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哪家锅盖面好吃正宗还不贵?

跟PP虫


可以去大西路人民街的老宴春(注意一定是这家店),镇江传统风味保留的还是不错的。同店推荐:白汁鮰鱼、响油鳝糊、蟹黄汤包、镇江肴肉、镇江醋排。

无酱派的代表很多,而且一直都是主流口味,所以不用赘述。知名的有:

镇南面馆:总店在南门货运站附近。主推牛肉面。

柏三嫂(山门口店)、老赵(大西路)、卜家(中营街店、江滨新村店)也都是不错的选择。

有酱派往往没有配菜,只有青蒜,取而代之的是酱油之余还在碗里多放一勺秘制肉酱。其实你也可以称它们为——邪教。这种面口味往往较重,隔着面汤油有一层厚。但重面条的质感,下出来的面整齐、劲道。

有酱派的代表是曾经电力路上的一排面馆。辉煌的时候像毛头面店一上午能下近千斤面。现在拆迁之后也已经七零八落,走向没落(又叫邪不压正)。还记得以前偶尔能去吃上一碗面简直是幸福。

毛头面店:电力路迎江桥最有名的面店,曾经一座难求,每天面店门口一溜烟蹲着吃面的。拆迁后几经周折搬回了电力路(川福楼旁边),但口味可以说是一落千丈(应该是酱的调制出了问题),老板也不知为何。现在已经转手,口味嘛,吃了之后想删掉这家店。

小冯面店:曾经毛头的竞争对手,现在搬到长江路港务局旁边,这是风味保留的很好的一家,因为毛头口味的下降而上升至第一。斩肉面是一绝。

小鸡锅盖面:曾经毛头的邻居,他的红火可以说是占的毛头的光。往往毛头家人太多或态度不好大家就到小鸡吃了。现在在解放路新宴春对面。

大华面馆:“大华”这个名字在老镇江真是人尽皆知,镇江是中华民国时期江苏省省会,大华剧院、大华饭店以及一颗颗梧桐树见证了江苏省第一条柏油马路曾经的繁华。

大华面馆开在了落寞的大华剧院门下,也是别有一番风味。这两年发展势头很猛,口味没以前那么咸了,食客常在旁边买一根油条,悠哉悠哉,也是一番风味。

关于浇头:好多朋友私信问我什么浇头最正宗,我想说不存在,你喜欢啥就吃啥,但老传统是肉丝面,这就像天津茶汤老传统是高粱面一样。


小小影视厅


虽然住在镇江,长期生活在镇江,也很喜欢吃面条,但说句实话真不知道哪家店的面条特别好吃!城南城北,城东城西,网上吹的,别人说的,什么“老赵”“城南”“大华”……等等,都吃过,我反正觉得没有哪一家能让我值得向别人推荐。

我的观点是这些店家的面条“不本色”!

想想以前年轻的时候,那时还不叫“锅盖面”,而是叫“光面”或“阳春面”,也没有“浇头”,随便走进哪家小面馆,二两面一根油条,那个滋味,今天真难找。现在的所谓“锅盖面”靠的是“汤料”和“浇头”,据说每家都有“秘方”,但我却真的吃不出以前的那种感觉!如果非要我推荐,我宁愿推荐梦溪路公交站台附近的“大金牙”面店,天天早晨排队买包子人特多,她家的面,还有点过去的味道。

我现在住丹徒新区,每天早晨也必吃面条,十分钟爱宝堰的“干拌面”,尤其是丹徒行政中心旁边的一家,叫“博宇面馆”。是宝堰的两姐妹开的,那里的面条没有市区的“锅盖面”名气大,但吃的人却是非常多,从早晨到中午,很多时间店里的桌子都是没有空位的。她家的面很简单,但也很讲究。简单是“汤料”没什么特别的,“浇头”不是在面锅里烫的。讲究是,每次只下一碗面条,不像市区“锅盖面”用大锅,一次就下十几二十碗面。她家的锅不大,面都是一碗一碗下的。宝堰面条特细,所以每次都是一把(一碗)生面条,锅里一扔,也就是烫一下,面就熟了,捞出后,加酱油猪油一伴,非常鲜香韧爽。(据老板介绍她家的猪油都是在宝堰农家精挑细选的,特别香)都不要“浇头”,就非常好吃!

我基本上天天都在那家吃,老客户了,而且经常买她家的“大排”和“猪油”回家做料理用。


boulder1


京口區南门大街镇方記锅盖面馆这家老板不简单,从十五年前租用一间面积不到16m2连灶台代二张餐桌起家创业的,可算是小米加步枪扁担加萝匡发展至今市区和郊区拥有数家的镇方記锅盖面连锁店,镇方記锅盖馆既有镇江特色的水面,也有小刀面,口味独特,光南门大街店每天需要水面少则230斤至250斤包括小刀门面,他在南门大街店面积有近250m2现在租用,他的面馆下的面真是口味独特。


魏昆仑


每人心中都有一碗最好吃的锅盖面,这就是镇江特色,镇江的城市名片!我心中的最佳-邱家面店(小孟湖农行旁边巷子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