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三国蒋干其人?

秦野雁


看待蒋干这个人,你得从小说《三国演义》中的形象和史书《江表传》中的形象作个对比,你会发现,差异实在是太大了,蒋干有两种不同的人生。

《江表传》是这样描述蒋干的:起初曹操听说周瑜是个人才,认为可以用言辞打动,于是秘密来到扬州,派遣九江人蒋干去见周瑜,蒋干仪表堂堂,一表人才,以才能和辩论知名于江淮一带,没有人能在这方面比得上蒋干的,蒋干布衣葛巾,一副平民打扮,以私人身份来见周瑜。



《三国演义》是这样描述蒋干的:曹操问众将,昨天输了一仗,挫动了锐气,今天又被周瑜打探营寨,我应该如何破敌啊?话音未落,忽然帐下有一人说道:我自小和周瑜是同窗好友,愿意凭着三寸不烂之舌去说动周瑜来投降。曹操很高兴,一看,是九江人蒋干,是曹操门下的宾客。

历史上的蒋干生得仪表堂堂,一表人才,有才能,善辩论,能言善辩,是当时江淮地区的名士,而且是曹操主动派蒋干去当说客,企图说服周瑜来降。而到了《三国演义》中,对于蒋干的仪表和才能没有描述,而且去当说客见周瑜变成了蒋干主动去的,与历史上完全不一样。



《江表传》记载:周瑜出来迎接,对蒋干说:子冀(蒋干的字)辛苦了,这么大老远来,不会是给曹操当说客的吧?蒋干说:我和足下同是扬州老乡,多年不见,听说您现在飞黄腾达,所以来叙叙旧。您却说我是说客,开玩笑了吧!周瑜认真地说:我虽然比不上师旷(古代著名音乐家)耳朵灵敏,但弦外之音还是能听出来的。于是就领着蒋干入门,为他摆酒宴。

《三国演义》记载:蒋干说:公瑾(周瑜的字)别来无恙啊!周瑜说:子冀(蒋干的字)辛苦了,这么大老远来,难道为曹操当说客吗?蒋干愕然地说道:我和阁下分别已经很久了,特意来叙叙旧,怎么怀疑我当说客呢?周瑜笑着说道:我虽然比不上师旷(古代著名音乐家)耳朵灵敏,但弦外之音还是能听出来的。蒋干说道:足下如果待故人是这样的话,我蒋干还是告辞算了吧!周瑜笑着挽着蒋干的手臂说:我就是担心您给曹操当说客,如果不是,何不快快进来。于是两人一同入帐。



历史上的蒋干是很有风度的,虽然是给曹操当说客,在被周瑜猜中了心事后,蒋干并没有计较周瑜的话,而在《三国演义》中,却说蒋干被周瑜猜中了心事,于是故意用告辞来激将周瑜,《三国演义》把历史上的蒋干从一个大气的人说成一个小气的人,实在是天壤之别。

《江表传》记载:周瑜请蒋干宴请结束后,送他出门说:现在我有机密的事情要办理,你先去驿馆休息,等我忙完,再请你。过了几天以后,周瑜带着蒋干参观吴军军营及仓库器械,结束后周瑜对对蒋干说:大丈夫处世立身,一旦遇到明主,对外虽然是君臣关系,但对内却结下骨肉般的感情,言听计从,祸福与共。这样的关系,恐怕不是言辞所能离间的。即使苏秦、张仪、郦食其复出亦难奏效,何况是您?蒋干只是干笑,最终没有说出自己的想法。蒋干回去以后,对曹操说周瑜气度宽宏,情致高雅,不是言语可以说服离间得了的。



《三国演义》记载:周瑜带蒋干参观军营,周瑜说:我的士兵雄壮吗?蒋干说:真是雄虎之兵。周瑜又引蒋干到帐后观看,粮草堆积如山。周瑜又问:你看我的粮草是否充足呢?蒋干说:兵精粮足 ,果然名不虚传啊!周瑜假装喝醉大笑着说:你我同窗学习的时候,没有想过有今天啊!蒋干说:以吾兄的才能,这样的足以担当。周瑜握着蒋干的手说道:大丈夫在世,遇到如知己般的君主,对外虽然是君臣关系,但对内却结下骨肉般的感情,言听计从,祸福与共。这样的关系,恐怕不是言辞所能离间的。即使苏秦、张仪、郦食其这样口舌非常历害的人也不能说动我的心!周瑜说完笑,而蒋干面如土色。

