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状元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漠苦祥


现在国内没有可以比肩状元的,因为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

不能说古人有多厉害,而是所学所考不一样,古人推行八股文,作诗词歌赋,意境悠远,同时政治理念清晰。同时作为状元,他写的字也是相当的美观。在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 ,改由读卷大臣密议八条中圈出四道为题。策文不限长短,一般在2000字左右,起收及中间的书写均有一定格式及字数限制,特别强调书写,必须用正体,即所谓"院体"、"馆阁体",字要方正、光园、乌黑、体大。从某种角度来看,书法往往比文章重要。

而现代人学的太杂,而不是主攻那一具体。尤其是写字的字体。意境不到你写的字依旧是字,而有些人写的似字却又不是字,似画而非画。


那年初梦


说过很多遍很多遍,科举考试不是学历考试,而是选拔官员的考试,相当于如今的公务员考试,因此状元不是学历,进士不是学历。如果硬要比较的话,状元相当于全国总成绩第一的博士生参加全国公务员考试,总成绩又是第一名。

古代考上状元有多难?我们以科举制度最盛行最顶峰的清代为例说明。

清朝科举制度规定,必经各级学校,方可参加科举,不接受在家自学者报名参考。按照正常进度,一个人从下立志考状元,到真正考中,需要经过以下几个环节:

1,童生阶段

清朝儿童接触启蒙教育,要从7、8岁开始,除富人或官员可聘请家庭教师外,一般百姓只能把孩子送到私塾读书。私塾虽为私人、地方宗族举办,却属公共教育机构,面向社会招生,一般由落第秀才或老童生担任教师。学生从私塾毕业,才获取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称童生。

这个阶段没有名额限制,所以没有竞争,难度最小。

2,秀才(生员)阶段——童生试

私塾毕业的童生,想更进一步,需要参加府学、州学、县学等官办学校的入学考试,考试合格方可进入官学读书,称生员(亦称庠生、茂才),也就是我们俗称的秀才。

这个阶段是科举考试的第一个阶段,开始有了功名的说法。一个童生考中秀才,就算有了功名,虽然不能做官,但可免除劳役,升堂时不必挨板子。

清代的生员(秀才)想要入官学学习,需要经过考试,而且是本县的县试、本府的府试和学政的院试这三级考试,录取人数还有定额,每三年录取两次,因此竞争比较激烈。

如果考试不合格或技不如人,就进不了官学,当不了秀才,只能继续当童生,所以考了几年、十几年乃至几十年都考不上秀才的“老童生”不乏其人,甚至还有七八十岁的老童生。

3,举人阶段——乡试

取得秀才资格后,经过三年学习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合格后可参加乡试,考取举人。

清代乡试三年一考,多在秋后组织,因此称秋试、秋闱,第一名称“解元”。

乡试由各省组织实施,本省秀才参加,每个省都有名额限制,名额主要依据经济发达程度、人口多寡确定,每年人数不尽一致,比如乾隆在位期间的某一年,全国共取举人1200余名。

通过乡试者即为举人,举人是永久功名,可不限时间、不限次数地参加礼部组织的会试,考取进士,如果一直考不中,还可通过参加吏部“拣选”或“大挑”做官,但由于层次不高,做官也只能做低级官员,而且基本上很难升迁。

考取举人的难度比靠秀才更大,很多人在这一关被无情淘汰,《范进中举》中范进之所以在考中举人后陷入癫狂,一是因为屡试不第终于考中,二是因为考中举人后取得了做官资格。

4,进士阶段——会试、复试、殿试

考中举人后,即取得参加会试的资格。

会试三年一考,由礼部组织,故称礼闱,又因在春天组织,故而称春试、春闱。

会试在京师进行,全国范围内的举子汇集京师,统一参加考试,各路高手同台竞技,名额十分有限,每次在100~300名不等,平均在200多名,因此竞争极其激烈。

通过者称贡士,第一名称“会元”,贡士还要继续参加考试,先是礼部组织的复试,通过复试者被分为一二三等,列入此三等者方可参加殿试。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通过者均可称进士,又根据成绩由高到低分为三甲:

