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不是德国人为何以德国自据?

用户8084447381977


这个问题很有意思。


作为二战的罪魁祸首,希特勒几乎将德国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德国也终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惨败后,彻底终结了德国冲击世界大国的脚步。

但匪夷所思的是,将德国绑上二战战车,并投入万劫不复深渊的希特勒,居然不是德国人!

虽然在1932年希特勒通过7次努力终于获得了德国国籍,但希特勒身上始终带着奥地利人的影子。

因为虽然希特勒出生在德奥边境的布劳瑙,但祖祖辈辈都是真正的奥地利人,而不是德国人。

不过希特勒并没有因为不是德国人的出身而自怨自艾,相反,年纪轻轻的希特勒就开始了立志成为德国人的努力。比如在一战时期,作为奥地利人的希特勒选择在德军服役,虽然两度光荣负伤,但因作战勇敢获得一枚“一级铁十字勋章”和一枚“二级铁十字勋章”。

虽然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但希特勒对德国的狂热并没有消退。相反,一战后的希特勒加入德国工人党,并逐渐改组为纳粹党,开始为所谓的复兴德国而努力。

然后希特勒效仿墨索里尼“进军罗马”,在1923年发动“啤酒馆暴动”,失败后被捕入狱,写出《我的奋斗》。

从1923年到1932年,希特勒用10年的时间,不断发展和壮大纳粹党,终于在1933年登上德国总理宝座,并在德国总统兴登堡去世后成为集国家大权于一身的德国元首。

那么身为奥地利人的希特勒,为何以德国人自居,并为所谓的德国复兴而不断努力呢?静夜史认为有以下原因:

首先是因为德国比奥地利更为强大。

德国和奥地利两国同宗同源,历史上都属于神圣罗马帝国的势力范围,但神圣罗马帝国从来都是一个松散的邦联,而不是一个强大的国家。直到拿破仑称霸欧洲,终结了哈布斯堡家族在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的统治,神圣罗马帝国灭亡。

随后普鲁士崛起,并陆续发起统一德意志的战争,于1871年完成德意志帝国的统一,史称“德意志第二帝国”。而哈布斯家族统治的奥地利和匈牙利在1867年组成奥匈帝国。

统一后的德国迅速完成第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一跃成为欧洲最强国家,而奥匈帝国因为境内民族众多,矛盾重重,虽然取得较大发展,但始终无法超越德国。

巨大的国力对比是希特勒想要成为德国人,而不是奥地利人的最重要原因。

就和清朝末年,在西方世界很多留学生说自己是日本人就会得到西方人的尊重一样,因为当时的日本是列强,而清朝不是。

对于希特勒而言,成为一名德国人甚至德国元首要比成为一名奥地利人荣耀得多。

当然仅凭国力来决定希特勒的去向似乎不够严谨,因为当时比奥匈帝国强大的国家不止包括德国一个,那为什么希特勒执意要成为德国人而不是美国人或法国人呢?

静夜史认为这和西方的民族情结密不可分,希特勒在想成为一名德国人之前,他所崇拜的是高贵的日耳曼人。

日耳曼人在欧洲历史上被罗马人称为三大蛮族之一,类似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鲜卑,日耳曼人在南下欧洲的过程中不断分化并与当地土著融合,成为德国,奥地利、瑞士、意大利等人的祖先。而德国,奥地利和瑞士三国都以德语为官方语言,而德国在三国中面积又最大,因此德国自认为是正宗的日耳曼国家。

今天的世界上,有不到200个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划分,主要依据就是种族,而种族又可以划分为不同的民族,例如日耳曼民族。德意志民族属于日耳曼民族分离出来的民族,也是德国和奥地利的主体民族。

希特勒属于奥地利的德意志民族,是典型的日耳曼人。

不过在欧洲历史上,很多国家的用人并不是以民族为标准,而是以阶级为标准。

列宁的无产阶级革命理论认为:“人类是沿着横向线划分为阶级,又沿着纵向线划分为民族”,从而将民族和阶级两个概念进行了明确的区分。

在欧洲历史上,相当长的时期内都和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情况相似,不同诸侯国的同一阶级可以相互通婚,例如楚国的芈月嫁到秦国,卫国的商鞅在秦国身居高位。

