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皇帝的第一宠臣,李卫鼎盛时期,势力到底有多强?

鸢飞九天2018


李卫当官,真正证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人只要会抓住机会,便能步步高升,即便你只是一个大字不识的小混混!

起初李卫只是识得一些字,混迹于市井之中,在扬州这一块也只是一个街头小人物。

可就是这个小人物,在雍亲王于江南筹款时,得到了雍亲王的赏识,原因也说不清楚,只是雍亲王觉得这小子机灵。

李卫这就开始了他的一步登天,成为了雍亲王的亲随,跟随雍亲王回到了亲王府。

而在亲王府,李卫则是极力的讨好邬思道,获得了邬思道的教诲,邬思道也十分喜欢这个机灵的小伙子。

在邬思道的教诲下,李卫迅速的成长,把官场那一套给吃透了。加上他这个人嗅觉十分灵敏,渐渐的也是崭露头角。

可惜他在亲王府的时候,被人抓到同婢女关系暧昧不明,于是便被派去了四川,当一个知县,管虽小但是却是在年羹尧的地盘。

这也算是雍亲王的照顾,而后在四川,李卫也是处处都受到雍亲王的帮助,渐渐将他培养成为了雍亲王的心腹之一。

短短两年,李卫便已经官至陕西布政使,这算是地方大员了,可见李卫上升的速度简直是神速。

而后年羹尧任陕甘总督,更是同李卫一道,成为了雍亲王最大的底牌,也是雍亲王能够扳倒八阿哥集团的重要力量。

雍正登基之后,李卫作为心腹之一,自是无比显贵。但是他身为文官,其待遇是超过年羹尧。

李卫被任命为江苏巡抚,也就是相当于一个省的军政大员,这非是一般人可以得到,何况李卫还是一个汉人。

在江苏李卫也是十分出色,将江苏打理的十分妥善,这让雍正十分高兴,直接让李卫辛苦些,又接过了安徽和江西。

此时李卫成为了两江总督,这可是仅次于直隶总督的存在,可是这还没完!

雍正新政摊丁入亩的推行过程中,遭遇到了层层阻拦力量,但是唯有李卫的辖区,是畅通无阻。

原因就是李卫不按规矩出台,稍微一出手,这些地主世族便招架不住。且李卫杀伐果断,让地主不敢多言。

于是乎雍正让李卫兼管浙江,这样一来李卫就成了江南四省的总督,此时也是他权力最大的时候。

直到雍正死后,李卫的权势才被压了下去,但是还是官至直隶总督,最后也得以善终!


小司马迁论史


大家都在说电视剧,我来谈谈历史中真正的李卫。一句话描述,他用了15年时间就从从五品升至一品大员(直隶总督,老吓人了,总管京畿要地军政大权)



出生富二代

李卫并不是电视剧中所谓的混混出身。李卫在康熙二十六年出生于江苏丰县富裕人家,也算是一个富二代。康熙五十六年,李卫捐资员外郎(当时卖官鬻爵全是清的一种正常现象),随后不久便入朝廷任兵部员外郎一职(这个起点可不低,也算是一要职了),李卫任户部郎中一职(相当于现在的民政部和财政部的比较重要的职位)

从龙之功,平步青云。

康熙王朝后期,发生了著名的“九子夺嫡”事件。由于期间李卫与皇四子胤禛关系不错,也算是搭上了从龙之功,这就奠定了李卫飞黄腾达的基础。

虽说李卫这人读书不行,但是人机灵,政治敏感度高,对雍正又是赤胆忠心。因此雍正皇帝即位后,立即将李卫任命为云南盐驿道,考察他能力的同时并加以培养。由于干事得力,两年后李卫就被提升为从二品的云南布政使,掌管一省财税大权,仍然兼管盐务。古代盐务可是国家经济命脉之一,国库大笔进账之一,李卫也遇到不少困难,这个从电视剧中也能看出。虽动了许多人的蛋糕,被人弹劾李卫“恃能放纵,操守亦不纯”,不过由于忠心及处事果断,为官清廉,雍正也只是传旨告诫他要谨慎。最终李卫不负领导重任,将云南财税打理的井井有条。