一甲3名,第1名称状元,第2名称榜眼,第3名称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

所以说,我们常用“名列三甲”来称呼“前三名”是不准确的。

进士及第可以直接做官,状元一般授翰林院修撰(从六品),榜眼、探花一般授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其他授翰林院检讨等级别更低的京官或外官。

基于上述资料,我们可以算一笔时间账。

一个人从8岁入私塾,一年都不耽误,到考中状元,需要多长时间?至少要十几年。

历史上那些年轻的天才状元,大多数都在20来岁,跟如今大学本科毕业差不多。所以古人说“十年寒窗”,一点都不夸张,读十年书就考中状元的,绝对是天才中的天才。至于那些“连中三元”者,即乡试解元、会试会元、殿试状元,几千年来不超过20个人。

基于上述资料,我们再算一笔人数账。

一个人从8岁入私塾,到考中状元,需要淘汰多少人?从举人考状元至少要胜过1200多人,而这些被胜过的1200多人,每个人都是淘汰了数千人的,状元难度可想而知。

抓住每三年一次才有的考秀才、考举人、考进士的机会,至少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淘汰全国无数精英人物,才能成为全国唯一的状元,这种难度跟如今各种“高考状元”“中考状元”相比,完全是天壤之别,不具备任何可比性。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溥仪在退位之后过上了正常人的生活,在上户口时他只填了初中,但他的这个初中和咱们现在的初中概念可大不一样,毕竟人家受的是皇家八股文的教育,放到现在大概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吧。溥仪不用像部分平民百姓一样整日以考取功名为目标实属难得,既然一个初中秀才的含金量都如此之高,那状元的含金量,着实会更高。

科举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到了明清时期各项体系都很成熟了。童试即童生试对应到现在就是九年义务教育,你要想往上爬,无论年龄多大,都得先参加童试,所以有时间我们看到一群孩子在陪一个老大爷一起考试也能理解其中的缘由了。那么接受完九年义务教育,再想上高中可就不是学区房的问题了,你得参加中考,按成绩上学校,所以考上重点高中,你算当上了秀才。

秀才参加省级考试也就是乡试通过的便是举人,想当年范进就是如此,乡试考中的举人就有就机会当县令、县丞等小官了,想想还有点小激动呢。接着举人参加全国考试,通过之后就是进士(老范进又中了),放在现代,这就是大学生的水平了。

进士考试的殿试第一名,才可以称为状元,二三名就是榜眼和探花了。状元并不能与学历来沦为一谈,状元更多意义代表着考试成绩,毕竟仅此一人亿分之一的概率。你说他是硕士学历也可以,说博士或者是博士后也没问题。


逻辑文史游


古代文人想要出将入相除了生于官宦世家之外还有什么渠道呢?底层文人想要入仕,在隋唐之前基本上是没有可能的,那个时候是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几乎不可能。

直到隋唐开创科举制度,寒门学子才有了打破阶级入朝为官的途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局面才得以改变。

那么科举考试是什么样的呢?能考上状元的人又是什么样的水平呢?

古代的科举制度不是简单的一场考试,范进中举的故事大家一定不陌生,想想范进仅仅是中了举人就开心到疯了,那些中了状元的人都得是什么级别的啊。

先来说说范进中的这个举人,举人是什么意思呢?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是非常成熟和完备的阶段了,科举被分为童试,乡试,会试和殿试。

童试即童生试,不管你多大年纪都要通过童试才能正式进入官学学习,所以童试也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入学考试。

通过了童试才有资格进行下面的学习和考试。

乡试就是下面一轮,也就是范进考了一辈子才考过的这一轮考试。乡试的举办地点是各省省城,也就是说全省的考生都会来参加乡试。

如果说童试是入学考试的话,按我们现在的学习制度,后面也就是小升初,但古代乡试可是一整个省的人都来参加,想想一下我们小升初的时候就要跟全省的人竞争,那估计光小学就可以念到义务教育结束了。

所以范进中这个举人真的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也无怪一时竟然激动的疯了过去了。

乡试都如此可怕,那后面的会试和殿试又得是什么样的呢?会试、殿试和乡试一样都是三年举办一次,乡试是全省的人才选拔,会试就是在此基础上的全国选拔。

各省的进士都可以参加,但是入围的只有三百人,三百人是个什么概念?以清朝时期的国土面积来看,就算把人口密度往低了算,也是要破两亿的,乾隆时期中国人口达到顶峰时甚至突破了三亿大关。

有人会说古代很多穷人家都读不起书的,哪有这么多考生。就算全国人口只有千分之一参加考试,那也有近两万人的考生大军,除去乡试刷掉大半,还有大几千人参加会试,在大几千人里录取三百个,这个比重可比我们的高考录取率低太多了。

而会试录取的这三百人,才有资格参加最后的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考试,最终选出前三甲分别为状元、榜样、探花。古代的科举考试之难,由此可见一斑。

古代状元相当于现在什么学历?