而到欧洲这种情况更明显,比如法国皇帝拿破仑就是一个连法语都说不利索的科西嘉人;斯大林是一个带有浓重高加索口音的格鲁吉亚人。

所以,出身奥地利的希特勒执掌德国完全并不稀奇。

只要希特勒和他的纳粹党在当时确实为德国带来但更多利益,帮助德国走出经济危机的阴霾,实现了德国的重新崛起,那希特勒就会得到全体德国人的拥护

当然,在今天看来,纳粹主义确实是反人类的。但希特勒抓住了德国各阶层的弱点,给了大资本家、中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等相当丰厚的承诺,这使得他们能够坚定不移的跟着纳粹党,最终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冲天火焰。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静夜史



阿道夫·希特勒(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

简单来讲这是关于民族与政治的问题。从政治角度来界定,希特勒出生于德国和奥匈帝国交界的布劳瑙市的一个叫波麦的客栈里。这个地方在当时奥匈帝国境内,所以他的国籍天生就是奥匈帝国的。

但是他是日耳曼族的,或者他自认为是高等人种雅利安人里面的日耳曼民族(现代研究表明日耳曼人和雅利安人没有关系,雅利安人只包括高加索人、古波斯人、伊朗人Iran、米提雅人、斯基泰人),并表现出了对奥匈帝国这个充斥着各种非日耳曼民族人口的国家没有什么好感。奥匈帝国好战而专制,频繁的征兵运动让希特勒日益反感,加上对非日耳曼民族人群的排斥感,他于1914年一战爆发后逃到德国,并成为了一名德国士兵,亲历了德意志帝国的不可一世和一朝败亡,对一战后德国所遭受到的国际制裁有着切肤之痛。可是他为什么那么推崇日耳曼民族而排斥其他民族?尤其是犹太民族。

我认为这是一种很典型的心理人格扭曲的行为——他自认为是雅利安人中的日耳曼民族的想法很可能起因于他对自己身世的一种强行否认,因为他的身世——准确来讲是他父亲的身世给他带来了一种心理上的伤害,他的父亲被人认为是一个十九岁犹太男孩和一个已经有了丈夫的保姆的私生子,这个身份相当的羞于启齿,这很可能最早种下了希特勒仇视犹太人的种子。而希特勒十六岁的时候谈了一次恋爱,但是很快他的女友被一个犹太人抢走了,这是犹太人给他带来的第二个伤害——从此这个种子在心里不断的发育。但是他自己被认为是犹太人后代的事实让他更加痛苦——为了脱离这种痛苦,他就必须否认自己的民族身份,只要他还留在奥匈帝国,他是犹太人后代的事实就无法改变, 这就不难理解他为什么要逃离自己的祖国。

但是希特勒明显和一般逃避现实的人有本质的区别。为了能够彻底的逃离民族身份给自己带来的痛苦,他不仅逃离自己的祖国,还为自己建立了一个新的归属民族——日耳曼族。何以见得?据他少年友人的回忆,希特勒从十六岁开始,突然对日耳曼民族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整日泡在图书馆里研究日耳曼民族的历史,并很快开始了对政治学说的深入研究——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清晰的脉络:来自犹太人的伤害促使他仇视犹太人——通过对日耳曼民族的了解和认同建立新的民族观“我是日耳曼人”,并以此代替“自己是犹太人后代”的羞耻身份——再通过离开祖国彻底断绝了和犹太血统的关系。这可以看做是恶魔的自我涅槃。之所以会选择日耳曼民族为自己新身份的原因:

源自于偏执的性格。当然他的偏执性格和犹太血统给他造成的心理伤害是相互促进的——精神上的痛苦让他走向偏执,偏执的个性又加深了他的痛苦,这种心理上折磨就像两个共振的频率一样不断的增大,最终像扩散的癌细胞一样吞噬了希特勒的所有良知,良知的完全泯灭伴随着邪恶的无限膨胀,而只有极段的手段才可以把巨大的恶欲完全释放出来——日耳曼民族的历史,就刚好契合了他这种心理上的需求:

几千年前还处于半原始状态的日耳曼民族,用斧头开辟出了一条血路,成就了史诗般的辉煌,最终占据了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西的广大领土——也就是德意志帝国的所在地。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来由的恨。他对政治手段的研习,结合他日后对德国的独裁统治、发动战争并实施了对犹太人的种族清洗政策,也正好深度契合了他所推崇的日耳曼民族的血腥历史。

极端的冷静。他没有找某个犹太人来打击报复。他只是默默的坐在图书馆里静心培育自己的“梦想”。当“梦想”终于到来之时,他让人们看到了极端的疯狂。这算不算是一种心理上的蝴蝶效应呢:一百年前一个犹太小伙子和一个保姆的一次出轨,引发了一百年后的一场对犹太民族的血雨腥风。

