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只上过小学四年级,看起来却很有文化,这是为什么?

笔尖写字课堂


马未都是一个文化人,也是一位有名的收藏家,可是这位如今被人们认为有文化的人却只上了小学四年级。

马未都在小的时候因为各种原因,上学只上到了小学四年级,以至于后来马未都说他最困惑的就是填各种资料的时候,学历这一栏着实让他为难,他连小学四年级都不敢填,这倒不是因为害怕丢脸,而是他那小学四年级的学历都没有人能够证明。

但是,马未都说学历低,没有在学校接受教育并不妨碍他读书和学习,他现在被人们称为“马爷”那不是说说而已的,而是他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才成就了自己。

有人说,就算没文化的人搞几年收藏也会变得有文化,因为收藏里面涉及到很多的方面,比如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甚至文学等等,这是一个丰富的宝藏,你想马未都要是没有文化他能有今天吗?他创办的观复博物馆是很多人的向往!

还有一个问题是,在学校所接受的教育固然重要,但是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就有学校里学不到的,而且很直接,很管用!


很大今天我们看来很有成就的人,学历都不高,例如莫言,就算启功先生也是一个中学毕业,但是他的位置却那么高!

但是,这并不是说我们就应该不读书,我们还是要从小接受学校的教育,很多人是被迫没有机会接受教育,能接受教育的就要珍惜!

以上就是我的看法,对此,你有什么观点呢?欢迎大家留言,感谢关注,我是铁匠论书画!


存希斋书法


马爷其实可以说正是被知识或者说文化改变命运的典型人物!

二十多年前,我在空军大院当兵,马爷就住空军大院,现在想起来好像见过他——当时他还不像现在这么有名。空军大院出的名人很多,比如原中央电视台台长阮若琳;比如早些年逝世的中央电视台播音员罗京是大院某位首长的女婿;比如前些年大火的某个乐队组合其中的一位,那时他们的那首专辑的同名主打歌唱遍大街小巷。

马爷也经常在一些访谈节目中以出身空军大院为荣,甚至认为毛主席给空军的题词和别的都不一样——全力以赴,务歼入侵之敌。

马爷的学历虽然一直停留在小学四年级,但这是由于那个年代造成的,不是他不想学习。他私下肯定特别热爱读书,要么他也不会经常写,发表文章。也正是因为他当机床工人时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一篇《今夜月儿圆》的文章,而且是花了一个版面刊登,他才被调到《青年文学》做了一名编辑,这可是正儿八经的文学的从业者了。那个年代人们对于文学的态度是无比敬仰的,和现在不可同日而语。


正是在这期间,他发掘了王朔这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具有爆炸力影响的文学天才,那时王朔的大部分作品都是马爷编辑出版的。

马爷从事古玩行业,刚开始纯粹是出于喜欢,既然是真心喜欢,那就会拿出很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这就需要涉猎大量相关的历史,传统文化知识,我相信,马爷在这方面肯定是下了大功夫的。要么现在不会谈起关于任何一个物件的相关知识都能这样信手拈来。据说他和京城第一大玩家王世襄都相交甚厚,那可是收藏或者说古玩界的殿堂级人物。

后来,马爷认为文学或者说文坛不像他心目中想象的那样圣洁了,就毅然决然的离开了这个圈子,专心做起了收藏,经过这么多年的浸淫,可以说已经成了集大成者。


其实像马爷这样学历低,但人文素养很高的人也不是个例,我觉得郭德纲老师也是其中的一位。他每次公开发表的文章或者微博,头条都显露了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功底,甚至骂人的文章来都可以不带一个脏字。


田获三狐


从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普通工人,到学识广博、闻名遐迩的收藏大家(业界翘楚)。马未都不凡人生之华丽蜕变、“咸鱼翻身”,无可非议地雄辩说明了一个深刻道理——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大学,而社会实践无疑是提升个人文化层次的有效途径。

马未都在文博收藏领域取得的“卓尔不凡”显赫成绩,与他曾经无比纠结、甚至多次调侃的小学四年级学历形成了天壤之别的鲜明对比。

今年64岁的“嘟嘟”不仅是国内最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收藏大家、古董鉴赏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而且也是广受热捧的超级畅销书作家,其创作的《中国古代门窗》获得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马未都凭借自己多年收藏、积累创办的堪称古代艺术精品荟萃,价值分量丝毫不逊色任何一家国家级专业博物馆的洋洋大观之私立观复博物馆,成为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的创办人。