虽然现在我们高考也将各省的文理科第一名叫做状元,但是放到古代,也就是乡试的层次。虽然我们现在的科目繁多,但古代也是四书五经六艺,所以哪个难一点还真不好说,只能说擅长文科的在古代可能机会大一点。

如果非要论的话,那状元相当于现在的什么学历呢?高考相当于乡试,那会试就是考研了,能通过会试就得是研究生级别的了,最后一关殿试就是考博了,果然从古至今学习好的都是要考博士的。

不过我们现在有博士后了,古代状元考完就可以进翰林院入朝为官了,翰林院可是离皇帝最近的地方了,天天在皇帝跟前儿晃,升职加薪还怕没有机会吗。现在就不行了,即便考上了博士后也还是要自己找工作的。


小小嬴政


中国古代(清朝及之前),考上状元,是非常困难的,程度不压于获得博士后称谓。

我们来看看:

古代科学考试分为六等,分别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

第一,凡是读书的人,自动被人称为童生,童生就相当于现在的幼儿园和小学前半段。

第二,县试、府试、院试三级差别不大,每三年举行一次,考试成绩合格者,就是秀才了。

到这一阶段,就可以当开私塾,教书育人了。

这个相当于全市中考。

第三,乡试,每三年举办一次,连考三天。考中者,就是举人了。考中举人,就能够当官作老爷了。不过都是县长以下(不含县长)的职位。

这个相当于现在的高考。

第四,会试。全国性的考试,每三年举办一次。考中者,就是贡士了。贡士就了不得了,起码一放官,就是副县长、县长级别。

这个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毕业考。

第五,殿试。会试考中者,一月后可参加殿试。考中者,统称进士。但前三名是状元、榜眼、探花。

武考,也大同小异,只是称谓不同。

进士就不得了了,以后几乎个个是朝廷重臣。

这个相当于研究生毕业考试了。前三名者,那自然是博士后了。

古代说,寒窗十年苦读,一朝考中,说的是中举人。那就得十年,看看后边,还得六年,才有机会中状元,十六年,那得多幸运。因此,最终中进士的,五六十岁的人,几乎占一半。

所以,古时候的科举,比现在考试,艰难太多了。


董江波


古代的壮元相当于现代中国科学院院士级别。古代秀才是在读书人眼中是百里挑一,相当于大学本科,举人是千里挑一,相当于现在的硕士,进士可是万里挑一,相当于现在的博士或博士后。古代科举考试很严格。一旦读书人考上秀才,就可免除各种赋税,可在村里或乡里教私塾或在县里衙门任文书职务了。举人不但可免除各种赋税。还有一定收入,大多都可担任县里或州府里九品或吏职。具有一定的权力或掌握更多的人脉资源,如范进中举就可看出举人有多厉害了。考上举人在某地方就基本是人上人了。进士就可为官了,一般在古代一上任就是正七品官。或在县里,或在府里,或在中央任职。。根据进士的名次吧!壮元可了不得了。一般都要进翰林院,或担任正五品∽正六品官员。己是朝庭命官。古代人一句老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


7682849907825


我想过去的状元是通过乡试,省试中过秀才,举人,在参加殿试中了进土,进士中的第一名便是状元。

但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只是文科,而且是古文科,包括命题作文,写诗,书法等,不考理工科。所以,相对今日状元应该是全国文科高考冠軍。但现今各省自命题者状元很多,应把这些文科状元们,集中统考,第一名者,当是状元。

但这必竟是形式上的相当,古今两者状元的实际水平相比如何?真是不好对比!说不定交换一下考卷,双方都不及格!

朋友,讨论这个问题,实际是一种假设为前堤的推测,动动恼子,愉乐而己,千万不必为之过激!