聪明人之间说话,不必说得很清楚,历史上的周瑜和蒋干无疑都是聪明人,周瑜已经把话说到这个地步了,蒋干自然就明白了周瑜的心意,历史上的蒋干很聪明,明白了周瑜的意思了,就不再开口,回去告诉曹操,周瑜难以说动,并大大夸奖了周瑜,说明蒋干气度不凡,并且大气宏度。



而在《三国演义》中,蒋干在听说周瑜的话后,面如土色,说明蒋干觉得自已失败后很慌乱,完全没有一个名士应有的风度。

在正史中,蒋干明白游说失败后就马上回去了。而在《三国演义》中,蒋干在周瑜处,还发生很多事,还有成语:蒋干盗书。是说蒋干在周瑜处,周瑜故意设下计策,伪造了蔡瑁和张允的投降书,并故意放在蒋干能看到的地方,蒋干中了周瑜的计,就去偷投降书,并且将书上给曹操,曹操发现是荆州降将蔡瑁和张允写的,实际上是周瑜设下的圈套,结果曹操杀了蔡瑁和张允,中了反间计。然后蒋干又去找周瑜,周瑜将庞统引见给蒋干,之后蒋干又将庞统引见给曹操,曹操爱才,庞统还给曹操出了一计,用铁索锁住船,可以减少颠簸,曹操深以为然,照此计划安排,却不知是周瑜使的连环计,之后用火攻曹营,由于船连在一起无法避开大火,因此曹操在赤壁之战大败。



《三国演义》中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的黑锅扣在名士蒋干的头上,实在是不公平,蒋干本就是一个大气宏度的名士,结果被《三国演义》说成愚蠢的小丑,处处中计,一无是处,简直是黑得不得了,蒋干的历史美好形象完全被《三国演义》毁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写的很棒,堪称传世经典。但我有充足的理由相信老罗现在的日子肯定很难过,大把的三国人物应该正在阴曹地府里追着他打,其中就包括蒋干。

蒋干,字子翼,安徽九江人。其人仪表堂堂,学问深厚,口才极佳,尤擅辩论,独步江淮之间,无人可敌。作为曹操的幕僚,他曾奉命去东吴做说客,劝说周瑜归顺曹操。这一段被老罗在《三国演义》这部书里夸张了一下,蒋干的形象一下子成了个猥琐小人,不仅没把事办成,还中了周瑜的诡计,直接导致蔡瑁、张允俩人莫名其妙就掉了脑袋,连带着把曹操也捎进来一起成为笑柄。

实际上蒋干是个风度翩翩、识大体的名士。他到了江东后,周瑜一下子就点破了蒋干的来意,并告诉蒋干自己深受东吴两代领导人的器重,被委以重任,自己在这里很开心也很体面,不会存有二心。蒋干是个聪明人,啥也没说,只是陪着周瑜喝酒叙旧,几天以后就与周瑜告辞,回去跟曹操说没戏,你还是死了这条心吧。既没盗书,也没不辞而别,只是见了一面而已。


当然蒋干也得好好谢谢老罗,不是罗贯中的描写,他可能在史书里连个名字都留不下,这下好了,蒋干盗书,多有名啊!


泰山7001


自古以来,偷盗者数不胜数,不过要说能偷出名堂来的,还得属三国时期。今天,我来为您盘点三国时期的几位神偷,保证精彩!

