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君:用你三策便复国,余四策你留着地下用,叹:古往今来皆如此

在古代能够做多大的官,就意味着得罪了多少人,如何能够做到“功成身退”,这是古往今来所有大臣都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只有看懂了盘根错节的地下势力,洞悉那时不时浮上水面更黑暗的力量,拥有看透人性的智慧,才能够够做到“急流勇退”。只可惜这么多拨潮弄权的国士因为放不下功名利禄,最后往往落得个“鸟尽弓藏”的下场,春秋末期越国的谋士文中便是其中的典型。

文种是楚国的一个没落贵族,空有一肚子经天纬地的学问和志向,却在楚国得不到重用,于是他独自一人前往越国寻求发展,后深受越王勾践的赏识,公元前492年,勾践因兵败于吴王夫差的手中,文种前往吴国求和,夫差不听伍子胥的建议接受了勾践的投降仪式,越国不但沦为了吴国的附属国,而且勾践本人也成为了夫差的奴仆,勾践表面上的安于现状,使得吴王夫差错误的估计了勾践的抱负,此时陪同勾践一起来吴国的还有文种和范蠡。

文种是勾践身边重要的谋士

因为文种的再三告谏,越王在吴国忍辱负重,变着法的讨夫差欢心,上下打理贿赂夫差的宠臣,这才在三年后,被夫差允许回到越国,而饱经战火的越国早已混乱不堪,勾践将心头的愤怒深深隐藏,每日卧薪尝胆,立志有朝一日定要一雪前耻,而文种也在这个时候,献上了“伐吴七术”。

伐吴七术的核心思想就是“弱吴”,将越国的能工巧匠送去吴国,让其大兴土木,消耗财力,阿谀贿赂吴国官吏,使其助长骄奢之气,利用美人计,让夫差无心从政,利用离间计,使吴王处死正吏能臣,这些手段一环套一环,逐步深入,使得吴国陷入自以为强大的安乐窝,而越国暗自整兵训马,发展军事实力。勾践采用文种的计策,一丝不苟的执行了整整十年,终于看到了战胜吴国的机会。

勾践兵败后求和,身为奴仆,幽静三年

在公元前482年,夫差派兵北上与晋国作战之际,勾践带领军队袭击了吴国的大后方,杀死吴国太子,并击败了闻讯赶回来的夫差,吴越两国陷入了紧张的军事竟备,四年后,越军再次击溃吴军,吴国从此由一个一流国没落成三流国家,五年后,越灭吴,吴王自杀身亡,此时距离勾践在吴国当奴仆的日子,已经过去了21年!

两大谋士助勾践完成了复国的大业,但不久范蠡就称病告辞,随后游湖泛舟去了中原,途中还写了一封信给文种,提醒他越王此人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希望他能和自己一样尽快离开,文种知道范蠡是一番好意,也知道他说的有道理,可是如此高官厚禄怎能舍却,于是便整日在家,观察朝中局势的发展。

范蠡急流勇退,劝告文种

文种身为一个楚国人,却掌管了越国的朝政,这让许多越国臣子不满,某些察颜观色之人看出了勾践对文种不似往日那般亲近,于是就乘机打小报告,勾践此人肯定是清楚这些告黑状人的心思,但他在灭吴期间,做了许多不堪的小手段,这些事情文种都一清二楚,难保日后自己所做之事被国人知晓,那自己这一国之主还怎么好意思面对国人?

于是勾践将文种召到宫中,二话不说赐给了他一把名为属缕的剑,然后淡淡的说:“当年先生在寡人立志之时,献上了七条计策,如今用了三条吴国就已经灭亡了,剩下的四条,你带到地下给先王吧,让他们也试一试效果。”文种这才后悔没有听范蠡的劝告,此时事情已经没有了转机,于是就自杀而死。

勾践赐剑,文种被迫自杀​

“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见《史记·卷四十一·勾践世家》。

伴君如伴虎,不管有多大的功劳,如果不知道“急流勇退“,结局便和文种一样,几千年来的教训莫不如此,可是真要面对了高官厚宅、声名利禄,又有多少人能够像范蠡一样摆脱名利,游湖泛舟。归家便是三生幸,鸟尽弓藏走狗烹。