琵琶嘴


严格来讲呢,状元不算学历,而是一个头衔,是古代科举即古代公务员考试的第一名!



每届全国能获此殊荣也就一人而已,这可比如今的什么高考状元含金量要得的多。

如果非要问他是什么学历,那应该是进士!所谓的状元,榜眼,探花,都属于进士这一类。进士分为三甲:一甲3人,即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人数不定。而进士这个学历,放到今天,论级别怎么也得算是博士吧!



我国1300年的科举历史中,一共诞生了11万名进士,平均每年84人。

因为在其下面还有秀才,举人这样的级别。这都算是功名。咱们可以用学士,硕士与其一一对应!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即秀才的第一称解元,会试即举人的第一称会元。殿试即进士的第一称状元。 在中国1300多年的科举历史中,在史籍中留有名号的状元不过七百多人而已!



凡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据统计,历史上连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欧阳修《卖油翁》中提到的“陈康肃公尧咨”,陈尧咨与其兄陈尧叟都曾考中状元,而陈尧叟则是连中三元。

所以说,所谓状元,就是古代所有(文学类,或者说经学类)博士的最强者!可想而知,这该是一个多么高的荣誉!

要知道,在古代成为秀才,就已经是国家认可的统治阶级的一员了。拥有免税免徭役,见官不跪,过堂免刑等特权。



举人可授知县官职。《儒林外史》第三回写范进中举后,张乡绅立即送贺仪银和房屋,范的丈人胡屠户也立时变了嘴脸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范得了消息,高兴得发了疯。说明古代中举后便可升官发财。

当然了,如此地位自然令天下读书人趋之若鹜!要想当状元,你首先得要获取考试资格,先成为秀才,再成为举人,然后还要成为进士资格考试的第一名。况且古代交通不便,许多人往往需要提前数月赶往京城参加科举。其间路途艰险,旅费高昂,许多人胸怀大志,却因为没有盘缠而放弃。



所以古代考状元,是一个才干与意志的双重考验,那真可谓于千军万马之中拔得头筹!其难度不亚于一个精子成为受精卵。

当然,成功了,那你便是鲤鱼跃龙门了!


白话历史君


状元并不能与学历来沦为一谈,状元更多意义代表着考试成绩,而中状元者也不代表学业就此终结,还有诸如翰林院大学士等具备“学术研究”性质的官职,与“学历”有些相通的地方。而在科举考试中以名次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三次考试皆为第一叫连中三元。



状元的阶梯

“莫道登科易,老夫如登天”——苏洵

古代读书人并不是谁都有参加乡试资格的,在参加科举考试前还要经过两次考试才行,代表着受过初级和中级教育,与现在的九年义务教育有着相似的地方。读书人在经过私塾或者地方官办书院学习后,要参加人生中第一次晋级考试,即童试。这种考试就是获取进入地方官办大书院继续学习的资格,也是为了获取日后参加更高级别考试的资格,就好比如今的学生需要从小学开始就建立学籍档案。通过童试后的读书人被称为童生或儒童。


通过童试之后,儒生基本上就会进入地方的大书院继续深造,为人生中第二次重要的考试做准备,这里的第二场考试就是为了获取参加科举考试资格的院试,也叫做府试,院试就只有获取儒生资格的人才能参与,而通过院试的儒生又有了另外一个称呼,即“秀才”,也叫“生员”,相当于如今考上了高中。但不同的是“秀才”已经算是功名在身了,也已经进入士大夫阶层,享受免除差徭,见知县不跪、不轻易用刑的特权,也算是国家为了保护这些人才储备,“秀才”中成绩最好的“廪生”还按月发给粮食补贴。


“秀才”可以赶巧在当年就参与乡试,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等个几年。乡试一般三年举办一次,相当于现在的高考,在科考的第一次考试乡试中,如果通过便成为了“举人”,也就是意味着被荐举之人。乡试里边的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亚元,三、四、五名为经魁,第六名为亚魁。

中举之后,便可以参加会试,也就是相当于如今的省考,这里就不单单的是学历了,而是要进入更高仕途的考试,通过会试后便成为贡士,是进贡给天子的“士子”,贡生第一名则是会元。贡士的名额很少,一般一年年只有300名左右,这就是全国最出类拔萃的300多人,并且算是已经获得了进士的功名,但是,他们还要参加殿试才能够最后得到这个功名。