偷戟——胡车儿

色字头上一把刀,三国时期的曹操在这个字上算是极品了,只是刀落在了心腹爱将典韦的脖子上。宛城征张绣,曹操一时头脑发热非要同张绣婶母“相会”。胡车儿献计于张绣:“灌醉典韦,偷其双戟,后杀之。”武器乃武将之第二生命也,双戟被偷,实大损典韦之实力。何况典韦在应战时是方醉卧,即喝醉了刚睡下。

不过这里也有个问题,能趁典韦睡着而偷走其双戟,胡车儿为何不能直接杀死睡梦中的典韦呢?

典韦住在中军帐房外,和曹操的营帐非常近,戒备森严。虽说胡车儿混入了典韦账内,但他是混入“众人”之中,身边肯定有曹操亲兵。他杀死熟睡的典韦倒是易如反掌,但事成之后如何逃出?胡车儿又不是傻子,不会白白送命。

偷马——侯成

吕布在被洪水围困的城里压抑爆了,正想找个发泄口,这时候他手下的侯成犯事了。他丢了马又找回来了,寻思着庆贺一下,喝酒吃肉的时候还没忘记领导,给吕布也打包了一份送过去。结果吕布当场发飙,把侯成吓得直接想叛变了。

吕布下邳被围仍在儿女情长,众将跟着他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宋宪、魏续和侯成下定决心,投降曹操。然而,曹操的警惕性也很高,万一是诈降呢?于是,侯成先盗走吕布的赤兔马,在吕布熟睡之际,宋宪和魏续绑住了吕布。

可以说侯成一生最大的亮点就是盗取赤兔马,吕布死后,无论史书还是演义,也再无侯成的相关记载。

偷书——蒋干

与刘邦遇到汉初三杰,刘秀遇到云台二十八将不同,曹操遇蒋干绝对算不上是风云际会。相反,蒋干这个人简直就是孙刘联军的救星,他在曹操身边除了误事还是误事。

当然了,“蒋干盗书”实际上仅仅出现在《三国演义》之中,在正史上是子虚乌有。周瑜确实是如演义中所写的,一听蒋干来访,就知道了他的来意。便带着蒋干巡营一周,向他表明了自己的志愿。蒋干在整个过程中,也都只是“但笑而不语”,从来没有作过劝降周瑜的意图,根本没有什么所谓的群英会。而之后的蒋干盗书,也完全是子虚乌有,蔡瑁、张允被攻杀,也是因为荆州兵有一部分内乱,而被张辽、于禁攻破,蔡张二人死于乱军之中。

偷渡——邓艾

说句实在话,邓艾偷渡阴平之后的一系列事情都太玄乎了。邓艾偷渡阴平仅仅千人,蜀道难外加滚悬崖,剩下的兵更少了。活着的士兵也可以说是又饿又累哪有什么战斗力,但是却迎来了马邈投降献江油。

虽然给了他们时间补充体力,但是就这偏远的江油城也不会有多少兵力吧?就这些兵力去打成都几万人的中领军,居然还能打赢。不说诸葛瞻有多废,好歹士兵都是保卫首都的禁军吧?兵力优势肯定有,打不赢邓艾?再不济顶到姜维派人回来也不会亡国吧?这个刘阿斗直接投降了,我实在无语。

偷情——曹操

曹操有个小癖好,就是尤其热衷熟女。《三国志》也有记载,他的多名妻妾均是“猎获”别人的妻子而来。譬如,刘夫人曾是袁绍之妻,杜夫人是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尹夫人是李暠之妻。用现在话讲,曹操就是个不折不扣的“人妻控”。

上别人老婆的床,尽管刺激,但还是有风险的。毕竟,并不是每个男人都像杜夫人的老公秦宜禄那么好欺负(秦宜禄被曹操戴了“绿帽子”,还死心塌地地在其手下打工,后来张飞看不起他的为人,一枪把他刺死了)。终于,好色的曹操栽了,而且还栽得挺惨。没错,就是在宛城。

偷玺——孙坚

要说十八路诸侯里,也不是所有的诸侯都一无所获,收获最大的是孙坚,孙坚也是十八路诸侯里讨伐董卓最卖力的。孙坚的最大收获就是,在皇宫的废井里找到了传国玉玺。一拿到玉玺,孙坚就想着要南归了,要回到自己的老巢,搞自己的霸业去了。没曾想,走漏了风声!藏玉玺的事被袁绍知道了。玉玺,谁不想得到啊,更何况袁绍还是十八路诸侯的盟主。

