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仅在位十个月的皇帝,为何能被史家屡屡称颂

明朝自朱元璋去世后,不久就爆发了“靖难之役”,人民饱受战争之苦。明成祖朱棣自夺位以后,不仅大肆铺张,进行所谓的“下西洋贸易”,还多次发动对蒙古的战争。朱棣自己就最终死于从蒙古北征的归途中,由他的长子朱高炽继承帝位,是为明仁宗。

朱高炽这个人很喜欢读书,他儒雅仁厚的气质深得他的祖父朱元璋的喜爱,可能就是因为喜欢读书,他好静恶动造成他虚弱肥胖的体质。他的父亲觉得他体型太胖,且没有一点武学功底,所以便不是非常喜欢他。要知道朱棣自己就是一位能征善战的统帅,他的夫人徐氏也是大元帅徐达之女,但是他的长子似乎一点都没有遗传到他们的武学基因,反而他的次子朱高煦更像他,也是一位尚武之人,且作战勇猛,在朱棣“靖难”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

朱高炽最终能登上皇位,是因为他的仁德征服了多数大臣的心。早在他年纪尚小时,有一次朱元璋派他去校场检阅军队,朱高炽不一会儿就回来了。朱元璋问他这么快就检阅完了吗?他回答说:清晨太冷了,检阅军队应该等士兵们都吃完早饭以后再进行。朱元璋被他的这种精神深深打动。因此后来朱元璋亲自选定朱高炽为燕世子,这样朱高炽就具有了继承权上最高的正统性。

在“靖难之役”的战争中,由于朱高炽身体原因,再加上他不通武艺且身材较胖,所以他一直留在北京防守。朱高炽积极地布置北京地区的防务,在他和他的智囊团的努力下,北京城仅仅以万余人的兵力,防守住了李景隆数十万大军的进攻,完美地完成了朱棣交给他的监国重任。能够挫败李景隆的进攻,靠的并非是朱高炽有什么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而是全靠他杰出的责任感和判断力。在这次防守战争中,他赢得了所有人的尊敬,并且他的表现使他获得了朱棣的信任。

后来朱棣驾崩之后,正是在英国公张辅、阁臣杨荣等重臣的支持下,朱高炽得意顺利登基称帝。正也是得益于他平日里深受文臣们的爱戴,像杨士奇、杨荣、杨溥和黄淮等人,朱高炽对待他们亦师亦友,给予了这些人充分地信任,让他们发挥出自己的才能。并且朱高炽即位后立刻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首先就是平反冤假错案,对于建文朝时期的忠臣方孝孺、黄子澄等的家属也予以赦免和招抚。其次调整永乐时期的国策,不再进行大规模的扩张战争,转而进行民生建设。改组内阁机构,选用儒家品德高尚之士,担任要职。此外他还改革司法制度,纠正了永乐时期一些过于严苛的司法弊病。他的这些举措,无一不体现出他的仁政理念。

朱高炽特别重视儒家文化的建设。在思想上,朱高炽崇尚儒学,褒奖忠孝,他统治期间儒家思想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朱高炽还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他曾经下令,要大臣们不要害怕,积极进谏,阁臣们不再扮演“书记员”的角色,他们可以在密封的奏章中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以供皇帝参考,这些内阁就参与了政治决策,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咨询机构。由于仁宗皇帝特别重视人才选用,因此他还改革了科举制度,因为科举制中南方仕子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为了保证北方人也可以考中进士,他规定了科举录取比例为“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仁宗皇帝是明朝少有的具有儒家精神的开明皇帝,虽然他执政不到一年,但是他的功绩是无可否认的,在他的治理下,明朝逐渐走向强盛,出现了“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明史》赞之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