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为生物医药独角兽上市开“绿灯”,下一个市场机遇?

今年4月,港交所实行25年来最重大的改革,决定改变规则,允许三类公司在港上市。

1、同股不同权结构的公司。

2、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

3、将港交所作为第二上市地的公司。

其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允许尚未盈利或者没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赴港上市”,为生物医药独角兽上市提供了一条新路。


高收益和高成长性,是资本市场拥抱生物医药企业的原因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技术、高收益和多环节等特点。

高技术主要体现在所需技术水平高、复杂性强和种类多样等方面,高度依赖技术研发让生物医药企业的评价标准变得非常明确;

高收益体现为高达10倍以上的利润回报,这一点在美股市场得到广泛的印证,这也是生物医药让华尔街之狼们争相追逐的原因。

多环节则是指生物医药从研发到最终转化为产品在审批层面都要层层把关,而且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技术要求。

就中国医疗保健市场而言,大量的人口基数是吸引本土和西方药物供应商的首要原因。

为满足国内庞大的用药需求,并兼顾药品安全,政府官方发布的《中国制造2025》明确将生物医药作为重点发展领域和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加快培育。

2020年,我国生物医药市场的复合增长率为18.1%,这一增长率远高于中国GDP的增速。


A股也对生物医药企业上市释放积极信号


港交所瞄准的是生物医药企业的巨大潜力价值,A股也在支持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上市方面给出了越来越积极的表态。

中国证监会在近期对政协《支持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在A股创业板上市融资的提案》做出了带有积极讯号的回复,“将依法创造条件引导尚未盈利或未弥补亏损的生物医药等创新企业发行股权类融资工具并在境内上市。”

同时,我们看到港股和A股对生物医药企业开“绿灯”,并没有放松监管,以及对风险的把控

比如,港交所新规对生物科技企业开闸,但设置了上市公司预期市值不少于15亿港元,且从事核心产品研发至少12个月、至少有一项核心产品已经通过概念阶段进入第二期或第三期临床试验的门槛。

另一方面,选取生物科技公司作为拓宽市场准入,也是基于这类企业的业务活动本身是受到很多政策监管的,比如新药需要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严格审批,需要各种临床阶段的测试,这样即使没有收入或者没有盈利,仍然可以给投资者提供一个对公司估值的参考框架。

可以说,从中国药品监管体制下能走出来的企业,都具有一定的实力。


生物医药独角兽正在孕育,投资者蓄势待发!


生物医药区别于其他产品,其投资魅力在于,生物医药的成果必须通过最终上市的医药产品和服务才能实现价值转换。

可以说,开发出一个重磅药,发明一种新疫苗,就相当于培养了一个独角兽。

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我国已经是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生物医药市场。

但是就医药企业在自身行业领域而言,在全球市值排名前100的药企中,中国药企的最高市值排名为24,而其市值仅为排名第一的美国强生公司市值的1/8。

中国所有药企的产值总和也不及世界排名前几位的某一家医药企业。

与国际巨头相比,我国生物医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生物科技独角兽还在孕育

目前来看,国内已经涌现出一批批医药创新实力派的企业,它们正大举投入研发中,由于特殊的行业发展属性,它们中的绝大部分没有绝对漂亮的盈利成绩单,但增长非常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