饿的民众,并且将官府、富豪的粮仓打开,救济穷苦民众。

李自成的做法得到民众拥护、并且迅速传播开来。远远近近的穷苦民众,扛着锄头来投奔李自成。响应起义的百姓象流水一样源源不断、日夜不停地涌向李自成。在很短的时间之内,李自成手下就拥有百万民众。

发展如此之快的闯王李自成如何一步步被清军打趴的?这与吴三桂是分不开的。

吴三桂变卦、求救清军进攻李自成

吴三桂驻守山海关外,拥有实力雄厚的军队。

1644年3月,吴三桂奉旨率领军队向西挺进、支援北京。行军到河北唐山的时候,突然得到惊心的消息:李自成攻破北京、崇祯皇帝已经上吊死亡了。

原来的主人已经不在了,吴三桂陷入彷徨观望之中。他需要观察形势,再做投靠哪一个主人的决定。

占领北京的李自成起义军,将留在京城的吴三桂所有亲人掳进军营、当作人质。然后,李自成派人去号召、劝谕吴三桂投降。

为了保全父亲、爱妾以及全家人的性命,吴三桂同意与李自成谈判讲和。当走到滦州时,吴三桂听说自己的爱妾陈圆圆已经被刘宗敏抢走了,非常愤怒。

吴三桂率领自己的军队,快速回归山海关,并派人送信、向清军多尔衮投降。

吴三桂投降途中发生变故的消息,传到北京,李自成立即召开高级将领会议。会上,李自成计划委派刘宗敏领兵攻打山海关。

出乎李自成的预料,刘宗敏竟然直接强硬质问李自成:我们都是一样造反的,为什么你能在京城享受,而我却要到前线去卖命?

为了能够顺利出征,李自成只得亲自率领十几万大军,并且把吴三桂父亲吴襄带在军中,向山海关进发。

刘宗敏尽管十分不情愿,但还是跟随李自成一起去征讨吴三桂。

知道李自成亲自率领大军、气势汹汹向山海关进军,吴三桂立即委派几个精明能干的人、空身前去迎候李自成。他们表面上假意投降,实际上是欺骗李自成,为清军到来赢取时间。

另一方面,吴三桂不停地派人送信给清军,请求多尔衮尽快命令勇猛军队、直接开进山海关。

李自成以为吴三桂是真的投降,带领军队以正常的速度来到山海关关门。发现吴三桂派来的人企图脱身逃跑时,李自成才意识到吴三桂不是真心投降、而是拖延时间,但是最佳的夺取山海关的时机已经错过了。

