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朝是叛臣汉奸最多的朝代,即使投降也不会被嘲笑,还给高官厚禄

明朝末年风雨飘摇,270多年的朱氏王朝似乎走到了尽头,对于崇祯来说十分艰难,对于大臣来说同样无法面对,崇祯虽然是一个勤勉的皇帝,却不是一个合格的帝王,自身有十分严重的人格缺陷,年少登基,扳倒魏忠贤让他志得意满,自认可以挽回这种颓势,然而现实却给了他重重一击。

吊死煤山殉国固然值得同情,却不是一件值得后世推崇的事情,崇祯时期,不信任任何一位大臣,袁崇焕就是最好的例子,虽然袁崇焕有着战略失误,但是在主观上并没有叛国,崇祯听信谗言下令凌迟出色,导致身边大臣人人自危,开始为自己找出路。

崇祯在位期间处决了不少大臣,临死之前大喊“忠臣皆可杀”,让后世许多人十分心寒,据统计崇祯在位17年,酷刑杀掉10多个巡抚,7个总督,裁撤内阁大学士60多人,其中绝大多是都是明末忠臣,因此也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外患,而是自己作的,在他统治下,大臣们只能迎合他的想法。

有人说崇祯心理极其复杂,生性多疑又优柔寡断,一旦引起崇祯猜忌,无论是身份多么高贵的大臣也免不了一死,复杂的性格与崇祯年少时期的经历密不可分,宫廷里的尔虞我诈让崇祯处处小心,不相信任何人,所有东西只有自己亲自验证过后才会动手,然而他是皇帝,不能顾及大小事情,扳倒魏忠贤以后突如其来的自信让崇祯一意孤行,这种性格将满目疮痍的明朝送上了陌路。

大臣们在他眼中只有听话与不听话之分,在那个复杂的环境中,崇祯需要绝对的忠诚,只要被他认定有“不忠”动机,就会受到压迫,利用残酷的刑罚震慑人心,明末大将袁崇焕惨遭凌迟处死,割下来的肉片分给百姓食用,家族亲人皆被流放。

袁崇焕虽然有过,但罪不至死,先前在宁远地区多次率领明军取胜,而这都抵不过一封反间信,敌人将崇祯的性格研究透了,只要抓住了疑心重这一个缺点,就能不费一兵一卒除掉辽东的心头大患。

为国尽忠的袁崇焕成了叛将,在崇祯心里只有重重处死“叛臣”才能震慑人心,让大臣们看到自己的手段,不敢再做出反叛行为,然而崇祯却失算了,大臣们不仅没有被震住,反而从中看到了自己可能的下场。

身处乱世中跟随这样残暴、执拗的皇帝,能有什么好下场,生怕自己走上袁崇焕的老路,这些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大臣为了活命,不得不带着家人变节,一边是时刻面临死亡危险,另一边是清朝开出的优厚待遇,你会怎样选择呢?忠臣自然有,但是我想在面临生与死的选择时,大多数人都会动摇,没人会嘲笑他们,这些都是人性使然。

相比之下大清虽然是“蛮夷”,却很少发生残害大臣的事情,那些最初叛变的人不仅没有生命危险,大多数都被皇家以礼相待,成了深受依仗的大臣,这两个政权有着截然不同的对待大臣方式,相比之下满清要开明多了。

陪在崇祯身边的大臣整日提心吊胆,时刻都想逃离这个昏暗的朝廷,找到活下去的希望,孔有德、尚可喜、祖大寿、洪承畴,看看这份名单,这几个人是明末边防最重要的将领,无一例外都选择投靠满清,皇太极对于这些曾经的对手们冰释前嫌,来者不拒,都在满清军队中委以重任。

这些人也开启了明末投降大潮,据不完全统计,参将以上的将领总计130人投降,如此一来明朝几乎没有什么能看过眼去的边将了,究竟是什么原因所致呢?我想不仅仅是双方实力上的差距,更多的是明朝大臣们已经看不到希望了。

除去“三藩”几个重量级人物以外,大多数结局都非常好,清朝给了他们世袭爵位,保证生命无忧,现代很多人认为这些人不知羞耻,只是因为他们投靠的是满清,一个少数民族而已,如果换成了汉人王朝,这种鄙视是不是可能会降低很多。

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开端,往往会由多种因素促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先辈们为我们留下的至理名言,古今又有多少帝王死在这上面,某种意义上来说,投降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站在他们的角度上来想,如果不背叛崇祯,等待他们的除了死亡以外没有另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