孙坚为了玉玺,发了毒誓,若私藏玉玺,不得好死。孙坚发此毒誓的时候,做梦也没想到,毒誓会如此灵验,而且灵验得那么迅速!孙坚就在回去了路上,被黄祖的部将在岘山乱箭射死。

其实三国的英雄里会偷的还有不少,比如去荆州的吕蒙和带着百个愤青跑曹营砸场子的甘宁等等,大多数属于兵不厌诈的作战方式。故,今日就先盘点到这里。


刀墓手札




在《三国演义》中,蒋干两次过江,两次中计,其蹩脚的表演令人忍俊不禁。赤壁大战中曹操的两次重大失误,杀蔡瑁张允和铁索连船,皆拜蒋干所赐。最终,曹操在赤壁大战中兵败如山倒,狼狈不堪的逃回北方。在败逃过程中,蒋干为了掩护曹操,与其互换衣服,被埋伏在葫芦口的张飞所杀。

从蒋干在两军对峙,大战一触即发的险境中主动请缨充当说客,到后来兵败忠心护主的表现来看,虽然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但他对曹操也算是忠心耿耿,只是好心办了坏事。窃以为,以曹操的画风来看,他断不会痛惜蒋干,说不准心中有一万只草泥马奔腾而过,即使蒋干不被张飞所杀,也势必被恼羞成怒的曹操干掉。



这只是《三国演义》中的情节,真实历史上的蒋干并非如此不堪,他是一个被罗贯中严重抹黑的人物。

据《三国志·周瑜传》裴注引《江表传》记载:(蒋干)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这个评价不低,蒋干也确实渡江劝降过周瑜,但也只是轻描淡写,心照不宣的互相试探,合则来不合则去,并非《三国演义》中描述的那样,被周瑜玩弄于股掌之间。



事实上,蒋干渡江回来后,向曹操称赞周瑜气宇不凡,素怀雄心壮志,不是言语所能离间的,言下之意,是劝曹操打消招降周瑜的念头。

《三国演义》一直捧诸葛亮踩周瑜,为了弥补周瑜,又拿蒋干开刀,蒋干无疑躺着中枪,确实有些憋屈。

心若顽石,带刀修行;无材补天,落魄江湖。我是西岳顽石,码字不易,请关注我。


西岳顽石


《三国演义》中,曹操与孙刘联盟隔江对阵,先派荆州军挑战被甘宁战败,连夜操练水军,周瑜在南岸心惊,偷偷乘船前往观看,发现船只齐整,军纪森严,得知是原荆州宿将蔡瑁张允领军,深感二人久居长江熟悉水性必为大患,想要设计除去,正思考间,忽报老同学蒋干来见,于是迎入畅谈叙旧,一语道破蒋干前来说降的动机,让他开不了口,又故意借醉酒遗伪书,让蒋干偷去,蒋干如获至宝,得书连夜逃走,禀告曹操“虽不能说周瑜,却与丞相打听得一件事”,之后曹操盛怒中计,斩了蔡瑁张允,中了周瑜的借刀杀人计,杀后才醒悟中计了。


隔江斗智和蒋干盗书在我国传统戏剧中占有重要地位,舞台上常演剧目,是赤壁之战的核心部件之一,《三国演义》虽是名著,以前在读到这一段时,总觉得铺排不甚合理,特别是对蒋干此人的处理,既丑化了他,同时也大幅拉低曹操的智商。(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蒋干盗书后又再到江东,这一次是为铁锁连环船穿针引线,介绍庞统来献连环计,完成火烧赤壁的另一环。试想,曹操当时既知杀张允蔡瑁已经中计了“操方省悟曰:吾中计矣”,既是中计,就知周瑜设局在骗他的这位老同学,也必明白蒋干不是周瑜同一量级,要他打探军情无异自杀,此人已不可再以同学身份使用,哪会再派他二次前往?以小说中曹操多疑性格,蒋干引来的庞统是天下名士,哪能轻易就这么到手,而听从他的连环船之计?