注:希特勒的父亲死于1903年,享年63岁。往前倒推,他父亲出生的时候大约在1839年。百年之后的1939年,二战爆发。看似巧合,其实必然。而希特勒掌权之后给出的灭绝犹太人的借口,是他们贪婪,剥削日耳曼人的利润,抢占了日耳曼人的工作岗位,在战争中(一战)不为国家出力——这些“恶劣的特性”扣在犹太人的头上,其实不过是希特勒为解自己私恨而强行给犹太人“定罪”,更悲催的是——似乎犹太民族只顾着挣钱,忘记了建立自己的国家,当屠刀落下时,竟没有一个自己的政府来保护自己。所以今天以色列的建国 ,何尝不是对自己惨痛历史的一种反思,抛开大国之间的博弈论,以色列建国是对自己民族的高度负责行为,应该得到全人类的理解和支持。


独钓寒江


文史频道第22期之希特勒的故乡

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但是他却对自己的祖国绝口不提,而以德国人自居。

我们或许从他的早年经历中,能够看出一些端倪。

希特勒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名海关职员。

少年时的阿道夫希特勒的经历非常坎坷,他和父亲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

希特勒经常因为搬家而换学校,让他心里有些自卑。

在这个阶段,希特勒对音乐产生了兴趣,准备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

希特勒的母亲并不支持儿子搞音乐,反而想让希特勒去当兵,来缓解家里的负担。

报考维也纳艺术学院受挫以后,希特勒颓废了很长时间。

有一天他在图书馆翻阅读物时,看到了德国方面的书籍。

他对德国的历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以至于沉迷在其中不能自拔。

成年后的希特勒被奥匈帝国征兵入伍,他不想效忠对自己不好的国家。

于是逃到了德国境内,开始了德漂的生活。

希特勒到德国后,参加了一战,选择了成为一名德国公民。

几经周折,希特勒最终成为德国的最高领导人,开始了他的纳粹独裁统治。

掌权以后的希特勒,最先占领的就是他的故乡奥地利,这样的举动让很多人不解。

在笔者看来,希特勒在奥地利遭受了许多的打击,心里对奥地利这个国家有怨恨。

如果当时奥地利艺术学院录取了希特勒,那么二战有可能不会爆发。

希特勒从不提及在奥地利的遭遇,可能这也和他童年的受挫有关。

而德国在一战后的遭遇,让他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他建立的纳粹党,也是对当时社会现状不满的写照。



在希特勒看来,德国给了他新生,给了他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尊敬,他也早已脱离奥地利,加入了德国国籍。


所以,希特勒才说自己是德国人,而不是奥地利人。

— End —


文史频道


这题目更形象地描述,应该称为“元首的辛酸往事”。希特勒是奥地利人,但是从1925年开始就放弃了奥地利国籍,成了无国籍人士,真正的黑户。从1925年开始到1932年2月正式加入德国国籍,元首经历了一共6次失败的入籍经历和最终借助纳粹党的实力才真正入籍的第七次尝试,魏玛共和国的政治体制和法律差点就将元首排除出德国的政治生涯。

元首入籍难是有原因的,说白了没拿到无犯罪记录证明,因为元首在1923年11月在慕尼黑啤酒罐暴动事件被载入了犯罪记录。1925年,元首第一次向图林根州申请入籍,当时是各州管理入籍事宜,由于黑历史被官方拒绝。正式渠道走不通,元首第二次开始从老巢拜仁州入手,动用了纳粹党在议会的代表前往游说和探听拜仁州内政部长的口信,然而还是由于犯罪历史不被允许。

既然直接申请不行,之后元首就开始尝试走法律的空子:当时的国籍法规定公职人员是被视为拥有德国国籍的,因此也就有了“希特勒教授”的称号。1929年的图林根州,纳粹党已经参与执政,该州的内政部长正式纳粹党成员,此人想给希特勒安排一个魏玛艺术学校的教授职位,在德国教授职位大部分是属于公务员范畴。但是联合执政的党派不干了,第三次尝试又是无果。

但是这个图林根的内政部长是比较执着的,趁着联合执政的关键人物不在,给希特勒搞了图灵根一个特别小的地方Hildburghausen地方宪兵队的专员职务。看似问题解决了,可是元首不满意啊,觉得丢人,把原件都给撕毁了。第四次可以说是即成功又是不成功,也成了后来被媒体爆料和嘲笑的起源。