再说清军。多尔衮第二次接到吴三桂的求救信之后,立即率领军队向山海关进发。快速行军20多个小时后,清军到达离山海关只有15里的地方了。

李自成面临的敌人是清军与吴三桂联合之军,可是,李自成还没有明确判断清军的意图。

山海关大战、自成兵败逃离北京城

1644年4月22日,李自成命令军队向山海关发动猛烈进攻。吴三桂率领军队虽然顽强抵抗,但形势还是越来越严峻。

主帅多尔衮命令清军分三路、准备从三个门进入关内,自己则在欢喜岭的威远台上观看战场形势。

李自成军队对山海关进攻24小时,但是,因为防御工事十分坚固,始终没有攻克山海关。

李自成改变进攻方式,把兵力沿着角山到渤海一线,布置成一条长长的阵型,再向吴三桂军队发起进攻。

多尔衮利用吴三桂军队在靠近山海关这头迎击李军,清军的精锐部队像鱼鳞一样密密麻麻布置在渤海海滨、也就是李军的薄弱之处,等待合适的时机发动进攻。

多尔衮郑重告诫所有清军耐心等待时机、不要急于行动。

李自成、刘宗敏不清楚多尔衮的用意和企图,他们按照原来的计划、命令农民军继续向吴三桂军队逼近。

吴三桂知道清军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底气很足,带领军队顽强抵抗农民军的进攻。

就在双方攻与防激烈较量的时候,狂风大作,刮起的风沙铺天盖地、遮天蔽日。

不熟悉山海关地理环境与气候特征,农民军不顾一切向吴三桂军队合围,双方展开惨烈的肉搏战。

从早上一直激战到午后,双方都有巨大伤亡,活着的将士们也都是疲惫不堪、精疲力尽。

多尔衮看清形势、觉得进攻时机已经到来。他命令两员大将分别率领2万精锐骑兵,向刘宗敏军队冲杀。

清军万马奔腾、卷起漫天尘土,清军挥舞战刀,见到农民军挥刀就砍。

李自成农民军本来已经力倦神疲、连自己的身体都支撑不住,又被骤然到来的清军一顿乱砍,顿时阵脚全乱、死伤无数、血流成河、尸横遍地、惨不忍睹。

激烈战斗进行到下午3点多钟,李自成农民军大败溃散,死亡几万人。

大将刘宗敏被吴三桂的士兵射中一箭,负伤逃跑。

在多尔衮清军和吴三桂军队联合夹击之下,李自成、刘宗敏的农民军遭受重创,没有力量继续战斗,只得向北京逃跑。逃亡路上,李自成愤怒杀死吴三桂的父亲吴襄。

清军在吴三桂引领下,对李自成的农民军穷追不舍。

当李自成率军跑到北京时,只剩下3万人。尽管追兵在后,李自成还是念念不忘自己的皇帝伟业。

1644年4月29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李自成命令将吴三桂亲属30多人全部杀死。

第二天,李自成放起大火焚烧紫禁城。然后,率领残兵败将逃出北京城、向西部逃亡。

李自成流窜、清军猛追战死九宫山

清军很快攻占北京,在多尔衮安排下,年仅6岁的顺治皇帝把都城迁到北京,清军继续追歼李自成农民军。

从北京城逃出来之后,李自成将农民军分成两路,分别经山西、河南向西安逃跑。

在河南境内,军师牛金星诽谤李岩造反,气急败坏的李自成偏听偏信,将李岩杀死了。

李岩被杀,引起农民军内部军心涣散、相互猜疑。战斗力进一步削弱,农民军连连失利、节节败退。

李自成农民军一路历经坎坷,终于到达西安。这时候的清军部署从两个方向进攻西安。

一路清军在鳌拜、阿济格率领下,从内蒙古进入陕北,由北向南,进攻西安。

另一路有多铎率领,从东向西进攻潼关,势不可挡,要从最近的路线攻取西安。

1644年10月,清军先锋兵临潼关,李自成军队排好阵势迎接战斗。

清军主力部队还在后方,威力巨大的大炮也没有运到,清军先锋守着自己的阵地,不与农民军作战。

1645年正月,清军主力部队、清军红衣大炮都到达潼关。清军用红衣大炮对着潼关猛烈轰击,终于将通关攻破。

潼关失守,李自成农民军迅速败退。短短几天,多铎率军进入西安,并于鳌拜、阿济格军队顺利会师。

李自成被迫从西安逃出,向湖北一带逃跑。逃亡路上,李自成快速流窜,尽量避开与清军交锋、作战。

鳌拜将清军分成几路、水陆并进追击李自成农民军。经过大大小小十几场战斗,李自成农民军遭受重创、损失惨重。

李自成率军进入武昌城内,被清军追击。农民军不堪一击,大败溃散。李自成如丧家之犬、只得继续逃跑流窜。

1645年6月,李自成率领18个骑兵,逃跑经过九宫山。当地山民都认为是盗匪来了,群众登上山路两边的山坡高地,用石头将着18人的骑兵打得大败溃散。

李自成单独一人逃跑时,遇到当地民兵姜大眼。两人徒手搏斗,李自成占有明显优势。

李自成把姜大眼掼到地上,一手按住姜大眼、不让他站起来;另一只手从身后抽刀。因为血液把刀和刀鞘粘在一起,没有很快拔出刀来。

就在极短时间内,另一位山民已经赶到。这位山民从李自成背后、用铁铲奋力击打李自成头部。

李自成脑浆迸裂、顷刻死亡。

李自成被打死后,农民军悲伤无比、愤怒异常,他们很快组织起来,对九宫山地区进行了一场疯狂的扫荡,为李自成报仇雪恨。

李自成农民军终究因为急功近利、没有远大战略思想,而被清军打趴了。

我是:岳飞的飞。

欢迎批评、一起成长!


岳飞的飞


兵败如山倒,人多也无用,闯王李自成是如何一步步被清军打趴的?

李自成:大顺政权的建立者,先讲一下李自成的生平,评论在后面:

李自成(1606年9月22日一1645年5月17日),原名鸿基,小字黄来儿,又字枣,汉族,明未农民起义领袖,世居陕西榆林米脂李继迁寨。

童年时给地主牧羊,曾为银川驿卒。

崇祯二年(1692年)起义,后为闯王高迎祥部下的闯将,勇猛有胆略。

荥阳大会时,提出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方案,受到各部首领的赞同。

高迎祥牺牲后,他继承闯王。

当时中原灾荒严重,社会阶级矛盾极度尖锐,李岩提出“均田免赋”等口号,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欢迎,部队发展到百万之众,成为起义军中的主力军。