状元的诞生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到了这里就会出现一个我们常见的词“进京赶考”,也就是参加皇帝亲自举办的殿试,这就相当于国考中报考央部级单位,但还要高出太多规格,都是朝廷重臣甚至是皇帝亲自阅卷。殿试成绩一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为状元、榜眼、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一名叫传胪;三甲赐同进士出身,第一名也叫传胪;中此三甲的贡生通称为进士。在进士评选出来后,会用黄纸书写下来,称作黄甲,也叫金榜,因此中进士也被称为是“金榜题名”。这些取得进士功名的人,朝廷会直接授官,但要根据职官的空缺情况来定,所以,有些进士一生都没做官的现象也是存在的。



进士科考试在不同朝代均有变化差异,但大致主要有三场。以唐制为例,第一场是贴经,内容大致就是诸子百家经典中词句的填空题,这种填空直到今天的高考都还保留着形式;第二场是诗赋,是由考生自己作诗、赋各一首,相当于如今的作文题,这也是展现考生文采的重要环节,有些喜欢诗赋的皇帝会因为考生的文采调整最后考试的排名,如唐开元二年的李昂,就是以诗赋争得了状元;第三场是试策,以时务为题,考察考生治国之才,这种考试也是相当重要,特别在于明君圣主面前,能够陈明时弊,提出对策的考生最受青睐。



这三场考试在唐朝时都是一场定去留,实行淘汰制度,有一场考砸了,就排除在状元之外,而坚持到最后一场的基本上都能中甲。到宋仁宗时期,殿试则以策、赋、贴经、墨义这四场并试的方式进行,待四场考试的总成绩下来后才定下最终排名,显得更为公平。而在殿试中,皇帝会设置专门的“读卷大臣”来排出前十名,皇帝再由这前十名中亲点出“第一甲第一名”,也就产生出了状元,这里王公贵族和朝廷重臣的子弟的优势就不言而喻了。

状元的名分

现今根据史料可查证的状元共有599人,其中唐代141人,五代十国16人,两宋118人,辽代54人,金代31人,元代32人,明代89人,清代114人,张献忠大西国1人,太平天国3人。在历朝历代的发展中,经历了千年之久才记录下了五百多人状元及第,所以说能考上状元是相当了不起的,在民间还将状元比作“文曲星”下凡,科举也成为寒门子弟进入仕途的最佳途径。


古代状元起初代表着学识和能力,也是朝廷选贤任能的途径,能考取状元基本上也就会在仕途上大展宏图,如唐代的状元中有5位官至宰相、8位官至尚书。而清代,状元中官至一品尚书的有20多人,左宗棠曾经因科举未中还被李鸿章等人拿作排挤他的说辞。明朝的官员阶层里,还会以进士考取的年份来划分档次和辈分,可以说是相当看中科考出身的。

历史上有有诸多有名的状元,比如文天祥、谭翤同等,但也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大文豪难中状元,唐宋两代共产生了265名状元中,虽有王维、贺知章这样的大文人中第,但冠名唐宋八大家的李白、杜甫等文豪无一人中状元,还有诸如明朝的唐伯虎等,成为历史上独特又奇怪的现象。这也说明了状元的意义更倾向于政治人才的选拔,除非在皇帝喜欢文学的时代,否则文人挂冠就显得难度很大。

综上所述,状元并非是学历的象征,当然在大多数情况下,状元饱读诗书,通晓古今,是知识渊博的代表,但更多的意义在于朝廷的政治官员的选拔,而非学术人才的选拔。而在历史上也不乏一些草包状元,特别是“八股取士”的阶段,形成了“状元不如进士,进士不如落第举子”的尴尬局面,而又因为皇帝根据喜好钦点状元,也包含太多主观因素在里面。


棍哥观史


想了解古代的状元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学历,就要先了解一下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产生于隋朝,由隋炀帝杨广创立,到了唐朝时才真正完善成型。科举制度的产生对人才选拔,绝对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西周时期,各阶层是按血缘世袭,社会身份很难变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的竞争日益激烈,各诸侯国的贵族们开始大量招募门客,这才让底层的平民有了入士为官的机会。