时间到了1932年就大为不同了,当时纳粹党支持率很高,而且希特勒打算于当年5月参加总统选举,没有德国国籍意味着没法参加。因此在2月,纳粹党从联合执政的Braunschweig开始着手,祭出了Professor Hilter2.0版本:社会学和政治学教授。反对党社会民主党开始反对了,高校一看风头不对,给希特勒定了个:他缺少学术资格。

这时候第四次入籍绯闻被媒体曝出,甚至议会都有人开始嘲笑希特勒。纳粹党开始给Braunschweig的主席施加压力,要求给希特勒一个小城市的特派市长的任命,很可惜的是第六次尝试是在当地的议会中被否决。

最后,纳粹党直接威胁在Braunschweig联合执政的其他党派:不给国籍,就解散政府提前选举。最后2月26日,希特勒被任命为当地派往国会的议员,元首的辛酸往事得以终结。当一年以后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时,媒体也不敢再提这些往事了。应该说,元首是个很上进的人,排除理念上的分歧,其个人的努力还是值得肯定的。


陈皮果子


诚邀,如题。楼主的问题其实并不正确。



实际上希特勒虽然出生于奥地利,但是其对奥地利并没有什么好感。当时的奥地利正处于奥匈帝国阶段,国内的的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虽然是国家的主体,但是其与剩下的罗马尼亚,捷克等民族时有矛盾,这也间接导致了奥匈帝国的解体,让少年的希特勒对于多民族国家极为不满,进而萌发了日耳曼民族一家独大的想法。

那么希特勒是什么民族呢?

希特勒的出生地正是一个日耳曼人的聚集地,希特勒也可以说是一个日耳曼人,再者希特勒的母语其实是德语,其在就任德国总理前已经加入了德国国籍,所以说希特勒以日耳曼纯爷们自居也并无差错。

以上就是小编的回答,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我们自古以来是个文明型国家,有些人不太能理解欧洲人这种排除宗教因素外的跨区域国家认同。汉语中的“国家”一词在英语里分别对应三个词:“country、nation、state”,三个词各有侧重点,“country”源于古法语contrée,原意是“一片地区”,更多的是一种地域性的概念;“Nation”侧重人,指具有共同意识的人民(People),狭义的“nation”意思就是“民族”,但具有不同血缘、不同语言的人如果有长期共同生活的历史和认同的一群人,也可以称为nation,翻译为国族更贴切;“state”侧重于政治性,指政治意义上的国家,政权意义下国家体系。一个“nation”可以存在于不同的“State”中,比如North Korea和South Korea是同一个nation(民族),两个state(国家政权)。


德国和奥地利的关系就是如此,不过奥地利由于民族比较多元,非德意志人一般应排除,但希特勒出身于奥地利布劳瑙镇,靠近德国边境,是典型的德意志人(同一个nation),希特勒认同德国,认同的不是“country”,很大程度上也不是“state”,而是德意志人(nation)这个身份,德国是德意志人聚集地,也是希特勒能发展抱负的地区~“为德意志人的生存空间而战”,所以希特勒是因为认同德意志人才认同德国,他事实上并不爱德国(country),尽管他拥有德国国籍。从战争末期就可以看出来,当柏林陷落德国战败无可避免时,希特勒坚持的信仰~“德意志人”的种族优越性幻灭了,因此他下令毁灭德国,还好下属没有执行他的命令。


灭法者


希特勒不是德国人为何以德国自居?

首先我要指出,题主的说法是错误的,希特勒是德国人,因为他已经加入了德国国籍。

准确的说希特勒是奥地利裔德国人。

1889年4月,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布劳瑙一个公务员家庭,当地和德国一样讲的都是德语,是日耳曼人聚居地。


当时的奥地利还处在奥匈帝国治下,这个帝国是一个典型的多民族国家,境内民族众多,语言互不相同,没有所谓的主体民族,在帝国最重要两部分-奥地利和匈牙利,两个统治民族日耳曼人和匈牙利人都占不到四成。这就导致了其他少数民族如捷克人、波兰人、罗马尼亚人,塞尔维亚人,斯洛文尼亚人等等都在尝试着挑战统治,已获取更多权力。

而当时读中学年纪的希特勒已经是一个狂热的民族主义分子了,他坚信日耳曼人是最优秀的民族,这也使得他对奥匈帝国感到越发的不满,随后他逃到了德国慕尼黑,以躲避奥匈帝国的征兵。

一战中,希特勒加入了德国的巴伐利亚军团,并在战争中荣获铁十字勋章,这让作为日耳曼人的希特勒感到十分的自豪。战后奥匈帝国被肢解,德国也丧失了大片的领土,而希特勒因为偶然的机会加入了“德国工人党”,并在随后几年迅速成为领袖。

这成为他登上政治舞台的起点,未来的他将在这里收获了一切,他的理想,他的奋斗,他的汗水,他和德国的命运绑在了一起。



这个问题真是好啊。那么我们熟知地希特勒竟然不是德国人,那是哪国人呢?