崇祯十六年(1643年)在襄阳称新顺王,并在河南汝州歼灭明陕西总督孙传庭的主力,旋乘胜进占西安。

祟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建`大顺政权,年号“永昌”。

不久攻克北京,推翻明王朝。

四月多尔衮率领八旗军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会战李自成。

李自成战败,率军在河南、陕西抗击清军。

顺治二年(1645年)三月,大顺军逼走了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

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进发。

顺治二年(1645年)5月17日,在湖北通城县九宫山遭村民误杀。

另有一说李自成死亡地点为湖北咸宁市通山县九宫山。

家世背景:

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农历八月二十一日(公历9月22日),李自成出生,世居米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距他的老家长岇鄢六十多里(两地现均为横山地)。

李自成的祖籍是米脂县李家站,在米脂县殿市镇有个村落,名叫李继迁村,当地人也叫做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相传,是西夏奠基者李继迁的后人。

据《米脂县志》记载:“米脂李姓,分太安里二甲李氏和永和石楼李氏。

一支是太安里二甲,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徒来。

而另一支李氏是由山西永和石楼县迁移到米脂的,二支李氏不属于同宗同室。

太安里二甲的李氏,是一大族,遍及米脂城乡各处。

"李自成"家庭属太安里二甲,明代前由甘肃太安里迁徙而来到李家站。

而这个李家站正是当年党项拓跋平夏部从甘肃东迁后居住的地方。

据费密《荒书》记载,李自成在出生时,他的父亲梦见一个黄衣人进入土窑,于是李自成的小名叫做黄娃子(一说黄来儿)。

初名鸿基,小字硙生,少年时喜好枪马棍棒。

李自成是穷苦家庭出身,当然了家里的生活也非常的团难。

李自成小的时候曾被舍入寺庙当小和尚,名黄来僧,[经历和朱元璋相同]并给本邑艾姓地主牧羊度日。

十几岁丧母,不久父亲也去世了,那年李自成二十一岁,无依无靠的他应募到银川驿站当了一名驿卒。

不久,因无力偿还豪绅文举人的债,他被戴上枷锁并遭严刑拷打,后来在穷伙伴的帮助下,杀死了文举人,与侄儿李过逃往甘肃当边兵,因粮响不足,军官又贪汅、再加上克扣军响,士兵经常是挨饿受冻。

李自成因丢失公文被载撒,失业回家,并欠了债。

同年冬季,李自成因还不起举人艾诏的欠债,被艾举人告到米脂县衙。

县令晏子宾将他“械而游于市,将置至死"。

后由亲友救出,年底,杀死债主艾诏。

接着,因妻子韩金儿和村上名叫盖虎的通奸,李自成于是又把老婆韩金儿也给杀了。

两条命案在身,那可是死罪,于是李自成就带着侄儿李过于崇祯二年(1629年)二月逃到了甘肃甘州(今张掖市甘州区)并在那里投军。

当时,杨肇基任甘州总兵,王国任参将。

李自成不久便被王国提拔做了军中的把总。

崇祯二年(1629年)冬,后金兵大举南下,京师吃紧。

为了保卫京城,朝廷急调名地军队进京勤王。

甘肃边兵李自成所在的部队由参将王国带领向京师开拔,途经金县(今甘肃榆中),兵士们要求发响,参将王国确拒绝发放。

于是,在金县(今甘肃省兰州市榆中县)军队发生了兵变,老百姓也随之想应,参将王国和县今被兵变暴动的军民所杀。

李自成起事后带领起义军民转战汉中,参加了王左挂的农民军。

崇祯二年(1629年),后金第一次入塞,北京震动,大将袁崇焕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

崇祯三年(1630年),王左挂被朝廷招降,李自成便投奔了张存孟(不沾泥),担任队长一职。

崇祯四年(1631年)四月,张存孟在陕北战败降明。

十月,洪承畴正式接任三边总督,崇祯六年(1633年),李自成率余部东渡黄河,在山西投奔了他的舅父闯王高迎祥,称“闯将”。

同年,曹文诏率千余关宁军击败了山西境内的农民军,高迎祥、李自成、张献忠等在逃到河南之后,被曹文诏、左良玉等多路明军包围。

崇祯七年(1634年),后金军第二次塞,曹文诏被调到大同抗金,被围农民军趁机从王朴处突围。

是年六月,新任五省总督陈奇瑜引军西进,约会陕西、郧阳、湖广、河南四位巡抚围剿汉南农民军。

高迎祥、张献忠、罗汝才、李自成等部见明军云集,误入兴安(今陕西省安康市)车箱峡(今陕西省平利县老县镇)。

峡谷之中为古栈道,四面山势险峻,易入难出,唯一的出口被明军所占,“马乏刍(喂牲口的草)多死,弓矢皆脱,情势危殆",李自成用顾君恩之计,贿赂陈奇瑜右人士,向官兵诈降。

