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堅的人生B面:中國技術人關於"創新"的堅持

十年前,有這樣一個人,只見了馬雲一次面,就答應了每年給他投10個億,投個十年。

然而,之後的幾年,他口中的雲計算,一直沒有取得任何成果。

一時間,千夫所指。

所有人都說他是:"騙子"、"瘋子"、"大忽悠"。

唯有馬雲力排眾議,選擇了相信他。

十年後,他帶著"阿里雲"出現在世界面前。

沒有人能想到,一箇中國人,能造出"亞洲第一、全球第三"的雲計算。

現在的阿里雲,更是在全世界範圍內為百萬級的客戶提供雲計算服務。

曾經的"騙子",憑實力,逆襲成阿里巴巴的"扛把子"。

這個人,就是王堅。

為什麼談王堅?

有一期《朗讀者》,董卿邀請了王堅。

他用自己的雲計算,創建了一個城市大腦。

簡單來說,就是:通過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更高效合理地管理城市。

採訪中,董卿問他:

如何用它的"大腦",來管理城市?

王堅回答:

我們在杭州,做了這樣一件事。

把"大腦",跟特種車輛連接在一起。(救護車、救火車、警車、搶險車等)

當特種車輛出現以後,大街上看似全部都正常的紅綠燈,其實,都已經被"大腦"調整過了。

最後的結果是:這些特種車輛到達現場的時間,被縮短了50%。

我們當然明白:省下來的,都是救命的時間。

王堅說:

"城市大腦"的本質就是,把不合理的資源使用變得更合理,省下我們不該浪費的水,不該浪費的土地……

這段對話,除了讓人們驚訝於他取得的成就之外。更讓我們看到:

冰冷的數字,和陌生的專業名詞背後,是一群IT男的浪漫與情懷。

枯燥的代碼,藏不住的是理想與深情,實力和堅持,是讓情懷落了地。

在很多不懂"大數據"和"雲計算"的人眼裡,站在舞臺上的王堅,只是一個"聽起來很厲害"的嘉賓。

但王堅是一個怎樣的人?

卻是一個很模糊的感念。

王堅是誰?

在王堅的名字前面,最常見的一個頭銜是:

阿里巴巴集團首席技術官。

董卿介紹他時,曾說他是:

近10年來,中國最好的首席技術官。

一般這種角色的人,印象中,都是不苟言笑,走路帶風。

直到為了寫這篇稿子,去刻意瞭解他時,才發現:

真實的王堅,就是一個最標準的程序員模樣。

不同的採訪中,出鏡率最高的就是格子襯衫。

再加上不太標準的普通話和羞澀的笑容,看起來,就像是個路人甲。

1962年出生的王堅,人生的前30年,一直在和心理學打交道。

22歲,杭州大學心理系學士

28歲,杭州大學心理系博士

30歲,晉升為心理學教授

31歲,升為博士生導師

32歲,又火箭般提拔為系主任

別人的人生是,幾年跨一個臺階。

王堅的人生是,一年跨幾個臺階。

這裡需要解釋一下:心理學與計算機有緊密聯繫,王堅是工業心理學博士,主攻人機界面,屬人體工效學範疇。

所有機器能否高效,都離不開心理學的貢獻,包括計算機,王堅是國內這方面頂尖專家,承擔過國家863子課題。

據說,當時他在杭大讀研時,還跑去浙大,旁聽了計算機研究生的課程,幾年下來,王堅的水平居然不亞於計算機導師。

如果按照這個節奏下去,大概,他以後的人生,不需要太努力,就可以坐享名利。

這是多少人羨慕的生活。

結果,王堅辭職了。

系主任這個職位,要應對的瑣碎太多了,而王堅,只是一個痴迷科研的人。

或許,骨子裡,他就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別人眼中,再"穩定"的鐵飯碗,志不在此,說放下,就放下了。

他嚮往的,是未知的科研世界。

王堅有多牛?

1999年,離開學校的王堅,進入了微軟的亞洲研究院。

在微軟亞洲研究院,王堅深受比爾·蓋茨的信任。

他帶的組是研究院裡,當面和比爾·蓋茨討論問題最多的小組。

外界甚至一度流傳,曾有人在比爾·蓋茨面前提軟件的數據分析。

比爾·蓋茨說:"你應該去找王堅。"

有人這樣形容他:

"那是一個大牛扎堆的世界,即使如此,他也可以算其中最特別的一個。"

2007年,已經是微軟亞洲研究院副院長的王堅,出席了阿里召開的"網俠大會"。

那次碰面,王堅告訴馬雲:

"如果阿里還不掌握技術,未來將不會有它的身影。"

一句話,讓馬雲記住了王堅。

其實,當時的阿里,正處於焦慮之中。

馬雲知道技術的重要性,但由於條件不足,他們的大部分技術只能依賴雅虎。

當王堅一針見血,提到了困擾他們最大的難題時,馬雲覺得自己遇到了一個,比自己還懂阿里的人,也是阿里最最需要的人。

第二年,王堅被馬雲挖了過來。

空降阿里,成為高管,職位是阿里的首席架構師,首要任務就是為阿里輸出技術。

"騙子"王堅?