鉴于马未都在业界取得的令人瞩目艺术成就,他被授与“大国非遗工匠文化大使”的光荣头衔和称号。

马未都的人生经历波折坎坷,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使他小学没毕业就走向了社会,下过乡,插过队,当过工人,也曾经迷茫困顿过,然而涉世之初的懵懂青年小伙不甘于平庸,胸怀远大抱负,工作劳动之余,从未放弃对文学艺术的孜孜追求和刻苦学习。蛹蜕化蝶,玉汝于成,改革开放之初的1981年,马未都的努力得到了意外回报:当年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被中国青年报用一个整版的篇幅进行了报道,他也由一枚默默无闻的小工人,华丽转身为一位初露锋芒、不断成长的青年文学编辑。

许多人曾感慨观复博物馆收藏艺术品之叹为观止、精美绝伦;感喟学识与收藏双丰收的马未都何其幸运,可其收藏之路的艰辛与执着,投入精力与花费之巨大,远非你我能想象。

有一次,马未都走街串巷进村收“旧货”,被人诬告成“投机倒把”,东西被没收,人还被吊在树上整整两天,最后还是王朔拿了2千块钱把他救了下来。

十多年间,包含马未都一生心血与汗水、成千上万件藏品的观复博物馆也是几经沉浮,一度闭馆冷落。但是他始终不忘追求,勇敢担负起传承、延续古今文化的重担。直至形势好转,马未都大胆引进董事会制,积极实施品牌推广战略,让观复博物馆再度焕发了光彩,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游客......

多年跌宕起伏的丰富人生阅历,坚持不懈的事业与艺术追求,勤于实践不断积累的个人素质修养,喜欢奔走与交流的个性(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这都让已过花甲之年的马未都身上散发着一股独特难忘的艺术气息,一种极富文化感染的人格魅力。


霍小姐的八卦炉


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和有没有高的学历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一定是绝对的。

未必只在学校里上课才叫学习。

一个人可能没有上过学,或者没有在公立的学校读过书,但这并意味着他没有文化,一个人的文化和见识并不都是在学校里学习的,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自学和积累。

比如马未都,他在工作之前就喜欢古董字画和收藏,想要在这一行不被骗或者捡到漏,必须要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要看专业书籍、还要读历史、研究考古,长时间的积累下来,必然有着非常好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这也是一种学习。


在学校里能学习到知识,但未必学习到文化。

在学校里可以学习到一些基础的知识,比如读书、认字,这些都是文化的基础,真正的文化人都是靠自己修炼的,我们知道的一些大师,比如齐白石、启功等,都没有经历过完整的学历教育,都是靠后天的自我修炼成长起来的,学校只是教给了他们基础的知识。

有人说,决定一个人高度的是晚上八点到十点,我是认可的,因为这个时候是人结束了一天的繁忙工作,开始自我修炼的时候,这个时候是学习还是娱乐对一个人影响很大。我的一个老师就是靠下班以后练习书法,坚持了十几年,把客厅都改成了书房,最终在40岁那年获得了中国书法最高奖兰亭奖的。



虽然每天晚上只有两个小时,但是一年下来就是700个小时,10年就是7000个小时,有一个一万小时定律,说做好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投入一万个小时,7000个小时也完全可以够把一件事做出一点成绩了,何况还可以再坚持一下。

马未都应该就是坚持下来的那一位吧。


不二斋


其实,很多时候,学历只是一个人学习的经历和证明,并不能代表这个人文化的深浅薄厚。有些人没有学历,但是通过自学成了大学问家、大作家、大文化人。高尔基小学没读完,却是世界公认的大文豪,他的作品不仅感动了无数的普罗大众,也感动了许多学历高高的文化人。我国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看学历也只是小学毕业。今天我们讨论的马未都先生同样是一个没有学历但自学成才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文化人、作家、著名的收藏家、文物鉴赏家、媒体评论人。



马未都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1967年,刚刚读过小学4年级的马未都辍学。1972年马未都做为知青下乡在农村插队5年,返城后进入一家工厂机床车间干了几年铣车工。在辍学后到下乡又进工厂的这十几年里,读书是马未都最大的嗜好。他天资聪颖,悟性极好,博览群书,加上这些年的农村工厂的生活阅历,马未都像当年许多文学青年一样,开始拿起笔寄情于文学创作。

1981年,马未都写的《今夜月儿明》小说在《中国青年报》整版发表,一鸣惊人,极大了坚定了他走文学创作的信心并从此改变了他的人生命运。不久,马未都调入《文学青年》杂志担任编辑,此后的几年,马未都在编揖之余自己又创作发表了多部文学作品,成为改开后涌现出的第一批作家群中的一员。