陈奇瑜当即释放了李自成等人,并派了五十多名安抚官负责将投降的农民军遣送回原籍,出了峡谷,到了安全地带,李自成立刻杀了安抚官复叛。

崇祯八年(1635年),洪承畴任五省总督后围剿农民军,退到河南洛阳一带。

高迎祥、张献忠 、老回回、罗汝才、革里眼、左金王、改世王、射塌天、横天王、混十王、过天星、九条龙、顺天王等十三家七十二营起义军在河南荥阳召开荥阳大会,会上李自成提出了“分兵定向、四路攻战的战略方针。

会后李自成与高迎祥、张献忠率部攻下了南直隶风阳,掘明皇室的祖坟,焚毁朱元璋曾经出家的“皇觉寺”,杀宦官六十多人,斩杀了中都守将朱国相。

因争夺凤阳皇宫俘虏的小太监和鼓吹乐器,李自成与张献忠结怨,李自成分兵西走甘肃。

崇祯九年(1636年),高迎祥被新任五省总督卢象升击败,被包围在郧阳山区(隶属湖北省十堰市),

高迎祥在黑水峪(今陕西省周至县黑河口)兵败,被新任陕西巡抚孙传庭所杀。

剩余的高迎祥残部投奔了李自成,李自成便被推举为“闯王”,李自成率所部继续征战四川、甘肃、陕西一带。

崇祯十年(1637年),杨嗣昌会兵10万,增响280万,提出“四征六隅,十面张网"的策略,以限制农民军的流动性,分隔开来,然后各个击破,最后彻底歼灭。

此战略很有效果,再两年内,张献忠兵败降明,李自成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李自成带着刘宗敏及残余的17人逃至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

崇祯十一年(1638年)八月,清兵从青山口(今河北迁安市东北)、墙子岭(今北京密云东北)分两路毁墙入关,进行了第四次入关作战。

杨嗣昌为贯彻其“安内方可攘外"的战略,力主与清议和,但是遭到了宣大总督、勤王兵总指挥卢象升等人的强烈反对。

崇祯皇帝和战不定,卢象升在河北巨鹿战死。

清兵撤退后,孙传庭、洪承畴等人均被调到辽东防范清军,至此李自成终于有了端息的机会。

冬天,李自成驻扎在富水关南的生龙寨,并娶妻生子。

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位于湖北襄樊)再次反叛朝廷,李自成从商洛山中率数千人马杀出,内乱锋义又起。

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率部进入河南,收留饥民,开仓放粮赈饥民,“远近饥民荷锄而往,应之者如流水,日夜不绝,一呼百万,而其势燎原不可扑”。

自此,李自成的军队发展到了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口号,即民歌之“迎闯王,不纳粮”。

崇祯十四年(1640年)正月二十日,李自成攻克洛阳,杀了万历皇帝的儿子福王朱常洵,从后园弄出来几头鹿,与福王的肉一起共煮,名为“福禄宴”,与将士们共享。

同时,李自成没收了福王府中金银财物和大批的粮食、物资,并发布告示大赈饥民,后又率兵三围省城开封末克,最后一次是崇祯十五年(1642年)黄河决堤冲毁开封。

先后杀死了陕西总督傅宗龙、汪乔年。

十月,在河南郏县败明陕西巡抚孙传庭。

崇祯十六年(1643年)正月,李自成率部攻下承天,被推举为“奉天倡仪文武大元帅”。

三月,李自成改襄阳为襄京,并称“新顺王”,招抚流亡的贫苦农民,“给牛种,赈贫困,畜孽生,务农桑”,又"募民垦田,收其籽粒以响军”。

同月,杀与之合军的农民领袖罗汝才和革在五营的贺一龙,

四月,杀叛将袁时中。

五月,张献忠攻克武昌建立“大西”政权。

八月督师孙传庭拥兵10万出关。

李自成闻讯,即率主力北上,九月,两军对垒于郏县(今河南省三门峡以北)。

时值大雨滂沱,明军粮运不继。

李自成一面动员老百姓坚壁清野,使明军无法就地筹粮,一面派大将刘宗敏率万余轻骑出汝州,截断明军粮道。

孙传庭闻讯大惊,不得已回师欲打通粮道。

李自成率部追击了400里,大败明军,斩首四万余人。

李自成乘胜挥师西进。

十月,李自成攻破潼关,杀死了孙传庭,占领了陕西全省。

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一月,李自成在西安称帝,定都西安,立国号"大顺”,改原"永昌”。

