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绕道蒙古部落,过长城攻击北京,他不怕关宁铁骑和皮岛部队抄他老家吗?

豫有得


皇太极绕道蒙古,从喜峰口入关,长途奔袭逼近北京城,后方空虚,如果关宁铁骑或者皮岛部队,攻击他的老巢沈阳,一旦沈阳被攻下,后金兵可能无家可归。皇太极怎么就敢那么做,他的底气来自哪里呢?



喜峰口疏于防守。

后金时期,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多次进攻关宁锦防线,久攻不下,损失严重。此路不通,就会想别的出路,这是很自然的事情。袁崇焕也预料到皇太极有可能翻越燕山入关,他曾经上书请求崇祯增兵加强燕山关隘防守。当时明廷在关宁锦防线和对付农民军上投入很大,再在燕山关隘增兵,实在有点吃不消,崇祯就没答应。

清兵要从喜峰口入关,事先一定会做一番勘察,发现守军少,防范不严,才敢行动。如果那里有重兵把守,隘口易守难攻,后金部队久攻不下,崇祯会就近调兵增援。后金兵入不了关,崇祯不担心北京安全,这种情况下,袁崇焕请求攻打沈阳,他可能会同意。那样皇太极麻烦就大了。



实际情况是,喜峰口几乎等于不设防,后金顺利通过。

围魏救赵行不通。

皇太极带着后金主力从喜峰口入关,同时派小部分兵力不断佯攻关宁锦防线,战略意图隐藏得超好。皇太极已经入关了,袁崇焕还不知道,是崇祯调他勤王时他才知道的。

崇祯得到后金兵入关的消息,压力山大,急忙调兵勤王。袁崇焕接到命令,有懂军事的部下就建议袁崇焕采取围魏救赵策略,带兵攻打沈阳。袁崇焕没同意,并迅速做出决定,驰援北京。



后金军逼近北京,崇祯感受到威胁,必然调袁崇焕勤王。袁崇焕是崇祯的臣子,他敢抗旨不遵吗?袁崇焕只能选择进京。

围魏救赵的孙膑,带领的不是赵国的部队,这支部队不受赵国国君约束,他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行动。袁崇焕要是抗旨围攻沈阳,崇祯会很生气,后果会很严重。

皮岛战斗力丧失殆尽。

皮岛部队大约两万人,后金兵十万左右。皮岛在后金的后方,对后金有牵制作用。从战斗力上看,皮岛部队弱于后金兵。后金兵有大的军事行动,留下两万人对付皮岛部队就可以了。从实际情况看,毛文龙并没有阻止了后金出兵征服蒙古部落和朝鲜,也没有阻止后金兵攻击关宁锦防线,可见毛文龙对后金牵制作用有限。



毛文龙是皮岛的灵魂人物,很有权威,大家都听他的,再加上毛还有点作战指挥能力,皮岛部队还算一只支有战斗力的部队。袁崇焕杀了毛文龙,让毛文龙的儿子接替管理皮岛,部队一分为二,两首领分别是陈继盛和刘光祚。陈刘二人有矛盾,相互拆台,相互争斗。皮岛部队哪还有战斗力。原来后金有军事行动要留两万人看家护院,现在留一万,甚至几千就够了。皇太极从喜峰口入关时,皮岛部队已经不足为虑。

皇太极这次入关,几乎是倾巢而出。袁崇焕带关宁铁骑勤王,战斗很残酷,兵员消耗很大,自此关宁军的实力降低不少,再有勤王任务时,崇祯都不敢调动关宁军了,怕关宁锦防线被攻破。之后,后金又四次派兵翻越燕山入关,但都没这次人多,留下看家的兵,足以保证后方安全,围魏救赵的机会已然不存在了。

互关互动,互利共赢!


豫有得


不怕!

这有几个原因:

一、八旗军野战力比关宁兵强,留守部队足以应付;

二、北京对大明而言,要比沈阳对后金重要得多;若关宁兵不回援关内,八旗兵势必攻下北京,即使沈阳失陷,后金也不亏;

三、皇太极精明干练,算定了关宁兵必回援北京而不会袭击沈阳;

四、当时后金极困难,不得不入关虏掠,否则好多人要饿死,因此明知有险也要冒一冒;

五、皇太极已和范文程定计要除掉袁崇煥,但不到京郊虏掠一番,使明朝官吏遭受惨痛损失,放出去的"袁引敌入犯"的谣言沒人会相信,反间计就无从实施!

因此,皇太极绕开宁锦防线,突破蓟门,向北京进犯了!


阿斌270202161


皇太极绕道蒙古攻击北京发生在崇祯二年(1629)史称己巳之变,而在己巳之变前两年的宁锦大捷(1627)后明军忙着重新修整关宁防线各处城防堡垒。后金这里也没闲着,在宁锦大捷前的当年正月皇太极既派阿敏东征朝鲜,史称丁卯胡乱。阿敏首先击溃东江镇毛文龙,攻克了东江在朝鲜的基地铁山,毛文龙逃入皮岛。阿敏留下3000人马防止毛文龙再次登陆,随后大军攻克平壤,朝鲜屈服成为后金藩属。同年六月蒙古察哈尔大汗林丹汗因为部众分裂,左翼六鄂托克投靠后金,林丹汗西迁河套。事实上后金版图1627年后已经从辽东扩张到东邻朝鲜西至甘肃,原本只有一个辽西走道南下中原发展到长城沿线关隘到处可进,己巳之变后的五次入关都是如此。

