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凿壁借光的主人公,真是学校教的那样吗?老师都不敢告诉你

我们中国作为文化大国,其实蕴含着一定的历史底蕴。而且在我们中国的文字里,同时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成语。而每一个成语都有属于他自己的意思,大部分的成语都是有属于它的一个故事。而今天小编要告诉大家的就是那些历史的古代成语,他们究竟是贬义词还是褒义词?听完了故事以后我们才可以知道这些真相。小的时候我们的妈妈总会告诉我们卧冰求鲤的故事,想让我们像卧冰求鲤的孩子一样对待她们。

而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讲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王祥他是晋朝的人,很小的时候就失去了他的母亲。小小年纪的王祥比其他的孩子都要懂事,因为她知道他自己此时此刻已经失去了母亲的疼爱。在他还在很小的时候,他的父亲带回来一个非常貌美的女人。从那个时刻王祥就知道这将是他的新母亲。可是这毕竟是继母,不会对王祥有多么的好,甚至非常的苛刻对待他。

尽管如此王祥还是非常尊重他的父母。哪怕他的父亲纵容着继母苛刻他,王祥也依然爱着他们。有一年寒冬,后母突然生病了,非常的想吃鱼。而外面的河水都结冰了,没有办法捕捉。于是王祥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把衣服脱了,用自己的体温焐化了河面上的冰,然后抓到了两只鲤鱼。其实这个成语的故事,大家只知道前半部分还有后半部分。

王祥为了给自己的继母捕捉鲤鱼,他脱了衣服焐化了河面上的冰,可是到了后来却得了病,虽然活到了84岁的高龄,但是却一直都是病殃殃的。因为寒气入体导致他的身体一直都非常的不好。其实这个故事正面是想告诉我们,王祥非常的有孝心,无论他的继母怎么对待他,他都是一样的爱他们。可是从侧面上也表现出了王祥,他并不聪明。因为在当时比较寒冷的天气,我们并不是只能脱了自己的衣服,把冰面给捂化。还可以通过其他的很多办法去得到鲤鱼,不一定要伤害自己的身体,这是非常不理智的一种办法。

还有被大家耳熟能详的凿壁偷光。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匡衡,匡衡小的时候,因为家里非常的穷,没有灯光可以看书,于是无意间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家里破了个洞,而这个洞刚好可以露出邻居家的光亮。于是匡衡在家里用手把这个洞越抠越大。而这束光亮也越来越强。后来匡衡就仅仅是凭借着这一束光亮得到了他应有的成绩。他发表的一些言论得到了皇帝的认可,因此匡衡也坐上了大官,也就是意味着他从小过的苦日子可以就此结束。

做了大官以后,匡衡还是和小的时候一样清正廉洁,他不收人的钱,不想做一个贪官,他想做一个为百姓除害的好官。于是匡衡在他所在的位置上越爬越高,以至于到了后来百姓们都非常的爱戴他。可是匡衡还是没有逃过的就是退休的年纪,他的年纪越来越大,越来越思念家乡,于是他跟皇帝提出他想回到自己的家乡养老。皇帝也欣然的答应了匡衡的要求,并且把匡衡放回了自己的家乡,还给他安排了一个职位。

可是回到了家乡以后的匡衡就跟变了一个人一样,他非常的贪慕虚荣。听到老百姓夸奖他都非常的高兴,甚至到了后来发展为贪污。皇帝知道了这件事情以后,废了匡衡。其实这个成语的意思是告诉我们要好好学习,但同时也让我们反思匡衡的所作所为是不是错误的,因为他从小的时候就在偷光,长大了才会偷百姓的东西。这是相辅相成的一件事情。

大家是不是有颠覆三观的感觉呢?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和小编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