封功臣五等爵。

同时,更定政权机构,改内阁为天佑殿,设大学士平章军事;六政府添设尚书一人,待郎一人;增置省级机构,设节度使。

同时东征京师。

二月初二(3月10日),在沙涡口造船三千,渡过黄河攻下汾州(今汾阳)、阳城(今晋城市阳城县)、蒲州(今永济),杀卢江王载堙。

初五日(3月13日)攻克太原,牛勇,王永魁等督兵五千出战尽殁,初八日以守将作内应,炮轰破城,蔡懋德自缢死。

在太原休整八天。

十六日,克忻州(今山西忻州),官民迎降,代州(今属忻州)守关总兵周遇吉凭城固守,双方大战十余日,周遇吉因兵少食尽,退守武关(今山西宁武境)。

周遇吉悉为据守,最后火药用尽,开门力战而死,全身矢集如猬毛,夫人刘氏率妇女二十余人登屋而射,全被烧死。

三月初一日(4月7日)李自成攻克宁武关,前后死亡将士七万余人,伤亡残重,《罪惟录》记载“后贼陷京师,多有手足创者,皆经战宁武者也”。

李自成下令屠城。

当晚,大同总兵姜壤投降,宣府总兵王承胤降表亦到,又连克居庸关、昌平。

三月初八日,兵至阳和。

十一日大顺军开进宣府,“举城哗然皆喜,结彩焚香以迎”。

崇祯帝急调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昌平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入卫京城,并号召在京勋戚官僚捐助响银。

崇祯十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三月十五日(4月21日),农民军抵达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总兵唐通不战而降,同时,刘芳亮率南路军,东出固关后,真定太守邱茂华、游击谢素福出降,大学士李建泰在保定投降。

三月十六日,李自成部过昌平,抵沙河。

三月十七日进高碑店、西直门,以大炮轰城,入午攻打平则门、彰义门、西直门。

三月十七日半夜,守城太监曹化淳率先打开外城西侧的广宁门,农民由此进入今复兴门南郊一带。

三月十八日,李自成派在昌平投降的太监杜勋入城与崇祯皇帝秘密谈判。

据《小腆纪年附考》卷四记载,李自成提出的条件为:“闯人强马众,议割西北一带分国王并犒赏军百万,退守河南……闯既受封,愿为朝廷遏群寇,尤能以劲兵肋剿辽藩。但不奉诏觀耳”。双方谈判破裂。

三月十九日清晨,兵部尚书张缙彦主动打开正了阳门,迎接刘宗敏所部,中午,李自成由太监王德化引导,从德胜门入,经承天门步入内殿。

此时崇祯皇帝带着太王承恩上煤山瞭望,又返回乾清宫,见众大臣皆已逃散,无奈之下的崇祯皇帝走上了煤山上吊自缢,史称甲申之变。

李自成下令将崇祯"礼葬",并在东华门外设场公祭,然后移入佛寺。

二十七日李自成将崇祯皇帝,葬于田贵妃的墓中。

李自成入住紫禁城后,封宫女窦美仪为妃。

大顺军入北京之初,兵不满二万,李自成下令:“敢有伤人及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京城秩序尚好,店铺营业如常。

但从二十七日起,农民军开始拷掠明朝官员,四处抄家,规定助饷额为“中堂十万、部院京堂绵衣卫七万或五万三万、道科史部五万三万、翰林三万二万一万,部属而下则各以千计”,刘宗敏制作了五千具夹棍,“木皆生梭,同钉相连,以夹人无不骨碎。

“城中恐怖气氛逐渐凝重,人心惶惶,"凡拷夹百官,大抵家资万金者,过逼二三万,数稍不满,再行严逼,夹打炮烙,备极惨毒,不死不休”,“牵魏藻德、方岳贡、丘瑜、陈演、李遇知等,勋戚冉兴让、张国纪、徐允桢、张世泽等八百人追赃助饷。

“谈迁《枣林杂俎》称死者有1600余人。

口手下士卒抢掠,臣将骄奢,“杀人无虚日,大抵兵丁抢民财者也”。

大顺军于占领区皆设官治事,首为追饷,例如在城固县,“贼索饷,加以炮烙”,在汾阳,“搜括富室,十人桁助饷”,在绛州,“士大夫惨加三木,多遭拷死”,在宣化,“一的将军檄征绅弁大姓,贯以五木,备极惨毒,酷索金线"。

四月十四日,西长安街出现告示:“明朝天数末尽,人思效忠,定于本月二斗日立夺宫为皇帝,改元义兴元年。

十三日,由李自成十万大军奔赴山海关征讨吴三桂,留守北京者为刘亮与李侔。

据《明季北略》记载,李自成入北京后,从宫中搜出内帑"银三千七百万绽,金一千万锭",“旧有镇库金积不用者三千七百万锭,锭皆五百两,镌有永乐字”。

李自成进京之后,为瓦解明军残余势力,多次遺使招降明山海关总兵吴三桂,未果。

顺治元年(l644年)四月二十一日,李自成与吴三桂进行一片石战役。

吴三桂乃降干清朝摄政王多尔衮,两军联手击溃李自成,主将刘宗敏受伤,急令撒退。

四月二十六日,李自成逃到京城,仅三万余人,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称帝,怒杀吴三桂一家大小34口,次日逃往西安,由山西、河南两路撤退。