其实希特勒是奥地利人!惊呆了吧,一个其他国家的人竟然能当上德国元首!

在历史上,奥地利与德国的关系非常微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奥地利与德国终究是两个国家。

塞尔维亚,奥匈帝国的王子遭到刺杀,成为一战的导火索。而德国就是奥匈帝国的盟友,二者关系紧密结合。但是一战奥与德惨败,开始受到欺凌。

那么为什么说奥地利与德国关系非同一般呢?原来奥地利与德国的人大部分都是日耳曼人,是两个地道的日耳曼国家。奥地利的主体也大部分是德意志民族。

历史上的德意志联邦包括奥地利与普鲁士。后来普鲁士统一德国,却没能征服奥地利。

1919年,希特勒加入纳粹党。因为一战德意志国家战败,加之其思想极端,野心勃勃,发誓要复兴德意志,进行复仇!

1932年,希特勒在德国城市布劳恩施魏格正式加入德国国籍。当布劳恩施魏格的民众祝贺希特勒成为德国公民时,希特勒回答说:“你应该祝贺的对象不是我,而是德意志。”
希特勒是在加入德国国籍以后才当上德国总理和元首的,也就是1933年,希特勒建立了独裁统治!



总的来说,希特勒原国籍是奥地利人,但是是以德意志国家总统自居的!

如果有一个美籍中国人,当上美国总统!简直不要太酸爽!但是也是痴人说梦,美国人对中国人的做法,那些哭喊着不要回国的人不长眼啊!国家强大才是硬道理!

欢迎关注我以史为鉴知得失,定期更新有趣的历史故事!


若是如此二言



奥地利最牛逼的地方就在于让世人认为希特勒是德国人而贝多芬是奥地利人。

希特勒1889年生于奥德边境一个叫布劳瑙的小镇。希特勒早期都是在奥地利活动,包括在维也纳学画画和当流浪画家的历史。但是希特勒虽然是土生土长的奥地利人,但是他是一个纯粹的日耳曼族。当时的奥地利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日耳曼是占比最大的民族,尤其是在德奥交接地区。希特勒在儿时就对日耳曼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非常感兴趣,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日耳曼事业的认同。由于当时的奥地利属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无法胜任希特勒追求的理想,所以希特勒把振兴日耳曼事业的期待放在了德国身上。希特勒在青年时期就加入了德国国籍,并以下士的身份在德军中参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此后的事情大家都很熟悉了,希特勒将自己的命运与德国的命运牢牢的绑在了一起,成为了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正是因为希特勒的这种身份,德国顺利的吞并了奥地利,并且还收到多数奥地利人的欢迎和狂热的崇拜,就是因为民族和文化上奥地利和德国的亲近。在二战末期的1945年4月,就在柏林摇摇欲坠的时候,希特勒不顾手下将领反对分兵去支援同样被包围的维也纳,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末了说一句,贝多芬虽然被奥地利包装成维也纳古典流派的最伟大的音乐家,但是他是土生土长的德国人,出生地是波恩。


从此萧郎是路人甲


1933年1月30日,星期一,阿道夫、希特勒得到了兴登堡元帅的认可,宣誓正式任命德国总理。这个青年时代在维也纳一事无成的流浪汉,在一战时期无人问津的无名小卒,在啤酒馆政变中滑稽可笑的煽动家,终于以一个德国人的身份取得了德国的最高权利。

那么这个于1889秒4月20日晚上6点半出生在巴伐利亚边境对面,茵河畔勃劳瑙小镇的奥地利农民后裔。为什么会以一个德国人身份继承俾斯麦、霍亨索伦家族皇帝和兴登堡元帅的衣钵,振兴德国,称霸世界?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与巴伐利亚比邻,历史上当奥地利还是一片荒芜,巴伐利亚的日耳曼人便开始移民到奥地利,两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奥地利帝国虽然强大一时,但真正统治稳定的地区却只是奥地利这一小部分,所以德意志的统一最终由普鲁士而非奥地利,所以奥地利源于德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希特勒从小便以一个德国人自居。