在研创文学的同时,马未都对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产生浓厚兴趣,尤其是对古代的瓷器、玉器、漆器、家具、金属器等古董文物进行了深入研究。1996年,马未都创立了中国个人首家文物博物馆“观复博物馆”,从此致力于收藏和鉴赏古代艺术品,取得不俗业绩,终成一代名家。

这些年来,马未都通过各种讲座或专题节目推介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见解,声名大噪,不仅推销了自己的文化理念,也获取了丰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仅赢得“文化名人”的称誉,也受到无数人们的喜爱。可以说,马未都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也是文化人的榜样。


灯影书画


马老师很早就入驻头条,你可以关注他,多了解,或许就知道原因了!

你也可以多去关注下他之前的节目,你就会发现,一个人的文学素养,一个人的文化素质还真跟文化程度没有多大关系。

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的所有经历,就是在阅读一本大书,一本人与社会组成的大书,通过阅读这本书,他可能在我们这个年龄段就已经明白了很多我们都悟不出来的道理。

其次,马老师也说过:“我没有任何文凭,可是它不妨碍我去读书”,马老师从小虽然四年级就被迫离开了学校,但是他却一刻也没有放弃过读书,他通过大量的阅读,再加上丰富的阅历,他的学识已经远远胜过那些空有学历文凭,毫无内容的所谓的知识分子。

马老师的经历也可以很好的激励那些没有文凭却心怀抱负的人,虽然马老师的经历不可以复制,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永远不要放弃读书,不要放弃学习,不要放弃努力,总是错不了的!


学习以后


一位有名的收藏家,马未都,人们认为有文化的人,却只上了小学四年级。

其实有些时候,并不是学历高就是有文化。我们看看现在的孩子,个个都是最少初中毕业,高中毕业的不计其数,大学生也是多如牛毛。可是这算是文化高吗?也算。

但是阅历是欠缺的,就不能说是真正懂得文化。象马未都这样只上了小学四年级,然后成为编辑,最后收藏家确实是不多见的。主要原因我想是,越是没法在学校上学,他越是对学习感兴趣才促使他成为一代文化达人的。

我喜欢研究生日,对马未都老先生的生日非常感兴趣。也对他的生日感到困惑,由于不知道时辰,也不敢说什么。

马未都生于乙未年的3月22日,时辰是不知道的,连他自己也说他母亲记不住到底什么时候,他自然也就不知道几点生的了。

乙未 己卯 壬午 时辰不知

这么一看伤官格见官,伤官格就败了,怎么看也就发达不起来的命,丁未时倒是有可能。

为什么说丁未时呢?丁壬化木,卯未化木,壬水无根,全局无金破局,化气格。化气成功,富甲一方。


乙丙丁6


有没有文化和读到几年级没有直接关系!

知识不是单纯的靠在学校学的那点就可以满腹经纶!那是在社会上,在生活中日积月累得来的,不断阅读各类书籍,充电。

就比如,你以为中医学院出来的学生都会看中医?还不都是通过临床,跟师傅学,自己悟,多年来得到的。

马未都,郭德纲不都是这样的人嘛!


没上过高中的大学生


首先表明我的观点:上学多不代表有文化,有知识不代表有智慧。

马爷上学少很大原因跟年代有关系,那个大时代背景下,即使上学也不会学到什么东西,知识青年都是要下乡接受再教育的。但是马爷自学成才,爱看书,爱钻研,而且可能与家庭背景有关系,朋友多,而且有才华的朋友多。当年说的大院子弟,马爷可是出身大院第一的空军大院,朋友圈自然能人不少。年轻的马爷在出版社上过十年班,接触到的各种书籍自然不在少数。

当然有这些便利条件,更重要的是马爷喜欢老玩意儿。玩这些东西没有渊博的历史文化知识是玩不转的,别人挣了钱都造了,马爷却搞收藏了,所以才攒下这么多好东西。

其实现在马爷为人熟知是因为收藏,但最早马爷是跟王朔、刘震云混娱乐圈的,《海马歌舞厅》《编辑部的故事》《渴望》,当年马爷都是主要策划人。不过后来还是专心从事古玩收藏了。


咕囔


‘社会大学’才是人生之中最好的学校!能使人学好,也能使人学坏!能使人忠,又能使人奸!能使人富,又能使人穷!马未都老师能使民间藏品,名正言顺地走上历史的舞台!让民间收藏不必再躲着藏着,了不起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