临行前,火烧紫禁城和北京的部分建筑,七月渡黄河败归西安,不久,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

由于南明弘光帝朝廷的建立和大顺军的节节败退,很多投降大顺的原明朝将领复投南明或清朝,李自成于是疑心日盛,终于妄杀李岩等人,致使人心离散。

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十月,清军攻陷太原,随即分兵南下晋东南,大顺军长治守将刘忠抵敌不住,被迫率部转入河南。

至此,山西全省仅剩西南一角为大顺军控制,李自成山西防线基本瓦解。

十月下旬,清军兵分两路攻打陕西,一路由英亲王阿济格率领吴三桂、尚可喜等军由大同向榆林进兵,然后,从陕北南下西安。

另一路由豫亲王多铎率领孔有德、耿仲明等部,从河南怀庆攻击潼关。

十二月,清军出击潼关,大顺军列陈迎战,刘宗敏先战不利。

顺治二年(大顺永昌二年,l645年)正月初四日,刘芳亮统兵出战,受到挫折,李自成亲率兵马步兵拒战,又被清军击败。

初五、初六两日夜间,大顺军连袭清营,俱败。

初九日,清军的红衣大炮运至,进逼潼关口。

大顺军凿重壕,立坚壁,堵截清军。

十一日,清军先用红衣大炮轰击,接着大举进攻,相继攻入大顺军阵。

大顺军仍顽强奋战,以骑兵300反击,又分兵迂回到清军阵后攻击,但都失败。

这时北路清军由阿济格率领,从山西保德州渡过黄河,进入陕北,围攻榆林。

经十三天激战潼关失守。

李自成见清军两路夹攻,陕西败局以定,遂被迫放弃西安,经蓝田、商州,走武关,退入襄阳,“声言欲取南京,水陆并进。

三月,大顺军逼走南明将领左良玉,占领武昌,李自成计划乘舟东下,夺取东南作为抗清基地。

但大顺军尚未准备充分,清军分水陆两路突然袭来,李自成仓促弃武昌向东南进发。

四月,清军在湖北阳新、江西九江接连大败大顺军,切断其东下去路。

李自成见东下以无可能,便掉头向西南进军,准备穿过江西转入湖南。

五月初,大顺军到达湖北通城九宫山麓时,李自成率轻骑20余人登山探路,被当地民兵武装姜大眼杀死,尸体秘密埋葬,李自成战死后,农民军悲怒交集,立即扫荡了九宫山区,对当地民众予以报复性打击。

《明史》也有记载,李自成死于湖北通城。

大顺军余部称李自成为先帝,其妻高氏为太后,李锦推举李自成三弟李自敬为首领。

为什么要把李自成的经历追述一遍呢?主要原因是看了不少描述李自成的作品,绝得有些地方写的不对,传说只是传说,历史人物必须要正确对待,要尊重历史。

李自成,为何惨败,原因是他做了俩件他本不应该做的事。

他不应该对明遺臣下重手掠财物,更不应该对吴三桂的家人下杀手,假如他能妥善的处理好这个问题的话,他很有可能联手吴三桂平了辽东之乱。

第二个他不应该做的就是逼死崇祯皇帝,李自成原本就不想做什么皇帝,所以从一定角度来看他是没有能力去管理一个国家的,这个李自成心里也明白,所以他派代表去和崇祯皇帝谈判时也表明了这个立场,而崇祯皇帝为什么宁死也不答应他的要求呢?主要是李自成开的价太高了,崇祯帝是无法满足他的要求的,所以就没有谈成。

假如李自成,把条件在降低一点,那么后金势力就不可能入主中原,原因就是山海关守军如果能和李自成的起义军联手灭辽的话,那多尔衮是根本挡住不住的,李自成的百万大军加山海关的关宁铁骑,平辽叛乱根本就不在话下,只可惜历史是不会重新书写的。

李自成,就是一个受尽压迫的普通农民,因家穷曾到庙里当过和尚,同样是当和尚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要比李自成强多了,至少从文化上要比他强的多,朱元璋知道怎么用人,也知道求贤聚才,更懂得体恤他人,而这一切李自成都不具备。

它的主要对手多尔衮从尊才敬人上那是李自成根本无法相比的,比方说劝降洪承畴一事上,多尔衮真是费尽了心思,开始洪承畴宁死不降,多尔衮就好吃好喝的把洪承畴供养起来,不在劝降洪承畴,只到有一天多尔衮给洪承畴送过去了一个美女待候了洪承畴一晚上,第二天洪承畴就找多尔衮自愿降清了,这就应了一句话那就是,情到深处自流泪,男儿自有多情时,那个男儿不多情?