第二:特殊的历史时期。

1918年德国战败,屈辱的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德皇威廉二世仓惶出逃,霍亨索伦皇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奥匈帝国等战败国纷纷解体,从而使德意志民族四散流离,屈辱万分。特别是奥地利的德意志后裔,有着复杂而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渴望统一与振兴,希特勒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受到了民族至上的洗礼。尤其是希特勒学生时代的历史教员、奥波德、波伊契博士——一个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他唤醒了希特勒的民族荣誉感,在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还亲自采访了这位思想启蒙的教员,“你们想象不出我得益于这位老人有多么大”,希特勒对纳粹元老们感慨道。特殊的历史时期,使希特勒萌发了德意志民族的荣誉感,认同感。

1933年1月30日,星期一,阿道夫.希特勒得到了兴登堡总统的认可,宣誓正式任命德国总理。这个青年时代在维也纳一事无成的流浪汉,在一战时期无人问津的无名小卒,在啤酒馆政变中滑稽可笑的煽动家,终于以一个德国人的身份取得了德国的最高权利。

那么这个于1889年4月20日晚上6点半出生在巴伐利亚边境对面、茵河畔、勃劳瑙小镇的奥地利农民后裔。为什么会以一个德国人身份继承俾斯麦、霍亨索伦家族皇帝和兴登堡元帅的衣钵,振兴德国,称霸世界?笔者认为有以下三点。

第一:特殊的地理位置。

希特勒出生在奥地利,与巴伐利亚比邻,历史上当奥地利还是一片荒芜,巴伐利亚的日耳曼人便开始移民到奥地利,两个国家,同一个民族,奥地利帝国虽然强大一时,但真正统治稳定的地区却只是由日耳曼人组成的奥地利这一小部分,所以德意志的统一最终由普鲁士而非奥地利,所以奥地利源于德国,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希特勒从小便以一个德国人身份自居。

第二:特殊的历史时期。

1918年德国战败,屈辱的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德皇威廉二世仓惶出逃,霍亨索伦皇室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奥匈帝国等战败国纷纷解体,从而使德意志民族四散流离,屈辱万分。特别是奥地利的德意志后裔,有着复杂而又强烈的民族认同感,渴望统一与振兴,希特勒就是在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中,受到了民族至上的洗礼。尤其是希特勒学生时代的历史教员、奥波德、波伊契博士——一个狂热的日耳曼民族主义者。他唤醒了希特勒的民族荣誉感,在1938年希特勒吞并奥地利后,希特勒还亲自拜访了这位思想启蒙的教员,“你们想象不出我得益于这位老人有多么大”,希特勒对纳粹元老们感慨道。特殊的历史时期,使希特勒萌发了德意志民族的荣誉感、使命感。

第三:特殊的人物性格。

希特勒究竟是一个怎样性格的人呢?著名记者威廉.夏伊勒评论道:“阿道夫.希特勒也许是属于亚历山大、凯撒、拿破仑这一传统冒险家兼征服者中最后的一个,他有着魔鬼般的性格、花岗石般的毅志、不可思议的本能、无情的冷酷、杰出的智力、驰骋的奇想以及惊人的判断人和时局的本领。”没错,从当时其他国家以及当代人的角度去看,希特勒无异于是一个类似江湖骗子的角色。但从历史是严肃而客观的,希特勒确实有着非凡的性格、坚定的毅力。一旦他确定了目标,便为之努力奋斗,直至死亡。“我们年轻一代人至少已把竭尽全力统一两国作为我们毕生的工作——在我看来,这个边境上的小城市成了一项伟大使命的象征”。希特勒在《我的奋斗》中讲道。正是因为希特勒特殊的性格,使他坚定的认为他是德国人,并以统一德意志为奋斗目标。

综上所述,生于奥地利的希特勒以德国人的身份一统德国,是特殊的地理位置、历史时期和人物性格的三位一体。更准确的讲,希特勒是一个生于奥地利、励志复兴日德意志的耳曼人,靠着这种意志力和使命感,使他一手创造了从炎热的赤道至寒冷的北极、从比利牛斯山脉到遥远的伏尔加河的庞大帝国。将日耳曼民族引领到了权利的巅峰和迷茫而不可知的道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