加入阿里以後,王堅提出了一個只在腦子裡想過,在中國卻從未有人做過的構想,"阿里雲構想"。

那個時候,在中國,還沒有人知道什麼是雲計算,同事們也不知道"阿里雲"是用來做什麼的。

所以,當王堅帶著團隊,開始研發雲計算時,有人公開嘲笑道:

"王博士怕不是個騙子吧?"

那個時候,他的身上被貼了兩個標籤:

第一,不會寫代碼;

第二,一個學心理學的。

空降阿里,成為高管,已經讓一些人心裡不平衡了。

再加上,他還要拿著巨資,去做一件"虛無縹緲"的事情。

人們對他不滿的情緒,越來越大。

他太超前了,別人理解不了。

面對一切的質疑,他也解釋不清。

王堅說,如果有個東西在那裡,再難能怎麼難呢?

最難的是,無中生有。

他要從零開始建立,這也就意味著,所有技術上的坑,他都要自己填一遍。

幾年過去了,沒有任何成果,更多的人,開始質疑阿里雲的前景。

有段時間,王堅成了所有人可以盡情嘲笑的目標。

每年年底,大家都會討論說:

阿里雲公司是不是會被拆掉

王堅要滾蛋了

雲計算是瞎扯

咱們去分人去

……

甚至有一次,在馬雲主持總裁會的時候,

有一個人直接站出來說:

馬總你不要聽王堅在那兒瞎扯,這個什麼雲計算知道吧,全扯淡知道吧,來了一個騙子你知道吧?

曾經的天之驕子,如今飽受爭議。

就連自己手下的人,也開始紛紛出走。

幾年下來,團隊百分之八十的人都離開了。

有的轉崗到風生水起的淘寶、天貓等業務部門。

有的直接離開阿里。

人心飄搖,流言四起。

面對所有人毫不掩飾的嘲笑、質疑。

再強的王者,也有脆弱的時候。

2012年,他在阿里雲年會上,像個孩子一樣哭得泣不成聲。

他說:

"這兩年我挨的罵甚至比我一輩子挨的罵還多。但是,我不後悔。只是,我上臺之前看到幾位同事,他們以前在阿里雲,現在不在阿里雲了......"

沒有人知道,這段時間他是怎麼挺過來的。

唯一幸運的是,馬雲選擇相信了他。

馬雲說:

博士的不足大家都知道,但博士了不起的地方,估計很少有人知道。

假如10年前我們就有了博士,今天阿里的技術可能會不一樣。

馬雲許諾:一年投10億,堅持10年也要做成這件事。

厲害的人物,總有不被大眾理解的時候,能有一個真正懂自己的人,是何其幸運!

那一刻,王堅對馬雲充滿了感激。

被質疑久了,早已忘了被人相信的感覺。

他帶著剩下的工程師,拿命去拼。

王者歸來

2013年,王堅和團隊一起,把5000臺機器,組成像一臺機器一樣來用,讓它們同時去完成一件事情。

那是中國的一家公司,第一次可以實現的事情。

在他們之前,沒有人做過。

終於,他們成功了。

他們不僅拿到了中國電子學會15年來頒出的首個特等獎。

還用自己的技術,支撐起天貓雙11這個世界眾人為之驚歎的互聯網巔峰任務。

雲計算如今已經炙手可熱,越來越多的企業用戶,租用虛擬計算機的數據存儲空間和計算能力。

如今,我們享受到的各種便捷:包括像12306,通過中國鐵路官網去買票,微博的紅包業務,都是建立在阿里雲的基礎上。

王堅,領著一群年輕人,把那個只在他們腦子裡存在過的東西,真真實實地做出來了。

在此之前,中國人從來沒有做過。

2016年,阿里云為37%的中國網站保障安全,為全球76.5萬用戶提供雲計算和大數據的服務。

目前在國內第一,全球第三。

王堅,再也不是別人口中的"騙子",取而代之的是,被稱為"阿里雲之父"。

我很喜歡王堅博士說過的一句話:

科學不是科學家的事情,是大家的事情,更是年輕人的事情。

那是一種和平年代的家國情懷。

越來越多,有理想,有追求的年輕人,在他身上看到了所有可能。

原來,只要敢想,中國的科技也能影響世界。

原來,堅持下去,真的會創造奇蹟。

原來,枯燥的科研,也可以激情澎湃,心中有愛。

如今的世界,每天都在發生各種各樣的變化。

風雲變幻的時代,中國早已不是以前的中國。

以前,總覺得外國的,才是最好的。

在這些讓我們引以為傲的背後,我們看到的是,中國越來越強大了。

看不到的是,一個又一個和王堅博士一樣的人。

他們在努力地,抓住每一個新的機遇,讓世界看到,我們一個又一個漂亮的反轉。

是他們,讓中國的科研隊伍,不斷壯大;

也是他們,迎著質疑和嘲笑,從不認輸,努力地向世界證明中國。

謹以此文獻給他們。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