你在看看李自成是怎么处理吴三桂的问题的,先下招降书,吴三桂接了,而后进京见李自成,而李自成此时确对吴三桂的父亲使夹棍之法逼银子呢!而他的爱将刘宗敏把吴三桂的小妾陈圆圆强行霸占了,此时的吴三桂还能再降你吗?错了就马上改正错误,还是能得到吴三桂谅解的,而这时的李自成大该忘了当年在西北的战事了吧,五千关宁铁骑力敌数万起义的农民军,高迎春都被打的最后连命都丢了,而关宁铁骑此时就掌握在吴三桂手里,居然带着他的得胜骄兵前去山海关挑战吴三桂,那更是错上加错了。

而此时的吴三桂也只能和多尔衮联手了,如果吴三桂不和多尔衮联手,那么吴三桂就处在夹击中要两面迎敌的,那可是兵家之大忌,所以吴三桂也只能选择多尔衮了。

你打败就打败了,不应该回到北京杀了吴三桂全家34口人,那也就是灭了你最后的希望,清廷两个王爷挂帅西征为什么那么凶猛,那就是他俩所带军队都是明朝遗将,其中自然就会有吴三桂,那可是带满腔的仇恨来找你李自成算账来了,攻潼关的红衣大炮那可是吴三桂的利器,你想李自成还有好吗?那吴三桂是帮清廷定了西北又平了西南,他这样得目地只有一个,那就是要彻底灭了李自成,以报家仇。

李自成所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失败的主要原因就是领导者不称职,李自成出身贫苦农家庭,同时又没有什么文化,他的作为也就是小农意识的体现,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报负,也就是领着一帮和他同等水平的农家子弟闯天下,他们对权力的要求不是很高,看重就送了金银财宝,从他的行为上就能看到这一点,不知道怎样去求得长足的发展,而整天就忙着怎么搞点钱,所以说他们局限面也就是兄弟们有财同捞,遇难四散,各顾名没商量,虽然李自成也搞来了几个秀才,但是才能都不是很高的,如果李自成能有能力寻防到象徐达那样的能人,李自成是可以平定天下的,可是李自成根本没有那样的智慧与头脑,所以他也只能在乱世的时候做个山大王。


与风互语


从山海关开始,李自成匪帮几乎一场大的战役没有赢,山海关失败,潼关丢失、西安弃守,逃窜东南,富池口大败,九宫山被杀,几乎没有一场平局!

1,李自成及手下将领,指挥能力不及多尔衮及其清军将领

2,农民军虽然人数多,但能征惯战的兵力不及清兵人多,可以说农民军就是一群乌合之众

3,面对强敌,开始是不知道对手实力,后来就是恐惧及逃跑主义

4,失去了与明军共同抗击清军的联盟可能,甚至在向东南方向溃逃之际,仍试图占领南明控制地区,缺乏大局意识

5,既得不到南明军队的支持,也没有地方地主的支持,甚至江南农民也不支持流寇!

李自成失败是必然的,不堪几击就轰然倒下,也是正常的!


先人性后理性


流寇而已!李自成可不是天选之君,丫就是一流氓头子,虽然姚雪垠把他美化成了农民军领袖……

真正可以与他形成参照、映衬的是唐末的黄巢!生灵涂炭,对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简直就是摧残!

终李自成举事全过程,他始终没有升级为哪怕稳定的割据势力,就是流寇。

第一没有明确的政治主张,那句“闯王来了不纳粮”就是个忽悠贫民佃农的噱头,不纳捐税,毫无经济基础,如何养人?

第二没有固定经营的根据地,虽然纵横陕西河南湖北多省,却始终不肯扎下心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基本地盘——攻下大的城池,劫掠一番,毁城而走。

第三,没有根据地,行军负担也就非常之重……洋洋洒洒百万大军如同蝗虫一样,走到哪里家人就带到哪里,真正的精兵(所谓老营)不超十万,绝大多数都是无战斗能力的妇孺老人……一方面行军速度极其拖沓,另一方面面临大战恶战时军心涣散……

第四,李自成能打下北京城实属运气,主要是崇祯朝病入膏肓、回天无力……尤其是打下北京城之后,农民军有了得了天下可以享受的心态,腐化变质的太快了!