云南为官以后,李卫的仕途可谓平步青云。1725年,李卫升迁至浙江巡抚,这可是督抚级别的封疆大吏,相当于现在中央特派员不过长期在地方工作,代替皇帝巡查地方军政。两年后,李卫担任浙江总督。在这期间,由于私盐泛滥,李卫将浙江的私盐贩肃清一空,为雍正的国库增收不少,极得雍正欢心。

1729年,李卫担任兵部尚书。1732年,李卫奉命署理刑部尚书。不久,出任直隶总督。直隶总督是八大总督之首(总管今天津、河北大部以及河南、山东小部的军民政务,具体负责自己辖区的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可谓集军、政、财权于一身),在朝廷里地位显耀,李卫在此时也达到人生的巅峰。李卫用了15年时间就从从五品升至一品大员,就算是古代也是寥寥可数的例子,拿到现在来说基本不可能。



1735年雍正驾崩,乾隆即位后,乾隆对李卫也是宠爱有加,被赏赐四团龙补褂,这可是是皇子王爷的朝服,是相当荣耀了。

病逝

乾隆三年,李卫病逝。后来乾隆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对李卫相当不满,曾说“李卫于督抚中并非公正纯臣,在浙江无功德于民,闻其仰借皇考恩眷,颇多任性骄纵之处。设使此时尚在,犹当究治其愆”,而且南下浙江时拆除了浙江百姓在花神庙为李卫立的雕像。


Hellossn




李卫和其他几个人不同,李卫是市井混混出身。起初在扬州附近讨生活,雍亲王胤禛前往江南筹款的时候,认识了李卫,感觉李卫十分机灵,便留在身边充当常随。估计此时的雍亲王都没有想到,李卫最后会成为自己的心腹宠臣。李卫进入王府以后,认识了堪称活神仙的邬思道。邬思道在名义上是雍亲王的教书先生,其实是雍亲王的首席谋士。邬思道在闲暇之余,也会传授李卫一些明哲保身和随机应变的办法。在邬思道的教育下,加上李卫本身的基础,李卫迅速成熟起来,在这方面,甚至比年羹尧、胤祥都精明。



由于和王府的婢女小翠关系暧昧,违反了王府的规矩,李卫被赶出了王府,到四川省担任了一名七品知县。虽然在朝廷有雍亲王,在四川有提督年羹尧,但如果李卫自己没有本事的话,谁也没有办法。年羹尧从四川提督升任陕甘总督的时候,李卫已经成为了陕西布政使。布政使是从二品的地方大员,负责全省的民政和经济,地位仅次于巡抚大人,属于全省的二把手。也就是说在短短几年时间里,李卫从县级干部成为了省级干部,不得不说崛起的速度非常可怕。雍亲王胤禛可以暗中操作,但必须在李卫自己有能力的前提下才行。如果烂泥不上墙,老八集团肯定会趁机弹劾雍亲王。



雍亲王成为雍正皇帝以后,李卫从陕西布政使被提升为江苏巡抚,开始进入封疆大吏的行列。雍正皇帝召见李卫的时候,表示“在江苏好好干,等你站稳脚跟,朕把两江都交给你。”两江指的是江苏、江西和安徽三个省,得到雍正皇帝的封官许愿之后,李卫在江苏非常卖力。由于自己是市井混混出身,根本不按照常理出牌。为了推行摊丁入亩等新政策,李卫动员了算命先生、叫花子等为自己办事,成功的推行了新政。结果,江苏的官员和乡绅被打得一败涂地。由于李卫的出色表现,雍正皇帝提升李卫为两江总督兼管浙江。