而史实上的九江蒋干,却没有演义中这么生动有趣,《江表传》说他生得品貌端庄,善于辩论,在长江淮河流域找不到敌手,因地近东吴,江东也知名,却未必是周瑜同学,二人相见的时候,应该就是在赤壁之战前夕。(今日头条南方鹏首发)曹操遗书孙权,孙权手下心胆俱寒,多欲投降,独鲁肃周瑜几个坚决主战,经过分析后,孙权持刀砍掉案几一角说,再言降者如此案。托周瑜先带三万兵前去拒敌,他再筹集二万兵随后前往。蒋干应该在此时见的周瑜。


蒋干见周瑜是打算劝降他,是曹操的一厢情愿“初曹公闻瑜年少有美才,谓可游说动也,乃密下扬州,遣九江蒋幹往见瑜”,二人相见的对话大致如小说所言,周瑜一见蒋干,知道这个人是辩士,突然到来劝降无疑,开口便单刀直入问是不是为曹操作说客,蒋干巧辩说,因大家乡里乡亲的,近在咫尺,我特来拜访观将军器度才气,周瑜说我虽不如师旷闻弦歌而知雅意,尚能猜个七七八。然后吩咐设宴款待,三日后请他观看东吴军阵,以表抗曹决心,蒋干便回去复命,说周瑜不是言词能够说动的,之后再无下文。


南方鹏


想想刚刚我就想笑你知道吗,初看这个问题我当即立刻加马上就想到了百度中的百度中的简介,众位看一下:

你想是不是,我们当今现代人是不是好多也都一直是这个想法呢?在老罗的笔下,我们记住了这个人物,但却不是历史上所记载的美名,反而是老罗编写下的丑名了。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历史上蒋干到底咋样,到底是不是老罗笔下那个被戏耍和愚弄的腐儒,被用离间计所利用,还自以为功,最后成为笑柄的家伙呢?

很显然不是的,《三国志·周瑜传》中描述蒋干为"有仪容,以才辩见称,独步江、淮之间,莫与为对"。可见其评价之高,可以说整个三国所有谋士中,能得到这个评价的都不多。

再看事迹,他和周瑜自幼同窗受业,琴棋书法无所不能,四书五经也早已烂熟于心,可见其才华方面毋庸置疑,再看胆略,在两军对垒,周瑜杀了曹魏使臣的刀光剑影之中主动请缨,驾一叶扁舟去说降统兵数万的东吴大都督,如此胆量也是丝毫不逊色于关公的“单刀赴会”和诸葛孔明的“只身过江东”的“舌战群儒”了。

并且在历史上也确实有蒋干被操哥指派到江东招降,但蒋干其实表现的很是风度翩翩,并在短短时日之间明确周瑜之心,告知操哥:周瑜雅量之高难以言喻,即劝之放弃招降的念头,至于三国中的被离间的傻x,倒是没有提及,可见演义之事,听听也就罢了,当不得真。

论人文历史那些事,且听老梁为你一一道来。认认真真的原创,不搬运,不剽窃,喜欢文史类的朋友们关注我,一起去找找有趣的人文和历史。(图片来源于网络)

手机码点字真的是不容易,真心求点赞和关注,谢谢。

你的点赞和关注,是我最大的鼓励,谢谢,风里雨里,老梁等你@!