第五,反观满洲,兵强马壮不说,在范文程等一帮汉人融入之后,整个社会体制虽然很粗糙,但风气还算是团结,尤其是整个班底都处在向上走的曲线上……

此消彼长,面对满洲的虎狼之师,李自成能坚持到史实上那么长时间已经很不容易了。别迷信什么吴三桂献山海关,就算是没有吴三桂,正儿八经打一仗,李自成的胜算依然极小……

再退一万步讲,就算是李自成赢了满洲、真得了天下,这个大顺朝能维持个百十年的统治,对中原民众来说,依然是个水深火热的大火炉……满洲统治者固然不是什么好鸟,李自成也绝对不可能好到哪里去的……看看唐末黄巢流寇,从山东到陕西再到广州,渔民千里……民不聊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如此而已……


搬不动的小强


1、自身农民阶级的局限性:李自成的农民军进入北京后,就开始纵情享乐,包括李自成在内的领导力量都贪图享受,缺少治理的概念,也松懈了一定的战斗和警惕心理。 2、军队的战斗力:李自成的军队大部分都是起义的农民军和受降的军队,而多尔衮领导的是训练有素的满洲八旗军队,本身的战斗力存在差距。 3、统治者用人不当:在进入北京城后,李自成用错了牛金星,乃至误杀李岩,造成了李自成统治力量的削弱和领导能力的下降。 4、吴三桂的诱导因素:吴三桂最后开山海关引清兵入关,加速了李自成的失败。其实综合起来还是一句话,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天下初定,民心不整,不好好休养生息,反而一瞬间就丢盔卸甲腐化堕落,让虎视眈眈的满清鞑子闯关入中原。


sugarAngel


李自成起义以后,几起几落,一度振臂一呼,无数劳苦大众投奔他,攻城略地好不得意。

一度又败走商洛,兵马只余十八骑,可谓是在鬼门关走了一遭。李自成山穷水尽的时候,后金与明在松山大战,明朝精锐被满清消灭。

李自成利用这个机会,又重新起事,声势浩大。崇祯病急乱投医,把孙传庭放出来,对付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在潼关打败孙传庭,明朝已经是气数将尽。李自成最后攻下北京,吴三桂见李自成势大,答应投降。

后来吴三桂爱妾陈圆圆被李自成部将霸占,吴三桂转而投降多尔衮,并引清军入关。李自成的农民军人数众多,但大部分是乌合之众。

李自成与吴三桂在山海关激战,后来清军加入战团,与吴三桂一起打李自成。李自成军队本没有什么战斗力,面对吴三桂的关宁军和满洲八旗,占不到便宜,迅速败亡。

李自成逃回北京,搞了一个装模作样的登基做皇帝的仪式,然后逃离北京。后来李自成在九宫山被当地武装斩杀,一代闯王,落得这个下场。


华声1818


明末李自成领导的大顺政权自兵败山海关之后,被清军一路围追堵截,最后在湖北归于失败。其败亡的原因非常复杂,固然清军兵锋凌厉,同时也需要看到,随着大顺军的失败,在此前大顺政权控制的地区,普遍发生了对大顺政权不满的原明王朝官员、士绅乘势起兵攻击大顺地方政权的事情,而一些曾经见风使舵投降大顺军的明朝官员,又出现了起兵反叛降清的做法(诸如大顺宁夏节度使陈之龙、甘肃节度使周伯达、遵化节度使宋权等),这使得大顺军在兵败溃退过程中难得喘息重整。

下面对大顺军自撤离北京之后走向覆亡的经过做个简要介绍。

一、山西失守

1644年李自成从北京兵败后,一路退往陕西,试图以西安作为统治中心,重整旗鼓。为了确保西安,大顺军在山西、河南地区集结兵力,以防范清军西窜,同时还试图见机反击。

在清军方面,则采取了抚剿并行的策略。尤为重要的是,当时明朝降官吴惟华自告奋勇前往山西帮助招抚大顺军中的原明朝官员。由于大顺基层政权中大量是明朝降官,本就对大顺军心存不满,一经招抚,山西大同等地相继降清,而驻防山西的大顺军将领唐通(原明军将领)更是率部降清,以至于清军兵不血刃轻松控制了山西北部。

随后,清军集中兵力,对太原等城实施围城攻坚,并且运用从明军手中获得的西洋火炮,因为大顺军缺乏外援,相继落败。

二、潼关失守

清军在攻略山西之后,由豫亲王多铎率八旗以及孔有德、耿忠明等部,以及英亲王阿济格率八旗以及吴三桂、尚可喜等部和招降的宣大两镇明军,分兵两路,对潼关实施南北夹击,防守潼关的大顺将领马世耀投降献关,李自成遂被迫放弃西安。

随着清军两路大军并入陕西,陕西各地的原归降大顺政权的明王朝官员纷纷起而降清,大顺政权失去了陕西,从而成了一支流亡军队。

三、兵败湖北

失去陕西后,李自成原计划去攻打南明政权,夺取南京东南一隅为据点。清军则以阿济格部在后紧追不舍,多铎部则直接取道河南、安徽去攻打南京的南明政权,断绝李自成部的通路。最终,李自成军在湖北进退失据,最终兵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