这是什么意思呢,两江总督本来就管理了江苏、安徽和江西三个省,浙江原本是闽浙总督的辖区。但是,雍正皇帝命令李卫兼管浙江,也就是说,东南4个省都在李卫的管理之下,这是李卫的鼎盛时期。李卫是王府的家奴,属于自己人,如果是其他汉人,雍正皇帝绝对不敢冒险。控制了东南4个省,而且还是富庶地区,对朝廷的威胁太大。依靠雍正皇帝的庇护,李卫的事业达到了顶峰。不过雍正皇帝的身体并不好,作为皇帝的心腹,李卫经常回宫请安。李卫发现了皇帝的身体欠佳,在雍正皇帝的儿子中,宝亲王弘历的优势非常明显。为了保证自己的前程,李卫开始积极巴结宝亲王弘历。


雍正皇帝去世以后,果然是宝亲王弘历继承皇位,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乾隆皇帝。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皇帝上台以后,有自己的心腹集团,并不喜欢李卫。此时的李卫已经被调任直隶总督,直隶总督是天下八大总督中地位最高的。但在皇帝的眼皮底下,李卫什么也干不了。最后,李卫在直隶总督的岗位上退休。在李卫退休以后,乾隆皇帝收回了很多雍正皇帝赏赐给李卫的宅院、耕地。对此,李卫无可奈何。与李卫相比,田文镜的结局要好得多。乾隆皇帝比较欣赏田文镜,但此时的田文镜年事已高。

本人不是历史学家,不过是根据电视剧《雍正王朝》和一些清代历史资料的情节做出猜想,故事为主,欢迎网友吐槽! 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坚持原创。


日尧居


李卫是在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靠捐资入仕的,当然,兵部员外郎一职,也就是说花钱买的官。

一般来说,这种花钱买的,而不是依靠正规的科举考试入仕的官员,是很难得到重视的。



但是正是因为李卫出身简单,几乎与任何政治势力都没有额外的瓜葛,甚至可以说是一位孤臣,所以,对于皇帝来说,非常欣赏他的忠贞不二。

雍正皇帝第1次召见李卫,与其交谈之后,对他作出了一个评价:“此人但其心地。”简单来说意思就是,他心里善良醇厚,但是,才华和能力方面,就不好说了。

但是,随着雍正皇帝对于李卫认识的不断加深,他的这个评价似乎不太合理。



李卫是个大老粗,任职期间确实不像那些文绉绉的文人一样,而是显得狂放和张扬,干什么事情都有一股闯劲,比如在他出任云南盐驿道时,当时的政务废弛,李卫初一上任,便毫不留情面的,直接向皇帝上书,弹劾不法的官吏。大刀阔斧的改革之后,取得了明显的成就。雍正皇帝也因此事对他极为赞赏,李卫的官,也是越做越大。


雍正二年,他升任云南布政使,雍正三年升任浙江巡抚,雍正四年兼理两浙盐务,雍正五年升为浙江总督管巡抚事,雍正六年开始兼理江苏盐案,雍正七年升为兵部尚书,加太子太傅,雍正十年成为直隶总督。

10年之间,连级跳,从一个买来的员外郎,升任至封疆大吏,足以见得雍正皇帝,多么的重视李卫。

当然李卫也没有辜负雍正皇帝的厚爱,他所到之处,肃清政务,颇见成效,雍正朝盐务被他拉回正轨,成为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之一。

雍正皇帝,为何如此重用李卫,其实正是因为李卫不是出身科举之中,不与任何政治势力有过多的纠葛,自始自终只忠于雍正皇帝一人。

另外,相比于科班出身的官员来说,李卫,一个大老粗,圣人书没有读过几天,所以思维没有受到圣贤书的限制,敢想敢干,而且该出手时就出手,铁腕出成绩,毫不手软。

也正是因为雍正皇帝这位伯乐发现这匹骏马,敢用、善用李卫,才铸就了一段君臣之间的美谈。


废墟的沉默


作者小说看多了!建议多看看清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