老梁说历史


讲蒋干,从《三国演义》的角度来讲,更具有人物色彩。

首先不得不说,蒋干的出发点是好的,他主动请缨,要说服周瑜来降。比起曹老板旁边的一些只会夸夸其谈,而关键时候不肯出面的士大夫要强的多,起码蒋干不是个吃干饭的,知道主动为主公分忧,在现在的职场上,蒋干这种类型的人很吃香的,能够处处替上司分担有仇,关键时候挺身而出。

然后,在曹操阵营中,跟周瑜关系好的,似乎也只有蒋干最铁了,《三国演义》中说他们俩是同窗,浓浓的学生情,感情应该还是蛮深的,所以蒋干拥有着这层身份,出使重任,非其不可了。

后来,刚见到周瑜,也是大叙友情,开怀畅饮,这要是一般来使,按照此时紧张的局势,来使已是命玄一线了,或是轰走或是刀斧手。不过周瑜还是老练,虽然蒋干没有明说劝降,但是周瑜已经知其来意,便将计就计,设下这局反间计,导致蔡瑁张允两位水师头领性命交代。

最后,关于蒋干的结局,小说中并没有提到,回到曹操阵营以后,也就没有后文了,曹操确实被蒋干坑怕了,但是却又无可奈何,毕竟蒋干是主动请缨的,而蔡瑁张允又是曹操自己杀掉的,如果此时杀掉蒋干,会寒了一批士大夫的心,以后就没人愿意出使了;如果不处罚,自己又会感觉无法出气,估计曹操给予蒋干的处罚就是永不任军政吧。


老李评三国


历史上有名的辩士莫过于苏秦和张仪。苏秦佩六国相印,张仪两次相秦,二人皆有匡扶社稷之能,是真辩士,也是真名士。因为他们做了实实在在的事,建了实实在在的功。历史上也说蒋干能言善辩,但他没有凭如簧巧舍说服周郎归降曹操,这是事实。可见,蒋干的能言善辩是徒有虚名。至于,蒋干是不是象演义里面那样被周瑜戏弄,不重要。他自信能言善辩却不知周瑜的本事和决心,可见,他是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善通人自作聪明顶多当个笑话,为害不多,但又把自作聪明的人放在重要岗位,将祸害无穷。所以说,人非圣人,曹操也有不识人的时候。


朋从尔思


蒋干是尽忠尽职绝对忠诚的人。蒋干冒着生命危险,去老同学周瑜那里刺探情报,被周瑜施以反间计,曹操不加分析.错杀了水军统领蔡玳.蔡瑁,错在主帅曹操,不是侦察员蒋干的错。蒋干毛遂自荐,自告奋勇,去周营刺探军情,一旦事情败露,周瑜会亳不手软地杀了蒋干,周瑜杀蒋干,周瑜会理真气壮地指着蒋干说:你蒋干玩弄同学感情,欲置我周某于死地,既然你蒋干无情,那就别怪我周某无义,刀斧手,给我把奸细蒋干推出去斩了。事实证明,周瑜一眼就看穿了蒋干,要不是周瑜要利用蒋干施行反间计,蒋干哪有命在?蒋干把自己冒着生命危险亲手获得的情报,一五一十地反映给了主帅曹操,曹操不加思索地下令斩了水军统领蔡玳.蔡瑁,等到曹操缓过神来,立刻就明白杀错了,后悔也没用了。曹操知道侦察员蒋干没错,而且知道蒋干是不怕死的忠诚的部下,蒋干的任务是侦察情报,情报分析是主帅曹操的事,所以,曹操没有对蒋干进行任何指责。蒋干在执行侦察任务时,虽然蒋干才智略有不足,但蒋干胆气过人,蒋干置生死于不顾,尽忠尽职,蒋干是忠于职守绝对忠诚的人。


66华99


蒋干出现在《三国志.裴松之注》引的“江表传”里,里面记在他雄辩长才,独步江淮。是当时江淮一带很出名的文士。而且蒋干也确实为了曹操去过东吴游说。

他和周瑜是故人,于是二人在把酒言欢之余,也就谈到了天下大事,蒋干提了一下当时的形势并进行了劝谏,至于具体内容没有记载。但当周瑜拒绝后,蒋干也就不多说什么了,毕竟人各有志,何况周瑜这样的大人物。于是蒋干返回曹营,对曹操说:周郎不可说。此事也就到此结束。




在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蒋干,王朗,刘勋,甚至于前期的张昭,秦松等人都是汉朝的名士,骨子里都多多少少有点尊崇汉室的情怀,而曹操是堂堂正正的名义汉相,所以蒋干这次出使也就有因可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