汉朝,主要采用察举制,由地方推荐德才兼备的人才。“秀才”最初就是推荐出来的,而不是通过科举考试考出来的。由州推举的人才叫做秀才,由郡一级推荐的人才叫做“孝廉”。这些人才的推举名额,一年也就那么几个,基本上推荐的都是世家大族的后人,比如三国时的曹操。平民想被推举上,很难。

魏晋时期,对察举制进行了改革,形成了“九品中正制”,按照九品进行录用。同样的,这些被推荐的人才,基本上被世家大族包揽了。这些推荐上来的人才,很有可能是滥竽充数之辈。

因此,到了隋朝,隋文帝为了去掉那些滥竽充数者,对于被举荐上来的人,还要进行考试筛选。隋炀帝杨广为了更加公平有效的选拔到优秀人才,还设立了不同类型的考试,其中就包括“进士”、“秀才”、“贤良”的考试,考试的内容略有不同。这时候的科举考试,跟现代所说的学历,没什么必然联系,只要考中了,就可以出士为官了,类似于现代的公务员考试。

唐朝时,各地方都设有学馆,而在京城还设有国子监。只要经过选拔考试合格,进入了国子监或者学馆读书的学生,就叫做“生徒”。这个“生徒”的入学考试,就类似于现代大学的入学考试,考上了就是“大学生”。

有了生徒的身份,就可以参加府试、州试。府试、州试通过,被称为乡贡,也叫举人。各地的第一名,叫“解元”。得到举人的头衔,相当于大学毕业了。否则,即使从学馆毕业,还是“生徒”,类似大学肄业,没有拿到毕业证。

生徒、举人如果机缘巧合,也是可以直接入士为官的。

但是,常规程序呢,想要入士获得一个比较好的官职,还要经过下一个考试,那就是由尚书省举办的“省试”。通过省试的被称为“进士及第”,简称“进士”,其头名就是“状元”。

这个“省试”就类似于现代的公务员考试了,考中之后,一般都会安排工作了。而“状元”,类似于现代公务员考试中,某一个职位中的第一名,跟学历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也许这个职位只要本科毕业就行了,而高技能的职位,可能需要博士学位,都不好说。

现代的这个“状元”其实也不好拿,很多热门职位能达到三千多人争夺一个“状元”,数百人争夺一个,更是常见。

在唐朝的武则天时期,省试之后,又增加了一次进士的复核考试,即“殿试”。只有殿试第一,才是真正的“状元”。这个就相当于现代公务员考试中的面试了,只有通过相关领导面试考核,并且取得第一名的才能叫“状元”。

科举制度也是不断变革的,宋朝时,科举分为了三级,即州试(解试,举人)、省试(选拔出进士,礼部主持)和殿试(进士复核排名,选出状元)。所以,宋代没有秀才一说。某些古装历史剧中的故事情节设定有问题的,原本没有秀才的宋朝,给弄出了秀才。

元朝时,科举兴废无常,偶尔行之,设置也相对简单,乡试(秀才)、会试(举人)和殿试(进士),只是分为了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考,其他人考左榜。

明清时期的科举考试相对就非常完善了,而且也比较复杂。

普通读书人先要通过由地方知县主持的县试(类似小升初),通过之后,相当于小学毕业考上初中了,被称为“童生”。

然后去参加府试(中考),通过了相当于初中毕业考上高中了,但还是叫“童生”。

之后,再去参加由各省学政(学台、学道)主持的院试(高考),考试通过后叫“生员”,俗称“秀才”。类似于高中毕业,考上大学了,成了大学生,其中成绩最好的一部分国家还按月发放粮食。

有了生员的功名,就可以去参加乡试(类似于现代大学毕业考试和论文答辩),通过之后就成了“举人”,相当于大学毕业了。

举人要入士为官,就要再参加会试(公务员考试笔试),考试通过之后,被称为“贡士”。

成为“贡士”之后,还要进行殿试(公务员考试面试),通过之后,就是进士了,其中的面试第一名就是“状元”。

因此,古代的状元,其实并不对应现代的什么学历,主要是一种入职考试结果排名。在考试中,得了第一名,就叫做“状元”,基本上可以保证,可以得到一份由朝廷安排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