回到提问为什么皇太极绕道蒙古攻击北京,关宁军和毛文龙不出击后金?第一上面所说的背景使得皇太极出征没后顾之忧。第二后金军队战力是明军不能及,皇太极在辽东留驻有两个旗以上。第三大明自身这里一直在混乱之中,先是袁崇焕在宁锦大捷后被魏忠贤罢免革职,后又是崇祯登基清算阉党,经略辽东的高第阎鸣泰王之臣纷纷去职,东江镇毛文龙自逃奔皮岛后又一直忙于和后金的走私贸易,丁卯胡乱后被阿敏3000人马钉死在皮岛,整个宁锦大捷全然不见踪影,直到袁崇焕被崇祯起复毛文龙被斩杀在双岛。


远处吹来阵风


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绕过宁锦防线,从喜峰口一带突破长城防线,直逼北京,史称己巳之变,又称后金攻明京畿之战。

明崇祯二年、后金天聪三年(1629年),皇太极在汉范文程的建议下,一改之前硬攻由袁崇焕重兵把守的宁锦防线走山海关的进攻路线,选择绕道察哈尔,从喜峰口一带突破长城防线,占领遵化,然后走马兰峪、经顺义、走通州直扑北京而来。

而这一次,皇太极从喜峰口入关进而包围北京的行动,可以说是打了明朝崇祯皇帝以及袁崇焕一个措手不及。

此时皇太极率领的满清军队距离北京已不足300里,崇祯在惊慌之余赶忙命各地军队勤王。而袁崇焕接到崇祯皇帝的命令后,立刻率领祖大寿、何可刚入关守卫,星夜兼程赶到了北京城下。


此时的皇太极,料定了袁崇焕必然会驰援北京。

皇帝的命令高于一切,既然是皇帝在如此危及的情况下发出了勤王的圣旨,意思就是告诉袁崇焕形势之紧急,为人臣者的袁崇焕遵旨行事是职责所在,如果贸然违抗圣旨,即便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也终归会因为不顾及君王的安危、擅自行动,被给予严惩,所以袁崇焕不能抗旨不遵;另一方面,袁崇焕远在辽东宁远,对于北京前线的情况知之甚少,对于当前盛京的情况也是不得而知,因而不能也不敢去冒这个险,所以袁崇焕只能一心驰援北京,勤王救驾。

而这一点也是皇太极和范文程非常清楚的,正是对于明朝政治制度的了解,同时也是对于崇祯皇帝刚愎自用、疑心极重的性格弱点的掌握,皇太极才不用担心袁崇焕挥师盛京,用“围魏救赵”的方式逼迫皇太极撤兵。

当然,对于袁崇焕可能的军事行动,皇太极也并不是没有防备。

此次皇太极绕道喜峰口进攻北京,除了找蒙古喀喇沁部骑兵为向导,自己亲率大军两路并进外,还安排了对于袁崇焕宁锦防线的佯攻,在一定程度上牵制并且迷惑了袁崇焕,这使得袁崇焕更加无法准确的分析皇太极的真实的兵力部署,进而没有选择进攻盛京,而是紧急救援被困在北京的崇祯皇帝。


此时的皇太极,更加不用担心皮岛的问题,因为三个月之前,毛文龙就已经被袁崇焕杀掉了。

起初,袁崇焕的宁锦防线与毛文龙在皮岛的武装割据形成犄角之势,共同牵制着后金军队,特别是毛文龙的皮岛驻军,成为了侵入后金腹地的一根楔子,让皇太极随时都感受到了威胁。因为皇太极这面一旦有军事行动,毛文龙那面马上可以直接威胁盛京的安危,这让皇太极顾虑重重。

而袁崇焕杀掉了毛文龙,则让皇太极彻底摆脱了这份顾虑,皇太极不用担心战斗能力和指挥能力极强的毛文龙挥师登陆,使之腹背受敌,因而可以放心大胆的向南、向西进行进攻。

所以,在袁崇焕擅杀毛文龙仅仅三个月后,皇太极就亲率大军出喜峰口攻打北京,因为皇太极知道,自己已经是全然后顾之忧,可以放心行动。如果这个时候毛文龙还在,必然会指挥皮岛军队直取盛京,让皇太极腹背受敌,也将必然首尾不能兼顾而撤兵回援。


尽管没有攻下北京城,但是皇太极和范文程用“反间计”除掉了袁崇焕,可以说是让崇祯皇帝“自毁长城”。

袁崇焕驰援北京,星夜兼程赶到了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得知袁崇焕到来后非常高兴,下令嘉奖袁崇焕的部下,并让袁崇焕统领指挥各地援军。

袁崇焕率领明军与后金军鏖战,双方互有胜负,皇太极见袁崇焕回防,明军重新集结组织防御,短时间内攻下北京已无可能,随即率兵撤退。在撤兵前夕,皇太极采纳范文程的建议,设下“反间计”,离间崇祯皇帝与袁崇焕之间的关系,结果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果然中计,对于袁崇焕这位保卫北京城、拯救自己于危难中的功臣处以了凌迟之刑。

皇太极借由崇祯皇帝的手,除掉了整个后金的心腹大患,而崇祯皇帝则是“自毁长城”,更加重了明朝军队与朝廷之间的矛盾,也为日后的覆亡埋下了伏笔。


雍亲王府


皇太极有什么好怕的呢?他的运输大队长袁崇焕已经在蓟西给他囤积了大量粮草,原本蓟西的防卫部队的已经被他的前锋袁崇焕抽走大半。后金后方的游击大队长毛文龙也被他的先锋官袁崇焕给干掉了,皇太极还有什么好担忧的?


手机用户76884995676


不怕!畏首畏尾做不成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